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
最新回复 RSS 搜索

04-05 20:04

47 条留言

【金融】【戰略】國際金融未來趨勢 | 後註十
2025-03-30 00:00:00
後註十
美國依賴歐盟和中國的犧牲,灌輸資源先給貨幣、後及財政而成功渡過2021/2022通脹危機之後,因爲跳過經濟周期中清除泡沫的階段,下一場金融危機必然更加全面(也就是Everything Bubble樣樣泡沫)、也更加基本(亦即上次的靠山-貨幣和財政-要麽再次成功擋下雪崩、要麽成爲問題的核心;差別要看中國金融主管、尤其在任人民銀行行長是否具有與前任相同級別的漢奸本性)。【後註九】討論美聯儲賬目所隱藏的虧損時,已經提到它雖然加劇危局,但依舊從屬於赤字和國債,所以要估算新危機的時段(博客已經反復解釋過,這類危機的爆發,是一種Poisson process中譯為泊松過程或卜瓦松過程:即便完全定性定量地瞭解其特質,仍然會有遺存的隨機不確定性體現在確實發生的時間點上,也就是這些估算必有很大的不可約誤差),必須仔細研讀赤字的走向。



除了正文中列出的赤字絕對值演化曲綫之外,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指標是國債利息支出佔聯邦預算的比例,下圖(來自《Sympathy for the sovereign credit analyst》)顯示美國主流估算的演進過程:藍綫是歷史數據,淡藍綫是Moodys的2025年預期,其它的都是CBO國會預算辦公室每個年度所做的估算,大部分顯示為灰綫,但粉紅綫來自2011年,紫綫則是2025年最新。可以簡單看出,雖然對短期未來的預估有高有低,對長遠未來CBO始終展示了明顯的低估傾向,即便是最悲觀的官方曲綫(亦即右側最高的那條灰綫,對應著2021年CBO的展望)也遠低於私營信貸評級所估的淡藍綫。但我必須提醒讀者,就連Moodys的那條淡藍綫,雖然相對客觀,但還是基於不會有系統性危機的隱性假設;換句話說,那其實是美國所能企望的最佳脚本,是客觀預估下不可約誤差區間的下限(亦即不能天真地與CBO對比,然後誤以爲是誤差上限)。因而反殖民力量應該努力的方向,正是避免再次為系統性危機擋刀;這裏的重點,當然如同博客十幾年來反復强調的,是及早替代美元做爲國際儲備貨幣的份額。若是再度無視有識者的呼籲,十年只壓低4%(2015年61% -> 2025年57%),以致美國殖民吸血體系得以延續,那將是全體中國人民和整個第三世界的大不幸。




2025-03-30 00:00 回复
【經濟】【學術管理】金融史觀(三)政策建議 | 後註七
2025-03-29 00:00:00
後註七
我曾在本篇文章的【後註三】以及《台灣的國安和產業前景》的【後註二】討論華爲成立子公司SiCarrier新凯来,專職負責開發半導體製程所需的各種設備,包括光刻機。昨天有報導(參見《China’s SiCarrier Surprises Chip Industry By Unveiling Extensive Range of Chip Equipment at SEMICON 2025, Potentially Breaking ASML’s Dominance》)稱SiCarrier在上海舉辦的SemiCon 2025 China展覽會中,公佈了一系列替代歐美設備的新產品,包括“峨眉山”12英寸單片減壓外延生長設備、“三清山一號”柵極氧化/氮化設備、“三清山二號”超快尖峰退火設備、“三清山三號”均溫/尖峰退火設備等等。



同個展覽會中,還宣佈了SMIC中芯國際將在今年開始量產5nm晶片,不過因受ASML制裁所限,必須采用舊式的DUV深紫外光光刻機,參見《SMIC Is Rumored To Complete 5nm Chip Development By 2025》


2025-03-29 00:00 回复
【公共健康】【財政】一個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 | 系色
2025-03-25 06:25:00
“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

今年两会丢出来的一个与本文相关的方案。以下是用deepseek的总结:

### **一、总体目标**

自2024年起,通过三年行动(2024-2026年),实现以下目标:

1. **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推动全社会形成健康体重管理的基础设施和制度保障。

2. **全民健康意识提升**:提高居民对体重管理的科学认知和技能,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3. **重点人群改善**:针对超重、肥胖人群及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群体,改善体重异常状况。

### **二、核心措施**

#### **(一)科学普及与宣传倡导**

1. **权威指导**:编制体重管理核心知识、指导原则,优化肥胖防治标准,开发居民适用的管理工具(如APP)。

2. **创新科普形式**:通过“八进”(家庭、社区、学校等)扩大覆盖,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如全民营养周、全民健身日)开展主题活动。

3. **专家队伍建设**:充实体重管理科普队伍,推广典型实践案例。

#### **(二)社会支持环境建设**

1. **基础设施推广**:配置“一秤一尺一日历”(体重秤、腰围尺、管理日历),打造健康主题公园、步道等公共健身场所。

2. **健康场所建设**:推进健康食堂、餐厅建设,校园禁售高盐高糖食品,保障学生每日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

3. **家庭参与**:倡导家庭配备健康工具,推广“三知一管”(知标准、知变化、知方法,科学管理体重),主厨掌握“三减”技巧(减盐、减油、减糖)。

#### **(三)全生命周期精准管理**

1. **孕产妇**:推广孕期增重标准,建设营养门诊,预防巨大儿和肥胖代际传递。

2. **儿童青少年**:通过健康学校行动加强学生体质监测,落实“一减两增,一调两测”策略(减少进食量、增加运动、调整饮食结构)。

3. **职业人群**:健全职工健康档案,开展“职业健康达人”活动。

4. **老年人**:家庭医生定期监测体重,预防肌肉减少和肥胖。

#### **(四)专业服务与技术支撑**

1. **医疗机构服务**:推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立体重管理门诊,2025年覆盖率达50%,2026年达80%。

2. **中医药应用**:推广中医体质辨识、饮食调养等适宜技术,制定儿童青少年肥胖治未病指南。

3. **健康消费引导**:推动食品加工低盐低糖化,鼓励企业研发体重管理产品。

### **三、实施保障**

1. **监测评估**:建立体重数据互联共享机制,定期开展效果评估。

2. **科研创新**:研发穿戴设备、AI个性化干预方案,促进产学研结合。

3. **地方联动**:如广东省将体重管理列为2025年十大惠民举措,开展“科学控体重 活力迎全运”主题活动;安徽省则重点推广中医药技术及家庭健康管理。

感觉完全没有抓住本文所讲的核心,留于表面宣传。如果这样的宣导有用,世界上就不存在过重者了。

尸位素餐,草菅人命。

這種信息含量爲零的官僚屁文,以後給個鏈接再加兩句話描述就行了;博客不歡迎無意義的空談,即便是引述也要小心。
2025-03-26 06:21 回复
【金融】【戰略】國際金融未來趨勢 | 後註九
2025-03-26 00:00:00
後註九
美國在2021/2022通脹危機中,依靠歐盟和中國在貨幣政策上的自我犧牲,得以單憑加碼印鈔而脫困,於是不但失去正常經濟衰退應有的戳破金融泡沫、洗滌僵尸企業的作用,反而進一步刺激浪費,使Everything Bubble樣樣泡沫繼續吹大到史無前例的地步。這其中最基本最嚴重的泡沫當屬債務市場,但即使忽略私有經濟面的債務,所謂的政府債也不能只看財政賬目Fiscal side,名義上是私營企業卻主管國家貨幣政策Monetary policies的美聯儲,也在賬本中暗藏了極大的地雷。



這是因爲美聯儲作爲美元債務市場的超大鯨魚(Whale,華爾街術語,意義見下),享有極大的Trade Impact交易響應:在濶表階段(亦即下場購買資產)必然會大幅推動價格上升,於是自然能記錄不少利潤;但一旦轉爲縮表(脫手資產),市場價格當然也會被壓低,所以實際上的盈虧,必須完成一整個濶縮表來回、手頭資產基本清空,才能真正論斷。雖然美聯儲的買賣債券,任務純粹在於維持金融價位和經濟繁榮,自身的會計盈虧根本不在事先考慮之列,但完成縮表之後的净盈虧,其實也視其主任務的成敗而定:做爲Liquidity provider of the last resort最終的流動資金來源,美聯儲基本充當了國家金融命脈的保險公司,如果金融經濟能安穩地完成輪回周期,美聯儲不必理賠,就應該有小賺(對應著實際運作上因應經濟冷熱而低買高賣應獲的利潤,但必須假設沒有因管理貪腐低效所造成的Value Destruction價值毀滅);但如果市場徹底崩盤,那自然如同2008年的AIG和GE Capital那樣,會賠光一切,只不過美聯儲身後真正沒人能兜底了。





上圖顯示過去25年美聯儲的年度營業盈虧。請注意,這只是按照簡單會計規則所做的統計核算結果,卻已經可以看出美聯儲在總計交付財政部一萬多億美元的盈餘之後,在兩年前因開始縮表而轉爲虧損。目前美聯儲已將原本手持的金融資產從峰值9萬億降至7萬億,如果忽略Trade Impact交易響應效應,假設剩餘的7萬億債券可以全部以當前的市場價格脫手,那麽可以算出會另加1萬億出頭的虧損,這部分叫做“Unrealized losses”“未實現虧損”。換句話説,從25年前開始濶表至今,似乎整體不賺不賠。但脫手巨量金融資產,必然會引發非綫性的價格崩潰,即便忽略恐慌、只以簡單的綫性效應來估算,理論上(這裏忽略了美聯儲的主任務:阻止金融危機,以及通脹效應等等現實考慮)也至少損失一小半,所以美聯儲25年騷操作的净虧損可能高達2-3萬億美元,這已經嚴重違反了上個段落所述的“小賺”脚本,從而可以倒推美聯儲參與了許多價值毀滅事件。這些價值毀滅並不難確認,它們正是AIG、GE Capital、Freddie Mac、Fannie May等等監管不力案例的總和,讀者可以對比近年中國的恆大等等房地產商。



雖然上面的描述已經十分慘淡,美聯儲賬目的真實展望其實更加糟糕,畢竟沒人相信美聯儲有任何機會將那7萬億資產清零;而不認賠殺出的後果,就只能等最終的金融危機中,徹底喪失美元的霸權地位(除非人民銀行要一再割肉喂鷹,拿中國全體人民的血汗錢來為美國多年的浪費和罪行兜底),其後美國的債務負擔只能依靠貶值通脹來解決,那麽美聯儲的净虧損(依實質購買力計算)將會是7萬億美元的大半,約相當於當前美國聯邦財政赤字的4倍;如果將其算入國債,則佔GDP比率將從121%增至145%,一舉超越意大利,成爲工業國家中僅次於日本和希臘的世界第三。可笑的是,美元末日已經迫在眉睫,中國金融管理層卻仍然在小心翼翼地維護其57%的國際儲備貨幣份額,致使當美國金融崩盤之時,國際資金將因而損失57%以上的實際價值(考慮歐英日在殖民體系中的附庸地位,實際比例應是美元、歐元、英鎊、日元之和,亦即超過85%),包括中國的外匯儲蓄在内;一般的漢奸賣國哪能有這麽大的危害?


2025-03-26 00:00 回复
【戰略】【國際】對俄烏戰爭的新觀察 | 後註五十三
2025-03-25 00:00:00
後註五十三
Trump上任之後,認清戰場現實,積極謀求從俄烏戰爭中脫身;然而同一時段,英國首相Starmer卻反其道而行,忽然跳出來領頭加碼,組織明顯要拉偏架的“維和”同盟:先是倡議歐盟+英國的“Coalition of the Willing”(參見《Starmer announces coalition of the willing to guarantee Ukraine peace》),被意大利明確否決,於是縮水成為基本由英法組成的“Volunteer Coalition”(參見《The volunteer coalition will meet on thursday to start preparing to go to Ukraine》),當然也會很快不了了之。



從地緣戰略的角度來看,這是有些奇怪的,畢竟英國位於歐洲極西之地,不論歐陸被如何蹂躪,總有金盆洗手、退守海峽另一邊的餘裕,亦即擁有部分類似美國的地緣安全性,爲什麽會在幕後鼓動歐陸送死三年、敗勢已然盡顯的當前,突然自願頂上去,送部隊到第一綫呢?這除了口惠不實的後悔餘地之外,我認爲還有一個大戰略需要,亦即通過同仇敵愾的戰爭同盟關係,促使歐盟,尤其法國,同意逆轉脫歐。Starmer的目的,可能不是非要正式重新加入歐盟,但至少重建全面自貿關係,達到類似挪威的地位,對挽救英國的經濟非常重要;而這個努力的最大潛在阻礙就是Macron,所以投其所好,培養同盟情誼,也就成爲曲綫救國的終南捷徑。



有趣的是,上面這個戰略外交伎倆在170多年前已經被成功使用過一次:1853年,剛在幾個月前自命為皇帝的拿破侖三世爲了推翻拿破侖戰爭以來法國被視爲邪惡戰敗國的歐洲權力架構(這叫做“Congress System”,其中的“Congress”指1815年Congress of Vienna,亦即由奧地利首相梅特涅主導的維也納會議,賦予英、俄、奧、普四國類似後世聯合國五常的地位),以便在一流强權的餐桌上重新獲得座位,鼓動英國一同下場支持異教徒土耳其對抗英方過去半個世紀的堅實盟友、兼基督教教友俄國(此外,Queen Victoria和當時還是儲君、即將在兩年後繼任沙皇的Alexander II曾在1839年年輕時約會過,後來雖各自找德系王族聯姻仍舊私交甚篤),從而挑起Crimean War克里米亞戰爭。現在除了英法對換之外,俄國卻同樣被用來充當Bogeyman壞蛋角色,連戰場都沒有變動很遠,又一次印證了那句老話:“History Doesn’t Repeat Itself, but It Often Rhymes”“歷史並不重複,但會押韻”。


2025-03-25 00:00 回复
【公共健康】【財政】一個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 | 後註十三
2025-03-24 00:00:00
後註十三
果糖攝取過高,是現代社會慢性疾病汎濫的絕對主因,這不止適用於糖尿病、痛風等等與果糖代謝直接相關的病變,連心臟病、中風等等曾經被怪到膽固醇頭上的健康問題,其實也來自果糖代謝,只不過作用較爲間接,研究不易,所以結論來得比糖尿病晚了幾十年,一直到現在,仍然處在進行式。我在【後註十】討論了一篇2024年的論文,今天又看到中國研究團隊發表在《自然》的論文(參見《Sensing ceramides by CYSLTR2 and P2RY6 to aggravate atherosclerosis》),實際上是追溯果糖罪狀的新成果之一,然而其所發的中文公關稿(參見《重大突破,支架手术可能成历史!中国科学家揭开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神秘面纱》)寫得非常糟糕,光看標題還以爲是在推翻支架手術,若看内容則毫無邏輯,純屬專業名詞攪拌出來的沙拉,比AI寫的還要更空洞無内涵,卻沒有其文筆流暢的優點;尤其全篇完全未提“果糖”兩字,真正罪無可赦。實際上那項針對Ceramides的研究應該視爲這篇2022年論文(參見《Effects of Isocaloric Fructose Restriction on Ceramide Levels in Children with Obesity and Cardiometabolic Risk: Relation to Hepatic De Novo Lipogenesis and Insulin Sensitivity》)的後續擴展,而整個系列推翻的是膽固醇攝取致病論,把心血管病變的真正源頭回溯到果糖身上。


2025-03-24 00:00 回复
【美國】海湖莊園抄家事件幕後的美國政治鬥爭 | 後註二十
2025-03-22 00:00:00
後註二十
今年2月11日,一架航班標號Delta Connection Flight 4819的Bombardier CRJ900支綫客機在加拿大多倫多機場降落時失事,飛機向右偏離跑道並滾轉180°,所幸被草坪上的雪堆阻滯,折斷的機翼釋放燃油起火也因積雪而自行熄滅,最終飛機上下顛倒、停在滑行道上,乘員全部自行撤離、無人死亡(參見下圖)。





昨天監管單位公佈了初步調查報告,其中包括根據黑盒子資料推定的事故經過細節,顯示肇事責任在於當時負責飛行“Pilot Flying”的副機師First Officer,著陸前幾秒因不穩定的陣風Wind Gusts而手足無措、引擎推力設定過低、然後甚至忘了拉起機頭進入Landing Flare著陸前拉平,導致飛機以過高的垂直速度砸在跑道上,右起落架當即崩潰,引發滾轉(參見《Black Boxes DECODED - What the pilots REALLY did》)。



原本航空業難免有人爲失誤,但這次事故有一個驚人的細節,亦即那個副機師是個只有1000飛行小時出頭的女性。美國因爲通用航空發達,飛行員俯拾皆是,因此法規對載客航班機組的要求特高,達到全球僅見的1500小時;雖然有特殊條款容許將門檻降至1000小時,但機師職位粥少僧多、航空公司手上2、3000飛行小時經驗的求職信堆得山高,根本不須要紆尊降貴、額外花錢請律師走那個後門,硬去雇用經驗特低、能力可疑的新進員工。所以這些特許機師絕無僅有、極爲罕見,也就難怪任何對美國航空行業稍有瞭解的人,都要立刻懷疑這名副機師是Delta爲了滿足DEI quota政確指標而强行引入的不稱職員工,甚至她可能整個飛行生涯都是因性別而被一路破格開綠燈。與【後註十九】所討論的黑鷹女機師綜合研判,半個月内連續發生兩起高度疑似DEI所導致的重大事故,顯然值得深究,但美國社會腐敗如斯,即便新換了反DEI的Trump政府,也依然不可能深究。



男女平等的真諦在於保障弱勢群體的公平就業機會(更別提人身安全,包括職場不受性騷擾和逛街不受搶劫性侵的權利),而不是揠苗助長、做出反向性別歧視,否則除了犧牲公平原則之外,社會運行效率也會大打折扣,連無辜群衆的生命都可能被連帶犧牲,這場事故只不過又一個小小的案例。然而社會文化一旦偏離了選賢與能Meritocracy的正道就極難改正,美國是前車之鑒;中方雖尚未面臨被DEI荼毒的嚴重危險,在學術管理上卻任由學閥發揮政治動能扭曲評選、獨占資源,同樣是打壓賢能,應儘早改正、並深以爲戒。


2025-03-22 00:00 回复
【國際】【戰略】國際政治與個人事業規劃 | 後註三
2025-03-22 00:00:00
後註三
Vance剛剛坦承當年美國推動全球化,是指望在上圖所示的金字塔框架下進行的(參見《万斯说这话,让我有几点不吐不快》),只不過中俄原本應該乖乖地留在“廉價勞力/資源供應國”那一欄;他進一步認爲,“無照工業國”出乎意料的崛起速度和高度,是導致美國當前諸般問題的源頭,這正面印證了博客多年來分析所得認知框架中的美國心態。


2025-03-22 00:00 回复
【科技】量子通信和計算是中國學術管理的頭號誤區 | 後註二十
2025-03-22 00:00:00
後註二十
當Microsoft微軟量子計算部門可以先公然學術造假、再大肆炒作股價(參見《Microsoft unveils Majorana 1, the world’s first quantum processor powered by topological qubits》;這裏已經不是對“未來應用”開空頭支票、做出虛僞承諾,而是直接撒謊造假、僞稱成果,參見例如《Science》《科學》的這篇專文《Debate erupts around Microsoft’s blockbuster quantum computing claims;Physicists cast doubt on measurements validating Microsoft’s first quantum chip, Majorana 1》所討論的學術批評,指出該芯片根本就是一個空殼,參見下圖)而無須面對任何負面後果,Nvidia老闆黃仁勛卻因一句量子計算15年内(亦即在2040年之前;潘建偉在股市搞“量子XX”詐騙術卻已近十年了)沒有應用前景而被迫特意召開道歉會(參見《黄仁勋承认其量子计算应用预测有误》;亦即商業大佬的主觀估算被無限上綱,而學術造假卻被大衆媒體遮掩,只有專業期刊敢評論)。連美國科技第一股的大老闆都沒有説實話的自由,可以簡單看出這個全球詐騙項目幕後等著分贓的力量有多麽衆多和强大,也難怪我在華語界揭發真相的努力如此舉步維艱。




2025-03-22 00:00 回复
【戰略】【臺海】台灣的國安和產業前景 | 後註三
2025-03-22 00:00:00
後註三
有讀者私下來問,正文討論台灣除半導體的所有出口型工業都在過去兩年迅速喪失競爭力,爲什麽沒有提工具機呢?畢竟那是早年博客也曾拿來和半導體相提並論的高精尖產業呀。原因很簡單,工具機產業的衰退,在2015年博客預言之後就立刻兌現了,十年中產值喪失六成(參見《工具機產值10年掉6成》),並非最近兩年的事,而其早衰的原因則是台灣遠遠不是國際工具機行業的領頭羊,中方主要與日本、歐洲等國競爭,沒有理由留手(成就參見《国产五轴机床六大"弑神"时刻!》,不足參見《国产五轴机床的"隐形绞索"》)。化工業也是完全一樣的邏輯和結果,只不過衰敗稍晚幾年(臺塑的營業額在2018年達到峰值之後,便一路直綫下降),時段接近正文中的其他產業案例,所以一並提起。


2025-03-22 00:00 回复
【基础科研】什么是科学? | Taizi Huang
2025-03-20 18:02:00
谢谢先生您的肯定,这将激励我持续学习、思考。我所写的虽然没有新东西,但是是个不错的数学训练——将目标对象同构(近似)到一个已知的抽象结构中,借助抽象结构的结论来分析实际问题。能找到合适的问题训练一遍,心情还是很激动的。

我同时也意识到,对自然科学的 Meta 论述是自然科学知识集合的子集,所以认识不论多么深刻,一定是局限的、不完备的,应用时必须考虑适用范围,生搬硬套既有结论只是贻笑大方。不过一旦找到了合适的视角,结论就如泉涌。比如 Kelly 公式告诉我们最理性的下注比例应该是真实风险比例,所以很自然,管理极低成功概率的基础科研,就不能孤注一掷,不然“赌”不了几局,本就输光了;而人为扭曲赔率,目的正是希望对手接盘,自己反向操作套利。

博客对我在思考社科问题上也有启发。人对社会的改造越深化(当前是信息化),人性就越是影响社会演进的方向。自上而下,政治家的主观偏好影响全球格局;自下而上,群体团结可以激发伟力,而 Herd Mentality 则自我伤害。社会存在大大小小的内生周期性波动,人性很可能是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而且越来越占主导地位。验证这个猜想,需要积累阅历。

你已經開始舉一反三了,很好。而且比起我來,你更喜歡把論證抽象化、組織化、哲學化(難怪你會志願管理博客的鏡像網站),這可能有一點年輕的因素,畢竟我的人生經歷和觀察纍積要豐富得多,列舉事實案例更方便、更習慣,但我也一直有意避免過度堆砌邏輯層級或過早做出總結歸納,這來自早年做物理學和經濟學專業的經驗教訓,那兩個原本偉大的學科都因爲沒有嚴守邏輯、緊貼事實而被自身和外來利益考量徹底扭曲了。所以我做邏輯推演,始終緊緊依附已知可靠的認知架構,而且不斷用新觀察來檢驗既有結論(因而,博客的座右銘是“事實與邏輯”,事實排在邏輯前面;邏輯是思維核心,但若與事實衝突,後者有優先權)。將來你應該會把博客的思維和你自己的融合整理出來,建立更高的邏輯架構;這不但遠比博客的千萬字規模更簡潔,也有益於觸類旁通,但附帶了脫離現實的危險,必須時時自我警惕。
【心理】爲什麽事實與邏輯對群衆無效? | Submarine
2025-03-18 13:01:00
最近在国内互联网看到一个很多年轻人提出的新概念—“赢学理论”挺有意思,这套开源并且“漏洞百出”的理论可以反映年轻一代中国人的政治思考。想代为简要转述。

日耳曼赢学

一、西方中心主义

历史和经验表明:西方是先天优越的,且是从文化、制度到文明传承的全方位优越。“现代生活”指的就是西方人的生活方式。

二、种姓天梯制度

盎撒全球体系类比于印度的种姓制度,各个国家、民族在金字塔上各居其位,不得变化,同时种姓制度有上下的依附关系。这其中有两个概念:

1. 梵化。部分低种姓或者达利特可以学习、仿照更高种姓的生活方式进行“梵化”,被高种姓所接受。

2. 达利特领班。部分达利特人仇视自己的出身,想尽办法“梵化”,以获得高种姓的认可;并且他们认为自己已经不再是达利特人,并坚定拥护“种姓制度”。

三、闭环共轭赢学

1. 赢感。“赢感”是一种具有功能性、普适性和非绩效的情绪价值。它是主宰后现代民主政治和金融体系的一种群体心理。

2. 闭环赢。我过去赢,现在赢,所以将来也会赢。最后陷入“我因为赢所以赢”的逻辑闭环。和西方中心主义结合可得出:西方过去赢,现在赢,将来也赢。

3. 共轭赢:我所依附的群体赢我也赢,这是一种赢感的低成本获取方式。和种姓天梯制度相结合,可得出:拥护种姓制度的人会坚定的希望盎撒赢。

這似乎是大陸讀者(通過二創或N創)吸收了《國際政治與個人事業規劃》中有關殖民帝國金字塔體系的描述,結合多年前《印度的烈火系列弹道飞弹》一文所引領對印度民族性的批判和嘲笑,再加上對MAGA民粹勢力的吃瓜觀察,總結出來的段子,有其娛樂和教育價值,但在探討新議題的時候必須小心,Caricature模板化、卡通化的直覺印象反射不能取代基於First Principle第一原理的邏輯辯證。
【心理】爲什麽事實與邏輯對群衆無效? | Qgd
2025-03-20 09:04:00
这个”高智商人才“说的应该是”去中医是百年大计“。他是那个在小编代管的微博下多次评论”王孟源你以前说中医是毒药,现在说是安慰剂,在中医问题上翻车了,发夹弯“云云的人。被拉黑后不停创新号反复骚扰几个月。上次小编喊他对质他就顾左右而言他”只准老王杠潘建伟易纲不准我杠老王“。他这儿的评论在微博上、YouTube龙行天下的评论区我也见过。应该是个有仇有瘾有鬼之人。

昨天我讀成“過去中醫”。這些噴子原本就是撒謊專業,當然不必在乎表達的精確性,但博客的慣例是引用時要加括號,以避免誤解。

如果我説過”去中醫是百年大計”之類的話,那麽原意是“去中醫教是百年大計”;雖然中醫和中醫教是兩回事,但對方故意不分,辯論起來容易有口誤或筆誤。

博客可以用邏輯論證事實,所以他也可以撒謊擡杠?這已經超越“有仇、有瘾、有鬼”,到了第四類,“有病”。
2025-03-21 00:47 回复
【心理】爲什麽事實與邏輯對群衆無效? | 高智商人才
2025-03-17 05:29:00
王博士,你以前对中医嗤之以鼻,还说过去中医是百年大计,可最近又改口说中医是良好的安慰剂,你的事实与逻辑视乎有些偏移,你也变成群众的一员了吗?

胡説八道,我什麽時候説過“中醫是百年大計”?中醫是歷史的一部分;我嗤之以鼻的,是中醫教,不是中醫。中醫教反映的,是純粹的愚蠢(愚蠢到不知道自己有多愚蠢;正因爲這些受衆是最愚蠢的那部分人口,所以安慰劑效應特別強,邏輯自洽而明顯,你有什麽好質疑的?)和邪惡(邪惡是因爲故意雙標,亦即有急性致命疾病的時候,例如難產、盲腸炎和破傷風,中醫教徒絕對會找現代醫學;如果像是美國的基督教原教旨派,生了急病寧可在家祈禱病死也不去醫院,我還佩服你真誠)。在博客還敢當面撒大謊,真是囂張。

台灣的傻蛋/壞蛋似乎缺什麽就標榜什麽,這樣絕對的愚蠢和邪惡居然敢自稱“高智商人才”(你的聯考多少分?上了臺大電機系還是醫學系?顯然沒有,否則早就拿出來説事),就如我最近看到Youtube上一個專門撒謊搞臺獨的頻道,居然也自稱“說實話的徐某人”。其實這不是巧合,中醫教和臺獨反映的,正是同一個中國舊文化中的“精明而虛僞”劣根性:臺獨也是故意雙標,明明獨立的關鍵是打仗,臺獨份子卻普遍對當兵避之唯恐不及;但是爲了自己爽,依舊轉過頭來鼓勵別人拿性命去實踐自己的歪論。當然,臺獨還有更進一步的反諷層面,也就是出於中國人劣根性而否認中國,這裏也有一個類比,亦即Bitcoin:明明是美元超發所引起的全面金融資產泡沫的一部分,標榜的卻正是“替代美元”。

此外,雖然你挑選了最恰當的正文,並且自願示範“笨蛋峰居民”,可惜是匿名才敢胡説八道,如果能留下實名,我也會佩服你的真誠和勇氣,以及為公益而犧牲小我的奉獻精神;不過中醫教作爲中國文化的糟粕,真誠和勇氣先天就必然與其教徒無關。
【基础科研】什么是科学? | Taizi Huang
2025-03-10 19:57:00
受上次”有损压缩“的讨论启发,我想从信息论的视角讨论自然科学的内涵。

信息论的一个结论是:输入信号无损压缩后的大小不能低于熵值。这是不考虑数据特征,仅依赖概率论推导而来。如果考虑了特征,该大小可以进一步降低,比如运用压缩感知技术(近似无损);特别情况下,由算法生成的数据,其信息压缩效率可以非常高(kolmogorov 复杂度)。

现代自然科学体系本身是由一个个信息压缩机器构成的系统。以基础科研为例,研究人员在主观选定研究主题和探索方向后,日常工作就是研究如何更精简地表征研究数据(无损压缩)。研究过程会经历反复试错,最后的结晶就是逻辑框架(一将功成万骨枯)。话句话说,逻辑框架是输入数据在特定视角下的无损压缩算法(实际是近似无损),是主观视角和客观逻辑矛盾结合的产物。数学的逻辑框架是公理体系,由定义、公理和定理组成;物理的逻辑框架是定律和方程,定律由实验总结而来,方程依赖严格的数学推导。

主观视角是必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突破被熵锁死的容量下限。回顾历史,近代数学和物理学上的革命,都来源于观念上的进步,用更高的观点、更精简的语言来解释更广泛的现象。但要注意,对现象的解释只是理解现象的一种视角,即使这种视角非常强大,却不等同于现象本身。与其说“大道至简”,不如说人只能理解简单的道,太复杂的问题就难以说出因果,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人力有时而穷,科学的进步是一代代人薪火相传得来的。

客观逻辑也是必要条件。即便一个人对孤立事件的直觉很对,成功率达到九成,那么他连续拍四次脑袋做成一件事的概率,就迅速衰减到六成,信息率接近零。所以对复杂问题直接丢出结论是无意义的。结构化的逻辑推理构成逻辑框架。只有借助逻辑框架,从现象到结论过程中的信息损耗才能尽力降到最低,才能保证预测的品质。逻辑框架还能简化问题,便于看清主线、忽略旁支、消除噪音。实际研究中,往现有框架上再叠加一层,就是很好的进展;如果能直接精简框架,那就是大突破。物理学自伽利略开始几百年来叠床架屋,却又踏实稳固、历久弥新,正是因为体系一直在革新,维持逻辑框架的品质。

除了压缩,信息论的另一个主题是信道。语言其实就是人类文明的信道。科学语言是其中特别的一支——低容量、高带宽;伪科学可以当成信道中的噪声,噪声太高会干扰信号传输速率(浪费资源在纠错上),甚至误导结果。我感觉,古代中国没有发明精准传递思想的第二语言(比如数学语言),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高度。从历史案例中悟道太吃天赋了,哲学思辨也不利于实操,导致古人的智慧、经验和教训难以随时空稳定传递给后人。

很高興有讀者能對科研抽象化(亦即我以前説的“提升一個Metalevel”)、並做出這麽深刻而精確的觀察和總結,我完全同意你的結論。剛好前兩天我想到自己從40多歲開始公開評論時事,到今年已經要60了,卻依舊看不到有年輕一代能繼承理性原則、分析足夠深入的潛在接棒人,心裏頗有些失望擔憂;這個留言是非常及時的解憂回復。你可以與博客所説的“法治最終還是人治”做參照;這是因爲一旦提升一個Metalevel來考慮科研者這個群體,自然就引進主觀因素。但科學研究的是宇宙現實,所以維持客觀邏輯嚴謹和觀察正確既特別方便、也特別重要。

昨天我看到Sabine的新視頻《Atomic Anomaly Confirmed! Evidence for a “dark force”?》,有些感慨:物理學竟然已經墮落到與你所述的抽象理想背道而馳的地步。這裏她討論一個MIT團隊在2020年所發表的研究結果,今年又增進了測量精度,開始宣稱“違反標準模型達23個σ”;偏偏她只是照本宣科復述了那篇論文的Abstract提要,連到底什麽東西去違反了標準模型都語焉不詳,讓我非常失望。還好我是極少數有能力去理解原始論文的人之一,所以花時間搜索並閲讀之後,原來他們鑽研的是所謂的King Plot of Isotope Shifts,也就是找幾個同位素,然後測量特定的電子能階,畫出其與原子核質量的關係;這在理論上應該是綫性的,但他們發現了非綫性關係,偏離平均綫達到23個σ。以上沒有什麽毛病,問題出在“違反標準模型”那句話;這是因爲算出應該是綫性關係的理論有好幾層,標準模型只是最底層的基礎,上面還有一大堆包含著各式各樣簡化假設的其他理論,例如同位素原子核大小和形狀可能隨中子數目增加而有非綫性變化就被忽略無視了。用一般人也可以理解的比喻來説,就像是三更半夜窗簾忽然明亮起來,測量有光照達到23個σ的確定性,然後MIT這群人就驚呼“23個σ保證太陽在半夜升起”,無視人爲探照燈照射窗戶的可能性。這裏的根本問題在於科研界的獎勵機制,是“太陽在半夜升起”論文才有期刊願意登,說探照燈根本沒人理你;而網紅如Sabine的邏輯,也同樣是“太陽在半夜升起”才足夠吸睛,而能拒絕金錢誘惑、堅持當義工推廣真相的,又有多少人呢?

回到前面所提的,一切學術題材都有人治主觀因素,包括科研在内。很不幸的,自由市場在初期提升效率之外,還有導致壟斷、金融化、和浮誇/粗鄙化("Race to the bottom" effect;這是經濟學效應,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搜索Wikipedia)的强烈副作用,金融化更會加速後者。這裏的根本癥結,在於高能理論物理學徹底脫離實驗檢驗的範疇,不再如工程項目那樣可以簡單由成果倒推好壞;這其實是基礎科研的通病,也是爲什麽我反復强調管理基礎科研和管理產業研發,適用的原則剛好相反。你這次所提的,理想中科研進步的抽象描述,偏向基礎理論,所以必須特別小心被人性和管理機制所扭曲。
【戰略】【國際】簡評當前的G7對華態勢 | 後註五
2025-03-21 00:00:00
後註五
幾年前我曾在留言欄對中國電動車的發展做了一些預測和論斷,現在基本全部兌現,其中包括蔚來的換電是條死路,正確的技術路綫是增高電壓以縮減充電時間,並且估計在2025年將會進步到1000V。BYD剛剛發表“全局千伏高壓架構”(參見《比亚迪超级e平台,兆瓦闪充开启油电同速》),是完美的印證。


2025-03-21 00:00 回复
【心理】爲什麽事實與邏輯對群衆無效? | MAXWELL
2025-03-12 12:00:00
我在网上经常看到有些人,这类人有个很大的共同点:就是他们的观点几乎总是在合理化现状,而鲜有讨论现状往哪个方向走更合理。比如质疑为什么不对等反击制裁在华美企这个问题,他们通常都是在找各种理由论证不制裁的合理性,而之后到底还要不要对等反击,如果你觉得现在不反击是没到时候,那到底要在什么时候反击才算到时候,时机成熟了能不能事先出来知会一声,反击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反击,这些问题几乎不怎么能看到他们会正面详细回答你?这种做法的观感就像是官方通知没来之前,制裁在华美企的理由彷佛是微不足道或者不存在的,而通知一来,马上就知道制裁在华美企这种做法是有足够理由的,这些理由就像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一样。多少有种跟总路线一起动摇的意味。就像女权问题,比如成都地铁偷拍案“扩大影响系男方责任”,青岛逆行路虎女司机殴打退伍军人这些问题,你与其跟我扯什么“不存在系统性偏袒”来回避问题,或者“塔为了稳定,就算压迫人,也就会压迫那些破坏稳定的人”来合理化问题,就不能进一步告诉我官方到底会不会处理女权问题,什么时候处理,以什么样的方式处理?

愚蠢和虛僞是人性,不但被自由市場無限放大,也是昂撒宣傳體系的根基。與其對抗的癥結,不在於反駁個別歪論,而在於檢驗完整的認知架構。這是因爲連串系列事件,並不是N個獨立隨機的發生,它們彼此受邏輯因果的限制,有著密切的關聯,以致脈絡真相並沒有2^N個版本,而只有很少數的幾個可能選項;在很多情況下,甚至就只有正反兩個選擇。

俄烏戰爭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過去三年根據昂撒主流媒體,Putin已經因諸般重病垂死30多次,但這些媒體事先沒有提供任何證據,事後被證實錯誤也沒有任何解釋,顯然是故意撒謊,那麽他們的敘事架構(亦即烏克蘭是正義和勝利的一方)自然應該被視爲極度可疑。再加上他們自2022年5月開始,報導了100多次“俄軍彈藥即將用罄”,結果事後卻證實是做賊喊捉賊。更別提最關鍵的傷亡人數對比,他們反復强調了幾百次,硬是空口白話說俄方多十倍,然而已知(亦即來自烏國官方;很奇怪的是,只要是可能導致露餡的資訊,都被主流媒體無視而不予轉載)俄烏彈藥消耗比為7:1,動員補充人數卻是1:10,而戰局還不斷在往俄方傾斜,所以合理推論當然是反過來烏克蘭多死一個數量級左右。光是這三個簡單的觀察,就足以總結:1)烏克蘭和昂撒傳媒是習慣性的撒謊者,他們的任何新説法,都應該先反過來聼;2)不但他們的敘事架構完全不可信,能解釋可信資訊的唯一選項正是俄方一直占據絕對優勢,所以它必須是正確的,參考Sherlock Holmes的名句“When You Have Eliminated the Impossible, Whatever Remains, However Improbable, Must Be the Truth”。 這裏的Improbable,是爲什麽Putin不急著結束戰事;我已經反復回答多次,是在Biden任期内,爲了避免北約直接下場而使戰爭升級。一旦Trump上任,避免升級反而必須强勢,於是拖了半年多的Sudzha口袋在美烏做出停火要求的幾天後就輕鬆收回;華語論壇的名嘴們卻依舊把這當作新隨機事件,興高采烈地將其當作Putin談判的要素,正是典型的顛倒因果。

博客追求真相脈絡,自然不能把前後事件誤解為獨立隨機,而必須時時强調嚴謹論證而得的整體認知架構,因而不但小心保留既往討論,還進一步要求參與討論的讀者必須先復習完所有舊文。這個道理反之亦然:只有不斷維繫既有敘事,並持續檢討增補,才可能建立正確的認知架構。很不幸的,華語論壇上還有誰能做到、想做到這一點?而前述的定理已經指出,無視邏輯因果相關、錯把事件當作隨機的結果,是他們的結論也必然是隨機的噪音;這正是你所觀察到,輿論充滿愚昧和虛僞的根本由來。
2025-03-20 09:53 回复
【政治】社會主義國家應該如何管理資本 | criteria
2025-03-18 20:16:00


這次兩會依然強調高等教育擴招,令人頭疼,最要命的是在《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高等教育教育毛入學率要達到65%,這也是這些年高等教育不斷擴招的症結。(https://www.ndrc.gov.cn/fggz/fzzlgh/gjfzgh/202112/t20211225_1309685.html)

希望我75樓的預測是錯的,或者除AI外還能有其他科技突破,能吸納這麼多的大學生。

很不幸的,我對這方面的現實持極度悲觀態度:中國領導層完全沒有理解學術界和教育界的危機,形勢還在迅速惡化之中。
2025-03-20 08:37 回复
【國際】【戰略】國際政治與個人事業規劃 | 小玫瑰
2025-03-17 22:19:00
李嘉诚卖港口给美企一事,对于中美博弈的大局而言,不知王老师如何看?

請先回想一下我討論“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的那篇博文,再考慮這篇正文和《台灣的國安和產業前景》所用的邏輯論證出發點,不正是台灣在誰的大炮射程之内嗎?然後反過來問問自己,巴拿馬在誰的大炮射程之内呢?既然中美已經撕破臉,那麽試圖在對方的大炮射程之内搞經貿,當然完全沒有意義。這其實正是幾年前我在《龍行天下》說“一帶一路已經過時”的真意:過時的並不是推動國際經貿合作,而是原版一帶一路的隱性前提,亦即在美國的國際安全保護傘之下搞經貿合作。現在全球反殖民鬥爭正如火如荼,順帶推動中美的霸權交替,中方當然必須改爲“戴劍行商”,也就是只有在自己或盟友軍力所及的勢力範圍内,投資才有保障。所幸經過七八年的蹉跎,領導階層總算有了足夠的覺悟,派遣055編隊到澳新外海實彈演習。

總之,李嘉誠的確是昂撒殖民勢力在香港和大陸通過房地產收割金融利益的白手套,但正因如此,中方怎麽能信任他管理國外戰略資產呢?然而如前一段落所論證,巴拿馬那個地方原本就守不住,美國要收就收吧(這裏的“收”,指的是重新建立有排他性的勢力範圍關係,不是收入領土)。從李嘉誠的觀點來看,他雖是昂撒的走狗,卻屬於英系,隨時有可能被Trump政權誤傷,早早將戰略性資產脫手給美系大財閥是明哲保身。而Blackrock則苦於國内的Everything Bubble樣樣泡沫,急於尋求泡沫爆破時能保值的實體資產,當然一拍即合;港口有戰略價值可以拿來對Trump邀功,只是附加的好處。
【海軍】中共海軍的兩棲攻撃艦 | 後註二
2025-03-15 00:00:00
後註二
兩個月前【後註一】介紹了廣州船廠所建三型全新設計的登陸駁船,本周它們在湛江市南三島的海灘(地點對應著南油伊甸園度假村,其西南7公里處即爲中國海軍兩栖氣墊登陸艇基地)進行實裝測試,被游客拍下照片和視頻上傳網絡,參見下圖、這篇網文《Our Best Look Yet At Chinas New Invasion Barges》、以及軍事博主H I Sutton的視頻《First Sighting Of Chinas Huge Invasion Barges - Quick Analysis》





此前我已經在留言欄討論過這些駁船的串聯用法,此次剛好做了示範。請注意這三型駁船又分爲兩類:最小的四支柱型號並沒有船尾爲了與滾裝船對接的平臺,應該是專門用在海灘這頭的第一段,如上圖所示。另外兩型除了尺寸之外設計基本一致,用途重叠,所以有可能會在試用評比完成之後擇一量產。


2025-03-15 00:00 回复
【科研】如何解讀nCov的傳染病學參數 | 後註十四
2025-03-14 00:00:00
後註十四
轉眼新冠疫情爆發已是五年前的往事;雖然它帶走了至少700多萬條生命(這是在醫院證實的COVID死亡病例,未被統計的應該有數倍、甚至數十倍之多),但也極大地推進了病毒學的發展,至今已有15多萬篇論文,做出超過1700萬次全基因解碼,將COVID病毒變異過程詳細地記錄下來,成爲人類醫學知識庫存中的新寶藏;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Nature》《自然》的這篇文章:《Four ways COVID changed virology: lessons from the most sequenced virus of all time》


2025-03-14 00:00 回复
【戰略】【臺海】台灣的國安和產業前景 | 後註二
2025-03-12 00:00:00
後註二
本文有一個重要結論,在二月的《龍行天下》節目中也曾提及,亦即臺積電及其周邊產業固然是台灣過去兩年迅速喪失競爭力的例外,但也不可能長期維持優勢地位。這裏的邏輯論證可以簡單濃縮為:連ASML也將被取代,臺積電怎麽可能遺世獨立呢?



談到取代ASML,就必須討論中方的EUV光刻機。2023年博客(參見《金融史觀(三)政策建議》【後註三】)提到二代半導體大基金的貪腐浪費被高層下令清理(參見2022年《社會主義國家應該如何管理資本》一文的揭露和建議)之後,華爲在深圳新成立了幾家子公司,開始代為國家管理最尖端的製程研發,其中負責統籌半導體製程工藝(包含光刻機)的公司叫做SiCarrier新凯来。去年已經有足夠資訊,可以在留言討論中估計國產EUV光刻機商用交付約在2026年底/2027年初。本周又有消息更新(參見例如《China Develops Domestic EUV Tool, ASML Monopoly in Trouble》),除了再一次印證進度預期(2025年第三季試產,2026年量產)之外,還提到華爲選擇了與ASML不同的技術路綫:後者用的是LPP(Laser Produced Plasma)光源,而前者則采用LDP(請注意,這一波新聞全都把LDP説成是Laser-induced Discharge Plasma的縮寫,這應該是原始信息來源所犯的筆誤,學術界所討論的LDP向來都是Laser-assisted Discharge Plasma,參考例如這個日本團隊的一系列論文《LDP EUV source performance and cost-of-ownership improvement》)。





以上是LPP和LDP光源的示意圖。錫等離子體作爲EUV光刻機的光源,其技術難點有二:一是高功率輸出要求,二是如何匹配深紫外光反射鏡系統(包括等離子體擴散污染鏡面的問題)。LPP完全依賴激光來蒸發錫滴以產生等離子體,然而激光的產生和吸收過程,能量轉換效率先天就很低,於是不但電量需求極高,而且必須消散大量熱能(參考博客多年來對激光核聚變NIF的討論),這是LPP最大的缺點(其次是錫滴Tin droplet的準備和發送相當複雜)。而LDP的激光只負責定時定位,絕大部分的離子化能量由電場提供,所以在能量轉換效率上有超過一個數量級的優勢(此外,錫的準備也很簡單,可以直接用轉輪傳送)。LDP的缺點則在於較難匹配光學系統,包括等離子體光源發光面積大(因而難以聚焦,不過這也代表等離子體密度較低,導致發光光譜綫寬窄、更集中在13.5nm附近,在處理發散Dispersion現象上略有好處),和初始聚焦鏡模組頗為複雜(參考上圖;這裏的難點在於LDP的錫光源系統體積很大,原本應該配合透鏡,偏偏適用於13.5nm EUV的透鏡物理上並不存在,必須以反射鏡面來模擬其效果;這些光學反射鏡似乎由長春光電所負責研發)等等。當年ASML評比兩種技術路綫,以反射聚焦之後到達Photomask光掩膜的功率大小為衡量標準,而提供LDP方案的供應商落敗了;但20年後中國重新嘗試,實用設計的優化程度自然有所不同,因而路綫的選擇也不同。至於華爲方案最終與ASML的優劣對比,目前還難以斷定;我們翹首以待。


2025-03-12 00:00 回复
【公共健康】【財政】一個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 | 後註十二
2025-03-11 00:00:00
後註十二
剛剛注意到刊載於《Geroscience》《衰老科學》期刊上的這篇論文(參見《Blood biomarker profiles and exceptional longevity: comparison of centenarians and non-centenarians in a 35-year follow-up of the Swedish AMORIS cohort》),感覺又進一步拓展了正文的論證,所以在此為讀者做個簡單的介紹總結。



論文利用1985-1994年之間瑞典健康普查中的驗血記錄,來與事後存活年限做對照,發現能活到百歲(驗血時是60多歲)的1000多人之最主要特徵,在於當年的血糖、肌酸酐(Creatinine)和尿酸濃度都處於健康的低值。熟悉博客對果糖相關討論的讀者應該記得:血糖濃度高反映的恰是高果糖飲食所導致的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而尿酸則是肝臟降解果糖的主要代謝廢產物之一,能導致痛風和許多其他病變。至於肌酸酐,其濃度過高是醫學界常用來鑒定腎臟功能有問題的指標,同樣也屬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症狀。所以這個研究結果,强烈暗示著低果糖攝取很可能是長壽的必要前提。


2025-03-11 00:00 回复
【金融】【歷史】金融史觀(一)歷史由來 | 後註四
2025-03-09 00:00:00
後註四
上面【後註二】介紹了一本1987年就預言美國產業空洞化惡果的老書,今天注意到另一本1993年批判快樂教育的書(參見《Inside American Education》,其主旨是“criticizes the fact that the (American education) system has discarded the traditional goals of transmitting knowledge and fostering cognitive skills in favor of building self-esteem and promoting social harmony”“批評美國教育體系抛棄了傳遞有用知識和建立思維能力的傳統任務,轉而强調自信和和諧”;既不學習知識又不練習思維,這是愚化,再加上迷之自信和從衆效應,則是絕對的愚化),再一次示範了正確先見被自私行業集團遮掩打壓的後果,值得心懷國是的讀者深思。


2025-03-09 00:00 回复
【學術管理】從假大空談新時代的學術管理 | 後註十七
2025-03-06 00:00:00
後註十七
有讀者私下反饋推薦這篇文章(參見《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学术不端”?》),與本文主題頗有相關,加列在此供大家拿來與留言欄95/96樓饒毅教授的評論相印證。


2025-03-06 00:00 回复
【工业】中共的下一个產业技术攻关:晶片 | Taizi Huang
2025-03-04 17:52:00
我没有表述清楚。我的关注重点不在于金融化,而是以华为为例子,从产业链的角度审视消费电子行业未来的发展。所以我的态度是非常乐观的。不过市场化必然导致金融化,的确是我做其他推理时的底层逻辑之一。但从您介绍的历史看来,逻辑并非如此直接,需要考虑实际中政治、产业、金融三方博弈。这对我是一个提醒,思考的时候必须多了解相关案例历史。

腐化的動力來自利益集團,自然是無時無處不在,所以才會有中國歷史上300年朝代更替的規律。但是若有明君賢臣,配合運氣,中興甚至復興也有希望。美國在20世紀前半做出了足夠的改革,才能把握兩次大戰的機遇,奠定後來的霸主地位。其後Glass-Steagall阻滯金融化的那50年裏,企業(商學院+官僚化)、政治(尤其游説業)和學術(主要是經濟學和金融學界)都逐步腐朽,所以直觀上開放金融化就是Reagan和Clinton的錯誤政策選擇,但換個角度來看,也有人會想說是大勢所至、他們只不過順應時代潮流。然而,歷史潮流大勢固然重要,但它終究是許多個人行爲的集合,(尤其在早期)並沒有絕對的必然性,也就不成爲社會精英同流合污的自動藉口。換句話説,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不但政治高層領導擔負著為全國民衆開闢正確前路的重任,廟堂之外的赤心士子也應該時時為滌清輿論、提升文化盡一份力量,努力阻止或逆轉利益集團對國家社會的腐朽效應,否則後世真正無力回天,責任不正在這些前代的知識精英身上嗎?中國的長期腐化勢力早已凸顯在學術界和教育界,博客對中科大反復吃力不討好的批判純粹就是在盡我作爲知識分子的時代責任。
【戰略】【臺海】台灣的國安和產業前景 | OVL
2025-03-03 22:16:00
回覆六樓,我想王博士所說的情勢緩和並不是因為民進黨政府做了什麼或者沒做什麼,台灣的命運早就已經不取決於自己本身了,會緩和是因為俄烏戰場西方陣營敗象已經無法遮掩,加上川普上台專注於美國內部黨爭,暫時沒有心力關注台灣而產生的一個短暫現象,哪天川普改變心意或者民主黨人選上總統,那就會是另外一番局面了

俄烏戰事和美國黨爭都沒有反轉的跡象,下一場轉折很可能要等待我預測過的美國財政危機。

Musk反腐,基本是政治鬥爭的手段,對減低赤字毫無實效,反倒是Trump的民意支持率因而大幅上升(上周有兩個衆議員補選,共和黨的選票勝負差比四個月前的大選分別提高了7%和16%),減稅更加確定,長期的財政健康越加不樂觀。
【工业】中共的下一个產业技术攻关:晶片 | Taizi Huang
2025-02-23 07:57:00
华为在消费电子领域是苹果公司最好的学生。不管是对外宣传(艺术风格),还是对内整合产业链(掌握半导体设计、操作系统核心技术,其余交给产业链上下游供应商),都是极其相似。苹果电脑用的是自己设计的 MacOS 和 M 芯片,今年也许就能看到搭载鸿蒙操作系统和麒麟芯片的华为电脑上市。有一点遗憾是,华为还没开发出新的消费电子品种(苹果公司在 iPhone 和 iPad 之后,还有 Apple Watch 和 AirPods),这方面离自己的老师还有差距(三折叠是大胆尝试,但是注定小众)。

不过学生早已出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华为现在正在整合国内汽车产业链(华为五界),做汽车界的“苹果公司”;而苹果公司自己已经放弃造车(可能是无法在汽车供应链上有绝对的话语权;因而失去了进一步扩展的机会)。当前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下,汽车变成大号的消费电子产品;手机也已经变成新技术的测试实验室(比如 GaN 充电、高密度电池、高精度摄像头和传感器等),所以华为可以很好发挥自身在智能手机研发上的成功经验。

管中窥豹,这是中国工业崛起的一个缩影。轻资产、供应链整合、掌握核心技术,赋予美国顶尖企业(GE、波音、苹果)攫取高额利润的能力。但是金融化之后,这些能力就会反过来腐化自身,摧毁行业根基。中国是美国最好的学生,所以前车之鉴,不可不学。而个人在现代社会如此渺小,也只有乘着产业发展的东风,在产业链中找到自身的定位,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我沒有你這麽悲觀。美國產業空洞化是80年代初專業權威因爲通脹考慮而容許的,而追溯通脹的由來,則是工會和福利的過度發展,企業管理官僚化後的低效,以及越戰和冷戰的大量浪費(包括阿波羅計劃),這些都是中國有能力避免的。至於金融化,也是Reagan和Clinton以政策有意推動的,以補償實體產業外移之後企業獲利的損失,在那之前,Glass-Steagall Act of 1933曾保護美國經濟達半個世紀之久,所以顯然只要政治上層願意阻止,金融化並非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
2025-03-04 04:53 回复
【美国】【金融】美式民主的真正主人 | cohibasawu
2025-03-01 22:57:00
回Abzx5兄

Abzx5兄好,先生還沒回,正好我對這個議題有點興趣,回一些我的理解,如果有錯誤的話請先生刪除我的留言。

以我的理解先生當時做出的程式獲利依靠的是文中所說的"超人的速度",程式自行在市場上以遠超人類的速度進行買賣拋補,即所謂的高頻交易(HFT),印象中D.E.Shaw的方式比較偏統計套利,Simons的基金則是運用很複雜的演算法來判斷買進買出的機會,以您的問題來說,D.E.Shaw跟Simons做的並不是這種高頻交易沒錯,他們應該都需要人為判斷修正數學模型去加強程式對市場的理解,我對程式設計比較外行,但實作上純粹以超人的速度在市場上進行拋補的HFT,應該比較接近全自動化交易?

另外先生的程式應該是第一個被投資銀行大規模應用在市場上獲得成功的,一旦HFT程式出現,當時傳統的造市商幾乎毫無招架之力,被程式剝皮屠宰,而之後高頻交易在股市被禁了幾年,芝加哥的期貨交易商拿去用,現在的量化基金巨頭Citadel就是依靠那幾年在期貨市場使用HFT大賺崛起,Michael Lewis有一本書"Flash boys"就有提到上述高頻交易初次在股票市場應用、被禁及之後在期貨市場崛起的過程(Michael Lewis的書為了易讀及娛樂性,有些地方往往不是很準確,但大致的脈絡還是可以參考),我對程式交易的理解比較粗淺,如果有錯誤疏漏請見諒。

沒錯。我從2003年被禁,咬牙撐到2007年解禁,結果發現那些芝加哥交易公司每家每年的研發投入已經達到美金九位數字,連我在UBS的上司都轉投過去了,根本不是我重新入門所能企及的,所以沒多久就乾脆退休回家照顧小孩。
2025-03-04 04:48 回复
【美國】海湖莊園抄家事件幕後的美國政治鬥爭 | AbzX5
2025-03-03 13:04:00
虽然这个问题问的太早了, 但是我还是想不明白一点: Trump无论如何不可能再参选2028了, 那他这四年这么闹, 2028后他下台了怎么办?到时候换成民主党上来, 肯定要追杀Trump, 那他和他的家族到时候怎么自保, Trump总不能到时候举家携款逃到俄罗斯去吧? 他的党羽以及马斯克之流的, 要想办法继续维持共和党执政? 不然民主党上来, 连马斯克都要遭牵连

這裏Trump的應對非常理性高效,完全印證了幾個月前我所說的,他智商並不太低的評論。詳細來説,他的重點考慮必須是將MAGA建設起來,以成爲長期存在的主要政治力量,也就是能夠在他卸任後持續主導共和黨,並且至少在2028年勝選,所以不但兌現競選諾言極爲重要,而且與建制派撕破臉來幹也反而是件大好事。

附帶的,Vance(正紅旗)和Rubio(打著紅旗反紅旗)競爭作爲繼承人,也就成爲一個值得關注的暗流。Rubio剛剛在掠奪烏克蘭利益上大幅失分(因爲國務院負責安排的條約被Zelensky臨時反悔了),以致在Trump會晤Zelensky的過程中,全程表情僵直、一言不發;讀者不會天真到以爲他有膽因爲反對MAGA的外交政策而在Trump面前擺臭臉吧?我在上個月的《龍行天下》中提到,如果遇到討論“俄烏戰爭可能即將結束”的名嘴,就可以打上“傻逼”標簽,從此忽略;這裏也是一樣的,如果有說Rubio在擺臭臉的,就等同自證為“胡扯媒體”。
2025-03-04 04:46 回复
【學術管理】從假大空談新時代的學術管理 | MAXWELL
2025-03-01 12:58:00
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教授在他的公众号《饶毅科学》里发文《25年前,没有人预计到今天中国科学的问题有多大》,饶毅教授在文章里提到:中国撤稿世界第一(绝对数和比例),2023年达到两万六千多篇,占全世界的一半以上,而且最近两年出现指数上升趋势,触目惊心,中国科学发表论文的进步出乎意料,中国科学论文的问题也出乎意料。旅美生物学家傅新元发起提议,科技部响应成立诚信办公室、设立科技不端处理规则,我作过陪(但没起作用)。诚信办的人找我,说没有事情做,我试了试,也无济于事。中国人不愿得罪人的习俗,延伸到机构就都不愿处理学术不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有可能是唯一有规则并实行的(如果有人举报申请人与有关经费相关的学术不端,罚不能申请经费几年)。这种做法,值得肯定,因为它至少有规则、有实际行动。但是,各单位不行动,这种做法就效果有限。美国的基金会也是罚,但美国的单位一般就很可能会解职,或者解职的可能性很大,所以罚的有效。2025年英文学术刊物上的中国来信:中国论文撤稿数量(每一万篇论文撤稿从2000年的3篇左右到2022年的80篇,而遥遥领先美国保持的3-5篇上下,而2020年后更出现飞跃,从20篇连年飞跃成为2022年的80篇):2020年就成为中国论文造假的拐点。如果严打,也许压下去不是完全没有可能?但都轻放,还编造出“图片误用”这种创造性的造假方式,当然就一发不可收拾。中国撤稿文章在2023年达到两万六千多篇。遥遥领先美国是用论文工厂造文章,抄袭也是遥遥领先。2025年1月23日,《自然 人类行为》发表中国黄冈师范学院和香港理工学院两位作者的文章,用数据指出中国学术论文撤稿的惊人数量。当然,大家都知道一些众所周知的造假根本不撤稿,所以撤稿数量低于实际造假数量,可能低很多。这个问题,似乎不因为科研进步而自然消失。责任在哪?肯定不在我。当年,北大、某计划、基金委都是找我帮忙处理学术道德问题,北大是让我做学术道德委员会副主任(主任是校长),某计划是让我在学术道德委员会主任。(如果我记忆没有错误的话,好像这个计划的委员会有一人后来当选院士之后做了很不体面的事情,虽然不是学术不端,所以我怒不可遏批评了他。我不能说最积极,但肯定没有尸位素餐,结果是认为我是“争议”人物。显然,是有些人(从学术界到社会)怕争论、而不怕学术造假,才会这样颠倒黑白。这句话,是批评大多数与学术、高等教育和科技有关的人。只要是这个群体的人,你是反对造假、还是反对批评造假,每个人心知肚明,不需要其他人指出,自己要不要闭门思过是自己有没有良心、道德标准有多高的问题。自己退缩不负责任而假惺惺要呈“公平状”才把批评视为“争议”,就是没有良心的表现。因为被批评的都是没有争议的学术不端和道德滑坡。你不出来批评可以,但应该定义自己胆小或自私。

哎,雖然這都在我意料之中(事實上是博客反復批評過千百次的事),但看到細節還是很難過。

問題的根本在於整個學術界和教育界成功聯手矇騙了高層,而在中國體制下,即便建議原本來自底層,改革最終還是必須由上到下,才可能貫徹;層峰不瞭解問題的嚴重性,就永遠不可能解決。
2025-03-04 03:27 回复
【美国】【金融】美式民主的真正主人 | AbzX5
2025-02-25 12:31:00
於2001年發明世界第一個全自動交易程…

没有冒犯先生的意思,但我有个疑惑。我印象中,在2001年之前就有尝试用电脑做自动交易的,最早好像是D.E.Shaw,或者是石溪分校辞职创办Renaissance的James Harris Simons, 为什么先生说自己是发明世界第一个全自动交易式?莫非他们做的并不是全自动的,或者并不是高频的?望解惑

他們原本既非高頻,也非全自動。在2000年之前,主宰紐約股市高頻交易的是我為BNP巴黎國銀所寫的半自動程序,1998-2000年的三年間,佔成交總量3%(但因爲每一筆交易其實有買賣雙方,所以這些交易量占比加起來會是200%)。2001年,我為UBS所創的全自動程序達到總交易量的5%。
2025-03-04 03:14 回复
【戰略】【臺海】台灣的國安和產業前景 | j3307002
2025-02-27 18:19:00
現狀是1949年中華民國撤退來台以來就一路維持到現在2025年,說無法維持或許言之過早.雖然我也希望大陸武統台灣清算獨派,王先生說兩岸局勢有有緩和,但緩和也是非常少,不能說不喊一邊一國台灣獨立就是緩和了.

且最近民進黨政府宣稱台灣人有大陸居住證就要被註銷護籍,以及對陸客開放持續設置阻礙,實在很很難對兩岸局勢像王先生這樣樂觀,不過這也是台灣人的選擇就是了.民主政治就是自作自受,多數台灣人選擇了民進黨台獨政黨,哪整個台灣就要跟著一起陪葬,這就是所謂的政治共業啊.

這個問題問得很糟糕:正文的主旨正在於台灣的命運取決於世界霸權的歸屬,而這個霸權交替是最近15年的新過程(更別提博客11年來對霸權交替反復幾千個討論,所以即便你的賬戶夠老,也有足夠理由懷疑你違反《讀者須知》第一條規則);拿1949年來説事,顯然是什麽都沒看懂。

考慮了一下,暫時不拉黑;但你必須自我設限,在重新讀懂博客之前,不再隨意發言,否則依第一條規則處理。
2025-03-04 02:07 回复
【海军】共军的新航母 | AbzX5
2025-03-01 04:31:00
今天是2月28号, 之前一月份底谈到本代AI还有什么挖掘潜力时, 我提到研究怎么把图片生成的方式运用于文字生成, 从token by token变成coarse-to-fine方式以加快速度, 2月14号论文出来应验了这一趋势https://arxiv.org/abs/2502.09992 , 然后一家叫Inception Labs的初创公司(可能是论文作者也参与)将这篇论文转化为产品Mercury Coder

過去15年半導體製程不再能輕鬆縮小之後,產業千方百計地換方法為Moore's Law所預測的性能進展續命。本世代AI還年輕,小幅度突破Efficiency Frontier的辦法層出不窮,並不奇怪,但我依舊認爲達不到AGI。



還有,我們同意的結論之一,亦即本世代AI有顯著的經濟效益,而且這些經濟效益是分散式的,這個AR眼鏡(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E5Mip_EGLs)的自動翻譯功能應該算是一個小案例。
2025-03-04 02:05 回复
【工業】737Max必須重新認證 | 後註四
2025-03-04 00:00:00
後註四
博文留言欄第13樓討論了濟州航空2216班機空難。那時是事件剛發生的頭兩周,資訊先天不可靠,因而眾多結論雖然事後證明完全正確,當時卻不能説死;其中我特別想要等著確認兩件事,其一是鳥擊與復飛之間的時間順序和間隔,其二是最後幾分鐘引擎推力存留多少(引擎推力對事故責任推定的影響在下一個段落有説明);經過兩個月的等待,前者早已公佈(參見下圖顯示的高度和垂直速率,來自該機斷電之前兩分鐘的ADS-B訊號),後者遲遲沒有消息,好在前者更重要,所以在此以其為根據做進一步的論證。



從圖中可以簡單看出鳥擊之後不到兩秒,飛行員就開始復飛(Go-around)。然而國際航空界早已對降落過程中的鳥擊事件做出總結,正確的應對是盡可能維持姿態、完成接地,尤其當時該機已經降到500英尺以下,襟翼和起落架早已就位,即便兩具引擎推力瞬間歸零,也有足夠能量飛到跑道上平安著陸,所以這個錯誤的反射動作正是空難的直接主因。此外官方已證實APU並沒有被啓動,考慮到2009年的哈德遜河迫降事件廣爲人知,鳥擊後沒有學習Sully機長立刻啓動APU可以算是飛行員的第二個錯誤。然後當然還有第三個錯誤,也是避免慘重人命損失的最後機會,亦即著陸前U型轉彎過早,以致高度、速度過高(這一點的離譜程度要視引擎推力而定,如果完全喪失,那麽故意保留較高的高度速度冗餘勉强算是情有可原),衝出跑道很遠。至於跑道端的天綫障礙,則如兩個月前我所推論的,的確是大幅增大死亡人數的加成因素,因爲務安機場外就是水澤濕地,其實很適合出事飛機減速。



我在留言討論中還提到韓國航空界的資歷/階級文化曾經引發多起空難,但這裏並不能確定有什麽直接影響。濟航2216的機長的確是空軍退役的中年人,副駕駛也確實年輕資淺,但兩秒鐘根本不夠交流討論,所以頂多只能懷疑機長因爲輕視副駕駛而專斷獨行,其後接連犯錯過程中,時間太短,後者根本沒有翻案的機會。這裏有一件相關的航空歷史事件值得一提:在1990年的Alitalia Flight 404空難中,反過來是資淺的副機師負責飛行;他在降落過程中看出儀表有問題,決定復飛Go Around,卻被資深霸道機長否決,引發撞山。從此航空界的規範要求,兩位機師任何一人宣告復飛之後,就必須復飛到底,不能半途而廢;這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正確的,但不幸降落前鳥擊是例外,一旦開始復飛,不論是否繼續,都有危險,只有兩名機師都處變不驚、在第一時間拒絕復飛的誘惑,才是平安渡過危機的最優解。


2025-03-04 00:00 回复
【战略】【外交】习安会有谱吗? | 乌鹊南飞
2025-02-19 06:10:00
德国大选在即,底定总理的Merz是个更加离谱的美国走狗,在大西洋桥协会,贝莱德等任过职,尤其是最近他既否认和Afd组阁的可能,也否认和肖尔茨合作的可能性,那就只有和绿党组阁了,属于美狗+美狗。中欧自贸协定出现转折的机会基本没有了吧?

德國民衆覺醒程度遠不如法國,所以大選只會產生新一輪美狗執政,這是過去兩年多博客反復談過的定論,基本每次提到EU和德國政壇的未來展望時,都要重複一次,有什麽好問的?
【國際】【宣傳】如何破解當前歐美的宣傳攻勢 | jat
2025-02-19 20:38:00
关于日本核污水排海事件的提问

关于日本核污水排海问题,博客4年前在《再談Biden任期内的中美博弈等議題》的18、35-37楼有过讨论。鉴于自己并非核安全专业人士,我过去未与他人谈论该话题;但随着后续各种新事实出现,疑问愈多,因此来博客提问。

福岛核污水排海之初,中国外交部发声反对,海关总署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http://www.customs.gov.cn/customs/302249/2480148/5274475/index.html);一年多后,进口管制措施却被重新锚定在了IAEA框架下的监测活动上(https://www.mfa.gov.cn/wjbxw_new/202409/t20240920_11493501.shtml)。据我观察,过去指责和维护日本排污行为的双方主要把争论聚焦于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质(主要是氚)含量是否达到危害海洋的程度。而我从一开始便感觉,争论双方似乎很诡异地集体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伦理问题:人类社会之所以对排污行为进行管制,往往并非因为特定排污行为本身会对地球环境造成显著改变;而是因为如若放纵不管,地球环境会因众多污染源的集体作用而变得污浊不堪。(复习旧文时,我注意到这个问题王博在《再談Biden…》一文18楼的回复中提过,而我认为这才是核心所在。)

中方宣传时可以很浅显地类比:一座修建在海边的化工厂,就算不对自身废弃物进行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因地球海洋的自净与稀释能力)也不足以使海洋环境指标发生显著变化;但如果人类社会因此而不对工厂排污进行管制,那么地球环境就真的会显著恶化。同理,一人随地吐痰并不会给市容带来肉眼可见的变化,但社会仍有必要对民众行为实施约束。以放射性物质“稀释后含量符合标准”“环境浓度提升不显著”来正当化排污行为,好比一个在公共场合吸烟的人对身边一位被迫吸入二手烟的孕妇说:“你因为偶尔吸了几口二手烟而导致腹中胎儿出现畸形或流产的概率提升是微乎其微的。”这句话本身是事实,但显然违背了人类社会的基本伦理。

因此,是非的关键不在于污染物“含量达标”,而在于污染方是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付出了足够努力以实施救济。放射性物质是否达(IAEA的)标尚需长期观测,但日本政府有能力实施比排海方案外部性更小的处理方案(如地下填埋等)、却为了节省成本而拒不执行,是当下可以验证的事实。综上,我的疑问是,中方的经济反制措施似乎应当锚定于日方是否转向更合(伦/法)理的处理方案,而不是IAEA框架下监测到的海洋环境放射水平?“IAEA框架下的国际监测”完全可以靠舆论施压争取、不需要在经贸层面付出额外对价。如今中方在宣传上忽略了强调前述脉络,派一群核安全技术专家(https://www.caea.gov.cn/n6760338/n6760343/c10646569/content.html)陷在IAEA的逻辑框架里打转、却对其中显然的伦理问题和逻辑谬误视而不见,貌似验证了“社会科学对从业者的资质要求甚于理工科”。

总的来说,中国外交部、海关总署、国家原子能机构(CAEA)的决策逻辑给我感觉从前到后并不在一条管线上。我虽不清楚个中决策细节,但观感上,这好像又是一个中共技术官僚体系事前政出多门、事中左右互搏、事后进退失据的案例;其中问题的关键,可能在于相关决策人员中有人默认IAEA(以及正文提到的OPCW)等“国际组织”是一种可以让中国与黄金十亿平等使用的国际公共品。上述议题应当属于外交/宣传战的范畴,因而在此提问;不知王博如何看待相关事件的一系列发展。

你對博客評論的理解,基本正確。

不過正因爲此事的核心重點,在於日本的以鄰爲壑違反了國際倫理,而昂撒帝國體系下所謂國際組織的縱容則顯示了殖民者雙標心態,所以正確對策自然是尋找一切藉口把事情鬧大,即便論述的細節不是百分之百的精確;參考我在昨天的《龍行天下》節目中反復討論的“以小謊破大謊”。
2025-02-22 03:39 回复
【美國】域外管轄權 | 乌鹊南飞
2025-02-18 17:41:00
trump冻结了FCPA,仅仅是对这几年被美国司法部门追杀的报复吗?

不是報復,而是杜絕司法濫權。我反復説過,美國法律多如牛毛、動輒得咎,全憑司法行業掌權者自由心證、隨意決定入罪與否。在外交政策方面,FCPA是特別方便用來做政治鬥爭的工具;Trump第一任期吃過虧,所以這次提前出手,防範於未然,畢竟檢察體系很大,全部換人需要時間。
2025-02-21 07:45 回复
【經濟】【學術管理】金融史觀(三)政策建議 | Harcourt
2025-04-04 05:44:00
美國關稅

這次川普對全球全面徵稅,對中國還有東盟各國(除開前殖民地菲律賓)下重手。請問王博推測歐盟會如何應對,真的會對等反擊嗎 ?是否有給美國交投名狀,對華反手徵稅以逃避美國關稅, 的可能? 如果這種情況發生 中國的最優解釋什麼?

【戰略】【臺海】台灣的國安和產業前景 | MAXWELL
2025-04-02 19:21:00
请问关于欧盟崩解这个可能的变数博主能不能多说一点?

【政治】社會主義國家應該如何管理資本 | HGR
2025-03-31 12:43:00
王博,关于高等教育扩招,能不能打补丁?增加大学中理科和工科招生,减少无用文科专业招生,这样一来既能缓解年轻人失业问题(大陆一直都有一种说法,即扩招是政府为了缓解失业率,跟当年的上山下乡一样),又能为中国实业发展提供人才。

【金融】【戰略】國際金融未來趨勢 | AbzX5
2025-03-31 06:25:00
原来还有ASML之类的万一的技术引进收购之类的考虑, 但现在连芯片产业都要按计划逐步攻克了, 可以自己造, 手里的美元已经完全从西方买不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从发展中国家购买资源则可转为人民币计价, 因为反正对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是顺差, 他们总是需要人民币买中国的产品. 这些条件加起来完全可以证明去美元已经时机成熟了, 美元已经对中国已经没用了, 美债什么的都该大量抛出.

【金融】【戰略】國際金融未來趨勢 |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2025-03-30 18:13:00
 

想問個問題如果考慮美國從新冠疫情倒最近幾年發行的國債再考慮國債的平均到期時間都偏短,需要進行借新還舊(借新債發舊債)再考慮預算赤字,那從2022年到現在的升息遲遲沒有降息,是否會碰到過去幾年這疫情發債的到期日,然後把國債的票面平均利率從舊債的平均2.5%拉升到目前殖利率的水平比如3.8%以上,然後短時間內例如2-3年內拉升美國利息支出佔聯邦支出的比例提高50%以上,例如從現在的17%提高到25%佔聯邦預算比例,剛好符合王博士提供的那個淺藍色虛線的預測,有沒有這種可能性? 那是不是代表美聯儲不趕快降息都不行了,因為借新還舊的過程必須再升息後的利率基礎之上的票面利率發新債還過去的舊短債,如果堅持不降息不QE那很快會導致新債的借債成本(利息支出)提高50%,也就是美聯儲的預期管理減緩降息可能是在演戲,為了壓低通膨演夠戲了才開始降息,這樣的推測不知道是不是正確?

【金融】【戰略】國際金融未來趨勢 | tzdai
2025-03-30 06:54:00
yield curve control

王老师好,如果出长期利率和财政赤字的恶性循环,美联储是否可以祭出 yield curve control 来轻易拖延?

【戰略】【臺海】台灣的國安和產業前景 | tttyyyuyffrsg
2025-03-26 16:50:00
两个疑问

您好王先生,我有两个问题。

香港卢先生3月22日周六有一场一小时录音,标题为贝森特阳谋。前半小时讲了美国三位总统,1889第23任本杰明哈里森、1929第31任赫伯特胡佛、1969第37任理查德尼克松。后半个小时猜测了贝森特的美元三步走:“贬值、充值、重置”。

第一个问题 . 我从录音中摘取几段原文:“最近这段时间呢,压力巨大啊,我知道到了决战的时候了,最后关头,所以方方面面可能都觉得要关闭啊,关闭我的声音,或者是呃,不想让我再说话啊”。我不能理解这段话的背景,什么叫“最后关头”?封锁卢声音的目的何在?

第二个问题 . 我再次从录音摘取几段原文:“我想没有人比贝森特更渴望一场由关税大战引发的全球经济的衰退和大萧条”,“经济剧烈波动过程中才有机会处理美元和美债的问题”,“那么正确的做法就是我不能处理资产和负债,那么我可以处理衡量他们的尺子”,“所以美元要完成三件事情,请记住我的话,美元第一个动作是要贬值,第二个动作是要充值,第三个动作是重置,先贬值再充值再重置,你懂得黄金在表达什么了”,“所有的海运要道上的国家都会被不同程度的遭到重击,在遭到重击之后美元开始出笼,重新完成资产和商品的控制”,“完成充值之后进入美元的重置,重置是怎么重置呢,我布置过功课就是Web3通证化和稳定币”。卢说在香港很多朋友和他的观点有争论,不知王先生对这些观点有什么想法。

【心理】爲什麽事實與邏輯對群衆無效? | MAXWELL
2025-03-11 12:38:00
我在网上经常看到有些人,这类人有个很大的共同点:就是他们的观点几乎总是在合理化现状,而鲜有讨论现状往哪个方向走更合理。比如要不要对等反击制裁在华美企这个问题,通常都是在找各种理由论证不制裁的合理性,而之后到底还要不要对等反击,如果你觉得现在不反击是没到时候,那到底要在什么时候反击才算到时候,时机成熟了能不能事先出来知会一声,反击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反击,这些问题能不能正面详细回答一下?这种做法的观感就像是官方通知没来之前,制裁在华美企的理由彷佛是微不足道或者不存在的,而通知一来,马上就知道制裁在华美企这种做法是有足够理由的,这些理由就像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一样。多少有种跟总路线一起动摇的意味。就像女权问题,比如成都地铁偷拍案“扩大影响系男方责任”,青岛逆行路虎女司机殴打退伍军人这些问题,你与其跟我扯什么“不存在系统性偏袒”来回避问题,还不如告诉我官方到底会不会处理女权问题,什么时候处理,以什么样的方式处理。

【學術管理】從假大空談新時代的學術管理 | MAXWELL
2025-03-01 13:03:00
饶毅教授此前还撰文指出,美国科学界有值得中国科学界借鉴的一个优点就是:“美国科学界对机构名誉的重视远高于对个人的重视,不能因为个人连累机构。中国的科学界凡是遇到个人出问题时,经常是不惜机构的名誉,扑上去捍卫个人(主要是有权有势的个人),造成一大批中国机构遍体鳞伤,社会信任受极大摧残,最后影响到每一个人。形成了中国社会只认亲戚朋友、只认经过介绍或经过考验的人,而不是首先都认为对方诚信。这种文化,带来的是各方面工作的高成本:文化习俗带来的不信任而不能进行很多交流与合作,更不用说一些很难、可能需要一时牺牲个体利益的事情。”

返回索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