返回索引页
最新回复 RSS 搜索

2025-10-13T10:35:00

【經濟】【學術管理】金融史觀(三)政策建議 | strawrange
2025-10-11 11:41:00
王博士,您怎么看这一波人形机器人的热潮?是不成熟的未来科技泡沫?还是值得探索的创新方向?

我感觉这两者之间界限没有那么明确?这个世代的AI和自动驾驶都还没达到成熟商用的级别,最近各家公司都在推人形机器人,也炒作了一波股票,这个技术很不成熟,能大规模商用估计也要10年以上了,这种方向算是未来科技泡沫么?

我覺得人形機器人的商用炒作,受當前美元超發引發的Everything Bubble樣樣泡沫影響,的確稍顯過早而且過多,但人形機器人作爲“未來科技”,並不如同核聚變或量子計算那樣已經嚴格論證確定其無用,所以適當規模的商業研發是合理的。

機器人的硬件,在從液壓轉變為電動之後,前景可期,現在的問題主要在於軟件跟不上。軟件升級的希望在於AI,其必須解決的控制軟件難點有二:1)多關節的控制、協同和反饋;2)空間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判斷。第一點可以簡單通過模擬體系來無限自我學習,以AI下圍棋的前例來看,只是時間問題,甚至五年内就可能成功。第二點就很困難,需要理論上的突破,類似的前例是對文字和圖形的湧現式理解,但想把湧現式理解複製到空間概念上的嘗試已有很多,例如五級自駕,可惜至今尚無頭緒,我們不能確定是否能成功。不過既然只差這一步,而且還有其他的重要應用,自然可以適度投資攻關。
2025-10-13 09:10 回复
【工業】開發太陽系的經濟效益 | LoveClem
2025-10-07 19:41:00
1 NASA的哈罗德.怀特等人通过弦论将曲速引擎所需要的奇异物质从木星质量减到了汽车质量(通过弦论的某种方法修改广相的系数,让时空变得更容易弯曲),但是同样方法可以让一辆汽车产生一个星球的引力,并且他还诈骗到了几万美元用于后续实验(从此之后,我才知道论吹牛,某些理论家是专业的)

2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KQUY9Ema/spm_id_from=333.1387.upload.video_card.click 克拉克科技(大量的违反物理法则)以及他那所谓的克拉克三定律(完全是幸存者偏差所导致),听说亚瑟.克拉克还是学物理的(真给物理人丢人)

3.其它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基普索恩公然给可穿越虫洞站台(星际穿越),吹捧广相的闭合性类时曲线(时光机)问题,某些不切实际的太空巨构结构(推动恒星之类的)

只能说许多学物理的人(可能除了王博士这种人)里面确实很多人都有捏造荒诞理论的倾向,Sabine虽然比他们强得多,但是正因为其很多言论还算真实客观,偶尔发表类似于“超光速航行可行”这类言论的时候,迷惑性会更强。

你所舉的這些例子,的確全都是胡扯,尤其“克拉克三定律”最爲離譜,恰恰與事實相反,而且確實導致美國在50、60年代以全球70%的科研投資,卻眼看著先進產業被後進國家逐步蠶食。

要做到博客這裏對科研評估基本100%的精確,有三個條件:1)信仰人本主義,尤其是社會公益大於小集團私利;2)堅持明辨真假、求真至上的人生原則;3)對科學方法和邏輯辯證規則的深刻理解和遵循。這三者Sabine在幾百次節目中討論過嗎?她只是基於坦誠的天性來聊天,本能上可以觀察到他人的虛僞、邪惡和愚蠢,但對自身的盲點並沒有系統性地自我檢討和過濾,所以難免偶爾會有你看到的那類荒唐論述。
2025-10-13 08:02 回复
【金融】【戰略】金融史觀(二)當前局勢 | AbzX5
2025-10-06 10:16:00
谢谢, 这样算来确实是相当体面的撤退. 如果再往上一个层次思考, 是不是大概可以这么看, 如果中美双方长期对峙, 对抗能力的极限大概西至苏伊士运河, 东至第二岛链关岛, 所以中方就算将来持剑经商, 最多也只能威慑到这个范围内的地区, 超过这个范围基本属于冒进, 容易变成古巴导弹危机. 这个范围实际已经包括海湾国家, 东非国家, 南亚国家(除了印度), 中亚国家, 东南亚, 甚至日韩和澳大利亚, 所以好好经营还是能够实现经济与贸易循环的? 反之, 范围外的例如巴拿马港口, 到南美的一些投资, 可能要做好体面撤退的预案? (50%版一带一路)

上個月我曾在《龍行天下》節目中簡單提到Trump在九月5日將“國防部”改名為“戰爭部”,是與戰略收縮、重回門羅主義配套的作爲;但受時間限制,未能仔細探討細節。既然現在你提出相關問題,我就順便解釋一下詳情:門羅主義並不只是劃分勢力範圍,也代表著强權可以在自己勢力範圍内爲所欲爲,亦即堂而皇之地肆意打壓掠奪,所以可以光明正大地稱爲“戰爭部”;相對的,美國在二戰後成爲世界霸主,為徹底鏟除舊殖民勢力的潛在威脅,必須打著民族自決的僞善旗號,才因時制宜地改名“國防部”,並成立CIA和國務院旗下的USAID,最終演化出我們熟悉的包含WEF、MSM(Main Stream Media,主流媒體)和各類NGO的昂撒宣傳顛覆體系。我們早已看到Trump放棄僞善路綫、裁撤USAID、硬杠MSM和NGO,那麽回歸門羅主義是唯一剩餘選項,近來對委内瑞拉的諸般壓迫正是這個戰略轉移的體現。至於從西太收縮,這會妨礙對日韓台的經濟榨取,所以不能明著來,但他們實際上已經都從90%確定的棄子提升至100%,歐盟也是一樣的。

從中方的觀點,敵退我進是自然的選擇,但因爲歐、日、韓、台被洗腦太深,對中國仍然有來自意識形態的非理性排斥,所以重點應該放在Global South第三世界,包括亞非拉。這裏拉丁美洲也在内,是因爲21世紀的遠程通信和交通遠遠比19世紀更便利,所以美國不可能再利用兩洋的屏障直接吃下整個南北美洲:至少南美南半部的巴西、阿根廷和智利離美國較遠、國力較强、又與中國經濟互補,是天然的貿易夥伴。其實就連緊鄰美國的墨西哥和加拿大都可以持續以經濟利益來離間:最近中方停止購買美國大豆,引發美方農民的破產危機,其實最大的效果在於殺鷄儆猴,讓加拿大的油菜籽農民極爲緊張,中方從而順勢提出加方撤銷電動車關稅的提議,得到加拿大選民的普遍支持;雖然美國必然會施加政治壓力來作梗,不一定能成功,但中方至少做到了自己能做而且該做的。
2025-10-13 06:08 回复
【基礎科研】再談Google的量子霸權 | 乌鹊南飞
2025-10-07 19:46:00
202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搞量子计算的,其中就包括后注一提到的John Martinis,颁奖词专门提到今年的物理学奖给量子密码学,量子计算机和量子传感器提供了机遇。可以想象今后关于量子计算的炒作将更加肆无忌惮。

我反復提過,高能物理理論在1974年之後的進步為零,因而提不上得諾貝爾獎;很不幸的,近年其他物理領域的進展也越來越慢,得獎的成就門檻也只能越來越低。今年的獎項給的又是40年前的論文;詳細來説是超導Josephson junction的多粒子量子隧穿(自己吹噓是人類首次觀察到“巨觀”量子效應,其實原子的存在和一切化學反應也都是量子效應,我們不是舉目可見嗎?),在理論上並無新意,對後續量子計算的貢獻也只限小部分基於Josephson junction的設計。不過Martinis早已從研究者改行為金融詐騙;這個諾獎確實對這些詐騙集團有幫助。
2025-10-13 05:27 回复
【工業】開發太陽系的經濟效益 | LoveClem
2025-10-04 05:26:00
Sabine Hossenfelder I Think Faster Than Light Travel is Possible. Here's Why.

通过引入宇宙学的各向同性参考系(或者叫随动参考系),并假定超光速航行或超光速信息传递只在沿着该参考系固有时增加的方向是可行的(即某些参考系确实比令外一些更加“高贵”) 来规避超光速信息传递所带来的时间旅行佯谬。而质量膨胀问题处理方面,她提到了量子引力论,我猜她是想用阿库别瑞度规(即曲速引擎)或者虫洞有关的度规(这两者都需要“负能量”这种奇异物质,需要更进一步的理论来分辨可能性)来进行规避。

但是我还是觉得她的言论太过离谱。

是的,Sabine遠遠做不到絕對客觀理性,但已經比所有其他物理行内人好得太多了。
【學術管理】從假大空談新時代的學術管理 | 北美码农W
2025-10-02 01:58:00
请问下王老师 :

中共的军工研发系统极其高效 ,并且似乎 内部 的学术成果评价系统和 人才提拔系统 , 完全不同于 中国学术界 ,并且有相当程度的隔离 (似乎是因为海湾战争被震撼之后的严肃整改 ??), 中共的这一套军工研发系统这一套 方法论和 管理办法 转移到学术界 , 是否有希望扭转中国的学术腐败情况 ??

軍工是純應用的工程,評審標準很明確,部隊的紀律也是絕對的,這兩個因素在科研學術界都不存在。

探索未知領域先天需要更大的自由,效率方面因而必然有犧牲,試圖複製軍工上的高效不但是緣木求魚,而且是因噎廢食。中國科研的問題根本,不在於低效,而在於不誠實;改進方向不應該是讓業内權威、學閥和官僚進一步集權,而在於嚴打假大空。
【歷史】【軍事】現代諸葛弩 | 乌鹊南飞
2025-10-01 16:49:00
得益于国内3d打印机的普及,现在有很多自己设计复合弓的,这就是一个例子: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cnHz9Ema 说到3d打印机,这两年国内厂商也开始井喷式的进步,价格大幅降低,性能大幅进步,现在只需要1000人民币就能买个到手可用的打印机(拓竹a1mini)。您也可以买个拓竹的打印机试试,它比别家稍贵,但是第一次做到基本无需调参,到手即打,让3d打印彻底破圈。不仅是3d打印机,现在激光雕刻机,家用cnc机床的价格也大为降低,两三千就能买一个三轴cnc机床,桌面级五轴也不过就几万元。我觉得现在您完全可以尝试自制了,弓片可以网购,尺寸可以定制,毕竟也不是多高端的材料。

謝謝知會,3D打印也改進了工業生產環節,是21世紀的又一個標志性新科技。

不過我不會去做實體的弓弩,畢竟多年前就買過一些成品,結果發現我住的鎮嚴格禁槍、禁弓,在美國算是絕對的異類。

到了我現在的年紀,有些童年的夢,更適合慢慢地遺忘。
2025-10-01 23:15 回复
【金融】【戰略】金融史觀(二)當前局勢 | AbzX5
2025-09-22 03:00:00
现有的公开信息大概意思是说, 允许美方资本购买TikTok的股份并在美国业务中占大头, 但是中方算法不会卖, 美方必须购买字节的算法授权. 我想这里的安排是名义上让美国资本占大头并获得经济利益, 但是在实际运营中通过关键技术让中方保住控制权和收益. 特朗普要的是面子和政治声望, 美国资本是希望在everything bubble的情况下, 有好的投资标的, 而中方当然是要保住实质的控制权, 所以才有这么一个安排. 我唯一让我有点担心的是, 算法技术专利的壁垒可能没有想象的这么高, 在美国这样的讼棍之国, 非常担心中方的利益保不住.

“算法”的重要性的確被大幅誇大了:網絡服務在初期吸收新客戶期間,算法之類還可以貢獻一些吸引力,等到生意做大了,就基本是靠用戶慣性、網絡效應、内容纍積和其他壁壘來維持,參考Yahoo!、Google、Facebook的發展史。

這裏TikTok的價值其實有兩個層面:1)作爲不受美國深層政府宣傳洗腦體系管制的真正自由媒體;2)作爲高獲利率的搖錢樹。從美方的觀點,兩者都要解決,但前者才是絕對的、無可妥協的。而因爲這是美國内政,中方無論如何不可能維持既有現狀,必須交出管理權,所以現實中達成的協議其實已經不錯了:一方面保留了部分利潤分成,另一方面也將損失局限在美國,像是歐盟就無法順勢搭便車簡單侵占TikTok的產權和管理。至於“算法是核心資產”,可以視爲博弈雙方順水推舟,既然人云亦云的名嘴們都這麽說,剛好可以作爲安撫自家民衆的藉口。

Larry Ellison顯然是對Bezos和Musk並購媒體從而獲取干政籌碼頗爲眼紅,想要依樣畫葫蘆;未來幾年可能會走向臺前,成爲政治新聞的風雲人物。
2025-10-01 09:10 回复
【藝術】【基礎科研】藝術與科學的衰敗 |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025-09-21 12:44:00
快樂教育的主張之一是提升孩子的自信心,但若尋其本,自信心不足的原因是低估自己的能力,則正確方式應該教孩子準確評估自身,而非只治標增加其自信心,造成高估自己。這種夜郎自大的特質,在美國各路精英從neocon、maga、到白左的許多人身上都看得到,也是他們禍國殃民的原因之一,在商業界也產生出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如此荒謬愚蠢的成功學。

先生一直倡導要從事實出發思考,其中自然也包括對自身事實的客觀認知。中國社會沒有被快樂教育迷惑,但對培養下一代自信的正確方式,似乎也沒有很嚴謹探討與規劃。先生將網路謊言泛濫歸因於爽就好的消費主義,我想網民的虛幻自信也是促成消費主義落地生根的重要因素。能認清事實的人(比如說知道核聚變不可行),仍對謊言與詐騙採取寬容態度,這難道不是認同”fake it till you make it”的心態在作祟嗎?

整個美國商學院的教程,都是面對消費性經濟、以個別玩家短期利潤最大化為目標而設計的。因爲先進工業社會中消費者的快樂先天就大半來自主觀非理性因素,那麽鑽研並利用非理性、甚至反理性心理,自然是商業成功學的核心;我反復説過,愚蠢是虛僞的天然夥伴,反之亦然,所以這些商業手段自然也以虛僞和欺騙為主。再加上公司也是官僚體系的一種,也必須面對普世性的績效評審難題,“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當然會是商場常態。

然而我也反復解釋過,政府理應追求的是全民公益最大化,這只有在先徹底求真、然後以絕對冷血的理性來做計算才可能達成。這個統治者必須以絕對理性來追求全民感性快樂最大化的表面矛盾,其實正是歷史上無數思想家(含儒家、法家、墨家等等)深思考慮過,也是博客所有有關治國類文章試圖解決的核心問題;對於如何在虛假商務和誠實治國之間畫出紅綫,我認爲已經基本成功完成理論建設,只在於政府願不願意實踐罷了。請自行復讀舊有博文,可能會有新的感悟。
2025-10-01 06:47 回复
【基礎科研】高能物理界的新動態 | LoveClem
2025-09-18 15:27:00
王博士在后注五中所说的“科技教”是不是就是某些鼓吹 核聚变/对撞机/碳回收/太空殖民(人类遍布银河系)/永生/恒星际航行/戴森球甚至超光速航行并且把给科幻小说吹嘘内容站台的所谓“专业人士”和他们的狂热支持者呢。(类似于这个视频首长真能活到150岁吗?靠科技永生还要多久能实现?从传播学看《人类未来进化史》(Visions of Technological Transcendence, by James A. Herrick)所说的“科技未来主义”)

它们常见的口号大概有“古代人也不懂XXX会实现” “现代人不懂未来的科技” “科技一直在发展,所以XXX必将实现”,即使给它们从物理上解释了某些事情的不可行性它们也不会改过,可以说是非常的反智的傻子或者骗子(打着科学的名义做着宗教的事情)。而像博士这样诚实而富有学识的人,在我见识过这样类人生物之后,显得更加难得。

從現實觀點,這些人的錯誤叫做“幸存者偏差”,也就是我曾經在《龍行天下》節目中解釋過的“混淆事前機率和事後機率”:只挑成功案例來看,誤以爲其事前成功機率也是100%。可是實際上即使在信息汎濫的當代、只看科技實用化無數階段中的最後一步、亦即商業推廣,其成功率也不到1/10,參考廣爲人知的風投業自我描述:“10個投資只要一個賺錢就算成功”。實際上,古代完全沒有科技實用化所需的方方面面條件,所以成功率連0.01%都沒有,只不過失敗的99.99%案例都不記載於史冊,而這些蠢蛋又有把虛構爽文(這裏除科幻小説之外,還有穿越類和歷史架空小説)當真的習慣,所以才會出現一個普遍的共有誤區。

提升一個Metalevel來看,科技發展必須達到事前的報酬率期望值爲正才值得投資,這在基礎類、也就是沒有明顯應用的科研上,頂多只能小投入、廣撒網,正是博客多年前就反復倡議過的基礎科研管理原則。至於有明確應用的項目,例如核聚變和量子計算,自然可以也必須客觀、嚴格地計算其得失,而不是聽任資本詐騙集團的公關炒作、推動無知網民的求爽鼓噪。這裏因而隱含著一個悖論:越是明辨是非真假、嚴謹審查效益得失、及早排除無用的詐騙項目,越是提升整體投資報酬率、因之可以省下資源來嘗試更多的邊緣性項目(例如液流電池);越是盲目支持所有打著科研招牌的騙局,越是浪費國家社會的資源,真正值得投入的項目反而會因此而斷糧,只不過商業歷史是資本所寫的,這些原本可以推動人類社會前進、卻被詐騙集團和愚蠢網民聯手扼殺在襁褓之中的項目,連自媒體都上不了,事後什麽記載都沒有,不但無從追究責任,更不可能有反思改進;這正是“幸存者偏差”認知錯誤的嚴重危害。
2025-10-01 06:10 回复
【學術管理】中國的學術管理問題來自基本的邏輯謬誤 | MAXWELL
2025-09-18 09:51:00
关于80年代中国高层的一些情况,前任中宣部部长王忍之在《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前任中央组织部部长宋平在《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的讲话》都提到过:邓小平注意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问题,所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但没有得到认真地、一贯地贯彻执行。从一九七九年“西单墙”开始,在中国大地上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这些年不仅没有得到抵制和批判,相反却愈演愈烈。一九八三年在思想战线上清除精神污染,搞了二十八天就不了了之。一九八六年底和一九八七年初的反资产阶级自由化斗争,只进行了几个月就停止了,一些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头面人物再次被包庇下来。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这场动乱和暴乱的组织者、策划者,起了很坏的作用。 而包庇他们的人正是王忍之部长提到的原国家总理,国家总书记赵紫阳。他实际上放弃了四项基本原则,消极对待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方针,严重忽视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给党的事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我们必须在实际工作中消除他的错误所造成的影响。 这些年,思想理论战线上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怪事比比皆是。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人,被视为“思想解放”,被吹捧成“精英”,给予各种荣誉和地位,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各种腐朽思想的同志却被斥责为“左”、“僵化”,文章不能发表,以至受到孤立、嘲弄、诬陷和围攻。在一些报刊上、学术讲坛上和文学作品中,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畅行无阻、泛滥成灾,我们共产党人终生为之奋斗的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被诬蔑为“乌托邦”;我们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被攻击为过时的教条,甚至被诬蔑为宗教迷信;成千上万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被攻击为专制独裁,并企图用西方的政治多元化、多党制来取代;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被否定、被批判,“一切向钱看”被奉为行为准则,甚至把商品交换原则引入党内政治生活;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具有的铁的纪律被认为是束缚个性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桎梏;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公有制被说成是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鼓吹中国的出路在于全面私有化;在选拔干部上要用被庸俗化了的“生产力标准”代替德才兼备的原则。这些谬论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毒害了不少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

你這是在為博客多年來的論述提供佐證嗎?那我簡單復述一下核心結論:

從治標來看,最起碼應該把腦子爛透的高校教授轉移到智庫養老,至少不再誤人子弟。從根本來說,不論是文革的强迫式集體主義,還是美國式的自私有理/貪婪無罪,都是因爲脫離現實理性,才成爲毀滅國家社會的大災難。畢竟公益是個人私利的集合,排除虛假詐騙敘事、優化真實互利共贏,照理説是左右兩派都必須優先追求的終極目標;即便消費性活動本身含有大量非理性成分,管理消費經濟是升高一個Metalevel的議題,完全可以、也應該是絕對理性的(參考博文《社會主義國家應如何管理資本》)。任何以左右路綫之爭來否定理性和科學真相的企圖,不是在有意遮掩對他人利益的侵占(虛僞),就是被宗教式狂熱衝昏了頭(愚蠢),在認知架構的基本層次上就已經是錯誤。
2025-10-01 03:46 回复
【戰略】【國際】從SWIFT制裁俄國,看中國的對應之道 | criteria
2025-09-30 22:50:00


最近中国大陆即将推行中国K字签证,不知道王先生如何评价。虽然本意是给欧美高端技术人才来中国就业提供方便,但实际情况可以预见到是给印度这样的国家开口子。把这些“牛屎文化”引进国内,对中国社会文化应该是及其负面的,而且如果中央担心人口问题,这么病急乱投医,不如把劳资关系与财富分配做好,实在无法理解。

如果是用來向學術界引入優秀科研人員,則利大於弊;若是像美國那樣,貪圖廉價但低級的白領勞工,那不但是長期的文化社會隱憂,短期内也會導致内捲進一步惡化,純屬腦殘類政策。
2025-10-01 03:25 回复
【學術管理】中國的學術管理問題來自基本的邏輯謬誤 | MAXWELL
2025-09-18 10:07:00
我有一些看法,某些人特别喜欢把国家拟人化,认为政府内部只有一种思想,一种利益,一种诉求。但是从我提到的文献里的情况来看,这并不准确,比如邓小平知道了资产阶级自由化带来的问题,但是以他的地位仍然无法贯彻自己的观点,而反对他的人明显占比更多,以至于想在思想战线上清除精神污染最终只能不了了之。不仅如此,支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反而闹得越来越大。从1979年春的理论工作务虚会,到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这整整十年中,自由化思潮时起时伏,但总的趋势是愈演愈烈。从提出一个又一个错误的、反动的观点,到意识形态的许多领域里,都形成一套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从以理论学术形态的面目出现,到直接地公开地反对四项基本原则,鼓吹实行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鼓吹全盘西化;从对现实的否定,到否定人民共和国四十年的历史,到否定我们党近七十年的历史,一直到否定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否定整个中华民族。他们否定历史也是为了否定现实,即否定我们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这表明,那些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文明崇拜得五体投地的搞自由化的人,终于走到了宣扬民族虚无主义、卖国主义。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人还从散布言论、发表文章到付诸行动,从搞学潮、搞动乱直至搞反革命暴乱。所以64学潮的背后是得到了官方内部主要力量的默许和纵容。现在25年的武汉大学诬告事件的滥觞就可以追溯到当时。

這裏的問題,用博客的語言來總結,就是新中國建立之後的社科學界,從一開始就走歪了:沒有理解到西方崛起過程所提供的正面教訓,只限於啓蒙時期為擺脫宗教迷信而發展出的求真目標、科學方法和理性態度,其他的文化特點不是大體中性而無關緊要(例如語言文字、社會結構、“民族性”等等),就是戕害人類的邪惡思維(例如殖民主義和金融主義),結果不但沒學到優點(事實上中國社會學科在人才選拔和教育的方方面面,都不利於邏輯思維的培養,尤其欠缺《預測/檢驗/Bayesian對比評估》的自我修正鏈),反而將歐美的文化糟粕奉爲瑰寶,而且兩者相輔相成、互爲因果:越是不懂因果邏輯和隨機相關性的差別,越是全面崇外;而越是崇外,則越不加思索地接受殖民帝國的洗腦宣傳,捨棄深層思維和客觀驗證,成爲又一隻盲目追隨彩衣吹笛人Pied Piper的鼠輩。
2025-10-01 02:44 回复
【學術管理】從假大空談新時代的學術管理 | LoveClem
2025-09-22 19:25:00
可以展示!带你去看造“人造太阳”的超级工厂_哔哩哔哩_bilibili

又开始吹嘘核聚变的所谓“进展”了(还是央视军事这种所谓“权威”媒体),这个国家(甚至世界)的科研可能是快没救了。

一旦連中核集團這種實業級的國企單位也跟上去分贓,核聚變就不再只是學術管理的問題,而成爲整個行政體系内部上下交相賊的新平臺和管道,類似癌症腫瘤的轉移Metastasis,是病症的升級和深化,基本病入膏肓、無可救藥。

我現在只敢寄望於幾年後美元泡沫爆破,英語世界會出現對核聚變詐騙的深入揭露檢討文章,與博客的討論合在一起,能在20+年後下一波騙子捲土重來之時,提供一點免疫效果。
2025-10-01 02:41 回复
【陸軍】談裝甲連的編制和戰術 | 乌鹊南飞
2025-09-27 12:04:00
如果使用100式,四车排实际上只有两辆坦克,重火力减半,对作战是否有影响?

如果是我來取捨,會改成3組/6車一排。但即便是4車一排也不是太離譜,只不過排級的單獨戰力較弱;回顧從蘇聯至幾年前的解放軍半個多世紀采用3車一排,並沒有災難性後果。
2025-10-01 02:40 回复
【基礎科研】高能物理界的新動態 | 後註五
2025-09-18 00:00:00
後註五
雖然我偶爾嫌棄Sabine Hossenfelder兼職網紅之後、評論的嚴謹性和深度有所下降,但仍然必須推崇她作爲行業内極少數良心實話者的努力。她剛在最新視頻(參見《I cant believe this really happened.》)宣佈,自己因爲批評他人論文為“Bullshit”“胡扯”而被德國學術機構解雇了,那麽她吸收《Youtube》訂戶的作爲,反而成爲未雨綢繆的財務緩衝。



普羅大衆不瞭解説實話有多麽大的危險、代表著多麽大的勇氣和犧牲;讀者可以參考Gonzalo Lira的案例,以及雖然Charlie Kirk殺手的動機仍未徹底確定,但最可能是被Kirk衆多胡扯之中的少數幾句實話(亦即對白左的批評)所冒犯。現代社會資訊發達,一切以私害公的勾當都必須層層包裝在謊言之中,並吸引狂熱信徒建立隱性宗教(亦即以愚昧保衛虛僞,參考白左教、自由主義教、科技教等等);像是博客這樣有先見、有計劃、有系統地以戳破政商詐騙話語術為己任,全面、長期、精確指明國家治理上的得失,並在事先就特意捨棄私利以隔絕利益集團的影響和威脅,不但沒有前例,可能會是人類歷史長流中最特異的曇花一現。我固然被范仲淹忽悠得心甘情願為公益犧牲奮鬥,讀者群也應該珍惜實話泉源的難得。


2025-09-18 00:00 回复
【學術管理】從假大空談新時代的學術管理 | 乌鹊南飞
2025-09-15 06:56:00
这是GB/T 5750.13—2023《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放射性检验部分的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grJqvlVLTe1i1QMNmtd3BA?pwd=mwsg 提取码: mwsg。看起来我在先生这里吹毛求疵的标签已经牢不可破了(笑)我怎么敢和先生斗嘴,不过是希望能尽量为先生弥补国内信息的漏洞,尤其是在姜萍事件之后,更加痛感这方面的必要,出一点毛病都会被有心之人上纲上线。

在使用腾讯的元宝版deepseek询问有关氚的问题时发现ai也引用了b站用户转载的博客最新的讨论,应该是因为腾讯在B站有股份,有接入数据,且氚的资讯相对较少所致,各位可以试试看现在还有没有。

观网《风闻》视频号转载了先生批评核聚变的视频片段,是他们主动要求的吗?至少在墙内留下了痕迹,还算他们有点良心。

那個百度網站一樣不讓美國IP下載。

“吹毛求疵”雖然一般當成負面詞匯,這裏我卻是作爲中性詞來用的;畢竟它和“精益求精”描述的是一回事,都是嚴格檢驗細節,負面含義其實來自抓到細節問題之後的無限上綱,而“無限上綱”作爲扭曲真相認知的常見手段,在博客卻是以罪大惡極來處理的,所以自然不須要將負面涵義擴散出去、混淆在其他詞匯之中。

我有點好奇,你的專業是什麽?會這麽喜歡在邏輯上追根究底的,最可能是數學系,不過個人性格也有影響。

我沒有動員《觀網》的熟人,是他們自動自發想幫忙的。其實那集視頻爲了强調博客的公信力和議題的重要性,有許多内容不可能通過審查,導致中國境内一般群衆能看到的部分說服力不太夠,但我事先權衡過,自我設限的話,全世界的聽衆都聽不到完整的實話,所以即便打破了博客11年來的低調原則,也必須賭一賭,把話說完全,希望對中國學術和金融精英的許多詐騙項目能產生些許阻滯效應。
【學術管理】從假大空談新時代的學術管理 | MAXWELL
2025-09-16 09:01:00
我替楼上发一下吧。https://mega.nz/file/iAdhxCpT#Oyl0xkGnEgSHu59xaKqhR5qlEUrPKiFWeonLLVVDbr0

收到《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謝謝。
2025-09-17 00:48 回复
【工業】【能源】高溫氣冷堆 | Fanboy
2025-09-12 03:30:00
最近针对氚的讨论很多,我联想到文中提到作为主回路冷却剂的氦不吸收辐射性,这是否意味着,从地球可稀释的氚上限的角度来看,高温气冷堆比轻水堆/重水堆的可建造潜力还要高很多?

是,因爲高溫氣冷堆不像傳統核電站那樣用水來當冷卻劑兼中子減速劑、而分別用上氦和石墨;氦核子極度穩定,而石墨不但穩定、還和所有裂變產物一起都封存在燃料球裏、用後即丟,所以高溫氣冷堆本身沒有氚污染的危險。

當然從燃料-廢料循環鏈的角度來看,高溫氣冷堆也不是完美的:它所用的燃料組件能量密度低,所以產生的固態廢棄品更多。這些高輻射性的固態廢棄品必須裝桶掩埋,保證完成衰變前的幾千年内沒有地下水滲入,這個時間跨度有點長,所以並不容易、也不便宜。而且繞了一圈,輻射性+地下水自然又可以扯上氚,只不過這裏未過濾的重金屬放射性元素更多、更嚴重。
【學術管理】從假大空談新時代的學術管理 | zhaofei
2025-09-11 09:01:00
本硕学习核能科学与工程7年,毕业后在设计院干核电行业也5年多了。我居然是从王博士这里学到制约在内陆建设核电的核心原因是裂变过程产氚会污染地下水。作为上游系统相关设计工程师,以前只在与核电业主交流过程中发现他们对氚的监测特别小心谨慎,对具体数字没有掌握,自觉愚钝,真是惭愧。

既然你是這個專業的,那麽還請也仔細驗證一下我的推論細節。博客是求真者的避難所,事實真相是辯證的終極目的、也是最優先標準;若能抓出博客論證的細節缺陷,我一向都是十分感謝的。

至於行業裏不高調解釋這些針對核污染的考慮,其實是早年反核環保運動的後果:核電工業發現沒辦法坐下來理性討論技術和經濟取捨,那些白左拿到任何片面敘述只會無限上綱(當然當時的歐美核電厰也的確有很多問題,包括無心的失誤和有意的偷工減料;其實正因爲核污染後果極爲嚴重,而成熟度不夠的話又必然會有無心的失誤,所以討論核電議題必須特別堅持理性和謹慎,那些拿“未來”核電技術如核聚變來做科幻意淫自嗨的傻子們也就格外可笑兼可惡),所以乾脆什麽都不説,甚至清洗輿論,確保沒有簡單把柄外落;這一點我在討論AI搜索結果的時候,已經提過了。

很多中國年輕一代專家不明白氚污染的嚴重性的話,那麽就難怪以老一代為主導的核聚變詐騙集團這麽輕易地矇混過關。
2025-09-14 12:10 回复
【學術管理】從假大空談新時代的學術管理 | 梦游
2025-09-11 19:56:00
据我观察,这波商用核聚变融资吹风潮始于美国,中国更多的是跟风炒作。在前者那边的营销逻辑我理解是这样的,ai算力用电量需求非常大→美国的电力基建与新能源技术过于拉胯无法满足需要→商用核聚变一举解决了电力供应难题与技术发展弱势。这本质上类似于病入膏肓的病人面对灵丹妙药的宣传做出的非理性侥幸尝试。而中国电力基建独步天下,新能源方面又在补齐短板突破长板,按理讲不太应该吃这套叙事,至少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对于核聚变的兴趣对比其他科技题材似乎不是很大。我想可能更多还是学者在尝试利用美国这波融资炒作浪潮来吹风薅一把经费吧。另外,对比中国的四代核电高温气冷堆从实验堆开建到商用示范堆建成用了将近26年,以及钍基熔盐堆到现在也还在实验堆阶段,前几天有清华大学学者说2035年核聚变能商用,这放卫星放的简直过于离谱,以至于想笑。

騙取公費來建無實用價值的大型科研設施固然是浪費,但在金融市場搜刮詐騙、基本全部中飽私囊,還是遠遠更加惡劣的。這次我會如此痛心,正是因爲自己大聲疾呼多少年了,論證屹立不搖,執政者卻放任詐騙集團變本加厲,從基礎科研變成“商用集資”。這還是習近平在位時段,若不儘快糾正,等他退休之後,科研貪腐和金融詐騙必然會以雪崩之勢橫掃中國;我親眼目睹並經歷美國的腐朽過程,真不希望那被複製到大洋彼岸的社會主義國度。

至於對著只有金魚記憶力的普羅大衆,亂放不可能兌現、甚至已經跳票無數次的衛星,這不正是資本公關的日常任務嗎?有興趣的話,回顧一下幾年前Google和IBM關於量子計算的進度承諾,不但有這麽多人和政府事前全盤接受,而且事後忘得一乾二净,真正讓人哭笑不得。
2025-09-14 11:52 回复
【學術管理】從假大空談新時代的學術管理 | 乌鹊南飞
2025-09-11 07:14:00
不过美国为什么早在1976年就设定严格的氚浓度标准我似乎找到了原因,EPA设定每年因饮用水而摄入的β和γ辐射剂量要低于4mrem,根据当时的计算喝一年含氚20000pCi/L的水正好剂量是4mrem,1991年EPA更新了算法,要达到4mrem剂量氚浓度变为60900pCi/L,但是从严起见标准不变 https://www.nrc.gov/reading-rm/doc-collections/fact-sheets/tritium-radiation-fs.html 。而4mrem的剂量是怎么来的呢?美国政府明确承认“The 4 mrem/yr limit was based primarily on consideration of existing levels of radioactive fallout from atmospheric weapons testing” https://www.nrc.gov/docs/ML0413/ML041330302.pdf ,是根据当时核武试验造成的辐射水平制定的,很可能就是由氚浓度倒推,诚如先生所料。感觉EPA就是尽可能的在不困扰联邦政府的前提下把辐射标准定到最低,比如上面那份文件里提到加州部分地方政府和水务机构都抗议认为EPA定的标准过严,使得水处理费大幅上升,要求提高氡含量标准。至于氚是不是标准最严格的核素,很明显不是,毕竟EPA规定的饮用水中镭226和镭228总活度不得超过5pCi/L,总α活度不得超过15pCi/L,对于β辐射和γ辐射EPA规定了179种核素的活度限值https://www.epa.gov/system/files/documents/2021-08/compliance-radionuclidesindw.pdf,氚的20000pCi/L限值仅次于锝-96m和铑-103m的30000pCi/L,是第二宽松的。您虽然加了天然元素的限定,不过镭228作为钍系天然核素,很明显浓度标准比氚低。

Okay,I stand corrected. EPA對Ra-228在飲用水中的濃度上限相當於1.8*10^(-17),的確低於氚。這是出現在正文後注中的錯誤,與其改寫,我選擇另加一個後注來澄清。

你讀NRC文件的時候要小心,他們知道自己出版的任何細節都可能成爲反核運動的攻擊把柄,所以内容都是仔細反復“漂白”過無數次的,基本上所有潛在危險都被輕描淡寫,真正的秘辛也不會公開。
2025-09-14 11:46 回复
【學術管理】從假大空談新時代的學術管理 | 乌鹊南飞
2025-09-11 06:39:00
根据GB/T 5750.1~5750.13—2023《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检测水样总β放射性的方法是要把水酸化,全蒸发掉变成硫酸盐,然后还要灼烧再检测,所以总β放射性根本不包括氚。所以《〈水中氚的检测方法〉编制说明》引述各国标准的时候也只提到中国核电站排水的氚含量标准。这也是加拿大政府引述各国有关氚的饮用水标准时https://www.nrc.gov/docs/ML1029/ML102990104.pdf ,把中国的标准列为无的原因。所以我只能用核电站标准来推测,当然事实上严格来说中国是没有氚的饮用水标准,100bq/L也足够严了。总结来说,氚因为半衰期较短,且分子量小,比活度相当高,达到3.57x10^14bq/g,在放射性元素中名列前茅,只有那些半衰期以天乃至小时计算的元素才超过它,而这些元素因为衰变太快又不可能在自然水体中长期存在。而且因为氚有氢的物理性质,在体内照射没有防护,伤害更多是看活度,而非照射剂量,氚恰恰活度很高(不过医学界对照射剂量的效应也有加权参数,也就是RBE,目前给氚的是介于1到2之间,并不算很高),而且也正因为氚有氢的物理性质,非常容易泄漏,而且无从回收,所以根本不可能像铀那样安全地大规模利用。说它是普通人能接触到的几种最毒的物质不为过。很多人知道氚管并把玩过,但是氚管里面的氚仅有十几微克。氚所谓的低毒是相对其他放射性更剧烈的元素而言辐射剂量小,但毒性依然巨大,而且潜在危害谁也说不清。

很不幸的,這個GB/T 5750.1~5750.13—2023《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的網站不讓國外IP下載,所以我無法獨立復查。我可以暫且接受你引述的要點,亦即中方飲用水國家標準對氚形同虛設,不過既然政策制定者堅持不開放建設内陸核電站,這已經算是比其他國家更重視氚危害的指標。

不論如何,博客的論證主軸是基於美國聯邦標準,所以結論沒有疑義。

謝謝你的吹毛求疵、追根究底;科學的目標是求真,不是吵架獲勝,隨著你花時間完善所有的論證細節,我們可以更加確定核聚變的詐騙本質。
2025-09-14 09:54 回复
【學術管理】從假大空談新時代的學術管理 | 後註二十一
2025-09-14 00:00:00
後註二十一
有讀者在留言欄101樓指出,我的確是【後註十八】中所言的孤陋寡聞:純以EPA制定的安全濃度上限而論,氚並不是最毒的天然元素,例如鐳Ra-228的飲用水濃度上限是1.83*10^(-17)就比氚要更低一些;不過鐳是重金屬,不論是從過濾難易度和人體生化功能等等角度來看,危險性比起氚都望塵莫及。

此外,【後註十九】中討論的中國氚濃度標準也有爭議,參見留言欄99和100樓,不過可以確定上限在1-100bq的範圍内,亦即比美國聯邦標準更嚴格許多倍。


2025-09-14 00:00 回复
【學術管理】從假大空談新時代的學術管理 | 乌鹊南飞
2025-09-07 05:36:00
为啥您说传统核电站氚生产量是微克级的?根据GB 6249-2025 《核动力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中国核电站排出的废水中氚含量限制为轻水堆7.5x10^13bq每年,重水堆为4.5x10^14bq每年,前者为0.2g,后者为1.2克。当然实际运行并未达到上限,但是每年都有零点几克氚排出。日本外交部门在辩解核废水排海时专门整理了一张世界各核设施氚排放量的图片https://www.hk.emb-japan.go.jp/files/100196902.pdf,世界大部分核电站排放量都是年均几十到几百兆bq,即零点几克的水平。当时中方反驳的理由之一就是说氚毒性低,核电站正常排水只含氚,日本核废水即使处理了还是可能啥元素都有。(显示超2000字需分两段)

我沒有說是“微克級”的,我説的是“以微克計算”;換句話説,因爲只是留言欄而不是正文,我偷懶了,沒有做精確到單個數量級的計算,而只求10^(-6)克以上3-4個數量級的粗略估計(詳細來説,還有另一個粗心之處,也就是當時我心裏想的,其實是處在電站内,也就是一級冷卻水中的氚,的確是微克級別的,但是寫出來卻是“每年”,那麽自然應該乘以更換一級冷卻水的次數)。既然現在你問了,我就去仔細查了查,實際沸水堆的平均排放是27.7Cu/yr,相當於每年2860微克,處於我估計範圍的上限附近,壓水堆平均725Cu/yr,約當每年75000微克、或75毫克,的確應該改說是“以毫克計算”,但兩者都完全不影響定性敘述。

這裏有一個概念,我在【後註】和留言欄零零星星討論了,似乎仍是你的認知誤區,我就在此强調一次:排放和泄漏是兩回事,排放是進入大海稀釋,必須盡速、直接、無損,留在陸地上的例如儲存就相當於等著泄漏。我已經反復解釋過,氚除了稀釋之外,沒有已知的處理方法,所以每年幾毫克的氚全都必須隨用過的冷卻水儘快排入大洋;這也就是爲什麽當前全世界所有核電廠都建在海邊或河邊的原因,中國更嚴,只限海邊(大家可以趁機回憶一下我說的:“氚的毒性是80年來核電行業的痛點”、“中核集團不可能敢冒真正建成核聚變的危險”、“連實驗堆都不可能”等等),否則光是考慮熱釋放,把冷卻水放在池塘裏涼一涼就行了。任何不能“排放”入大海“稀釋”的,例如濕地、池塘和周邊地下水,這就屬於“泄漏”的範疇,即便幾納克都很嚴重。日本人想把福島的核廢水從蓄水池排放到太平洋,恰恰是想在廢水不可逆地進入地下水層之前,轉換到“排放-》稀釋”的正常賽道;這個處置方案即便從全人類的觀點來看也有若干合理性(幾十萬人吃有毒的地下水,還是全人類一起承受安全劑量以下的極輕度污染?若有一個世界政府,可能也會選擇後者),多年前我評論福島的時候也説過,這是一個合適的公關把柄,中方應該趁機痛打落水狗,但並不代表實際上有什麽嚴重損害全人類的惡行。

所以你沒有讀懂當年博客的評論,亦即中日雙方打的是公關嘴仗,不是嚴謹的科學辯證。日方當然在氚濃度和廢水總量上撒謊了,否則大可以開放國際驗證;而中方既然抓不到對方撒謊的明確把柄,只好也稍稍扭曲事實,硬説自己關心的是其他放射性元素。其實“其他放射性元素”全都是重金屬,從廢水中固化、吸收、過濾重金屬的技術日本會沒有嗎?這其實是一級冷卻水排放前的必經步驟。

總結一下,當前全球有數量級為10^3座裂變核電站,每年生產20kg公斤左右的氚(這是NRC官方估計,來源以重水堆單位產能最高、壓水堆其次、沸水堆最少;因爲使用濃縮氘後的重水為冷卻劑,重水堆產氚特別多,這是這個技術路綫被放棄的主因之一,後來加拿大也的確發生了重水堆發電站附近地下水中,氚濃度超標的核污染事件,只不過被壓下來沒有廣汎報導),如無事故則全部進入海洋稀釋。以12.32年為半衰期來計算,長期纍積量會達到18倍、亦即0.37噸,而我已經計算過,全球海洋的氚容量上限依照美國聯邦標準740bq/L來算,是2000噸。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進一步從這個比值估算出當前地表水的含氚濃度為740bq/L*0.37/2000~0.13bq/L,剛好1TU,這也同時是近年全球雨水的含氚濃度,是【後註二十】那張圖的尾巴數值,約當中國國家標準的1/8。換句話説,全球裂變核電站還有成長8倍的潛力,然後就會觸犯中國飲用水標準。

昨天寫上面的回復,最終的結論其實隱含深意,想了想,還是為大家明説出來,省得下次又有人質疑。

人類和平使用核子能的歷史已有80多年,整個過程中制約核電(實際上是核裂變,但理論上也包含核聚變;核聚變只存在於理論上的原因在於其所需的技術方方面面都遠超現實所能及,只不過整個行業鐵了心硬要為私利而撒謊,我討論技術細節吃力不討好,所以只能專注在能簡單做出絕對性結論的氚污染議題上)發展規模的終極限制,從來都不是核聚變詐騙集團所説的裂變燃料資源有限,而是地球環境對氚的稀釋能力(大家可以考慮一下我已經詳細討論過的核試爆條約、淘汰重水堆、福島污染處理、核電站必須建在海邊等等限制)。畢竟光是鈾的探明可開采儲量就相當於當前每年消耗量的10^2數量級,而且還在逐年增加中(因爲鈾礦的新發現多於開采),更別提還有地層普及度再高好幾倍的Thorium。然而光是每年每座以毫克計算的裂變核電站氚排放,在完美稀釋的前提下,都只剩不到一個數量級的餘裕就會導致全球雨水超過中國國家標準,這還是人類已經做出經濟犧牲、提前停建了成熟、安全、廉價、高效的重水堆的結果,只因爲它的氚產量比輕水堆高了2.5個數量級(參見https://www.cleanairalliance.org/wp-content/uploads/2016/12/tritium.pdf;其實更大的問題在於它用的一級冷卻水是重水,所以不能像輕水堆那樣日常性地簡單過濾後混入二級冷卻水來排放,導致逐年纍積濃縮,不過這比起聚變堆來還是小巫見大巫)。核聚變所牽扯的氚總量比重水堆還要遠遠更高、極度不成熟、沒有可以順便稀釋氚的機制所以泄漏風險極大、極度昂貴、反應參與率極低導致效率近乎零,因而我一再總結,在衆多無視物理和工程客觀現實、而盲目追求幻想的假未來科技案例中,也算是最離譜的了。
【學術管理】從假大空談新時代的學術管理 | 乌鹊南飞
2025-09-07 05:37:00
此外GB-5749-2022的总β放射性有注释,超过标准需要进行核素判断,根据天津疾控中心公众号的文章https://mp.weixin.qq.com/s/y07RmN_3gYocpD4R8dO_rw可知日常监测时,最大能量超过0.3MeV的不挥发的β辐射体才计入总β放射性。根据GB6249-2025 《核动力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第6.5条规定,核电站排放口下游1km受纳水体中总β放射性不超过1bq/L,氚含量不超过100bq/L,可推测中国对饮用水氚含量标准是100bq/L。根据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6/201905/W020210224586455900247.pdf《水中氚的分析方法》编制说明来看,中国的核环境从业人员并不清楚为什么各国对氚含量的标准要低于世卫组织基于放射剂量制定的标准2-3个数量级,仍在重复氚是低毒元素的描述。同时还引用了两个仍在实行的标准GB 14882-1994,GBZ119-2006。由于都是根据放射量制定标准,所以定的标准极高,鲜奶的氚含量标准高达8.8万bq/L,放射性涂料从业人员食入氚含量限值10^9bq每年,涂料造成公众食入氚限值也有6x10^7bq每年。所以这也理所当然被日本当做反唇相讥的材料,导致现在谷歌GB 14882排名第一的是日本驻华大使馆的链接。综合来看国内对氚毒性的认知即使是专业人员也是在人云亦云,100bq/L的标准很可能也只是看欧盟定就跟着定,而且并未明文载入饮用水标准。如果先生要扭转大众对氚低毒的认知,恐怕仅仅从标准入手并不会很有效,毕竟编制标准的专家也认为氚是低毒元素,严标准也不过是跟着国外走。

不是的。“飲用水標準”就是飲用水標準,核電站排放口下游還在稀釋過程中,只要遠離飲用水來源(如水庫、池塘、雨水和地下水),能容許的氚濃度當然可以更高。別忘了,中國至今還沒有開放在内陸河邊建核電站,所有的排放都直接進入海洋。

我已經説過,這種放射性元素的毒性實驗原本就非常難做,氚的毒性機理又獨樹一格,所以衆説紛紜是自然結果,但美國聯邦標準絕對是實驗基礎遠遠最雄厚的,如果有扭曲,也是爲了避免國防部吃官司而訂得過高了,所以我們可以總結:740bq/L是已經偏寬鬆的安全上限。再加上博客的論證有至少12個數量級(其實不止,這是因爲核裂變的氚是一個意外的副產品,來自冷卻水所含、地球氫原子中佔0.0156%的氘,承受反應堆核心的中子轟擊後有部分成爲氚,所以基本都留在一級冷卻水中,很方便在過濾後、混入二級冷卻水排放-稀釋,另外一個來源是裂變碎片中也有少量的氚,部分被拘束在燃料棒之内,其它也都進入一級冷卻水;而核聚變的氚卻是主燃料,必須另外生產、提純、儲存、運輸,然後每次反應堆的等離子崩潰或外泄,都直接穿過機械縫隙,威脅大氣或土壤,而不是局限在冷卻水内,那麽重新搜集隔離又是好幾個、甚至幾十個數量級的難關,還記得熱力學第二定律嗎?)的餘裕,定性結論是絕對無疑的。
【學術管理】從假大空談新時代的學術管理 | 後註十九
2025-09-06 00:00:00
後註十九
有讀者私下反饋,說“中國環保法規中對氚的濃度限制,比美國環保署還要嚴格得多”。我獨立搜索了原始文件,還真是如此:根據官方《國家標準GB-5749-2022》(參見《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表1最末第39項),氚並沒有被單獨列出,而是隱晦地包含在“總β放射性”<= 1bq/L裏面。換句話説,濃度上限約當2.8*10^(-18)的中國標準比美國嚴格至少740倍,連加州都差了15倍(相對的,砷的濃度標準中美一致,都是10^(-8),參見上述文件的表1第4項)。這麽超級嚴格的限制,其公共衛生方面的學術權威性可以進一步討論,但其政治意義卻因是國家標準而不容懷疑:這是因爲別説核聚變“全面商用”後的百噸級排放,就是實驗堆若敢真用上氚,周邊的地下水也必然會大幅超標,我們因而可以推論,中核集團的上海詐騙項目連建實驗堆都屬純粹空口白話,完全不準備兌現,否則鬧出污染上海地下水導致核輻射超標的新聞,再被公衆和福島一對照,其政治責任和風險,誰都承擔不起。畢竟這些核子專業的詐騙犯撈錢的興趣再高,若有顯然兜不住的後果還是會事先規劃避免的。


2025-09-06 00:00 回复
【學術管理】從假大空談新時代的學術管理 | 後註二十
2025-09-06 00:00:00
後註二十
我在尋找中國環保法規的過程中,無意中也看到下面這張圖,印證了《龍行天下》節目中(參見《為中國科研抓蛀蟲!》)提到的另一個細節,亦即50年代至1963年之前的美蘇大氣核試爆導致北半球雨水中的氚含量飆升,危險高到足以迫使剛剛度過古巴導彈危機的兩個敵對方放下身段,疾速妥協出1963年的限制核試爆條約。這張圖顯示了在洞庭湖(地表水和地下水不同,前者直接反映雨水中的氚含量,後者則對附近的污染源更敏感)測量到的氚濃度歷史曲綫,所用的單位是TU,也就是氚與普通氫比值以10^(-18)為基準,1TU約當0.12bq/L;可以簡單看出氚濃度在1963年急劇上升到570 TU ~ 68 bq/L(這比【後註三】中引用的美蘇所測量的高峰值低了近一個數量級,是洞庭湖地理上遠離西半球和北極圈試爆區的合理結果;此外,我一直懷疑美國環保署把氚濃度安全上限設在740bq/L ~ 6000TU的基本邏輯,正是1963年美國本土的最高污染峰值是5000TU,所以必須訂得更高才能避免國防部被告上法庭,換句話説,美國聯邦標準已經受政治壓力而訂得過高了;同理,日本福島廢水中的官宣氚濃度,恰恰比美方標準低一點,可能也不是巧合,反正日本人不允許外界監察復核,數據完全是自己一個人説了算)後,逐步下降,至1984年起一直低於中方的1 bq/L標準並持續降低。




2025-09-06 00:00 回复
【能源】如何走出獨立自主、安全可控、創新合作的能源轉型道路 | zhaofei
2025-09-01 16:48:00
液流电池进展确实缓慢。行业协会中电联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电化学储能电站行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5年6月,锂电池储能累计投运170GWh,占比97%,液流电池仅1%。

科技實用化的最後一步,是商場競爭:即便技術本身再怎麽優越,歷史上因爲前來後到、或幕後支持者不給力的因素,反而敗給次優方案的案例不勝枚舉,這裏的隱性效率損失最終只能由全人類承擔,所以液流電池(晚了約5年)是很可惜的。

然而正因晚到5年的技術都只能徒呼負負,像是釷基熔鹽堆這種遲到得離譜(約50年)的技術選項,雖然不同於核聚變那樣絕對做不出來,但因成熟度的時間問題連參與商場競爭的資格都沒有,任何跳過多個世代正常研發過程、直接投資“商用”的企圖同樣只能純粹是金融詐騙。然而這麽簡單的研發規律和商場常識,許多網民還是徹底無視,自願作爲詐騙者的馬前卒,再次印證愚蠢是邪惡的天然夥伴。個人不懂事理也還罷了,看到事實邏輯論述卻依舊不顧國家科研文化和投資效率,爲了虛榮私欲而放縱己身愚蠢、在網絡上亂噴,那連夥伴都談不上,本身就是邪惡的表徵。
2025-09-03 07:34 回复
【學術管理】從假大空談新時代的學術管理 | 乌鹊南飞
2025-08-31 00:22:00
尝试从内照射量的角度描述氚的毒性。按照IAEA(https://www-pub.iaea.org/MTCD/publications/PDF/SS-115ch-Web/Pub996ch_web4.pdf)和中国国家标准(https://www.chinacdc.cn/tzgg/qt/202109/P020240801400940195144.pdf)氚水的内照射转换系数是1.8x10^-11(Sv/Bq),有机结合氚的系数是4.2x10-11(Sv/Bq),考虑摄入氚水必然产生有机氚,取上限考虑,普通人一天摄入两升740Bq/L的含氚水,内照射量为740x4.2x10^(-11)=6.22x10^(-5)mSv,摄入一年内照射量为0.023mSv,远低于本底辐射。当然这是安全标准,如果要达到职业防护上限的20mSv每年,需要提高浓度860倍到64万Bq/L,如果比照内照射病的标准“一次或较短时间(数日)内进入人体的放射性核素,使全身在较短的时间 (几个月)内,均匀或比较均匀地受到照射,使其有效累积剂量当量可能大于 1.0Sv”(https://www.nhc.gov.cn/wjw/pcrb/201212/34617/files/1739780900984_47315.pdf)需要提高浓度五万倍到3700万Bq/L,连续摄入一年内照射量达到1Sv。换言之,一年摄入50000x2.1x10^(-12)x2x365=7.67x10^(-5)g氚有内照射病风险。按照中国国家内照射放射病标准(https://www.chinacdc.cn/jkyj/fsws/fgbz/bz/gjzywsbz/202410/P020241018532074012355.pdf),C14的白血病30天待积RBE-加权吸收剂量为6.2Gy=6.2Sv,即30天累计摄入C14内照射有效剂量达到6.2Sv,5%概率患白血病,碳元素和氢氧元素一样遍布人体全身,且C14的β衰变释放的电子平均能量为49keV,远高于氚衰变β射线的平均5.6keV,可以类比一下,那么可以说大概30天内摄入7.67x6.2=4.8x10^(-4)g氚,将有较高风险罹患白血病。如此看来,氚的毒性仍可以说是很高的,100吨足够把全球毒死很多遍,但是相较于各国的严格标准和对氚的重视情况来看又很奇怪了,零点几毫克的氚摄入也只是有较高可能患病,为什么安全标准定到10^(-12)克,毫克级的泄漏也非常严重?

這是因爲不同的輻射性元素有不同的生化功能,同等的輻射量所造成的損害天差地別,即便是Sv也不準確:Sv雖然是試圖調整過、用來測量健康危害的輻射單位,但它是基於一個簡單模型,而這個模型是針對常見的天然元素或裂變產物而適配的,氚恰恰是一個Outlier。畢竟氚的傷害加成可以說是常見輻射性元素中遠遠最大的:它是氫的同位素,而人體所有元素原子中,氫所占比例最高,甚至超過碳和氧。每一個細胞、每一個分子對氫的同位素都完全不設防;相對的,鈾或鈈這些重金屬除了輻射性之外,還有些許化學毒性,所以人體演化出限制其毒害的機制。此外,氚的β輻射能量特低,所以算輻射量的時候得到的數值也就特小,然而它經由飲用水進入人體根本無法阻擋,一旦進入體内就不必考慮什麽衣物或皮膚的防護效果,直接對細胞核内部結構一通亂轟,如此近乎無限放大的危害雖然偏向慢性,但無藥可治;換句話說,傳統的γ射綫像是敵人正面進攻人體這個防綫,而氚則完全是間諜在敵後搞破壞的套路,雖沒有重機械化裝備卻能造成更大損害。你還要記得,這些輻射傷害實驗非常難做,全世界只有40、50年代的美國曾經有機會大規模草菅人命到搜集了足夠的可靠數據,然後這些數據還都是軍事機密;所以即使我們無法精確量化地解釋其所以然,美國聯邦政府的政策數字依舊是絕對權威,因爲外界根本不存在可用來對其挑戰的事實/邏輯根據。

所以我在正文後注所説的“氚的毒性是過去80年整個核電行業的痛點”,並沒有誇大其詞:傳統裂變核電站雖然每年附帶產生的氚是以微克來計算,但一旦外泄也足以輕鬆讓附近幾個縣的地下水含氚超標;至於福島的那一毫克,則是多個反應爐幾十年的纍積,威脅的範圍就更大了。正是因爲歐美核電利益集團不敢讓民衆知道有毒性這麽高、而又完全無法善後清除的潛在污染物,多年來有意地封鎖消息(這個機制可以參考袁嵐峰),才會造成誠實科普在公共論壇上徹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含糊籠統的謊言“氚的毒性不高”,然後被AI間接傳播。

目前已知對氚污染的處置,只有稀釋一途;如果污染是一次性的,那麽12年的半衰期代表著威脅可以在正常經濟周期尺度下慢慢消失。全地球的水總量約為10^18公噸,假設完美平均散佈,可安全容納氚的上限是2000噸,然而這個平均散佈是不可能做到的,陸地污染源附近的地下水濃度可以輕易達到10^10級別以上的懸殊濃縮比例,這是爲什麽日本人急著把只含幾毫克氚的福島廢水排放到太平洋的原因。
【金融】【戰略】金融史觀(二)當前局勢 | strawrange
2025-08-29 07:31:00
看到56楼回复,请问王先生是否认为加强劳工利益保障是当前拯救就业和消费市场最应该做的破局之举?国内很多企业,如拼多多/TEMU,完全靠极度压榨国内中小厂商利润和劳工利益,来在国外攻城略地。资本固然是逐利的,但也会选择简单的路线,压榨劳工如果不需要成本,往利润高的地方爬坡又比较艰难,这些企业自然没什么动力。如果压榨劳工成本高,反而可以倒逼这些企业升级迭代。过去三年,美国金融和资产掠夺国内中产已成事实,无法挽回。出台政策加强劳工利益保障(反对无薪加班,反平台垄断剥夺,要求合理利润空间,全面社会保障等),是否是挽救就业和消费颓势的目前上策?

當然如此。尤其已經通過實施的法案,更應堅決貫徹執行。不過這僅限於解決内捲,要補償過去十幾年的十萬億級別的金融搜刮是遠遠不夠的。
【學術管理】從假大空談新時代的學術管理 | 後註十八
2025-08-30 00:00:00
後註十八
今天上《龍行天下》(參見《為中國科研抓蛀蟲!》),有聽衆拿著AI搜索結果,來質疑“氚有劇毒”的結論,這其實正印證了最近幾年博客對AI的擔憂,亦即AI對文獻真實度毫無判別能力,所以利益集團可以簡單釋放烟幕文件而扭曲AI論述。換句話説,正因爲氚的毒性是過去80年整個核電行業的痛點,所以早就清掃過所有常見文獻,網絡AI只不過把這些話語烟幕重新總結一遍罷了。



至於真相,【後註二】和【後註三】已經詳細討論過,這裏只挑重點復述一次:美國EPA環保署的氚安全上限是740bq/L;加州更嚴,是14.8bq/L。資本管控下的媒體輿論,當然不會幫忙翻譯成一般人能懂的單位,所以我再次為大家代勞:1bq指每秒一個核子衰變,氚的半衰期是12.32年,所以1bq對應著12.32*365*24*3600/ln(2)=5.6*10^8個氚原子。氚的原子量是3,而水的密度為每升1公斤,所以740bq/L代表著每公斤水含2.1*10^(-15)公斤的氚,亦即氚在水中的濃度比值為2.1*10^(-15);這也就是我在節目所回答的“10^(-15)”數量級的根據。其實如果采用更嚴格的加州標準,則會是4.2*10^(-17)。我孤陋寡聞,這輩子沒聽過還有哪一種天然元素原子的毒性高到安全濃度上限是10^(-17)至10^(-15)這個範圍的(拿裂變燃料來對比,EPA對天然鈾的濃度上限是3*10^(-8),與砒霜/砷的10^(-8)約略同級,對人工合成的鈈則是2.4*10^(-13),換句話説,根據美國環保署的判定,聚變燃料比裂變燃料還要更毒上至少一百多倍,比砒霜更毒約1000萬倍),如果有人有可教我的資料,請留言。



福島的核廢水總量為1.3*10^9公斤,至2025年中已排放1.0*10^8公斤,平均含氚為463bq/L(當然,中方普遍認爲日本人在這些數據上撒謊了,但這個謊能有多大?頂多濃度和量總共少算了1000倍吧,否則濃度高則毒性太强,工作人員傷亡機率太大,數量太高則難以造假遮掩;那麽大家可以自行把下面的數量級估算加減3,然而這完全不影響我的定性結論,因爲有12個數量級的餘裕),所以福島核廢水含氚總量為1.7mg毫克,已排放0.13毫克,大約比我所拍胸脯保證的“低於1公斤”少將近7個數量級,比核聚變發電每年泄露氚的預期值低12個數量級。總之,中方對他人毫克級別的氚排放怒目而斥,但對己方百噸級別的排放則獎賞以千億資金,這正是我想要指出的矛盾。


2025-08-30 00:00 回复
【金融】【戰略】金融史觀(二)當前局勢 | Niets
2025-07-29 17:36:00
关于具身智能

要实现能洗衣烧饭的家用具身智能难度还是很大的(参见Moravec's paradox)。

自动驾驶(自驾)可以看作是家用具身智能的precursor:若L5自驾都不能规模化实现,家庭环境下的具身智能就更难了。原因有四:1)自驾的感知模态(视觉,可能还有听觉)容易获得。家用机器人还需要触觉甚至是嗅觉(做菜),这类感知数据相比视/听更难采集和模拟; 2)自驾的动作空间(action space)比人形机器人少了几十个自由度。最近机器人的自我平衡(self-balancing)能力通过强化学习(RL)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机器手的manipulation还是很难;3)现在具身智能依赖的vision-lauguage-action架构泛化能力还不够。拿Waymo来说,虽然已经在几个城市有收入了,但开辟新城市还是要重新收集数据训练模型,没法用已有的模型直接上路,而且时不时需要人工干预。且城市路况算是半结构化的(semi-structured),而每家每户的室内环境则各有不同,是更严重的肥尾(fat-tailed)问题;4)人与机器人的交互问题(human-robot interaction)还是挺复杂的。自驾还好,车内/外只需要很少的交互,但家用环境下几乎不可能做到idiot-proof。

撇开技术层面,真正实用化的机器人也未必比钟点工便宜,政策方面还有就业率的考量。反倒是封闭的园区和厂房里能提供相对结构化的环境和数字孪生。虽然现在用途有限(例如管线巡检),但也不失为一个起点。

是的,家用其實是最難的,反而是工業和商業環境下,因爲維護能力强、監督成本低,會是普及的先鋒。至於最終能有多廣,人形機器人比AI還要不成熟,我們先看看本世代AI的極限何在,再做推論不遲。
【公共健康】【財政】一個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 |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2025-08-05 17:45:00
 

請問王博士怎麼看這樣的報導,我在台灣媒體上看到這報導標題是「比含糖飲料更毒!「1飲品」大增38%糖尿病風險」說什麼國外研究人工甜味劑比吃糖更危險更容易引起糖尿病,說最新發表於《Diabetes & Metabolism》的研究顯示:

每天喝含糖飲料,糖尿病風險上升 23%

每天喝人工甜味劑飲料,風險更高,達上升 38%

這是一項分析超過 36,000名40至69歲成年人的長期世代研究(墨爾本協作隊列研究,MCCS),平均追蹤長達14年。更令人意外的是:即使去除肥胖因素的干擾,人工甜味劑與糖尿病風險的關聯仍然存在!

這代表,無糖飲料的傷害不是靠不變胖就能避免的。

那它們怎麼影響血糖與代謝呢?研究提出幾個可能機制:

1改變腸道菌群(Microbiome)結構與功能,影響葡萄糖代謝與胰島素敏感性

2干擾胰島素分泌反應,使身體對甜味產生錯誤反應

3混淆大腦對食物熱量的預期,導致飢餓感與過度攝食

4影響腸道甜味感受器,進一步破壞血糖平衡機制

剛好之前看過您的對人工甜味劑介紹(例如三氯蔗糖可以要來代替糖)我下意識反應可能這是台灣媒體不專業的惡習,會不會搞錯什麼?然後一路追查原始消息來源大概是這兩篇論文,想問這是真的假的會不會不專業的記者搞錯什麼了或是誤會,仔細看過之後發現他只發現相關性但卻不知道因果關係,有沒有可能是原本愛吃糖水SSB的就有可能常喝甜味劑飲料ASB,就像下雨天和帶傘有相關性,但是帶傘不一定是下雨天,下雨帶雨傘只是結果,不能從雨傘反推論一定下雨,但甜味劑和糖尿病和者高度相關會不會是類似的關係,可能是台灣不專業的記者誤會了論文?

來源1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26236362500059X?via%3Dihub

來源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4-03345-4

Highlights



Both sugar and 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 intake has been linked with type 2 diabetes risk.



We found both sugar-sweetened and 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 intakes a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in an Australian population. Sensitivity analysis to rule out reverse causality also confirmed the finding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highlight the need for a firm policy intended to curb the adverse health effects of sugar and 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s in Australia.

那些所謂的“科普作家”,水準太低,直接無視就行了。例如上個月《觀察者網》上就有一篇由自稱專業是“科普作家”所寫的文章,還登上了正式社論欄,居然針對“蔗糖和果糖哪個比較健康”這麽簡單明確的議題也洋洋灑灑地寫了一大篇摸棱兩可、自我矛盾的胡扯。從分子生物學觀點,蔗糖是一個果糖分子和一個葡萄糖分子的鏈接結果,遇到酸性環境(如胃酸或碳酸飲料)就分解開來,所以一個蔗糖分子的毒性恰恰與一個果糖分子完全相等。但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還必須考慮劑量,而果糖在舌頭上的甜度比蔗糖高70%(還記得我在《猿類的起源》一文中討論過,猿類在一千多萬年前演化秋季吃水果增肥過冬的習慣嗎?所以大型靈長類,包括人屬、人種,味覺感受器演化所針對的是果糖而不是蔗糖,不是很合理嗎?),結果是除了碳酸飲料已經預先分解蔗糖之外,其他的甜品如糕點果汁甜茶等等,選擇蔗糖就必須比果糖多用70%才能達到同等甜度;換句話說,在實用上蔗糖的毒性比果糖高70%。我以往不想牽扯至此,是怕不用心的讀者得出“高果糖玉米糖漿比蔗糖好=》高果糖玉米糖漿是健康食品”這樣的腦殘邏輯鏈,畢竟蔗糖和純果糖都很毒,只不過前者稍稍更毒一些。

至於你所引用的兩篇學術論文,登在《Nature》的那一篇根本就沒有提人工甜味劑,從頭到尾討論的就是蔗糖的危害,我不知道你爲什麽把它列在這裏(或許是那個“科普作者”故意魚目混珠,把著名期刊的論文拿來當幌子,反正他的目標讀者也不會去深究),不過剛好可以和另一篇論文來做對照:還記得幾年前博客就强調過,可信的統計研究結果顯示,依照論文結果的可複製性(不可複製當然就不是正確的科學結論),學術期刊可分爲三級:《自然》和《科學》這兩個頂級期刊的可複製性大約2/3,其他正經期刊大約1/9,中國式的收費發表期刊則必然為0(參考我在《金融史觀(二)當前局勢》留言欄57樓的回復);刊載這篇論文的《Diabetes & Metabolism》,Impact Factor很低,勉强算是第二類期刊,而且可以一眼看出論文本身必然屬於錯誤的那8/9,原因是他們把所有的人工甜味劑混爲一談,然而人工甜味劑有很多種,分子類別五花八門,毒性即便有也必然天差地別,不一種一種地分開專門鑽研,本身就是非常不科學的態度。我在討論青蒿素的時候就已經解釋過,生醫實驗統計噪音特多,必須找出特定分子,並且搞清作用機制,才能下結論。這些作者反其道而行,顯然是有意要利用統計噪音來讓論文順利發表,這先天就不是專注於求真的心態,所以可以簡單推論屬於胡扯類的8/9。
【公共健康】【財政】一個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 | zaonhe
2025-08-28 08:53:00
楼下的文章最主要的问题显然是相关性研究,无法得出任何因果结论,更遑用来做出公共卫生方面的建议。

然而,就算是相关性研究,该文章由于样本来自于现成的数据集,也存在诸多关键缺陷。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三点。

其一,数据采集每5-9年一次,共两次后续采集。(原文:“recruiting 41,513 participants from Melbourne residents between 1990 and 1994 (baseline) ...The first follow-up survey (wave 1) was conducted between 1995 and 1998, and the second follow-up was between 2003 and 2007 (wave 2).")

那么,在一个周期前两年诊断出糖尿病的参与者因病情反而会少喝含糖饮料,多喝无糖饮料。

其二,第一次后续采样有超过10%的参与者死亡或联系不上,第二次则超过20%(见Figure 1),但文章没有做任何数据分析的校正。那么研究因其设计缺陷就完全考虑不到以下情况:长期喝含糖饮料后,罹患严重糖尿病且快速恶化到死亡或无力参与调查问卷。

最后,数据来自于参与者的自我报告。这里最重要的缺陷是:将近一半的早期糖尿病并未被诊断(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68822721004770)。因此,这种数据测量的是检测出的糖尿病,不是真实的患病。最后结果反应的可能是喝无糖饮料的人更经常做血糖检测。

同时,自我报告饮食数量本身也存在各种各样自他的偏差,不多赘述。

説得很好。不過以我寫博客11年的慘痛經驗,除了生醫專業的讀者,其他人可能不懂你在説什麽。

此外,這樣明顯的胡扯論文,你還能仔細看完所有細節,比我有耐心多了。
2025-08-28 22:32 回复
【金融】【戰略】金融史觀(二)當前局勢 | AbzX5
2025-07-27 07:16:00
楼下的问题, 我是这么看的, 在目前美国控制下的国际体系, 对外拓展空间极为有限, 虽然长期来看, 的确应该重点挖美国的金融霸权. 但是这个过程恐怕不会快, 因为国内官僚体系内还是充满大大小小的易纲, 这些60后官员退下来新陈代谢, 恐怕又得十年. 名教练的战术当然是好的, 但是目前无奈球员水平不够发挥不出来最优解. 短期内必然外部空间有限, 现状会维持, 只能先对内循环调整.

中国在发展电动车, 光伏产业的时候, 政府花了大量的钱补贴, 也确实成功的造就了有竞争力的产业. 但是产业如果过度内卷, 长期利润太低, 就会无法持续. 明明是很先进有竞争力的产业, 却因为无效内卷白白浪费了赚钱机会, 这是很可惜的. 既然短期内外部空间有限, 产业逐渐成熟, 就要从扩张转为守成了. 既然任何生意到最后守成的时候要盈利, 都会产生某种程度的合法垄断或者说经济护城河, 那垄断就不全是坏事. 既然如此, 还不如国家出面, 搞资本和产业整合, 把效率较低的企业通过破产或者收购出清市场. 其实我感觉不光是光伏, 电动车产业除了头部不超过五六家的企业, 其它的竞争失败的企业也应该逼他们末位淘汰, 国家应该抽主动他们的资金逼他们破产, 提高产业的整体垄断度, 让价格抬升上来, 修复企业利润, 间接增加国家的财政税收, 回收一部分过去投出的补贴, 并为下一波的新兴产业积蓄资金力量

我不這麽看。非法壓榨勞工本就應該取締,以此爲借口來推動壟斷,是因小失大的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

資本逐利不但是天性,而且是最强的天性。内捲和逐利有絕對矛盾,如果真的是不必要的,那麽資本家自然會想方設法避免内捲。實際上必然是資本家判斷當前内捲依舊是長期獲利最大化的手段,這代表著搶占市場份額仍然有比内捲損耗更巨大的長期利益;換句話説,中國產業在全球市場的占有率,遠遠沒有到達飽和,過早出手干預,不但是自斷一臂,而且是對市場機制的極度不尊重。我在《社會主義國家如何管理資本》一文中已經强調過,周期不是過長的消費性產業,自由市場就是最高效的機制,政府監管的重點應該是反金融化和反壟斷,怎麽在你這兒就成了必須强迫行業壟斷化?如果你覺得有必要犧牲經濟效率而破例,那麽根據“Extraordinary claim requires extraordinary evidence”的原則,必須有異常强力的證據,證明值得這個犧牲;我並沒有看到任何此類證據。事實上在1970年代,日本經產省也曾想要把汽車產業整合成兩家,還好沒有成功,事後只是成爲笑柄,而不是自我傷害。
【歷史】从少林来谈宣传和迷思 | 迷途知返
2025-07-30 01:20:00
少林方丈 + MBA

“像是慈济的总管,贪嗔痴三毒兼备,还好意思说是法师。”

还真是两岸(大和尚)一家亲!

“少林寺的所谓方丈,更是个油头滑面的生意人,根本不懂武术。”

500多年后的今天,这句话可以一字不差地套用在释永信身上。请教先生,是否有足够信息判断这次处理大和尚,是拨乱反正系统性整顿还只是个例?

P.S.: 网传释永信是美国博士 + MBA。如此说来,永信大师的确是从西方求取到了祸国殃民,发家致富的帝国真经 (搞垮GE、波音、Intel的MBA)。

11年來,博客三百多篇文章,就只有這麽一篇討論少林寺,並非因爲它不是純粹而明顯的詐騙,而是宗教的本質就是非理性的求爽,是一種消費性主觀追求,詐騙本身就是消費者“購買”的產品,這和理應求真、並且正是國力根基的科研完全不同。不要低估針對詐騙謊話的消費需求,很多產值原本就來自消費者的非理性主觀欲望,在市場經濟邏輯下這些欲望就是真理,和理性與否無關。我曾私下評估過,市場經濟裏的非理性因素應該占據消費性GDP的大半;但既然個人的消費自由是快樂的一部分,也就難以苛責,於是博客只能專注在科研和公益類議題來堅持求真。換句話説,少林寺作爲宗教和虛幻武俠的一部分,當然是純粹詐騙,但國家沒有正當理由和公益必要去全面禁止,只能對違反一般法規的特定行爲細節出手。相對的,表面看來和釋永信類似的潘建偉(把科技教做成生意)和劉慈欣(把虛幻小説渲染成現實)才有真正而基本的嚴重危害,必須盡速管制,否則必然影響長期國運;MBA那套從消費性產業搞出來的伎倆,管理可口可樂沒有大問題,應用在GE、波音和Intel上就禍國殃民,正是這個道理。
【學術管理】中國的學術管理問題來自基本的邏輯謬誤 | MAXWELL
2025-08-15 09:50:00
无独有偶,沈逸教授今年在观学院的节目《浪潮汹涌的2025》里谈到相似的观点,他说他现在对中国最没用信心的部分,也是认为我们最大的一个缺陷,最大的一个挑战,尤其是看到中国最精英的那一批人,在一些特定的圈层,他们的核心特征就是他们对除了中国赢以外的一切东西有信心,他说他经常被一些行业里的好友搞得哭笑不得,他们会把网上任何一切在沈逸看来垃圾性的不实信息——虚假的,质量非常差的,不应该在他们这个圈层流动的,会把这些信息密集地投送给他询问真假,比如描述美国会突然拿出一种绝地反击的东西让中国陷入被动的局面,然后沈逸用来拆穿这种虚假信息的相关信息都有,没有一件事情是这些人不知道的,但他们选择拒绝相信,沈逸还表示在这种局面下中国是不可能真正赢得与美国的战略竞争的。

【沈逸施佬精彩对话:2025年后地缘政治及国际格局的深度分析!形势很严峻!】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DPExznEq1/?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7d6945d146412c9b2dc96676972a941e 这段对话在视频十四分钟左右。

1980年代,我在哈佛物理系求學的時候,遇到幾個大陸來的同學,這些人當然是精英中的精英,全都是同年中中國理工科的前十。他們私下待人接物的價值觀和台灣標準一樣,都追求溫文儒雅、講信重義,但在公共事務上,我所學的傳統士大夫人生觀和責任感,也就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卻完全看不到,他們全心全意相信西方資本主義和自由主義的那套功利思想:只强調個人追求私利的自由。後來我得知,胡耀邦的三個子女,全都是昂撒金融企業駐華高管(重點在於“駐華”,所以顯然雇主看重的不是他們的金融知識和能力),更加强化了我對同代大陸精英的印象。大對撞機爭辯中,挺身而出說實話的,就只有楊先生、趙午教授和我三個人,大陸出身的物理人一個都沒有,也是這個道理(而且這種“各人自掃門前雪”的態度,被大陸民衆視爲理所當然!)。

這應該是文革的遺毒;事實上,對文革的錯誤評估,很可能是當代中國精英思想上的最大誤區。一個健康的政府和政治文化,有兩個先決條件:1)以公益爲上,參考博文《政府的第一要務》;2)堅持理性和事實,也就是求真。文革其實用意正確,滿足了第一項要求,只是因爲在第二項上背正道而馳,所以結果稀巴爛。然而這批崇美世代,他們的結論卻是同時否定公益和求真,完全不考慮殖民帝國歷史遺留的近乎無限資源,才是撐起其臺面的真實支柱。

相對的,新興世代中的小粉紅潮流,卻只知道要重新重視公益,完全沒有反思非理性虛幻妄想的惡果,自然導致現在量子計算、核聚變發電等等詐騙項目橫行,幕後以權謀私獲利的卻正是中科大、科技部、工程院那些上一個世代的崇美功利主義者,真是偌大的反諷。
2025-08-28 03:00 回复
【經濟】【學術管理】金融史觀(三)政策建議 | MAXWELL
2025-08-23 13:46:00
我个人认为博主的观点如果非要打比方的话,就是博主并没有反对研发高产水稻,小麦,花生(把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可控核聚变的核心技术难关,如氚自持,第一壁材料等作为基础科研项目),博主反对的是在这些研发的作物在试验田里的最高亩产量距离亩产万斤八字还没一撇的情况下就想着全国放卫星,博主认为的是应该先在试验田里把能够亩产万斤的农作物培养出来,再考虑全国范围内鼓足干劲,力争上流,推广开。(等到能让这些项目落地的核心技术难关突破后,在考虑上马大工程,产业化)。关于这点我之前引用过中国社科院发表的《2018年中国经济蓝皮书》(《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里总报告《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的第二十三页提到: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我国也加大了研发投入,但是由于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科研产出与投入不匹配。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推 进。 一是,项目经费投入方面的改革。 从目前我们所了解的情况来看,我国财政支持的科研项目,即国家级的项目往往被部分学术权威、 “明星” 科学家或 者 “圈内人” 所把持,而真正潜心科研又没有关系的年轻科研人员往往得不到较多的经费支持, 而项目立项后往往缺乏严格的监管机制和科学的评估机制,难以保障科研项目的产出效率,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而出不了高水平的成果。 社科院负责《蓝皮书》这个项目的学部委员李扬在2023年底一个经济论坛上有一个趣闻,李扬院长在演讲完毕后,主持人问他:“ 无论从居民杠杆率,企业,政府,以及政府的债务收支方方面面,让人感觉还是不容乐观,然后最后强调的四点,种种问题咱们的文件上也有,然后问题也看到了,为什么具体的落实和执行就这么难?” 李扬院长笑着说了一句:”我不知道。“然后就迅速走下台了。” 那份报告我放夸克网盘了,链接:https://pan.quark.cn/s/68eadd9dc77b 提取码:bqQi

你這裏的類比有問題:水稻、小麥和花生的提產,顯然是有成功可能性和經濟效益的。核聚變發電和當代的量子計算則是事先就可以經嚴謹科學論證確定絕對無用的,所以合適的類比是要把石頭直接培養成穀物。

不過你説的沒錯,即便是硬要把石頭弄出硅基的DNA來、然後培養成穀物這樣的離譜科研項目,我也不建議禁止:讓我痛心疾首的是兩點:1)理應求真的科研界,卻在集體睜著眼睛說瞎話,這是文化層面的考慮;2)頂多只能當作科研儲備的離譜題目,卻直接股票上市,搜刮民脂民膏,這是金融和經濟上的大失血。崇美派從美國引進的錯誤結論之一,就是股市再怎麽浪費都沒有代價,猶如股民的財富可以無中生有,但博客已經反復解釋過,這是在美元霸權之下、美國金融財閥得以對外搜刮的暫時假象,中國不但沒有那個條件,而且在金融上反過來處於劣勢,任何浪費都因而被加成,現在的消費不振正是中產階級被美式壓榨的結果,偏偏小粉紅們還主動為詐騙和壓榨歡呼(看看這篇《觀察者網》編輯親自下筆、明顯是爲核聚變創投上市吹捧鋪路的文章https://www.guancha.cn/tangxiaofu/2025_08_19_787005_4.shtml,特別注意他在洋洋灑灑的長篇大論中,如何以無比風騷的走位,徹底躲避了博客反復强調的真正議題,亦即氚的毒性、價格和產量;為方便不熟悉這個議題的讀者理解要點,我重提一下基本事實:氚的毒性超過砒霜萬倍不止,其價格和產量則分別遠高和遠低於人工鑽石,所以核聚變發電至少可以與建議煤電站改燒砒霜和鑽石混合物來對比離譜程度)。愚蠢真是邪惡的天然夥伴。
2025-08-28 02:28 回复
【戰略】【臺海】台灣的國安和產業前景 | 狐禪
2025-08-16 19:16:00
回版主8月5號的後註

戰爭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所有知道歷史的中國人都認識了這點。現在美國一再揮紅布,就是想動搖這認知。但中共於商於軍都沒搭理,就是司馬懿在五丈原的做法。

沒有思維正常的人還會討論為統一而做和戰選擇,因爲統一是必然,方法怎麽選結局都一樣。爲了避免傷亡,當然是和統更好,但問題的癥結在於事後治理,而戰爭是唯一能保證長治久安的手段。這一點,博客强調了十幾年、幾百遍了,可以說是博客幾萬個論証結果中的前三名,你居然也能無視,建議看醫生檢查心理健康。
【歷史】【軍事】現代諸葛弩 | 乌鹊南飞
2025-08-25 04:07:00
中国对武器管控极为严格,近年已经发展到枪形钥匙扣和水弹枪也能抓起来,弩是储能武器,同样处于严格管制。同时中国对狩猎管制也极严,即使现在野猪泛滥的新闻层出不穷,但是仍然只有少数“护农队”可以合法拿着复合弓去狩猎野猪。这就导致中国弓弩的市场极小,直到最近几年,才涌现出一批达到中端水准的国产复合弓,还出现了钢珠复合弓这种“邪典”(弹弓没有管制危险,玩弹弓群体远超玩弓弩的)高端弓和弓片仍然要进口,至于十字弩,完全处于灰色地带,只能偷偷摸摸买卖,还出现了皮筋弩这种打擦边球的产物(储能弹弓,仍然是储能武器,但是可以公开在电商网站卖)。这类似美国私人飞机价格极便宜,中国却很贵的现象(二手初教六美国才几万美元,中国复产初教六卖300万人民币)这类供玩乐而且中国尚未完全放开的产业,美国比中国有优势。

我在正文後注中所引用的Youtube博主,也曾嘗試自製超强彈弓,同樣達到手槍的能量級別,能夠輕易打穿一整箱的沙礫。這些參雜了現代科技的冷兵器的確是殺人傷己的利器,開放民衆自玩必然會有治安和非正常死亡上的犧牲,嚴格管制並非不合理。

不過雖然沒有國内的零售市場,但現代弓弩的零部件基本就是碳纖維、鋁合金和尼龍繩,中國按甲方設計代工生產起來應屬毫無困難,如同聖誕裝飾一樣。
2025-08-27 21:59 回复
【金融】【戰略】金融史觀(二)當前局勢 | AbzX5
2025-07-27 08:32:00
延伸: 我认为随着embodied intelligence的兴起, 消费级的机器人值得关注, 很可能是下一波媲美电动车的产业. 中国在这方面有很强的先发优势, 工信部应该认真规划一番, 再大干一场. 原本机器人最先进的是波士顿动力, 采用的是液压系统, 所以功率密度很大, 开始有生活上实用的可能. 但是最近几年可能是电动车的发展刺激, 高性能电机开始崛起. 这些高性能的永磁电机, 采用了稀土元素, 功率密度媲美液压系统, 但是控制难度比液压大大降低, 也不会有液压泄露的风险. 中国本身有成熟的电动车产业, 自动驾驶人工智能产业, 有全球主导的稀土产业, 甚至已经有Unitree这样的初创企业, 可以自然应用到机器人产业. 消费级的机器人虽然不是科幻小说中那般万能, 但是让它做一些简单反复的劳动, 搬东西, 倒垃圾, 把衣服放进洗衣机, 碗筷放进洗碗机, 拖地, 给我泡咖啡, 甚至做个简单的菜, 努力一下可以达到, 将来肯定会像个人电脑一样走入千家万户. 这些工作的智能并不需要太高逻辑, 不会像发展下一代AI一样目前还不知道要往哪里走.

而且工信部真应该认真考虑借助稀土建立垄断优势, 第一步把稀土优先优惠供给中国本土企业, 先让中游的高性能电机产业在中国集中发展, 打垮国外竞争者, 然后接着用中游的高性能电机产业, 优先优惠供给本土的消费级机器人产业, 接着打垮国外发展机器人产业. 这样逐步让整条产业链集中在中国, 资源+网络效应/规模效应形成的庞大的护城河, 让别的国家抄都抄不了. 这不光需要政策, 可能还要投入资金补贴引导消费.

我也注意到液壓改電機之後,機器人蓬勃發展的趨勢,的確很可能成爲AI之後的下一個新生產業。上周在北京的機器人運動會,似乎顯示了算法還沒有跟上,這其實可以是AI發展的下一個重點。

最近AI成功達到國際奧數競賽的前列,代表著一個新的小里程碑,而且是我早先覺得會需要更多時間的戰術成果。然而在戰略層面,這不但沒有改變我原本的論斷(亦即這個世代的AI,不足以達到AGI,只能作爲輔助,尤其是文藝創作和寫程序的輔助),反而加深了負面預期。這是因爲奧數AI反映的是,在文獻絕對可靠的前提下,即便文獻資料的數量不是太大,當代AI依舊能夠學習模仿而做出足夠上臺面的基本邏輯推斷。但這個新能力能幹什麽?所有人文社會議題都充斥著極不可靠的資料,所以一點用都沒有。只有自然科學的研究,可以用來做小步驟的輔助。然而這正是我所擔心的負面影響:只能搞文藝的AI都已經被廣汎用來批量生產假論文,這種能做小步驟推論的AI只會讓論文造假更容易、更逼真、更能自圓其説、因而更難發現罷了。既有科研論文的評審體系必然因此而徹底崩塌;這或許會需要幾十年,但過程已然開始,而且不可逆。
2025-08-27 08:05 回复
【金融】【戰略】金融史觀(二)當前局勢 | makludi
2025-07-27 05:16:00
王先生,最近中国大陆政府频繁吹风反内卷行动,但在国内经济萎靡,就业低迷的大背景下,下游根本没有任何需求增加的可能。但是,多晶硅的期货价格居然从六月底开始大幅攀升,在出口无望内需无力的情况下,这莫不是单纯的资本炒作击鼓传花游戏?如果此为真,一来更加伤害下游的实业建设,而来平白无故肥了投机商人,后者赚钱之后走人岂不又是给百孔千疮的国内经济留下一个烂摊子?我观李克强和李强二人并非心思歹毒的奸邪之辈,但为何屡屡提出这种涨价去库存的饮鸩止渴,盘剥小民的恶举?

多晶硅的價格起伏,只有行内人才能知其究竟,我們沒有内綫消息,不宜妄自揣測。

中國當前的經濟難題,的確包括消費不振;然而我們絕不能輕信美國金融資本資助出來的經濟學歪論,亦即不能一看到消費不振就反射式地拿出政策做刺激。這是因爲刺激性政策不但不治本,而且必然是寅支卯粮的借貸性消費,例如最近金刻羽和另一人的路綫爭辯,其實是烏龜對王八,差別只在於是消費者個人的借貸還是政府代表全民的借貸,其結果必然是稍微圖利了放貸的金融業,但遠遠更大筆的賬單卻必須由後世負擔,絕對得不償失,美國和南韓是前車之鑒。刺激性政策頂多只能作爲治本過程中的止痛劑,那麽消費不振的本質何在?

全世界所有和平時期GDP仍在增長時的消費不振,其本質都來自財富分配不合理。這裏的道理很簡單,中產階級的衣食住行再加上娛樂、教育、旅游等選擇性支出,占據消費經濟的絕對主流,如果他們得到GDP成長果實的合理分配,其中大部分會被拿出來消費掉,自然不會有消費不振的問題。然而如果新生財富被頂層資本家掠奪,那麽大部分必然會被當作金融資本纍積起來,或甚至換成美元送出國界,被拿出來消費的比率也就會低得多。試想你把400億元交給一個人,他這一年吃喝玩樂能花多少?如果這400億元交給400萬人、每人多收入1萬元,他們有多少人會想要換新電腦、上館子等等,於是對地方經濟的促進會有多少?這裏我說400億元,這就是潘建偉詐騙公司的股市收割所得,這些錢並不是憑空出現,而是割了許多韭菜而來的,也就代表著“400萬人每人多收入1萬元”的反向機制,許多人被迫節衣縮食,如此之下消費若是旺盛才是奇事。

如果只是一起400億元的金融搜刮,中國的經濟體量當然負擔得起,但是成千上萬件金融搜刮呢?如果裏面還有好幾個像恆大這樣25000億元級別的大坑呢?所以對消費不振的對應,應該是從房市、股市、銀行、科研以及政府財政管理出手,全面全力杜絕金融搜刮;如果要出臺刺激性政策,頂多也只能是爲了平撫金融改革過程中的陣痛、避免嚴重經濟衰退而暫時采用的措施,爲了避免其浪費性的副作用,强度要盡可能地節制。很不幸的,現實裏不但沒有任何試圖治本的金融管理新規則,反而是科技部和學閥在推動更多的假未來科技騙局,例如準備上市的幾個核聚變發電公司,其本質當然正是金融詐騙的變本加厲;幾十個這樣的詐騙似乎無足輕重,但學術界和科技部都徹底爛了,還有什麽金融詐騙能被揭發管控嗎?
2025-08-27 07:17 回复
【歷史】【軍事】現代諸葛弩 | 後註一
2025-08-24 00:00:00
後註一
Youtube上有博主測試了幾種當代消費者可網購的商品手提弩(hand-held Crossbow,參見《How Dangerous are Crossbows?》;可能都是由中國的OEM代爲生產的,如果有讀者知道廠商信息,可以在留言欄分享),其中包含兩型由正文中所提的設計師Sprave所出品的連發速射版本,發射輕質弩箭時初始動能分別達到19J和42J,已經與古代軍用弓弩同級。但更有趣的是還有走高能强力路綫的型號,在發射29g弩箭時,實測動能達到340J,這已經是正文中追求的、手槍級別的能量,足以導致碳纖維弩箭基本只要碰到稍硬一點的目標就會損毀。其實弓弩的能量轉換效率隨弩箭質量而遞增(主要因爲可以減低弓身和弓弦這些隨動部件所分到的動能),如果製造商不是爲了153m/s的初速、以及其所帶來的平直彈道,完全可以換用100g左右的堅固鋼製弩箭,不但遠遠更加耐用(不過也可能廠商正是以賣刮鬍刀片的邏輯,在推銷3根100多美元的消耗品),而且破甲射程、初始動能和穿甲能力都會進一步大幅提升,我估計應該可以達到100m、500J和擊穿北約四級防彈衣的能力,這正是本篇正文所探討的:以現代科技能將弓弩類冷兵器提升到什麽層次?可惜這型現代弩雖然自帶齒輪搖桿,但拉弓過程仍然相當費時費事,持續射速頂多在每分鐘一發的量級,而騎兵可以輕鬆在20秒内突破其射程(輕裝賽馬一般可以以60km/hr以上的速度持續跑完幾公里賽程;騎兵雖然載重高些、馬匹慢些,一兩百公尺衝鋒極速必要時也可以超過40km/hr,歷史現實平均30+km/hr,約合8-9m/s,而再強的單兵弓弩,受氣動阻力影響,其瞄準射程也不會高於150m),因而實戰條件下並非碾壓式的存在。


2025-08-24 00:00 回复
【戰略】【臺海】台灣的國安和產業前景 | 後註四
2025-08-06 00:00:00
後註四
《The Diplomat》是昂撒殖民帝國體系中,負責探討亞太方向地緣政略和外交事務的專業期刊,所以日常喧囂中國威脅並鼓動臺海衝突。然而即便是職業戰爭販子,也不得不接受太明顯的事實;我指的是本周他們發表的一篇社論(參見《Taiwan’s Civil Society Is Not Ready for War》《台灣人民沒有打仗的心理準備》),論點正是幾個月前博客留言回復已經標注出來的:烏克蘭對抗俄軍的民心士氣十分堅忍强韌,遠非台灣所能企及。


2025-08-06 00:00 回复
【工業】【能源】再談氫經濟 | 後註二十九
2025-08-06 00:00:00
後註二十九
剛剛注意到上個月的這一篇論文(參見《Hydrogen leakages across the supply chain: Current estimates and future scenarios》),在忽略氫經濟最大毛病-極低的能量循環效率-的前提之下,只計算了因氫分子太小,因而在生產、運輸和儲存過程中必然有外泄的那個次要效應,就得出其對碳排放的貢獻為負值的結論,然而卻沒有任何大衆媒體願意報導,從而又一次印證了博客多年來强調的論點:我們正處在人類歷史上最大、最離譜的金融泡沫之中,因而各種假未來科技充斥傳媒界和企業界,像是氫能源、核聚變、量子計算等等,都是可以簡單論證為毫無實際價值的幻想項目,卻被幕後的詐騙集團吹捧成救世的突破。


2025-08-06 00:00 回复
【空軍】【海軍】有關隱身飛機的一些新發展 | 後註二
2025-08-03 00:00:00
後註二
我在上月的《龍行天下》節目(參見《川普戰略轉向!台灣軍力迷航》)中,討論了美國空軍取消采購E-7預警機的計劃,改爲用E-2D來替換老舊的E-3(參見《USAF cancels E-7 Wedgetail program, all A-10s to be retired in 2026》;這是當前行政部門、也就是國防部的決策,國會仍有機會否決,不過國會投票取決於廠商的政治動能,和專業戰術考慮無關),由此推導出美軍已經放棄對擁有大量先進隱身戰機的共軍遂行印巴5/7空戰所示範的攻勢體系作戰模式,亦即在隱身世代的超視距空戰軍備競賽上投子認輸。這裏的核心觀察在於,E-2D雖然藉助UHF波段對小型隱身飛機的破解能力,探測距離可以與PL-15的射程一較長短,卻因爲雷達陣列只有18個單元而不足以提供足夠的定位精度來引導己方導彈反擊;換句話説,E-2D有在五代體系空戰中逃命的希望,卻注定只能挨打而無法還手。美軍自己也承認其不足,宣稱“真正”的後續方案在於天基紅外綫衛星群,然而這項“未來”技術在靈敏度和覆蓋率上都有先天缺陷,彌補起來不但耗費巨大,而且頂多只能起輔助的偵察作用,依然不可能A射B導,甚至大概率會是又一個印度式PPT建軍的案例,反而是中方在天基紅外綫偵察技術上並無劣勢,完全可以憑藉研發和生產的高效率提前實現美方的構想。相對的,中方剛剛推出KJ-3000;雖然技術細節還不明確,但顯然仍在繼續完善空基反隱身長程攻勢空戰體系(還有這個源自央視的視頻《导弹“睁眼”!解放军首次披露歼-10C“击落”隐身战机细节!歼-10C仍处于当打之年!》也同樣在强調這一點),例如雷達從三陣面改爲兩陣面,除了將陣列單元數提高20%左右之外,甚至容許采用兩個不同的波段以發揮互補效應(亦即一面UHF用來搜索探測,另一面則用L或S波段負責定位;不過目前這只是一個邏輯可能,還沒有任何事實佐證)。


2025-08-03 00:00 回复
【美國】海湖莊園抄家事件幕後的美國政治鬥爭 | 後註二十四
2025-08-01 00:00:00
後註二十四
NTSB剛剛公佈了一月底華盛頓黑鷹空難的過程細節(不是最終完整報告,但已核實若干數據,就盡速公開發表,以督促過失方改進,中方監管單位非常應該參考學習;視頻在此《NTSB Animation - Investigative Hearing - Midair Collision PSA Airlines and Military Helicopter》;至於事故調查單位對航司和民航局應有的批評力度,可以參考《NTSB Boss Homendy Goes NUCLEAR At The FAA For DC Mid-Air Crash Failures: A MUST SEE Savage Take Down》,換句話説,美國聯邦政府並非一無是處,至少NTSB就比與之對應的中國衙門要強得多;請不要跟我說什麽中國人天生必然官官相護、自欺欺人,這同樣是以公謀私的貪腐,只不過是隱性貪腐,是典型的文化糟粕、國家隱患和人性弱點,如果愛護自己的國家、關心社會的前途,那麽只能選擇全力改革打壓,而不是兩手一攤、置之不理、或甚至説成是理所當然的國家特色,除非你是印度人),證實黑鷹飛行員不但目擊識別失誤,而且在最高200英尺的航道上,始終保持300英尺上下的高度,因而絕對必須負全責。


2025-08-01 00:00 回复
【工業】737Max必須重新認證 | 後註五
2025-07-31 00:00:00
後註五
半年多前濟州航空2216班機空難剛剛發生時,我就在第一時間於留言欄第13樓提醒大家,此次事故與復興航空235有很大的相似。結果三天前Reuters根據尚未公佈、但被私下獲得的官方報告草稿報導(參見《Jeju Air jet still had a working engine when it crashed, investigation update says》),正是雙重鳥擊之後,正駕駛手忙脚亂,把受損輕微的左引擎關閉,剩下的右引擎推力微弱、發電機失效,導致全機喪失電力,然後繼續胡搞出【後註四】所討論的一系列倉促錯誤。


2025-07-31 00:00 回复
【公共健康】【財政】一個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 | 後註十八
2025-07-29 00:00:00
後註十八
現代科學的分工極細,每篇論文往往只專注在邏輯鏈上的一個小環節,新聞科普作者不懂前因後果、照本宣科的結果,不是讓讀者摸不着頭腦,就是成為詐騙幫凶,只有少數兼具專業知識和誠實態度的博主才可能完整澄清真相,從而對傳播正確認知做出貢獻。例如上面【後註十六】所討論的,《自然》刊出的那篇證明果糖會毒殺腦部免疫細胞Microglia的論文,其含義不只是孕婦和幼兒的高糖飲食會引發後者年長後的心理病變,中老年人也會面臨Microglia受傷害的相關惡果:這裏有兩篇今年的論文(參見《Microglial mechanisms drive amyloid-β clearance in immunized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ADGRG1 drives a protective microglial state in Alzheimers disease through MYC activation》),證實Microglia是大腦防治Alzheimer的重要防綫,所以高果糖攝取除了是糖尿病、痛風、脂肪肝、高血壓、心臟病的主因之外,也必須對Alzheimer負重大責任。


2025-07-29 00:00 回复
【科研】流行病的起源(上) | 迷途知返
2025-07-24 21:21:00
Ordnance Corps, DRDO, 与沈飞

//美國陸軍的兵器部(Ordnance Department,後來改稱Ordnance Corps),從南北戰爭開始,就是惡名昭彰的山頭主義,扯後腿的專家。...兵器部立刻食言而肥,大批采購m14。到了1960年代,m16的早期版本ar-15出現,兵器部百般阻撓...兵器部百般阻撓... 使得M16的口碑崩盤。到了1968年國會舉行聽證會,發現這些問題都是兵器部故意製造的...結果是近兩百年歷史的Springfield Armory被撤銷,兵器部被縮編改組。//

这里先生大谈 Ordnance Corps 和 M16 的"光辉历史", 而我却怎么有种是在说 J-20H 和沈飞 (中国版DRDO ) 的错觉呢?相较之下,60 年代未腐朽的美帝自我纠错能力可足令某未老先衰的新兴强权挑战者汗颜啊。

博客的老讀者都知道,我也很不喜歡瀋飛在J11系列發展史上的一系列低能胡搞,但在J20改艦載版這事上,真沒有美國陸海軍兵器部那麽嚴重。原本買方就不願意見到供應商一家獨大的現象,艦載機與空軍訂單相比數量極爲有限,出口版也先天就該是低配,所以扔給瀋飛啃一啃續命,並不離譜,遠遠比不上美軍兵器部的惡劣歷史。要知道美軍兵器部除了越戰惡搞M16之外,早在南北戰爭期間就曾經成功阻撓北軍將拿破侖式“排隊槍斃”適用的前膛槍Musket換裝為后膛槍和半自動步槍(Breach-loading Rifles和Repeating Rifles,“以免士兵養成濫射子彈的壞習慣”,參見https://www.historynet.com/civil-war-firepower-denied/,請注意文章用語包括了不止“Deny”“拒絕”、還有“Sabotage”“故意破壞”;此事後果非常嚴重,南北戰爭之所以打了四年之久,北軍沒有迅速將工業能力上的壓倒性優勢轉化為火力壓制是重要原因),然後在一戰前反復拒絕裝備自家人發明的輕機槍(Lewis gun,迫使發明人Isaac Newton Lewis搬家到比利時,並用英軍的實戰口碑證明美軍兵器部的諸般藉口都是胡扯,參見https://weaponsman.com/p_36154/;後果是1917年美軍終於參戰時,自動武器嚴重短缺,還得向英法借用,被借用的包括Hotchkiss機關槍,而Benjamin Hotchkiss也是美國人,早在19世紀下半就受不了美軍兵器部而投法),以及二戰前期魚雷80%失效(源自陸軍兵器部的兄弟衙門:海軍兵器部;日本在珍珠港事件後幾個月内,就輕鬆橫掃西太平洋,美軍魚雷基本無用,導致魚雷機、潛艇和魚雷艇等空潛快手段徹底失效,無法盡到襲擾阻滯的功能,是重要因素)等等真正影響了大規模戰爭進程的奇葩事件;。

瀋飛最新的J50原型機,倒是一改以往的頹廢表現,至少在氣動和隱身上有足夠的優化創新,讓人眼睛一亮。作爲預定的艦載+出口型六代機,其設計思路偏向戰術、短程、低空、通用也沒什麽問題,畢竟J36的大目標是要為美國軍事霸權的棺材釘上最後的釘子,針對性極强,已經有點偏科了。
2025-07-25 06:42 回复
【學術管理】中國的學術管理問題來自基本的邏輯謬誤 | criteria
2025-07-22 22:18:00


今年中国新办的两所私立高校————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和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实在令人感到不安,这两所大学都是由富豪的基金会自己出钱办学,让人有一种芝加哥大学即将在中国复现的既视感。特别是宁波东方理工,这所学校是完全由虞仁荣成立的基金会出资,同时聘请院士来给学校做背书拉资源,我看了一下今年在浙江的分数线甚至要高于天津大学和哈工大。诚然,当前各地方都面临相当严重的财政危机,高等教育又是地方不得不进行转移支付的大头,但这也不能作为给私人资本通过学术侵蚀国家政策开口子的理由,从目前中国私立大学同样高昂的学费来看,如果不出台政策来进行限制,那么在教育体系上,中国也要逐渐的步美国后尘,批准富豪建立的高等私立学校绝对是极为不智的行为。

這裏的根本問題,在於40年前改革開放所選拔出來的50後、60後幹部,現在完全占據了政壇和學術思想的高層主流,並且這些人後來提拔年輕官員學者,也是根據他們自已的模子挑選出來的。偏偏他們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明白西方體制除了早年還有些許的理性因素和適合消費性產業的市場機制可以引進之外,還充滿了邪惡、自私、愚蠢、殘忍和各種吃人加自我毀滅的陷阱。還記得兩年前我訪問深圳期間,聽到高官說自己十幾個群,除兩個例外,其他都一股腦兒支持以色列殘殺巴勒斯坦人嗎?連基本人性都可以忘卻,那麽出現金刻羽的經濟歪論、穩定幣發行權下放給螞蟻金融、以及現在的高等教育對資本開放,不是很自然的嗎?

這些議題背後的道理博客談了十幾年,很多讀者已經徹底吸收,覺得理所當然,但別忘了,就在十年前,國家“複製華爾街”+私人進入高等金融還是全球華語精英的終極夢想;由全球殖民霸權努力幾百年所編造的種族+體制優越論,不是一個人講十年實話就能全面推翻的。
2025-07-23 00:22 回复
【基礎科研】高能物理界的新動態 | 後註四
2025-07-23 00:00:00
後註四
去年博客已經批評過Sabine頻道内容的新趨勢,越來越草率膚淺,基本是選一篇論文的Abstract提要欄照本宣科,完全欠缺獨立的分析或深入的批判。這明顯是爲了爭取流量來賺錢,所以沒話找話、每隔兩天隨意做一集節目的必然結果,也是我11年來特意避免的坑,畢竟我的人生任務是求真、然後分享實話,利益牽扯卻必然會帶偏風向。



今天看到Sabine的這集節目(參見《New Experiment Rules out Bohmian Mechanics. It’s Serious.》),正是典型案例。這裏的原始論文在此:《Energy–speed relationship of quantum particles challenges Bohmian mechanics》,描述了微波光子從一個波導Waveguide通過量子隧穿Quantum Tunnelling進入另一個波導的過程,然後從理論和實驗雙重驗證了一個合理的光子波包速度值定義;到此都沒有什麽問題。毛病出在作者隨即拿Bohmian Mechanics裏定義的“速度場”V函數來作比較,說兩者不同,所以證僞了Bohmian Mechanics,這就是典型的望文生義、自行腦補。我在博客已經多次解釋過,Bohmian Mechanics依然是基於Schrodinger薛丁格方程式,所以一切預測與其他量子詮釋Interpretation完全相同,其存在的意義,純粹只在於邏輯自洽;那個所謂“速度場”(以及其他幾個額外定義的數值,例如“真實粒子”所承受的“量子加速度”),從來不對應著特定實驗所測量的物理量。換句話説,要拿Bohmian Mechanics對實驗做對比,正確的計算依舊要用薛丁格方程式,亦即這篇論文所提供的,沒有什麽捷徑可走。這個研究只不過是證實了Bohmian Mechanics所添加的部分,並沒有可測量的物理意義,但這不正是從一開始Bohm和全世界都承認的事嗎?



高能物理是如此的衰老,完全沒有新東西可做,但每年還是必須發表幾萬篇論文,於是難免會有望文生義、無中生有的莫名其妙研究。尤其真正的Bohmian Mechanics根本不容許出論文(因爲沒有任何獨立預測),於是幾十年下來,所謂“做Bohmian Mechanics的”自然成爲無中生有、寫莫名其妙論文的專家,是他們先把“速度場”認定為光子波包速度,寫了一堆論文,然後才有上述論文來反駁。明明錯的是“BM專家”而不是BM,但正反雙方都要靠這個誤解來發論文,那麽真相自然只存在於博客這樣只在乎事實、而沒有為發表而胡扯需要的第三方了。


2025-07-23 00:00 回复
【美國】海湖莊園抄家事件幕後的美國政治鬥爭 | AbzX5
2025-07-20 01:24:00
谢谢, 简单来说, 是否可以理解为建制派吸纳了川普作为圈内分子常驻, 并开出了足以保证川普哪怕在2028后的条件(肯定不会被清算), 换取回归建制派轨道掌控? 这样一来选举的确不太重要了.

是的,Trump的出賣革命,其實依舊是非常理性的。原本他認真實踐選舉諾言、討好MAGA選民的用意,正在於保障指定繼承人在2028年勝選,從而消弭秋後算賬的可能性。然而現在他不但與深層政府私下達成妥協(必然有大筆好處),而且未公開的Epstein檔案可以作爲終極威懾,完全不留給建制派任何撕毀承諾的餘地,所以MAGA支持也就可有可無。當然,以Trump貪婪無厭的個性,他必然會試圖兼得魚與熊掌,亦即忽悠MAGA選民繼續支持他。
【美國】海湖莊園抄家事件幕後的美國政治鬥爭 | AbzX5
2025-07-19 00:20:00
川普这么转向, 那中期选举以及2028怎么办? MAGA还会继续被他忽悠, 持续支持他背书的连任候选人吗?

革命領導人上位徹底掌權之後背叛革命,完蛋的應該是後者(亦即革命,而不是領導)。美國政治回歸建制派的左手和右手互博,大選結果其實無關緊要,但若真要計較,共和黨内部分裂,民主黨會占優勢。

原本Musk另立新黨,別説勝選,能有任何影響力的機率都是零,但現在有了一絲可能,然而我不覺得Musk有足夠的智慧、耐心和資源真正搞出名堂來,尤其考慮反動力量是如此的强大。

革命領導人還沒有成功就先背叛革命,那麽兩者都要完蛋。這裏的典型案例是柯文哲;明明作爲整合中間選民的核心焦點,是台灣政壇唯一能威脅綠營選舉霸權的因素,所以必然會招來後者的無下限極度暗算打壓,居然依舊不謹言慎行,也不全力專注在優先獲得權力保障(Trump至少做到這一點),實屬不智之極。
【公共健康】【財政】一個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 | 薛丁格的貓
2025-07-18 23:15:00
續28F & 7月龍行天下

六月節目後,對老師的呼籲產生一點興趣,於是自己做了一點功課,恰巧718節目尾聲某位聽眾談到澱粉的問題,覺得王老師與這位聽眾講述的事,可能不在同一個點上,整理個人閱聽相關演講或採訪後的心得如下 :

除了果糖,台灣有相當多醫師或營養師主張少碰"精緻澱粉"(例如白飯、白吐司),主張多吃"原形食物"中的澱粉(例如地瓜),其理論是前類食物易快速升高血糖,如果進食速度又快,又或者是經常少量多餐,長此以往,易使細胞及胰臟疲勞,產生"胰島素阻抗",進而引發醣類代謝不佳,造成糖尿病;王老師主張少攝取果糖,則是針對果糖本身的毒性而言,兩者致病的方式不一樣。

由於老師曾特別提到"可執行性"一事,分享一位台灣留德醫生的訪談,其所提及的方法,個人以為是相對簡單可行,成本亦較低的作法,應該頗具可執行性與持續性 :

一、先吃蛋肉菜,十五分鐘以後再吃飯。

二、宜吃冷飯,因為有抗性澱粉。

三、少吃糖、少吃加工食品、少吃磨粉後的再製品。

<視頻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AWwm7Wo2oU&list=WL>

人體代謝過程中,澱粉等同葡萄糖,精製澱粉就是精純的葡萄糖,依然是無毒的純粹能源養分。果糖才是搞砸醣代謝環路的元凶,只因爲得了糖尿病之後必須減少攝取葡萄糖,就對其敵視,這類似在油箱裏亂加化學物,導致引擎磨損失效,這時再換回乾净的燃油也無法正常運轉(還記得我反復强調的“不可逆轉性”嗎?),但你不能說精煉汽油對引擎有害。

博客和《讀者須知》一直特別强調Russell's Teapot原則。你所列舉的“健康指南”,不但沒有Russell's Teapot原則所要求的正面證據(大規模長時間隨機雙盲實驗的研究論文在哪裏?我强調這些雙盲實驗的重要性,還不夠頻繁强力嗎?),根本就空汎到從邏輯就可以判斷不可能有正面證據(參見上面第一段的回復)。虧你還是老讀者,犯這麽低級的錯誤不會慚愧嗎?禁言一個月反省一下吧。
2025-07-19 05:16 回复
【金融】【戰略】金融史觀(二)當前局勢 | zhaofei
2025-07-18 23:01:00
有新闻报道,蚂蚁集团国际业务部门正与Circle Internet合作,在其区块链平台上引入Circle的USDC稳定币,以推动其跨境支付和资金管理业务发展(蚂蚁国际计划引入Circle稳定币,并考虑在多个地区申请牌照_腾讯新闻)。马云似乎又冲在了出卖国家利益的最前线。

馬雲的確一直是最積極引入美國金融資本主義糟粕的中國財閥;我懷疑正因爲他自己也知道全憑運氣致富,所以特別虛心學習美國資本如何創造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經驗。
2025-07-19 04:48 回复
【金融】【戰略】金融史觀(二)當前局勢 | 後註十
2025-07-19 00:00:00
後註十
昨天上《龍行天下》節目(參見《川普戰略轉向!台灣軍力迷航》)提到我在搜尋因Trump政策錯誤而導致的經濟危機信號過程中,終於找到第一個疑似案例,是所謂NIIP,Net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Position,亦即美國所持有的外國資產減掉外國持有的美國資產價值,原始資料在《U.S. Net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Position (IIPUSNETIQ)》,因爲NIIP不屬熱門數據,美聯儲還附加了解説:《Understanding the Net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Position》



爲了讀者方便,我將原圖複製於下。這裏的觀察重點在於,過去20年NIIP基本成指數增長,其間只有三次明顯反轉,分別發生在2009年Q1、2022年Q1和2025年Q1。雖然NIIP受貿易逆差和利率變動影響(參見上個段落提到的美聯儲解説),在資料時限内這兩個因素並沒有劇烈到能製造上述反轉的程度,所以這三次反轉所反映的,純粹是金融資產對美國產生疑慮,因而大幅外移。Trump的當選,居然能產生與最近兩次重大經濟危機同級別的信號,非常值得玩味。這裏順便感謝某王姓年輕學人提供原始建議,讓我注意到NIIP。




2025-07-19 00:00 回复
【空軍】【海軍】根深蒂固的誤解(二) | 後註一
2025-07-19 00:00:00
後註一
學了一輩子物理,我原本自以爲對任何物理現象有足夠的直覺,能簡單做出正確的定性判斷,但剛剛看到這篇20年前的老論文(參見《Drop Splashing on a Dry Smooth Surface》),差點驚掉自己的下巴;這裏相關的物理科目是流體動力學,所以放在這篇正文之下和大家分享。



上述論文研究的對象是,足夠高速下落的水滴撞擊固體表面會產生皇冠狀的飛濺;這個現象每個人在下雨天都觀察過無數次,我個人一直以爲是水滴内部的慣性和内聚力在衝擊波作用下的結果,沒想到這些作者用實驗明確證明,飛濺現象來自水滴周圍的空氣:只有空氣密度達到海平面大氣的30%(這個臨界值對應著10公里高空,略高於Mount Everest珠峰,所以不可能在露天的地球表面觀察到,只能用真空室來做實驗)以上,因爲水滴在撞擊後向橫截面的擴展速度超過空氣中的音速,才能產生夠强的超音速激波,反過來擊碎擴展中的水-氣界面,造成許多微小水滴破開飛濺。We are never too old to learn new concept.


2025-07-19 00:00 回复
【金融】【戰略】金融史觀(二)當前局勢 | cmhshirley
2025-07-03 06:38:00
美国稳定币合法化之后,若逐步将华尔街的核心金融功能接入区块链体系,支付、清算、交易等流程开始链上化。由于其底层资产大部分为短期美债,稳定币实质上将美债打包成可流通的全球性数字货币。这是否意味着,美元在链上构建起一个新的金融霸权结构?在这样的格局下,所谓的‘去美元化’,是否已经变得几乎不可能?

Trump穩定幣在實用上基本等同美元本身,但有兩個主要差別:

1)穩定幣不是由美聯儲發行管理,而是由行政部門指定發行人;這也是Trump的核心用意,因爲他可以藉此竊取美聯儲的職權,這又包含兩個維度:a)他可以繞過美聯儲的反對來搞量化寬鬆,從而刺激經濟,換取選票;b)發行和管理穩定幣本身就有重利可圖(利潤必然伴隨著風險,但這裏風險由使用者承擔,利潤卻由發行者掠取,所以特別不適合由私人發行),這裏面Trump當然要分成。

2)穩定幣特別適合對外國零售,並且方便洗錢和其他非法交易,這一方面擴大美元的滲透力,另一方面也提高第三世界受金融剝削的程度,減低對殖民體系的挑戰。

所以中方(事實上是任何在乎自身公益的國家)應該對美國的穩定幣采取徹底禁絕的政策。當然非美元錨定的穩定幣,雖然一樣有諸般長期危害,但短期卻有對抗美元的效應,在由央行自己小規模發行(亦即不下放濫發貨幣權力給搜刮完畢必然跑路的私有資本,參考許家印)、並準備好隨時對應反噬預案(包括全部收回取消)的前提下,可以嘗試。
返回索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