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条留言
【金融】【戰略】金融史觀(二)當前局勢 | MAXWELL2025-04-25 13:56:00
给博主提个醒,根据我在网上冲浪多年的经验,如果未来新型国际储备货币真的出台了,但是不叫亚元或者金砖货币的话,我个人估计很可能会有人跑来挑名字的刺,至于博主给出的设计思路具体是什么可能就不知道或记不清了。而且如果不同意的话一定要事先讲清楚:比如是认为这个新型国际储备货币压根就不该搞还是认为设计思路不合理还是没到时候,这些都要讲清楚,不要一开始笃定搞不起来,等到搞成了就开始后退,变成自己当时反对是时机不到如何如何或者我认为搞不起来的是怎么设计的新型国际储备货币,而不是现在这个搞成了的新型国际储备货币的设计方案这类说辞,你至少得提前讲清楚时机什么时候成熟,或者你认为可取的设计方案是什么样的。
你的擔憂並非無的放矢,反而是人性的必然,因而早已有類似現象一再發生,例如本月《龍行天下》提到我對中方在7、8年前上一輪關稅戰的對應打零分,後續就有一堆愚蠢網民自行腦補說不切實際、當時中國有許多產業沒有準備好與美方切割。但是博客讀者應該記得,8年前我反復强調,反擊講究“對等强度、而不是對等方向”,亦即既然$5000億貨貿順差在中方,那麽當然不必逆勢而行,在關稅上和美國對撕,而應該在美元和服貿上著手;美元尤其是根本,這是博客自2014年開站以來就特別專注的方向。詳細地說,2018年中方應該明面上針對服貿以略低於美方關稅的數額出手,如此一來,一方面打痛政治能量强大的美國金融服務業,另一方面也給足Trump面子,方便後續妥協;然後私下積極合縱連橫、籌建適合替代美元的國際貨幣。也就是當時的打分標準,100分全都在美元和服貿上;2025年中國的產業完善、有了獨立性,可以在貨貿關稅上互撕,才有60分分配到這方面。
前述愚蠢網民所違反的,正是《讀者須知》第一條的規則,亦即必須先閲讀確定既有真實論點才有資格評論。這裏反映的人性,除了“蠢”之外,還有“懶”,兩者互爲因果,而其所導致的行爲模式,就是博客以前提過的“海鷗式留言”。其實過去連續兩個月,我一直想要在《龍行天下》談充斥當代公共輿論的愚蠢和虛僞(參考博文《爲什麽事實與邏輯對群衆無效》和《大衆媒體的内建矛盾》,以及其他針對臺獨、中醫教和西方僞史論的留言討論),雖因時間所限,無從提及,但這裏剛好有機會,就順便提要説説:蠢話和謊話當然高度重叠,但我們如果以言論是否隱含對本身謬誤的理解為標準,那麽可以把無自知之明的叫做蠢話,表裏不一的稱爲謊言;謊言依精緻程度又分為簡單粗暴的指鹿爲馬、憑空亂編,以及用上技巧散佈烟幕的狡辯術。這些當然都是專注於尋求和傳播真相的博客必須過濾的:其中前面提到的《讀者須知》一文主要爲了排除蠢話和沒有根據的謊言,《常見的狡辯術》一文則討論如何識別狡辯。請注意,前一類更反映人性本能,所以類別豐富、而且犯者衆多;狡辯術反而萬變不離其宗(亦即不是偷換核心話題,就是預先遮掩謊言痕跡)。當然我們不以言取人、不以人廢言,“人”和“言”是兩回事:蠢人可能運用別處學來的謊言,壞人也可能故意說蠢話來與愚蠢群衆做共鳴。公共輿論如此糜爛的風氣因素,正是蠢人和壞人交相賊的影響,例如蠢人說蠢話之前沒有去找原始出處、詳究細節的習慣。壞人憑空撒謊時也就沒有提供原始根據鏈接的負擔。
至於你所擔心的,新國際貨幣的功過問題,不是我在乎的焦點:成功與否,關係的是全人類社會的前途,我個人的居功多少相形之下、毫無意義。你若是回頭仔細讀讀前面我對社科預測競賽榜的自我質疑,也應該看出我不是擔心自身名譽高低,而是專注在能否對學術風氣做出正面貢獻。這並不代表我無視後世的評價,但這裏同樣也是從實利觀點出發:只有對我的理性邏輯敘事有了正確評價,公益最大化才能進一步普及。以過去11年已經屢次扭轉歷史軌跡的成就,博客應該會是未來社會學論文研討的對象之一;我近年的發言,包括《龍行天下》節目,除了繼續政策建言和教育理性受衆之外,也偶爾拿這些後世社會學、歷史學者為假想聽衆,仔細澄清一些細節,包括現在這條回復在内。有極少數幾個學者記錄真相,就已經足夠了,畢竟至今美國(和無數其他國家、包括中國,這一點極爲奇怪)的基礎教育,還在廣汎散佈其建國謊言(參見《美國的開國神話》:例如實際上感恩節來自慶祝屠殺印第安人村落,而不是和平共存;波士頓茶黨是走私商人為阻撓減稅的暴動,而不是對增稅的抗議;“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是大地主爲了反叛祖國而編造的宣傳口號,實際上英國對美洲殖民地收稅極低,人均只有本土的1/27,沒有任何頭腦正常的人會願意增稅27倍來交換國會議員名額),雖然真相一直被明文記載在所有的歷史系裏。
【基礎科研】什麼是科學? | AbzX52025-04-25 00:48:00
这个问题之前的博文讨论过, 我曾经也这么想过, 理论上, 金融交易(甚至赌盘)似乎可以"自动"解决选题和裁判问题, 通过金额的大小决定相关预测议题的重要程度, 通过账户盈亏判定输赢. 但很可惜, 现实世界市场不是万能的, 之前的博文写过新加坡兴隆破产的事,预测正确和市场盈利并不完全一致.
是的,回報有很大的隨機性,也就是運氣,除了興隆破產的案例之外,也可以參考馬雲的致富過程。
即便是忽略隨機性、只考慮因果效應,最能穩定產生正面回報的,也不是才能或貢獻,而是掠奪,參考白人通過殖民而主宰世界500年的歷史。要排除掠奪,就必須有强大、詳細、合理並與時俱進的公共規則,但誰來主持、設計和管理這些規則呢?理想中是兼具智慧、品德和熱忱的賢能者,但現實與理想距離甚遠,實際上是比爛的世界,中國只不過是當前最不低效腐敗的體系罷了,這還是十幾年前運氣爆棚、有習近平這樣改革者上位的結果。
我所構想的社科預測競賽榜其實也有成功的可能,只不過需要足夠的資源和聚焦,把規模和熱度提升超過臨界點,就可以藉助公衆的關注來維持公平性;然而這似乎不是我一個人呼籲所能做到的。
2025-04-25 13:29 回复
【基礎科研】什麼是科學? |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2025-04-24 16:15:00
看了樓下社科預測競賽榜的分析,那不是是代表統治階級不管官僚或是資本家要出現非平庸的人制定政策機率都很低,我不是說完全沒有機會,只是統治階級"偶然"出現一個非平庸又兼具品質無私的人機率偏低,既然如此非平庸的頂尖聰明的人出現在非統治階級的機率是不是高於那一小群既得利益者,畢竟統治階級人口基數少又很有大概率代代世襲,因為自私的人類的數量多過無私的人類數量只能用概率來預測,那麼底層人口基數大聰明又兼具品德的人是否在底層的總數就大於上層而又無法掌握權力,而頂層菁英或許有後天家庭教育的優勢,但先天的智商容易均值回歸到普通人身上(後天軟體在強硬體不行也沒用),就算開國或是創業家偶然有出類拔萃之人,世襲個兩三代也必定均值回歸,因為誰也不知道下一代世襲權力的人不論官僚或資本家會是什麼特性的人,返回平庸才是統計的大機率事件
畢竟連學術界和科學體系裡的判官和權威也會腐化,人類的歷史必然就是輪迴的就像改朝換代一樣的結構性的惡性循環,不是有句名言:「人類從歷史學到的唯一教訓 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汲取任何教訓」
你這是假設行業的評判者從不同集團裏的先天分佈隨機產生,但實際上評判本身就是利益分配的決定性要素,所以必然會成爲爭奪和扭曲的焦點,特別難以維持公平合理。這裏可以參考博客以往對統一升學考試的評論:作爲保障社會垂直流動性的客觀評判標準,不能妄自以“改革”為藉口濫開後門。
不過你的結論因而被進一步加强了:和平穩定狀態下,任何人類群體的自我腐化動力都極為强烈,這不但是朝代周期率的由來,映射在市場經濟上,也引發了Picketty的《21世紀資本論》中所討論的財富集中效應。
2025-04-25 13:07 回复
【金融】【戰略】金融史觀(二)當前局勢 | MAXWELL2025-04-22 19:55:00
捉个小虫,博主《龙行天下》里提到的“肉食者鄙 ”是出自《左传》,我们学的时候那篇文章叫《曹刿论战》
謝謝更正。
由此可以看出我不是文科生,曾經有文科人物被博客批評之後反唇相譏說“文人相輕”,這類名不副實的標簽我敬謝不敏。
2025-04-23 00:38 回复
【基礎科研】什麼是科學? | 乌鹊南飞2025-04-21 03:00:00
我之前建议的由读者整理完整预测胜率表就是考虑到自我夸奖容易让人产生逆反心理的弊端,说服力和宣传教化效果更强。不知道为什么王先生觉得是要搞个人崇拜。
我理解自誇引發庸人反感(理性思維只在乎是否真實,如果敘述正確,那麽只是描述事實,自然沒有反感的必要)的心理效應,但整理預測勝率必須對預測的本質有精確的瞭解,我不認爲可以假手他人,而我自己又不想花那個時間。
幾個月前我曾突發奇想,考慮建議中國官方主辦一個社科預測競賽榜,持續以實際勝率來分辨每個教授和研究員的水分,那麽理論上社科界的人員選拔將比自然科學界的唯論文之上論還要精準;但立刻想到出題本身對認知和品格的要求都極高,我所知的大陸無人能做到。例如題目必須專注在可約的不確定性維度,否則對錯都是隨機的,毫無意義;而分辨可約和不可約不確定性,除了我之外,你還看到誰討論過?連概念都沒有,怎麽精確執行?十年前美國學界曾自己辦了一個類似的競賽,很快無疾而終;除了題目水準糟糕之外,另一個因素是少數那些較好的題目,都是民間不知名人士勝出,讓學術人臉上無光。打臉行内既得利益的體系設計,交由官僚或學術界自理的結果,就是必然扭曲規則、大開後門造成各種隱性的作弊,所以這個主意也就被我自己的反省過濾掉了。
2025-04-22 06:59 回复
【戰略】【國際】從SWIFT制裁俄國,看中國的對應之道 | 後註四十四2025-04-21 00:00:00
後註四十四
去年底敘利亞Al-Assad政權忽然崩潰,我在留言欄228和229樓討論了事件真相,指出幕後黑手是土耳其的Erdogan,導火綫則是其政敵Gulen死亡、掃清Erdogan與CIA合作的障礙。這個邏輯認知架構有幾個自然的系理Corollary(也就是前兩天在
《什麽是科學?》【後注一】討論的“預測”),分別是(1)新敘利亞政權不會强力驅逐俄軍,(2)也不會容許以色列大幅擴張占領區;(3)CIA會幫忙安排歐盟經援,(4)並將一同設法爭取美國國防部撤軍,(5)而Erdogan最終目的則是清除Kurd自治區。經過半年的發展,項目1-3早已應驗;今天消息傳來,Erdogan/CIA團夥成功説服Trump開始撤軍(參見
《US military begins large-scale withdrawal from Syria》),那麽接下來他們自然是等待時機發動對Kurd的戰事。
2025-04-21 00:00 回复
【金融】【戰略】國際金融未來趨勢 | AbzX52025-04-19 05:10:00
虽然是猜测, 但是有合理性. 雍正肯定不太懂专业金融, 学术训练限于时代也很有限, 但是选人用人之道总该是会的. 希望雍正利用这次机会, 肃清金融汉奸, 早日建立亚元. 我们再看看后续人事上的结果, 是否符合猜测.
希望如此吧。
我天性不喜抛頭露面、更不喜歡囉嗦,被現實的政局所迫一再高調批評易綱這些漢奸,居然還有人抱怨論點單調重複(被私信轉發給我),這就是典型的拿國是當娛樂的小混混心態。真正有良心、在乎公共利益的人,對越演越烈的政策錯誤,只有反復痛批一途。
2025-04-20 04:16 回复
【科技】量子通信和計算是中國學術管理的頭號誤區 | 後註二十一2025-04-20 00:00:00
後註二十一
【基礎科研】什麼是科學? | 後註一2025-04-20 00:00:00
後註一
有朋友私下來信,針對最新的《龍行天下》節目(參見
《美國的關稅、中國的冷靜,哪一個讓世界更震驚?》)做出批評質疑,我覺得值得作爲這篇正文的參照,所以將問答轉列於下。
<問>說到想早上節目是因為怕說晚了就沒法展現先見之明時(知道您是戲言)覺得真挺失望的,尤其是之後又反复提及如何提前預判什麼什麼事,外人看到難免會想“這就是他的追求?格局也太小了吧?”
<答>我反復强調自己的預測正確,並不是出於傲慢或虛榮,其實是很早以前就在深思熟慮之後定下方針、有意地試圖扭轉文化。你所説的“格局”,本質是拿空洞的内涵來裝逼(亦即“大師風範”);這的確是一門大本事,是在商場和學界勝出的關鍵,但問題在於治國不能這樣搞,否則普選制挑選出來的“人才”,例如Obama這種口若懸河的人,就會是最優的了。別忘了,博客討論的議題,一進一出動輒幾萬億美元,任何犧牲精確度和完整性的婉轉,都是我的良心不容許加諸於國家的潛在損失。
博客的最核心論述,就是治國(亦即博文常説的“管理公共事務”)必須依憑科學理性。什麽是科學的好壞標準?不是看聽衆喜不喜歡,不是看大佬點不點頭,不是看裝逼高不高檔,不是看論文登上哪個期刊,而是要看預測是否兌現(博客不是常説,“事實”比“邏輯”還要優先?檢討預測是否兌現,就是“事實”和“邏輯”的碰撞過程),而且越是事先被主流排斥、事後卻被證實的,越是重要、正確和難得。這個標準對自然科學出身的人,都已成爲本能,但社會科學也絕對應該如此,偏偏當代的社科界完全沒有這個概念,這也正是世界上這麽多政壇的所謂精英卻在政策上極端幼稚的根本源頭。
博客的大目標是爲國建言,主要手段則是通過優質的内容和態度來提升輿論水平,那麽以身作則、倒逼社科學界檢討自己的預測是否正確,不正是最關鍵的文化任務之一嗎?你看十幾年前的網紅學者,全都爲了裝逼、維持你所説的“格局”,從來沒有人會檢驗自己的預測,反正都是錯的;但是今年Trump當選後,就有不止一個知名大佬站出來說我們四年前就預言Trump會“捲土重來”。雖然他們是在狡辯作弊(因爲四年前他們預測的,不是Trump會在2024年當選,而是會試圖重新出來競選的廢話,也就是利用了中文裏“捲土重來”的語義含糊性),卻讓我很高興:中國社科界終於開始接受科學標準了,這是博客11年努力的又一成果。
2025-04-20 00:00 回复
【戰略】【臺海】台灣的國安和產業前景 | OVL2025-04-18 12:25:00
等候多日終於盼到回覆,七公一切可好? 近日多次看到媒體報導中方有意與川普和談時總是心頭一驚,難道又要跪了,幸好目前看來仍是假新聞,希望中方能堅持下去。
多年前七公提過動手的四個門檻,現在看來有三個已經解除了,是否代表已經進入只欠東風的階段了? 這次的關稅戰其實讓不少台灣人認清美國敲詐的本質以及台灣的處境,可惜從大罷免仍如火如荼的進行可得知想要扭轉風氣還是不可能的事情,台灣政府一邊發新聞要朝野一同攜手度過關稅戰難關,又同時一邊無所不用其極的煽動支持者發起罷免,每次在街邊看到大罷免的志工,看著他們做著完全沒有邏輯的事情卻總是能自圓其說,真不知算是人類這物種的進化還是退化
動手的門檻消失,中方獲得絕對的戰略主動權,也就是是否出手完全取決於内政取捨,不再受外部因素制約。請注意,這並不代表戰爭必須立刻發生。
至於愚民現象,兩天前剛好有一位大陸朋友私下來抱怨,我也完全同意,同意什麽呢?用我的語言就是:“每次我看臺獨發言,都覺得這應該是人類虛僞和愚蠢的極緻了;但轉過頭來立刻就能找到大陸網民自願示範以證僞前述敘事,例如中醫教和西方僞史論。“
其實人性本蠢,大陸平常似乎好一點,還真是官方輿論管制的功勞;台灣特別糟糕,原因是蠢話和謊話寫進教科書,而且被執政黨傾瀉大量資源不斷推廣罷了。
【金融】【戰略】國際金融未來趨勢 | AbzX52025-04-18 22:51:00
看了龙行天下, 原来如此, 往深推一层, 就可能是要用"美元已经没用了"的现实去倒逼清算金融汉奸
這是第三層的理由,不能確定是執政者有意考慮過的;事實上由於中共的政治文化講究私密性,很可能永遠都無法確認。然而即便只算入前兩層,硬抗關稅也明顯是無限博弈之下的最優解。
2025-04-18 23:36 回复
【戰略】【臺海】台灣的國安和產業前景 | MAXWELL2025-04-02 19:21:00
请问关于欧盟崩解这个可能的变数博主能不能多说一点?
博客以前提過,在Merkel的德國總理任上,歐盟曾經有過一條很明顯的康莊大道,亦即依托其手中的國際組織(WTO、國際法庭、SWIFT等等)來充當中美爭霸的裁判員。如此則不但左右逢源,還可以成爲規則制定者,從而為新生代提供無窮無盡的高收入服務業職位(例如律師、會計師、建築師等等)。
俱往矣,現在不但自證為殖民主義者,站到第三世界、尤其中俄的對立面,還成爲美國吸血的主要受害對象,就連Trump的關稅,首要目標也是歐盟產業,要歐洲企業拿自己的錢來拆自己的台,再親手送到美國人手裏。這樣的大輸輸輸家,人民生活水平即將急劇下降,而其政治結構卻還在國家到聯邦的轉變過程中途,凝聚力極其脆弱,當然有解體的危險。
【邏輯】一個重要的統計悖論 | 乌鹊南飞2025-04-12 21:50:00
我妈前几天早上醒来头晕眼花,睁不开眼,据她说是早有的旧疾,20多年前在南京中大医院的中医骨伤科推拿暂时好了,现在又复发了,于是还去同一家医院看,这回医生开的处方有三个:一是中药熏蒸,二是推拿,三是三盒药,名字叫二十五味珊瑚胶囊。我对前两个没法说什么,但是药一拿到手就明显发现不对:药盒背面的说明全是藏文,成分表里面,珊瑚,珍珠是珠宝,青金石是名贵天然颜料群青的原料,朱砂不用说了,龙骨是骨骼化石,殷墟甲骨也曾经是“龙骨”一员,炉甘石是严禁内服的外用药,还有磁石,粘土等等。简单搜索一下发现这东西是所谓“传统藏药”,零几年还是在电视台午间广告骗人的东西,现在已经在大型三甲医院里面当成正规处方药开了,显然是近几年中医的“潜力”被发掘到极限,开始收编少数民族的跳大神产物了,各地的“蒙医”“壮医”“藏医”医院如雨后春笋,而且还都是花着国家预算的公立医院。我把这玩意给我妈仔细分析了一下,痛骂中医谋财害命,当天是把她吓住了,但是隔天她身体不舒服起来又想吃,而我无法证明我比中国的药监局更可信,结果还是让她吃掉两粒,气死我了。可笑的是,西藏中医药大学对二十五味珊瑚丸的研究论文自己都承认镉、汞超标,但是同时又声称使用该药联合西药治愈率超过单独使用西药(都不敢单独用药),大于两个标准差,(例如这篇论文https://www.tiprpress.com/xdywlc/html/2017/1/20170129.htm)我是不懂这些实验是怎么做出来的,完全编造数据吗?还是专门挑选数据点的?更恶心的是,中国的药监局明知有大量中药还在用朱砂(如小儿惊风散,安宫牛黄丸等),剧毒重金属严重超标(不光是汞,还有伴生的砷、镉等),还给它们颁发国药准字。
愚蠢是人類天性,社會不防微杜漸的後果,必然是越演越烈,直到整個國家被纍積的死重壓得喘不過氣來,美國的DEI、台灣的臺獨都是明顯案例,大陸的中醫教和西方僞史論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過去很多讀者只是看熱鬧,甚至好些人私下勸我不要批評中醫教,吃力不討好、徒然招噴子,但正義和事實的一方不發聲,邪惡和愚蠢自然會得寸進尺。那些生急病一樣進現代急診室的中醫教徒,同時無所忌諱地鼓動社會搞原始醫學,卻不受制約的後果,就正是現在這樣,億萬無辜民衆被强迫吃原始毒藥。如果這不算中國人民的大不幸,什麽才算是?
2025-04-18 09:15 回复
【金融】【戰略】國際金融未來趨勢 |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2025-03-30 18:13:00
想問個問題如果考慮美國從新冠疫情倒最近幾年發行的國債再考慮國債的平均到期時間都偏短,需要進行借新還舊(借新債發舊債)再考慮預算赤字,那從2022年到現在的升息遲遲沒有降息,是否會碰到過去幾年這疫情發債的到期日,然後把國債的票面平均利率從舊債的平均2.5%拉升到目前殖利率的水平比如3.8%以上,然後短時間內例如2-3年內拉升美國利息支出佔聯邦支出的比例提高50%以上,例如從現在的17%提高到25%佔聯邦預算比例,剛好符合王博士提供的那個淺藍色虛線的預測,有沒有這種可能性? 那是不是代表美聯儲不趕快降息都不行了,因為借新還舊的過程必須再升息後的利率基礎之上的票面利率發新債還過去的舊短債,如果堅持不降息不QE那很快會導致新債的借債成本(利息支出)提高50%,也就是美聯儲的預期管理減緩降息可能是在演戲,為了壓低通膨演夠戲了才開始降息,這樣的推測不知道是不是正確?
這的確是内行人關注的要點之一。自Greenspan任期開始,美聯儲注意到由於東亞出口國的外匯回饋,容許其進一步人爲壓低利率,就拼命地降息,從而有了【後注十】圖中2000年前後的利息支出大降。原本美國國債以30年期為主,但因爲短期利率比長期利率被壓低得更厲害,於是財政部逐步向短期轉移,以致現今連所謂的主力長期債券都已經縮短至7-10年期了。最近三年,利率曲綫基本水平,全都處在4+%區間,咋看之下似乎短期長期沒有差別,但實際上通脹壓力隱藏在下一場金融危機之後,也就是2028-2030年那個時段,所以5年以上的債券利率被明顯低估,對舉債方特別划算、對投資人特別危險;Trump政權甚至想要强迫所有外國中央銀行改買100年期的債券,就是基於這個考慮。
因爲當前還有上述的便宜可撿,美聯儲並沒有爲了聯邦利息支出而操弄利率的動力。這種低利舉債的便宜,只要美元還是國際儲備貨幣就必然存在,Powell因爲是半路出家,並沒有像Greenspan那樣的行業傲慢,所以不願意揠苗助長,只想專心管理通脹。當然從Trump的角度來看,通脹的危害是滾雪球式的,越到後來越嚴重,既然他的任期只剩三年多,Greenspan才是他心目中的理想主席。
2025-04-18 07:13 回复
【政治】社會主義國家應該如何管理資本 | HGR2025-03-31 12:43:00
王博,关于高等教育扩招,能不能打补丁?增加大学中理科和工科招生,减少无用文科专业招生,这样一来既能缓解年轻人失业问题(大陆一直都有一种说法,即扩招是政府为了缓解失业率,跟当年的上山下乡一样),又能为中国实业发展提供人才。
或許會有幫助,但不可能轉移人類天生的智商分佈曲綫。換句話説,到底是差生選文科,還是讀文科變笨?如果是前者效應較强,那麽擴大理工招生,除了拉低畢業生素質之外,整體不會有什麽效果(亦即優秀的工程師不會因而增加)。
2025-04-18 07:12 回复
【金融】【戰略】國際金融未來趨勢 | AbzX52025-03-31 06:25:00
原来还有ASML之类的万一的技术引进收购之类的考虑, 但现在连芯片产业都要按计划逐步攻克了, 可以自己造, 手里的美元已经完全从西方买不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从发展中国家购买资源则可转为人民币计价, 因为反正对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是顺差, 他们总是需要人民币买中国的产品. 这些条件加起来完全可以证明去美元已经时机成熟了, 美元已经对中国已经没用了, 美债什么的都该大量抛出.
我在2019年預言通脹危機,就已經代表著應該立刻將外匯從美債脫出,改買黃金之類的避通脹資產,但當時中國金融主管多方推諉,藉口包括如果大幅購入,黃金價格必然會從$1300漲至$2000以上。現在六年過去,黃金的價格是$3300,而中方購買的長期美債,實質損失30-50%。二手聯邦債券是沒有流通性的,所以這些損失不須會計入賬;等到2028-2030時段的下一場金融危機之後,長期債券的價值很可能還要再打對折,參考我在上一個留言回復中討論的“便宜”。
2025-04-18 07:08 回复
王先生怎么看待传说中的海湖庄园协议?
就是那個想要强迫外國中央銀行轉買百年期國債的白日夢嗎?易綱之類的大漢奸當然會急著配合,但你想想,習近平在關稅戰上的强硬囘對,徹底斬斷了中美之間的經貿關係,不也順便消除了所有與美元妥協的藉口,讓金融漢奸無從作祟?在這個背景下,還敢出頭主張買百年美債的金融主管,不就可以簡單抓捕清算?
2025-04-18 06:59 回复
【戰略】【臺海】台灣的國安和產業前景 | OVL2025-04-08 23:13:00
台海局勢緩和,但是沒想到一眨眼換成台美之間局勢緊張,雖說川普重啟關稅貿易戰是意料中事,但是影響範圍之廣之深恐怕連馬斯克都沒能預想的到,對早已把自己綁死在親美反中路線上的民進黨政府而言,台積電已被賣出,現在連想要下跪求饒的籌碼都沒有了,更別說還根本就沒有能找上川普為自己發聲的管道。生為台灣貿易產業的從業人員,後有中國製造業全面進逼,前有美國關稅大棒,自己的政府喪事喜辦,還真是看不到下一步在何方
這裏的真正影響,在於中美經貿脫鈎,這不正是美方原本對武統的制裁威懾嗎?差別在於現在這個“制裁”只來自美國單方,沒有歐洲和日韓的參與,相對微弱,因而中國算是以極低的代價,就解脫了歐美對武統的報復威脅,換句話説,動手的門檻忽然不見了。
正文裏提到,還有金融威懾一項,但經貿脫鈎如此徹底也代表著中方不再有任何理由持有美元,所以也一同失效。
2025-04-18 06:57 回复
【基础科研】谈量子力学(一) | LoveClem2025-04-10 14:00:00
把被测量的量子系统(A)和外部环境(包括测量仪器)当成一个整体有其自身的波函数B(或者量子态/密度矩阵之类的)。测量必然涉及相互作用,所以其必然会对A和B都产生影响(对A的影响使得仪器吸收了其量子不确定性),对于A这样的子系统来说波函数好像就“塌缩”到力学量的本征态(因为实验不足以观察到全局),这样似乎就不满足幺正性(Unitary)【于是哥本哈根学派就开始乱说】,但是作为一个整体的B依然遵守波动方程并满足幺正演化性。而测量可被当成某种形式的相互作用,对于由大量粒子组成的宏观或介观系统来说,其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即量子退相干时时刻刻都在发生,且退相干时间极短),所以日常生活中极难观测到量子效应(可能除了磁铁)。从而退相干理论完成了从量子到经典的平滑过渡(类似于相对论在低速弱场近似下回到牛顿理论)。
量子退相干可以这么理解吗,博士
正確,但很粗糙的定性描述。只解釋了Copenhagen學派錯在哪裏,還沒有開始理論的建構。別忘了,光是否定歪論還遠遠不夠,Russell's Teapot原則要求科學必須提供論述的證據和細節。
2025-04-18 06:55 回复
【戰略】【經濟】再談中美貿易戰 | 乌鹊南飞2025-04-12 22:13:00
Stephen Ira Miran的A User’s Guide to Restructuring the Global Trading System自己招认了美国对中国上一次贸易战的忍让食髓知味,才有这一次的继续,同时也提到了人民币的贬值替美国承担了成本,于是国内自媒体又发现了新大陆。如果中国的认知进步要靠对手的心直口快,那如何能持久呢?
我還看到《觀察者網》上有文章標題是《美國精英不懂中國爲什麽不跪》。我告訴你他們爲什麽不懂,因爲2018年和2021年都跪過了,還把自己的肉割下來放在盤子上端上餐桌。
對以往的愚蠢和錯誤諱莫如深,是中共歷史包袱(大躍進、文革)所强制出的糟糕文化(也是毛澤東遺留功過中,對21世紀中國最惡劣的影響)。博客只管事實、直言不諱的批評,必然讓人不適應,但内容和態度都是中國亟需的。
2025-04-18 06:52 回复
【基础科研】谈量子力学(一) | LoveClem2025-04-13 15:29:00
还有我不太理解为何“薛定谔的猫”会成为一个悖论:(即使根据哥本哈根诠释)测量本质上就是通过相互作用获取系统的信息----这应该跟意识毫无关系。在“薛定谔的猫”实验中,猫的生死完全由机器所决定,而机器为了判断猫的生死就需要获取放射性原子的状态,这不就类似于测量的过程吗-----所以在箱子里的放射性原子接触到机器(即毒气机制)之时,猫的生死就已经被决定了。
Schodinger提出這個想象實驗(Thought experiment),原本用意就不是作爲一個悖論,而是要譏笑Copenhagen詮釋的欠缺邏輯,但媒體和普羅大衆根本不懂,對他們來説,“又生又死”這句話引發的妄想才是最有趣的。偏偏大陸物理界,拿著50、60年代的美國教科書當聖經,全都被Copenhagen詮釋洗腦了。
2025-04-18 06:43 回复
【戰略】【臺海】台灣的國安和產業前景 | Qgd2025-04-10 09:20:00
这次的对等报复关税战给中国在国际社会上获得了极高的声誉啊。
什麽聲譽?就算有,能抵得上幾個師?
中方必須强硬反擊,是因爲(1)不可能得到可接受的妥協條件;(2)Trump是否成功,關鍵在於歐盟,如果中方都退了,歐盟哪撐得住?(3)徹底經貿脫鈎,才能倒逼金融主管們開始去美元化。
2025-04-18 06:25 回复
【美國】海湖莊園抄家事件幕後的美國政治鬥爭 | 後註二十一2025-04-16 00:00:00
後註二十一
美國在1970年代批量建設了總電功率達100GW的數十個核電站,於是必須設法解決核廢料的善後問題。被探索的方案之一,是一個實驗性的地下儲存庫,建在新墨西哥州沙漠中的深層鹽礦裏,叫做
《Waste Isolation Pilot Plant(WIPP)》《廢棄物隔離示範工廠》。
2014年2月14日,WIPP忽然發生化學爆炸,導致超鈾元素(Transuranium elements,這是核裂變廢料中放射毒性最高的一類,但若以核聚變全面取代核裂變發電,其所需的氚在總量和毒性上都會更高出6-8個數量級;換句話説,所謂“核聚變清潔安全”是純粹睜眼説瞎話的謊言,參見博文《談未來的能源技術》)被釋放到外界,並有20多名員工承受了放射危害,所幸無人死亡。後續處理共花費5億美元,WIPP也已在2017年重啓,這主要歸功於爆炸只發生在一個儲存桶,所以外泄的放射性毒素原本就很有限。
這個案例照理應該放在技術性博文下討論,但事故報告(參見《What happened at WIPP in February 2014》所包含的PDF鏈接)所描述的出錯原因匪夷所思,更適合用來印證當前美國科技和工業的腐朽程度,剛好Trump正在以關稅等脅迫性手段試圖重建美國的製造業,所以附錄在這篇正文之下供讀者參考。
其實出事的儲存桶並不來自任何發電站,而是Los Alamos國家實驗室為軍方提純Plutonium鈽之後的廢料。因爲提純鈽必須使用硝酸來溶解去除雜質,所以廢料處於硝酸溶液狀態,這有很高的腐蝕性和不穩定性,必須在裝桶之前先以吸濕材料固化,而最便宜有效的吸濕材料正是Cat litter貓砂。然而貓砂雖然原本以黏土為主成分,但近年來無腦環保組織越發吹毛求疵,於是爲了滿足“Eco Friendliness”“生態友善性”,廠商又開發了“Biodegradable”“可生物降解”的版本,這當然必須改用碳基原料。2012年,Los Alamos開了一場内部的技術會議,以制定廢料裝桶的標準程序,結果負責總結的小主管居然把“Inorganic absorbant”“無機吸濕劑”誤聼記錄為“An organic absorbant”“一個有機吸濕劑”,然後這個離譜的條例通過層層復審,被寫入官方采購要求,最後采購部門很盡職地買了更貴的可生物降解有機貓砂,被工人有板有眼地與硝酸混合裝桶。我自認是化學文盲,相關專業知識只達到大一普化的程度,但“硝酸+有機物”這個危險的組合連我也能立刻知道不對勁。Los Alamos是美國的頂尖科研機構,一個負責技術標準的主管居然連這麽基本的化學常識都不具備,很難不讓人懷疑他/她是因爲種族或性別而被DEI政策破格提拔的不適任雇員;此外被“快樂教育”荼毒了半個世紀的美國基礎教育水平也可能對這個事故有所貢獻。政確文化和快樂教育都是再工業化的嚴重阻礙,美國類似的體制缺陷還有很多,基本無可解決,所以Trump以霸凌來强迫外商在美國建廠,注定是損人不利己的低效行爲。
2025-04-16 00:00 回复
【金融】【戰略】國際金融未來趨勢 | tzdai2025-03-30 06:54:00
yield curve control
王老师好,如果出长期利率和财政赤字的恶性循环,美联储是否可以祭出 yield curve control 来轻易拖延?
Yield Curve Control(利率曲綫控制;對金融專業不熟的讀者可以把它視爲量化寬鬆的代名詞,因爲2008年之前美聯儲只控制短期利率,自QE起才直接操弄長期利率)本質上就是印錢買長期債券,既提高貨幣流通量、又壓低長期利率,兩者殊途同歸、都會引發通脹壓力,除非有冤大頭(歐洲和中國)願意無限接受美元換取貨品物資,否則必然發生滯脹;偏偏這些冤大頭似乎永遠不學乖。
2025-04-15 00:23 回复
【政治】社會主義國家應該如何管理資本 | 後註十八2025-04-15 00:00:00
後註十八
有讀者私下來信詢問金融管理的一些原則議題,值得讀者參考,轉述於下。
<問>社會主義國家該如何監管影子銀行?是否應該完全禁止?
<答>影子銀行原則上應全面禁止。既然要從事金融行業,就必然内含所有金融架構都先天具備的不穩定性和逐底競爭趨勢,因而當然也應該光明正大地接受監管;換句話說,必須登記為銀行。
<問>全球金融穩定理事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2012)認為關鍵在於對回購等證券融資交易市場提出最低估價折扣的要求,在合約層級而非機構層級實施有效的資本監管。這項措施是否足夠?
<答>所謂“監管合約而不是機構”是典型的開後門藉口;金融合約的複雜性和隱藏風險連創造者都搞不明白,根本不是監管方所可能厘清的。歷史上每一個“金融創新”在初創時風險都被低估,從而反復導致金融危機;中國沒有美國的貨幣霸權和地緣安全性,承受不起後者周期性踩雷的金融管理模式。
<問>王博士在《金融史觀(二)當前局勢》後註三中提及,直接面對大眾的Mutual Fund是值得發展的,請問貨幣市場共同基金屬於此列嗎,是否應當禁止或應如何監管?
<答>金融不等於資本!後者包括有利國家的產業資本和危害人類的金融資本;例如任正非是資本家,但他絕對不屬於金融。我曾看到有人將改開前三十年纍積資本的過程説成發展金融,這是標準的利用語義含糊來混淆視聽的狡辯術。Mutual Fund因爲服務中產,將他們儲蓄所得的金融游資集中轉化成產業資本,以較高的企業管理眼光選擇正確的投資對象,所以有其價值。注意這裏的前提是Mutual Fund必須對實體產業提供長期發展資金(Private Equity之危害,正在於他們反其道而行,買下企業後千方百計地榨取資金,直到只剩一具破產的乾尸)才有價值,貨幣投機當然不在其列。我再强調一次,金融的唯一正面價值在於服務實體產業,任何脫離這個任務去追求高報酬率的手段都有害無益。
2025-04-15 00:00 回复
【基礎科研】人類的起源 | 後註三2025-04-12 00:00:00
後註三
人類源自非洲,自200萬年前的Homo erectus直立人開始,一波又一波地經亞非陸橋向外擴散,分支遍佈歐亞大陸,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都是這些移民的後裔。時間前進到幾十萬年前,血緣更接近現代人的Homo neanderthal尼安德特人和Homo denisova丹尼索瓦人,同樣在非洲演化形成新人種,然後才重踏前人的脚步,移居至歐亞大陸。最近的十萬年,則由Homo sapiens智人來創作這個“Out of Africa”“走出非洲”旅程的最新章節;這裏因爲基因工程的進步,我們可以檢視遠遠更多的綫索,發現其過程相當複雜,絕非早年教科書上的“現代人類於7萬年前踏出非洲,然後散佈全球”一句話所能涵蓋。
今天看到一篇《Science》《科學》上的論文(參見《Neanderthal ancestry through time: Insights from genomes of ancient and present-day humans》),又為智人的“Out of Africa”補充了新的細節。論文作者對世界各角落原始部族,檢測已知來自智人剛出非洲便與尼安德特人混血所得的基因,發現東至澳新原住民、西至芬蘭的Sami族,這些尼安德特基因都只占據染色體的同樣部分區間;這代表著那個混血過程應該只在一個地區(可能在西亞或東歐的某大河流域,大約兩三個中國省份的範圍,但因爲游獵部族的人口密度極低,這麽大地域的人口也頂多只有幾千人)、一個特定時段(被論文定位在4萬-5萬年前之間,尤其4萬7千年前是高峰)内,發生過一次。考慮到考古學家在中國和東南亞發現過不少年代定位早於5萬年前(最早的被追溯到8萬年前,不過仍有爭議)的智人遺跡和遺骨,一個合理的解釋是這些遺跡和遺骨來自更早的、未與尼安德特人混血的智人族群(這代表著智人踏出非洲,也有著許多個波次),但被後來的混血族群所取代(不一定是完全消亡,也可能通過聯姻混種而失去其基因獨立性),導致現存的所有非非裔人類都有大半遺傳基因來自那一個原本局限一地的混血部族。因爲當時還沒有戰爭和征服,前述的敘事暗示著史前人類曾經經常性地因氣候或環境稍有變更而嚴重減員、甚至大規模滅絕。
2025-04-12 00:00 回复
【金融】我對引入美國投行的一些看法 | 後註二2025-04-06 00:00:00
後註二
伴隨著現代生活通訊科技的發達,各種詐騙信息夾雜其中。最近兩年我注意到美國常見的詐騙手段似乎有了轉變,不再急著談錢,改爲慢吞吞地談生活、拉關係,而且這個轉變先發生在中文短信,後來才呈現在英文詐騙上;今天看到這篇論文(參見
《How Do Crypto Flows Finance Slavery? The Economics of Pig Butchering》《加密貨幣的流通是如何資助奴隸體系的?殺豬經濟學》),除了證實前述的印象,還進一步補全了前因後果,值得與讀者分享。
論文分析了金三角詐騙產業在過去幾年的策略演化,發現兩個轉折點,都來自Crypto(加密貨幣;其實“貨幣”兩字名不副實,純屬營銷性的假冒貼牌,這一點博客多年前已經詳細解釋過了,例如真正的貨幣必須有發行人來保證其價值)。首先,在2020年前後加密貨幣交易平臺迅速普及,除了為一般非法交易提供便利之外,也使得詐騙集團收割大額款項更加安全簡單。網絡或短信詐騙的最優策略,也遵循經濟學規律、取決於投入和收穫之間的平衡,一旦bitcoin大幅提升了單次成功的收穫量,就值得投入更多的時間來放長綫釣大魚。然而中國監管單位在2021年底禁掉境内的加密貨幣交易管道,一夜之間這些早已完成優化的大額詐騙團隊失去市場,被迫轉向美國和其他國家的華人,其後英語詐騙團夥(多半以印度為基地)通過觀摩先進經驗,逐步學習引進更高效的商業模式,才有了前述被我觀察到的現象。
2025-04-06 00:00 回复
【金融】【戰略】國際金融未來趨勢 | 後註十2025-03-30 00:00:00
後註十
美國依賴歐盟和中國的犧牲,灌輸資源先給貨幣、後及財政而成功渡過2021/2022通脹危機之後,因爲跳過經濟周期中清除泡沫的階段,下一場金融危機必然更加全面(也就是Everything Bubble樣樣泡沫)、也更加基本(亦即上次的靠山-貨幣和財政-要麽再次成功擋下雪崩、要麽成爲問題的核心;差別要看中國金融主管、尤其在任人民銀行行長是否具有與前任相同級別的漢奸本性)。【後註九】討論美聯儲賬目所隱藏的虧損時,已經提到它雖然加劇危局,但依舊從屬於赤字和國債,所以要估算新危機的時段(博客已經反復解釋過,這類危機的爆發,是一種Poisson process中譯為泊松過程或卜瓦松過程:即便完全定性定量地瞭解其特質,仍然會有遺存的隨機不確定性體現在確實發生的時間點上,也就是這些估算必有很大的不可約誤差),必須仔細研讀赤字的走向。
除了正文中列出的赤字絕對值演化曲綫之外,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指標是國債利息支出佔聯邦預算的比例,下圖(來自《Sympathy for the sovereign credit analyst》)顯示美國主流估算的演進過程:藍綫是歷史數據,淡藍綫是Moodys的2025年預期,其它的都是CBO國會預算辦公室每個年度所做的估算,大部分顯示為灰綫,但粉紅綫來自2011年,紫綫則是2025年最新。可以簡單看出,雖然對短期未來的預估有高有低,對長遠未來CBO始終展示了明顯的低估傾向,即便是最悲觀的官方曲綫(亦即右側最高的那條灰綫,對應著2021年CBO的展望)也遠低於私營信貸評級所估的淡藍綫。但我必須提醒讀者,就連Moodys的那條淡藍綫,雖然相對客觀,但還是基於不會有系統性危機的隱性假設;換句話說,那其實是美國所能企望的最佳脚本,是客觀預估下不可約誤差區間的下限(亦即不能天真地與CBO對比,然後誤以爲是誤差上限)。因而反殖民力量應該努力的方向,正是避免再次為系統性危機擋刀;這裏的重點,當然如同博客十幾年來反復强調的,是及早替代美元做爲國際儲備貨幣的份額。若是再度無視有識者的呼籲,十年只壓低4%(2015年61% -> 2025年57%),以致美國殖民吸血體系得以延續,那將是全體中國人民和整個第三世界的大不幸。

2025-03-30 00:00 回复
【經濟】【學術管理】金融史觀(三)政策建議 | 後註七2025-03-29 00:00:00
後註七
【公共健康】【財政】一個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 | 系色2025-03-25 06:25:00
“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
今年两会丢出来的一个与本文相关的方案。以下是用deepseek的总结:
### **一、总体目标**
自2024年起,通过三年行动(2024-2026年),实现以下目标:
1. **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推动全社会形成健康体重管理的基础设施和制度保障。
2. **全民健康意识提升**:提高居民对体重管理的科学认知和技能,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3. **重点人群改善**:针对超重、肥胖人群及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群体,改善体重异常状况。
### **二、核心措施**
#### **(一)科学普及与宣传倡导**
1. **权威指导**:编制体重管理核心知识、指导原则,优化肥胖防治标准,开发居民适用的管理工具(如APP)。
2. **创新科普形式**:通过“八进”(家庭、社区、学校等)扩大覆盖,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如全民营养周、全民健身日)开展主题活动。
3. **专家队伍建设**:充实体重管理科普队伍,推广典型实践案例。
#### **(二)社会支持环境建设**
1. **基础设施推广**:配置“一秤一尺一日历”(体重秤、腰围尺、管理日历),打造健康主题公园、步道等公共健身场所。
2. **健康场所建设**:推进健康食堂、餐厅建设,校园禁售高盐高糖食品,保障学生每日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
3. **家庭参与**:倡导家庭配备健康工具,推广“三知一管”(知标准、知变化、知方法,科学管理体重),主厨掌握“三减”技巧(减盐、减油、减糖)。
#### **(三)全生命周期精准管理**
1. **孕产妇**:推广孕期增重标准,建设营养门诊,预防巨大儿和肥胖代际传递。
2. **儿童青少年**:通过健康学校行动加强学生体质监测,落实“一减两增,一调两测”策略(减少进食量、增加运动、调整饮食结构)。
3. **职业人群**:健全职工健康档案,开展“职业健康达人”活动。
4. **老年人**:家庭医生定期监测体重,预防肌肉减少和肥胖。
#### **(四)专业服务与技术支撑**
1. **医疗机构服务**:推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立体重管理门诊,2025年覆盖率达50%,2026年达80%。
2. **中医药应用**:推广中医体质辨识、饮食调养等适宜技术,制定儿童青少年肥胖治未病指南。
3. **健康消费引导**:推动食品加工低盐低糖化,鼓励企业研发体重管理产品。
### **三、实施保障**
1. **监测评估**:建立体重数据互联共享机制,定期开展效果评估。
2. **科研创新**:研发穿戴设备、AI个性化干预方案,促进产学研结合。
3. **地方联动**:如广东省将体重管理列为2025年十大惠民举措,开展“科学控体重 活力迎全运”主题活动;安徽省则重点推广中医药技术及家庭健康管理。
感觉完全没有抓住本文所讲的核心,留于表面宣传。如果这样的宣导有用,世界上就不存在过重者了。
尸位素餐,草菅人命。
這種信息含量爲零的官僚屁文,以後給個鏈接再加兩句話描述就行了;博客不歡迎無意義的空談,即便是引述也要小心。
2025-03-26 06:21 回复
【金融】【戰略】國際金融未來趨勢 | 後註九2025-03-26 00:00:00
後註九
美國在2021/2022通脹危機中,依靠歐盟和中國在貨幣政策上的自我犧牲,得以單憑加碼印鈔而脫困,於是不但失去正常經濟衰退應有的戳破金融泡沫、洗滌僵尸企業的作用,反而進一步刺激浪費,使Everything Bubble樣樣泡沫繼續吹大到史無前例的地步。這其中最基本最嚴重的泡沫當屬債務市場,但即使忽略私有經濟面的債務,所謂的政府債也不能只看財政賬目Fiscal side,名義上是私營企業卻主管國家貨幣政策Monetary policies的美聯儲,也在賬本中暗藏了極大的地雷。
這是因爲美聯儲作爲美元債務市場的超大鯨魚(Whale,華爾街術語,意義見下),享有極大的Trade Impact交易響應:在濶表階段(亦即下場購買資產)必然會大幅推動價格上升,於是自然能記錄不少利潤;但一旦轉爲縮表(脫手資產),市場價格當然也會被壓低,所以實際上的盈虧,必須完成一整個濶縮表來回、手頭資產基本清空,才能真正論斷。雖然美聯儲的買賣債券,任務純粹在於維持金融價位和經濟繁榮,自身的會計盈虧根本不在事先考慮之列,但完成縮表之後的净盈虧,其實也視其主任務的成敗而定:做爲Liquidity provider of the last resort最終的流動資金來源,美聯儲基本充當了國家金融命脈的保險公司,如果金融經濟能安穩地完成輪回周期,美聯儲不必理賠,就應該有小賺(對應著實際運作上因應經濟冷熱而低買高賣應獲的利潤,但必須假設沒有因管理貪腐低效所造成的Value Destruction價值毀滅);但如果市場徹底崩盤,那自然如同2008年的AIG和GE Capital那樣,會賠光一切,只不過美聯儲身後真正沒人能兜底了。

上圖顯示過去25年美聯儲的年度營業盈虧。請注意,這只是按照簡單會計規則所做的統計核算結果,卻已經可以看出美聯儲在總計交付財政部一萬多億美元的盈餘之後,在兩年前因開始縮表而轉爲虧損。目前美聯儲已將原本手持的金融資產從峰值9萬億降至7萬億,如果忽略Trade Impact交易響應效應,假設剩餘的7萬億債券可以全部以當前的市場價格脫手,那麽可以算出會另加1萬億出頭的虧損,這部分叫做“Unrealized losses”“未實現虧損”。換句話説,從25年前開始濶表至今,似乎整體不賺不賠。但脫手巨量金融資產,必然會引發非綫性的價格崩潰,即便忽略恐慌、只以簡單的綫性效應來估算,理論上(這裏忽略了美聯儲的主任務:阻止金融危機,以及通脹效應等等現實考慮)也至少損失一小半,所以美聯儲25年騷操作的净虧損可能高達2-3萬億美元,這已經嚴重違反了上個段落所述的“小賺”脚本,從而可以倒推美聯儲參與了許多價值毀滅事件。這些價值毀滅並不難確認,它們正是AIG、GE Capital、Freddie Mac、Fannie May等等監管不力案例的總和,讀者可以對比近年中國的恆大等等房地產商。
雖然上面的描述已經十分慘淡,美聯儲賬目的真實展望其實更加糟糕,畢竟沒人相信美聯儲有任何機會將那7萬億資產清零;而不認賠殺出的後果,就只能等最終的金融危機中,徹底喪失美元的霸權地位(除非人民銀行要一再割肉喂鷹,拿中國全體人民的血汗錢來為美國多年的浪費和罪行兜底),其後美國的債務負擔只能依靠貶值通脹來解決,那麽美聯儲的净虧損(依實質購買力計算)將會是7萬億美元的大半,約相當於當前美國聯邦財政赤字的4倍;如果將其算入國債,則佔GDP比率將從121%增至145%,一舉超越意大利,成爲工業國家中僅次於日本和希臘的世界第三。可笑的是,美元末日已經迫在眉睫,中國金融管理層卻仍然在小心翼翼地維護其57%的國際儲備貨幣份額,致使當美國金融崩盤之時,國際資金將因而損失57%以上的實際價值(考慮歐英日在殖民體系中的附庸地位,實際比例應是美元、歐元、英鎊、日元之和,亦即超過85%),包括中國的外匯儲蓄在内;一般的漢奸賣國哪能有這麽大的危害?
2025-03-26 00:00 回复
【戰略】【國際】對俄烏戰爭的新觀察 | 後註五十三2025-03-25 00:00:00
後註五十三
Trump上任之後,認清戰場現實,積極謀求從俄烏戰爭中脫身;然而同一時段,英國首相Starmer卻反其道而行,忽然跳出來領頭加碼,組織明顯要拉偏架的“維和”同盟:先是倡議歐盟+英國的“Coalition of the Willing”(參見
《Starmer announces coalition of the willing to guarantee Ukraine peace》),被意大利明確否決,於是縮水成為基本由英法組成的“Volunteer Coalition”(參見
《The volunteer coalition will meet on thursday to start preparing to go to Ukraine》),當然也會很快不了了之。
從地緣戰略的角度來看,這是有些奇怪的,畢竟英國位於歐洲極西之地,不論歐陸被如何蹂躪,總有金盆洗手、退守海峽另一邊的餘裕,亦即擁有部分類似美國的地緣安全性,爲什麽會在幕後鼓動歐陸送死三年、敗勢已然盡顯的當前,突然自願頂上去,送部隊到第一綫呢?這除了口惠不實的後悔餘地之外,我認爲還有一個大戰略需要,亦即通過同仇敵愾的戰爭同盟關係,促使歐盟,尤其法國,同意逆轉脫歐。Starmer的目的,可能不是非要正式重新加入歐盟,但至少重建全面自貿關係,達到類似挪威的地位,對挽救英國的經濟非常重要;而這個努力的最大潛在阻礙就是Macron,所以投其所好,培養同盟情誼,也就成爲曲綫救國的終南捷徑。
有趣的是,上面這個戰略外交伎倆在170多年前已經被成功使用過一次:1853年,剛在幾個月前自命為皇帝的拿破侖三世爲了推翻拿破侖戰爭以來法國被視爲邪惡戰敗國的歐洲權力架構(這叫做“Congress System”,其中的“Congress”指1815年Congress of Vienna,亦即由奧地利首相梅特涅主導的維也納會議,賦予英、俄、奧、普四國類似後世聯合國五常的地位),以便在一流强權的餐桌上重新獲得座位,鼓動英國一同下場支持異教徒土耳其對抗英方過去半個世紀的堅實盟友、兼基督教教友俄國(此外,Queen Victoria和當時還是儲君、即將在兩年後繼任沙皇的Alexander II曾在1839年年輕時約會過,後來雖各自找德系王族聯姻仍舊私交甚篤),從而挑起Crimean War克里米亞戰爭。現在除了英法對換之外,俄國卻同樣被用來充當Bogeyman壞蛋角色,連戰場都沒有變動很遠,又一次印證了那句老話:“History Doesn’t Repeat Itself, but It Often Rhymes”“歷史並不重複,但會押韻”。
2025-03-25 00:00 回复
【公共健康】【財政】一個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 | 後註十三2025-03-24 00:00:00
後註十三
【美國】海湖莊園抄家事件幕後的美國政治鬥爭 | 後註二十2025-03-22 00:00:00
後註二十
今年2月11日,一架航班標號Delta Connection Flight 4819的Bombardier CRJ900支綫客機在加拿大多倫多機場降落時失事,飛機向右偏離跑道並滾轉180°,所幸被草坪上的雪堆阻滯,折斷的機翼釋放燃油起火也因積雪而自行熄滅,最終飛機上下顛倒、停在滑行道上,乘員全部自行撤離、無人死亡(參見下圖)。

昨天監管單位公佈了初步調查報告,其中包括根據黑盒子資料推定的事故經過細節,顯示肇事責任在於當時負責飛行“Pilot Flying”的副機師First Officer,著陸前幾秒因不穩定的陣風Wind Gusts而手足無措、引擎推力設定過低、然後甚至忘了拉起機頭進入Landing Flare著陸前拉平,導致飛機以過高的垂直速度砸在跑道上,右起落架當即崩潰,引發滾轉(參見《Black Boxes DECODED - What the pilots REALLY did》)。
原本航空業難免有人爲失誤,但這次事故有一個驚人的細節,亦即那個副機師是個只有1000飛行小時出頭的女性。美國因爲通用航空發達,飛行員俯拾皆是,因此法規對載客航班機組的要求特高,達到全球僅見的1500小時;雖然有特殊條款容許將門檻降至1000小時,但機師職位粥少僧多、航空公司手上2、3000飛行小時經驗的求職信堆得山高,根本不須要紆尊降貴、額外花錢請律師走那個後門,硬去雇用經驗特低、能力可疑的新進員工。所以這些特許機師絕無僅有、極爲罕見,也就難怪任何對美國航空行業稍有瞭解的人,都要立刻懷疑這名副機師是Delta爲了滿足DEI quota政確指標而强行引入的不稱職員工,甚至她可能整個飛行生涯都是因性別而被一路破格開綠燈。與【後註十九】所討論的黑鷹女機師綜合研判,半個月内連續發生兩起高度疑似DEI所導致的重大事故,顯然值得深究,但美國社會腐敗如斯,即便新換了反DEI的Trump政府,也依然不可能深究。
男女平等的真諦在於保障弱勢群體的公平就業機會(更別提人身安全,包括職場不受性騷擾和逛街不受搶劫性侵的權利),而不是揠苗助長、做出反向性別歧視,否則除了犧牲公平原則之外,社會運行效率也會大打折扣,連無辜群衆的生命都可能被連帶犧牲,這場事故只不過又一個小小的案例。然而社會文化一旦偏離了選賢與能Meritocracy的正道就極難改正,美國是前車之鑒;中方雖尚未面臨被DEI荼毒的嚴重危險,在學術管理上卻任由學閥發揮政治動能扭曲評選、獨占資源,同樣是打壓賢能,應儘早改正、並深以爲戒。
2025-03-22 00:00 回复
【國際】【戰略】國際政治與個人事業規劃 | 後註三2025-03-22 00:00:00
後註三
Vance剛剛坦承當年美國推動全球化,是指望在上圖所示的金字塔框架下進行的(參見
《万斯说这话,让我有几点不吐不快》),只不過中俄原本應該乖乖地留在“廉價勞力/資源供應國”那一欄;他進一步認爲,“無照工業國”出乎意料的崛起速度和高度,是導致美國當前諸般問題的源頭,這正面印證了博客多年來分析所得認知框架中的美國心態。
2025-03-22 00:00 回复
【科技】量子通信和計算是中國學術管理的頭號誤區 | 後註二十2025-03-22 00:00:00
後註二十
【戰略】【臺海】台灣的國安和產業前景 | 後註三2025-03-22 00:00:00
後註三
有讀者私下來問,正文討論台灣除半導體的所有出口型工業都在過去兩年迅速喪失競爭力,爲什麽沒有提工具機呢?畢竟那是早年博客也曾拿來和半導體相提並論的高精尖產業呀。原因很簡單,工具機產業的衰退,在2015年博客預言之後就立刻兌現了,十年中產值喪失六成(參見
《工具機產值10年掉6成》),並非最近兩年的事,而其早衰的原因則是台灣遠遠不是國際工具機行業的領頭羊,中方主要與日本、歐洲等國競爭,沒有理由留手(成就參見
《国产五轴机床六大"弑神"时刻!》,不足參見
《国产五轴机床的"隐形绞索"》)。化工業也是完全一樣的邏輯和結果,只不過衰敗稍晚幾年(臺塑的營業額在2018年達到峰值之後,便一路直綫下降),時段接近正文中的其他產業案例,所以一並提起。
2025-03-22 00:00 回复
谢谢先生您的肯定,这将激励我持续学习、思考。我所写的虽然没有新东西,但是是个不错的数学训练——将目标对象同构(近似)到一个已知的抽象结构中,借助抽象结构的结论来分析实际问题。能找到合适的问题训练一遍,心情还是很激动的。
我同时也意识到,对自然科学的 Meta 论述是自然科学知识集合的子集,所以认识不论多么深刻,一定是局限的、不完备的,应用时必须考虑适用范围,生搬硬套既有结论只是贻笑大方。不过一旦找到了合适的视角,结论就如泉涌。比如 Kelly 公式告诉我们最理性的下注比例应该是真实风险比例,所以很自然,管理极低成功概率的基础科研,就不能孤注一掷,不然“赌”不了几局,本就输光了;而人为扭曲赔率,目的正是希望对手接盘,自己反向操作套利。
博客对我在思考社科问题上也有启发。人对社会的改造越深化(当前是信息化),人性就越是影响社会演进的方向。自上而下,政治家的主观偏好影响全球格局;自下而上,群体团结可以激发伟力,而 Herd Mentality 则自我伤害。社会存在大大小小的内生周期性波动,人性很可能是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而且越来越占主导地位。验证这个猜想,需要积累阅历。
你已經開始舉一反三了,很好。而且比起我來,你更喜歡把論證抽象化、組織化、哲學化(難怪你會志願管理博客的鏡像網站),這可能有一點年輕的因素,畢竟我的人生經歷和觀察纍積要豐富得多,列舉事實案例更方便、更習慣,但我也一直有意避免過度堆砌邏輯層級或過早做出總結歸納,這來自早年做物理學和經濟學專業的經驗教訓,那兩個原本偉大的學科都因爲沒有嚴守邏輯、緊貼事實而被自身和外來利益考量徹底扭曲了。所以我做邏輯推演,始終緊緊依附已知可靠的認知架構,而且不斷用新觀察來檢驗既有結論(因而,博客的座右銘是“事實與邏輯”,事實排在邏輯前面;邏輯是思維核心,但若與事實衝突,後者有優先權)。將來你應該會把博客的思維和你自己的融合整理出來,建立更高的邏輯架構;這不但遠比博客的千萬字規模更簡潔,也有益於觸類旁通,但附帶了脫離現實的危險,必須時時自我警惕。
【心理】爲什麽事實與邏輯對群衆無效? | Submarine2025-03-18 13:01:00
最近在国内互联网看到一个很多年轻人提出的新概念—“赢学理论”挺有意思,这套开源并且“漏洞百出”的理论可以反映年轻一代中国人的政治思考。想代为简要转述。
日耳曼赢学
一、西方中心主义
历史和经验表明:西方是先天优越的,且是从文化、制度到文明传承的全方位优越。“现代生活”指的就是西方人的生活方式。
二、种姓天梯制度
盎撒全球体系类比于印度的种姓制度,各个国家、民族在金字塔上各居其位,不得变化,同时种姓制度有上下的依附关系。这其中有两个概念:
1. 梵化。部分低种姓或者达利特可以学习、仿照更高种姓的生活方式进行“梵化”,被高种姓所接受。
2. 达利特领班。部分达利特人仇视自己的出身,想尽办法“梵化”,以获得高种姓的认可;并且他们认为自己已经不再是达利特人,并坚定拥护“种姓制度”。
三、闭环共轭赢学
1. 赢感。“赢感”是一种具有功能性、普适性和非绩效的情绪价值。它是主宰后现代民主政治和金融体系的一种群体心理。
2. 闭环赢。我过去赢,现在赢,所以将来也会赢。最后陷入“我因为赢所以赢”的逻辑闭环。和西方中心主义结合可得出:西方过去赢,现在赢,将来也赢。
3. 共轭赢:我所依附的群体赢我也赢,这是一种赢感的低成本获取方式。和种姓天梯制度相结合,可得出:拥护种姓制度的人会坚定的希望盎撒赢。
這似乎是大陸讀者(通過二創或N創)吸收了《國際政治與個人事業規劃》中有關殖民帝國金字塔體系的描述,結合多年前《印度的烈火系列弹道飞弹》一文所引領對印度民族性的批判和嘲笑,再加上對MAGA民粹勢力的吃瓜觀察,總結出來的段子,有其娛樂和教育價值,但在探討新議題的時候必須小心,Caricature模板化、卡通化的直覺印象反射不能取代基於First Principle第一原理的邏輯辯證。
【心理】爲什麽事實與邏輯對群衆無效? | Qgd2025-03-20 09:04:00
这个”高智商人才“说的应该是”去中医是百年大计“。他是那个在小编代管的微博下多次评论”王孟源你以前说中医是毒药,现在说是安慰剂,在中医问题上翻车了,发夹弯“云云的人。被拉黑后不停创新号反复骚扰几个月。上次小编喊他对质他就顾左右而言他”只准老王杠潘建伟易纲不准我杠老王“。他这儿的评论在微博上、YouTube龙行天下的评论区我也见过。应该是个有仇有瘾有鬼之人。
昨天我讀成“過去中醫”。這些噴子原本就是撒謊專業,當然不必在乎表達的精確性,但博客的慣例是引用時要加括號,以避免誤解。
如果我説過”去中醫是百年大計”之類的話,那麽原意是“去中醫教是百年大計”;雖然中醫和中醫教是兩回事,但對方故意不分,辯論起來容易有口誤或筆誤。
博客可以用邏輯論證事實,所以他也可以撒謊擡杠?這已經超越“有仇、有瘾、有鬼”,到了第四類,“有病”。
2025-03-21 00:47 回复
【心理】爲什麽事實與邏輯對群衆無效? | 高智商人才2025-03-17 05:29:00
王博士,你以前对中医嗤之以鼻,还说过去中医是百年大计,可最近又改口说中医是良好的安慰剂,你的事实与逻辑视乎有些偏移,你也变成群众的一员了吗?
胡説八道,我什麽時候説過“中醫是百年大計”?中醫是歷史的一部分;我嗤之以鼻的,是中醫教,不是中醫。中醫教反映的,是純粹的愚蠢(愚蠢到不知道自己有多愚蠢;正因爲這些受衆是最愚蠢的那部分人口,所以安慰劑效應特別強,邏輯自洽而明顯,你有什麽好質疑的?)和邪惡(邪惡是因爲故意雙標,亦即有急性致命疾病的時候,例如難產、盲腸炎和破傷風,中醫教徒絕對會找現代醫學;如果像是美國的基督教原教旨派,生了急病寧可在家祈禱病死也不去醫院,我還佩服你真誠)。在博客還敢當面撒大謊,真是囂張。
台灣的傻蛋/壞蛋似乎缺什麽就標榜什麽,這樣絕對的愚蠢和邪惡居然敢自稱“高智商人才”(你的聯考多少分?上了臺大電機系還是醫學系?顯然沒有,否則早就拿出來説事),就如我最近看到Youtube上一個專門撒謊搞臺獨的頻道,居然也自稱“說實話的徐某人”。其實這不是巧合,中醫教和臺獨反映的,正是同一個中國舊文化中的“精明而虛僞”劣根性:臺獨也是故意雙標,明明獨立的關鍵是打仗,臺獨份子卻普遍對當兵避之唯恐不及;但是爲了自己爽,依舊轉過頭來鼓勵別人拿性命去實踐自己的歪論。當然,臺獨還有更進一步的反諷層面,也就是出於中國人劣根性而否認中國,這裏也有一個類比,亦即Bitcoin:明明是美元超發所引起的全面金融資產泡沫的一部分,標榜的卻正是“替代美元”。
此外,雖然你挑選了最恰當的正文,並且自願示範“笨蛋峰居民”,可惜是匿名才敢胡説八道,如果能留下實名,我也會佩服你的真誠和勇氣,以及為公益而犧牲小我的奉獻精神;不過中醫教作爲中國文化的糟粕,真誠和勇氣先天就必然與其教徒無關。
受上次”有损压缩“的讨论启发,我想从信息论的视角讨论自然科学的内涵。
信息论的一个结论是:输入信号无损压缩后的大小不能低于熵值。这是不考虑数据特征,仅依赖概率论推导而来。如果考虑了特征,该大小可以进一步降低,比如运用压缩感知技术(近似无损);特别情况下,由算法生成的数据,其信息压缩效率可以非常高(kolmogorov 复杂度)。
现代自然科学体系本身是由一个个信息压缩机器构成的系统。以基础科研为例,研究人员在主观选定研究主题和探索方向后,日常工作就是研究如何更精简地表征研究数据(无损压缩)。研究过程会经历反复试错,最后的结晶就是逻辑框架(一将功成万骨枯)。话句话说,逻辑框架是输入数据在特定视角下的无损压缩算法(实际是近似无损),是主观视角和客观逻辑矛盾结合的产物。数学的逻辑框架是公理体系,由定义、公理和定理组成;物理的逻辑框架是定律和方程,定律由实验总结而来,方程依赖严格的数学推导。
主观视角是必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突破被熵锁死的容量下限。回顾历史,近代数学和物理学上的革命,都来源于观念上的进步,用更高的观点、更精简的语言来解释更广泛的现象。但要注意,对现象的解释只是理解现象的一种视角,即使这种视角非常强大,却不等同于现象本身。与其说“大道至简”,不如说人只能理解简单的道,太复杂的问题就难以说出因果,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人力有时而穷,科学的进步是一代代人薪火相传得来的。
客观逻辑也是必要条件。即便一个人对孤立事件的直觉很对,成功率达到九成,那么他连续拍四次脑袋做成一件事的概率,就迅速衰减到六成,信息率接近零。所以对复杂问题直接丢出结论是无意义的。结构化的逻辑推理构成逻辑框架。只有借助逻辑框架,从现象到结论过程中的信息损耗才能尽力降到最低,才能保证预测的品质。逻辑框架还能简化问题,便于看清主线、忽略旁支、消除噪音。实际研究中,往现有框架上再叠加一层,就是很好的进展;如果能直接精简框架,那就是大突破。物理学自伽利略开始几百年来叠床架屋,却又踏实稳固、历久弥新,正是因为体系一直在革新,维持逻辑框架的品质。
除了压缩,信息论的另一个主题是信道。语言其实就是人类文明的信道。科学语言是其中特别的一支——低容量、高带宽;伪科学可以当成信道中的噪声,噪声太高会干扰信号传输速率(浪费资源在纠错上),甚至误导结果。我感觉,古代中国没有发明精准传递思想的第二语言(比如数学语言),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高度。从历史案例中悟道太吃天赋了,哲学思辨也不利于实操,导致古人的智慧、经验和教训难以随时空稳定传递给后人。
很高興有讀者能對科研抽象化(亦即我以前説的“提升一個Metalevel”)、並做出這麽深刻而精確的觀察和總結,我完全同意你的結論。剛好前兩天我想到自己從40多歲開始公開評論時事,到今年已經要60了,卻依舊看不到有年輕一代能繼承理性原則、分析足夠深入的潛在接棒人,心裏頗有些失望擔憂;這個留言是非常及時的解憂回復。你可以與博客所説的“法治最終還是人治”做參照;這是因爲一旦提升一個Metalevel來考慮科研者這個群體,自然就引進主觀因素。但科學研究的是宇宙現實,所以維持客觀邏輯嚴謹和觀察正確既特別方便、也特別重要。
昨天我看到Sabine的新視頻《Atomic Anomaly Confirmed! Evidence for a “dark force”?》,有些感慨:物理學竟然已經墮落到與你所述的抽象理想背道而馳的地步。這裏她討論一個MIT團隊在2020年所發表的研究結果,今年又增進了測量精度,開始宣稱“違反標準模型達23個σ”;偏偏她只是照本宣科復述了那篇論文的Abstract提要,連到底什麽東西去違反了標準模型都語焉不詳,讓我非常失望。還好我是極少數有能力去理解原始論文的人之一,所以花時間搜索並閲讀之後,原來他們鑽研的是所謂的King Plot of Isotope Shifts,也就是找幾個同位素,然後測量特定的電子能階,畫出其與原子核質量的關係;這在理論上應該是綫性的,但他們發現了非綫性關係,偏離平均綫達到23個σ。以上沒有什麽毛病,問題出在“違反標準模型”那句話;這是因爲算出應該是綫性關係的理論有好幾層,標準模型只是最底層的基礎,上面還有一大堆包含著各式各樣簡化假設的其他理論,例如同位素原子核大小和形狀可能隨中子數目增加而有非綫性變化就被忽略無視了。用一般人也可以理解的比喻來説,就像是三更半夜窗簾忽然明亮起來,測量有光照達到23個σ的確定性,然後MIT這群人就驚呼“23個σ保證太陽在半夜升起”,無視人爲探照燈照射窗戶的可能性。這裏的根本問題在於科研界的獎勵機制,是“太陽在半夜升起”論文才有期刊願意登,說探照燈根本沒人理你;而網紅如Sabine的邏輯,也同樣是“太陽在半夜升起”才足夠吸睛,而能拒絕金錢誘惑、堅持當義工推廣真相的,又有多少人呢?
回到前面所提的,一切學術題材都有人治主觀因素,包括科研在内。很不幸的,自由市場在初期提升效率之外,還有導致壟斷、金融化、和浮誇/粗鄙化("Race to the bottom" effect;這是經濟學效應,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搜索Wikipedia)的强烈副作用,金融化更會加速後者。這裏的根本癥結,在於高能理論物理學徹底脫離實驗檢驗的範疇,不再如工程項目那樣可以簡單由成果倒推好壞;這其實是基礎科研的通病,也是爲什麽我反復强調管理基礎科研和管理產業研發,適用的原則剛好相反。你這次所提的,理想中科研進步的抽象描述,偏向基礎理論,所以必須特別小心被人性和管理機制所扭曲。
【戰略】【國際】簡評當前的G7對華態勢 | 後註五2025-03-21 00:00:00
後註五
幾年前我曾在留言欄對中國電動車的發展做了一些預測和論斷,現在基本全部兌現,其中包括蔚來的換電是條死路,正確的技術路綫是增高電壓以縮減充電時間,並且估計在2025年將會進步到1000V。BYD剛剛發表“全局千伏高壓架構”(參見
《比亚迪超级e平台,兆瓦闪充开启油电同速》),是完美的印證。
2025-03-21 00:00 回复
【心理】爲什麽事實與邏輯對群衆無效? | MAXWELL2025-03-12 12:00:00
我在网上经常看到有些人,这类人有个很大的共同点:就是他们的观点几乎总是在合理化现状,而鲜有讨论现状往哪个方向走更合理。比如质疑为什么不对等反击制裁在华美企这个问题,他们通常都是在找各种理由论证不制裁的合理性,而之后到底还要不要对等反击,如果你觉得现在不反击是没到时候,那到底要在什么时候反击才算到时候,时机成熟了能不能事先出来知会一声,反击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反击,这些问题几乎不怎么能看到他们会正面详细回答你?这种做法的观感就像是官方通知没来之前,制裁在华美企的理由彷佛是微不足道或者不存在的,而通知一来,马上就知道制裁在华美企这种做法是有足够理由的,这些理由就像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一样。多少有种跟总路线一起动摇的意味。就像女权问题,比如成都地铁偷拍案“扩大影响系男方责任”,青岛逆行路虎女司机殴打退伍军人这些问题,你与其跟我扯什么“不存在系统性偏袒”来回避问题,或者“塔为了稳定,就算压迫人,也就会压迫那些破坏稳定的人”来合理化问题,就不能进一步告诉我官方到底会不会处理女权问题,什么时候处理,以什么样的方式处理?
愚蠢和虛僞是人性,不但被自由市場無限放大,也是昂撒宣傳體系的根基。與其對抗的癥結,不在於反駁個別歪論,而在於檢驗完整的認知架構。這是因爲連串系列事件,並不是N個獨立隨機的發生,它們彼此受邏輯因果的限制,有著密切的關聯,以致脈絡真相並沒有2^N個版本,而只有很少數的幾個可能選項;在很多情況下,甚至就只有正反兩個選擇。
俄烏戰爭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過去三年根據昂撒主流媒體,Putin已經因諸般重病垂死30多次,但這些媒體事先沒有提供任何證據,事後被證實錯誤也沒有任何解釋,顯然是故意撒謊,那麽他們的敘事架構(亦即烏克蘭是正義和勝利的一方)自然應該被視爲極度可疑。再加上他們自2022年5月開始,報導了100多次“俄軍彈藥即將用罄”,結果事後卻證實是做賊喊捉賊。更別提最關鍵的傷亡人數對比,他們反復强調了幾百次,硬是空口白話說俄方多十倍,然而已知(亦即來自烏國官方;很奇怪的是,只要是可能導致露餡的資訊,都被主流媒體無視而不予轉載)俄烏彈藥消耗比為7:1,動員補充人數卻是1:10,而戰局還不斷在往俄方傾斜,所以合理推論當然是反過來烏克蘭多死一個數量級左右。光是這三個簡單的觀察,就足以總結:1)烏克蘭和昂撒傳媒是習慣性的撒謊者,他們的任何新説法,都應該先反過來聼;2)不但他們的敘事架構完全不可信,能解釋可信資訊的唯一選項正是俄方一直占據絕對優勢,所以它必須是正確的,參考Sherlock Holmes的名句“When You Have Eliminated the Impossible, Whatever Remains, However Improbable, Must Be the Truth”。 這裏的Improbable,是爲什麽Putin不急著結束戰事;我已經反復回答多次,是在Biden任期内,爲了避免北約直接下場而使戰爭升級。一旦Trump上任,避免升級反而必須强勢,於是拖了半年多的Sudzha口袋在美烏做出停火要求的幾天後就輕鬆收回;華語論壇的名嘴們卻依舊把這當作新隨機事件,興高采烈地將其當作Putin談判的要素,正是典型的顛倒因果。
博客追求真相脈絡,自然不能把前後事件誤解為獨立隨機,而必須時時强調嚴謹論證而得的整體認知架構,因而不但小心保留既往討論,還進一步要求參與討論的讀者必須先復習完所有舊文。這個道理反之亦然:只有不斷維繫既有敘事,並持續檢討增補,才可能建立正確的認知架構。很不幸的,華語論壇上還有誰能做到、想做到這一點?而前述的定理已經指出,無視邏輯因果相關、錯把事件當作隨機的結果,是他們的結論也必然是隨機的噪音;這正是你所觀察到,輿論充滿愚昧和虛僞的根本由來。
2025-03-20 09:53 回复
【政治】社會主義國家應該如何管理資本 | criteria2025-03-18 20:16:00
這次兩會依然強調高等教育擴招,令人頭疼,最要命的是在《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高等教育教育毛入學率要達到65%,這也是這些年高等教育不斷擴招的症結。(https://www.ndrc.gov.cn/fggz/fzzlgh/gjfzgh/202112/t20211225_1309685.html)
希望我75樓的預測是錯的,或者除AI外還能有其他科技突破,能吸納這麼多的大學生。
很不幸的,我對這方面的現實持極度悲觀態度:中國領導層完全沒有理解學術界和教育界的危機,形勢還在迅速惡化之中。
2025-03-20 08:37 回复
【國際】【戰略】國際政治與個人事業規劃 | 小玫瑰2025-03-17 22:19:00
李嘉诚卖港口给美企一事,对于中美博弈的大局而言,不知王老师如何看?
請先回想一下我討論“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的那篇博文,再考慮這篇正文和《台灣的國安和產業前景》所用的邏輯論證出發點,不正是台灣在誰的大炮射程之内嗎?然後反過來問問自己,巴拿馬在誰的大炮射程之内呢?既然中美已經撕破臉,那麽試圖在對方的大炮射程之内搞經貿,當然完全沒有意義。這其實正是幾年前我在《龍行天下》說“一帶一路已經過時”的真意:過時的並不是推動國際經貿合作,而是原版一帶一路的隱性前提,亦即在美國的國際安全保護傘之下搞經貿合作。現在全球反殖民鬥爭正如火如荼,順帶推動中美的霸權交替,中方當然必須改爲“戴劍行商”,也就是只有在自己或盟友軍力所及的勢力範圍内,投資才有保障。所幸經過七八年的蹉跎,領導階層總算有了足夠的覺悟,派遣055編隊到澳新外海實彈演習。
總之,李嘉誠的確是昂撒殖民勢力在香港和大陸通過房地產收割金融利益的白手套,但正因如此,中方怎麽能信任他管理國外戰略資產呢?然而如前一段落所論證,巴拿馬那個地方原本就守不住,美國要收就收吧(這裏的“收”,指的是重新建立有排他性的勢力範圍關係,不是收入領土)。從李嘉誠的觀點來看,他雖是昂撒的走狗,卻屬於英系,隨時有可能被Trump政權誤傷,早早將戰略性資產脫手給美系大財閥是明哲保身。而Blackrock則苦於國内的Everything Bubble樣樣泡沫,急於尋求泡沫爆破時能保值的實體資產,當然一拍即合;港口有戰略價值可以拿來對Trump邀功,只是附加的好處。
【海軍】中共海軍的兩棲攻撃艦 | 後註二2025-03-15 00:00:00
後註二
【科研】如何解讀nCov的傳染病學參數 | 後註十四2025-03-14 00:00:00
後註十四
【戰略】【臺海】台灣的國安和產業前景 | 後註二2025-03-12 00:00:00
後註二
本文有一個重要結論,在二月的《龍行天下》節目中也曾提及,亦即臺積電及其周邊產業固然是台灣過去兩年迅速喪失競爭力的例外,但也不可能長期維持優勢地位。這裏的邏輯論證可以簡單濃縮為:連ASML也將被取代,臺積電怎麽可能遺世獨立呢?
談到取代ASML,就必須討論中方的EUV光刻機。2023年博客(參見《金融史觀(三)政策建議》【後註三】)提到二代半導體大基金的貪腐浪費被高層下令清理(參見2022年《社會主義國家應該如何管理資本》一文的揭露和建議)之後,華爲在深圳新成立了幾家子公司,開始代為國家管理最尖端的製程研發,其中負責統籌半導體製程工藝(包含光刻機)的公司叫做SiCarrier新凯来。去年已經有足夠資訊,可以在留言討論中估計國產EUV光刻機商用交付約在2026年底/2027年初。本周又有消息更新(參見例如《China Develops Domestic EUV Tool, ASML Monopoly in Trouble》),除了再一次印證進度預期(2025年第三季試產,2026年量產)之外,還提到華爲選擇了與ASML不同的技術路綫:後者用的是LPP(Laser Produced Plasma)光源,而前者則采用LDP(請注意,這一波新聞全都把LDP説成是Laser-induced Discharge Plasma的縮寫,這應該是原始信息來源所犯的筆誤,學術界所討論的LDP向來都是Laser-assisted Discharge Plasma,參考例如這個日本團隊的一系列論文《LDP EUV source performance and cost-of-ownership improvement》)。

以上是LPP和LDP光源的示意圖。錫等離子體作爲EUV光刻機的光源,其技術難點有二:一是高功率輸出要求,二是如何匹配深紫外光反射鏡系統(包括等離子體擴散污染鏡面的問題)。LPP完全依賴激光來蒸發錫滴以產生等離子體,然而激光的產生和吸收過程,能量轉換效率先天就很低,於是不但電量需求極高,而且必須消散大量熱能(參考博客多年來對激光核聚變NIF的討論),這是LPP最大的缺點(其次是錫滴Tin droplet的準備和發送相當複雜)。而LDP的激光只負責定時定位,絕大部分的離子化能量由電場提供,所以在能量轉換效率上有超過一個數量級的優勢(此外,錫的準備也很簡單,可以直接用轉輪傳送)。LDP的缺點則在於較難匹配光學系統,包括等離子體光源發光面積大(因而難以聚焦,不過這也代表等離子體密度較低,導致發光光譜綫寬窄、更集中在13.5nm附近,在處理發散Dispersion現象上略有好處),和初始聚焦鏡模組頗為複雜(參考上圖;這裏的難點在於LDP的錫光源系統體積很大,原本應該配合透鏡,偏偏適用於13.5nm EUV的透鏡物理上並不存在,必須以反射鏡面來模擬其效果;這些光學反射鏡似乎由長春光電所負責研發)等等。當年ASML評比兩種技術路綫,以反射聚焦之後到達Photomask光掩膜的功率大小為衡量標準,而提供LDP方案的供應商落敗了;但20年後中國重新嘗試,實用設計的優化程度自然有所不同,因而路綫的選擇也不同。至於華爲方案最終與ASML的優劣對比,目前還難以斷定;我們翹首以待。
2025-03-12 00:00 回复
【公共健康】【財政】一個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 | 後註十二2025-03-11 00:00:00
後註十二
【金融】【歷史】金融史觀(一)歷史由來 | 後註四2025-03-09 00:00:00
後註四
上面【後註二】介紹了一本1987年就預言美國產業空洞化惡果的老書,今天注意到另一本1993年批判快樂教育的書(參見
《Inside American Education》,其主旨是“criticizes the fact that the (American education) system has discarded the traditional goals of transmitting knowledge and fostering cognitive skills in favor of building self-esteem and promoting social harmony”“批評美國教育體系抛棄了傳遞有用知識和建立思維能力的傳統任務,轉而强調自信和和諧”;既不學習知識又不練習思維,這是愚化,再加上迷之自信和從衆效應,則是絕對的愚化),再一次示範了正確先見被自私行業集團遮掩打壓的後果,值得心懷國是的讀者深思。
2025-03-09 00:00 回复
【經濟】【學術管理】金融史觀(三)政策建議 | MAXWELL2025-04-27 09:37:00
能否询问博主,之前跟博主合作的哈工大深圳智库是否现在还在合作? ps:小编不用搬运这条
【金融】【戰略】金融史觀(二)當前局勢 | AbzX52025-04-26 09:11:00
"...你至少得提前讲清楚时机什么时候成熟,或者你认为可取的设计方案是什么样的。"注意此博客早已具体谈过该问题, 参见美元的金融霸权系列以及其他留言讨论. 概要如下: 设计方案是(1)类似IMF推出的SDR那样的合成货币, 而不是人民币直接国际化, 因为人民币直接变为国际储备货币力量太弱, 可能性低, 且人民币自由流动会带来很多问题 (2)建立亚元而不是金砖币, 因为事先要排除一些无赖的金砖国家, 尤其是印度, 必然耍无赖暗中破坏. 时机则是越快越好, 创始国为俄罗斯+沙特+中国, 还可以包括友好的东南亚国家例如马来西亚(马哈蒂尔多次提倡建立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