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
最新回复 RSS 搜索

03-20 08:10

47 条留言

【政治】社會主義國家應該如何管理資本 | criteria
2025-03-18 20:16:00


這次兩會依然強調高等教育擴招,令人頭疼,最要命的是在《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高等教育教育毛入學率要達到65%,這也是這些年高等教育不斷擴招的症結。(https://www.ndrc.gov.cn/fggz/fzzlgh/gjfzgh/202112/t20211225_1309685.html)

希望我75樓的預測是錯的,或者除AI外還能有其他科技突破,能吸納這麼多的大學生。

【心理】爲什麽事實與邏輯對群衆無效? | Submarine
2025-03-18 13:01:00
最近在国内互联网看到一个很多年轻人提出的新概念—“赢学理论”挺有意思,这套开源并且“漏洞百出”的理论可以反映年轻一代中国人的政治思考。想代为简要转述。

日耳曼赢学

一、西方中心主义

历史和经验表明:西方是先天优越的,且是从文化、制度到文明传承的全方位优越。“现代生活”指的就是西方人的生活方式。

二、种姓天梯制度

盎撒全球体系类比于印度的种姓制度,各个国家、民族在金字塔上各居其位,不得变化,同时种姓制度有上下的依附关系。这其中有两个概念:

1. 梵化。部分低种姓或者达利特可以学习、仿照更高种姓的生活方式进行“梵化”,被高种姓所接受。

2. 达利特领班。部分达利特人仇视自己的出身,想尽办法“梵化”,以获得高种姓的认可;并且他们认为自己已经不再是达利特人,并坚定拥护“种姓制度”。

三、闭环共轭赢学

1. 赢感。“赢感”是一种具有功能性、普适性和非绩效的情绪价值。它是主宰后现代民主政治和金融体系的一种群体心理。

2. 闭环赢。我过去赢,现在赢,所以将来也会赢。最后陷入“我因为赢所以赢”的逻辑闭环。和西方中心主义结合可得出:西方过去赢,现在赢,将来也赢。

3. 共轭赢:我所依附的群体赢我也赢,这是一种赢感的低成本获取方式。和种姓天梯制度相结合,可得出:拥护种姓制度的人会坚定的希望盎撒赢。

【國際】【戰略】國際政治與個人事業規劃 | 小玫瑰
2025-03-17 22:19:00
李嘉诚卖港口给美企一事,对于中美博弈的大局而言,不知王老师如何看?

請先回想一下我討論“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的那篇博文,再考慮這篇正文和《台灣的國安和產業前景》所用的邏輯論證出發點,不正是台灣在誰的大炮射程之内嗎?然後反過來問問自己,巴拿馬在誰的大炮射程之内呢?既然中美已經撕破臉,那麽試圖在對方的大炮射程之内搞經貿,當然完全沒有意義。這其實正是幾年前我在《龍行天下》說“一帶一路已經過時”的真意:過時的並不是推動國際經貿合作,而是原版一帶一路的隱性前提,亦即在美國的國際安全保護傘之下搞經貿合作。現在全球反殖民鬥爭正如火如荼,順帶推動中美的霸權交替,中方當然必須改爲“戴劍行商”,也就是只有在自己或盟友軍力所及的勢力範圍内,投資才有保障。所幸經過七八年的蹉跎,領導階層總算有了足夠的覺悟,派遣055編隊到澳新外海實彈演習。

總之,李嘉誠的確是昂撒殖民勢力在香港和大陸通過房地產收割金融利益的白手套,但正因如此,怎麽能信任他管理中國在外的戰略資產呢?然而如前一段落所論證,巴拿馬那個地方原本就守不住,美國要收就收吧。
2025-03-20 08:09 回复
【心理】爲什麽事實與邏輯對群衆無效? | 高智商人才
2025-03-17 05:29:00
王博士,你以前对中医嗤之以鼻,还说过去中医是百年大计,可最近又改口说中医是良好的安慰剂,你的事实与逻辑视乎有些偏移,你也变成群众的一员了吗?

胡説八道,我什麽時候説過“中醫是百年大計”?中醫是歷史的一部分;我嗤之以鼻的,是中醫教,不是中醫。中醫教反映的,是純粹的愚蠢(愚蠢到不知道自己有多愚蠢;正因爲這些受衆是最愚蠢的那部分人口,所以安慰劑效應特別強,邏輯自洽而明顯,你有什麽好質疑的?)和邪惡(邪惡是因爲故意雙標,亦即有急性致命疾病的時候,例如難產、盲腸炎和破傷風,中醫教徒絕對會找現代醫學;如果像是美國的基督教原教旨派,生了急病寧可在家祈禱病死也不去醫院,我還佩服你真誠)。在博客還敢當面撒大謊,真是囂張。

台灣的傻蛋/壞蛋似乎缺什麽就標榜什麽,這樣絕對的愚蠢和邪惡居然敢自稱“高智商人才”(你的聯考多少分?上了臺大電機系還是醫學系?顯然沒有,否則早就拿出來説事),就如我最近看到Youtube上一個專門撒謊搞臺獨的頻道,居然也自稱“說實話的徐某人”。其實這不是巧合,中醫教和臺獨反映的,正是同一個中國舊文化中的“精明”劣根性:臺獨也是故意雙標,明明獨立的關鍵是打仗,但臺獨份子卻普遍對當兵避之唯恐不及;但是爲了自己爽,依舊轉過頭來鼓勵別人拿性命去實踐自己的歪論。當然,臺獨還有更進一步的反諷層面,也就是出於中國人劣根性而否認中國,這裏也有一個類比,亦即Bitcoin:明明是美元超發所引起的全面金融資產泡沫的一部分,標榜的卻正是“替代美元”。

此外,雖然你挑選了最恰當的正文,並且自願示範“笨蛋峰居民”,可惜是匿名才敢胡説八道,如果能留下實名,我也會佩服你的真誠和勇氣,以及為公益而犧牲小我的奉獻精神;不過中醫教作爲中國文化的糟粕,真誠和勇氣先天就必然與其教徒無關。
2025-03-20 07:47 回复
【海軍】中共海軍的兩棲攻撃艦 | 後註二
2025-03-15 00:00:00
後註二
兩個月前【後註一】介紹了廣州船廠所建三型全新設計的登陸駁船,本周它們在湛江市南三島的海灘(地點對應著南油伊甸園度假村,其西南7公里處即爲中國海軍兩栖氣墊登陸艇基地)進行實裝測試,被游客拍下照片和視頻上傳網絡,參見下圖、這篇網文《Our Best Look Yet At Chinas New Invasion Barges》、以及軍事博主H I Sutton的視頻《First Sighting Of Chinas Huge Invasion Barges - Quick Analysis》





此前我已經在留言欄討論過這些駁船的串聯用法,此次剛好做了示範。請注意這三型駁船又分爲兩類:最小的四支柱型號並沒有船尾爲了與滾裝船對接的平臺,應該是專門用在海灘這頭的第一段,如上圖所示。另外兩型除了尺寸之外設計基本一致,用途重叠,所以有可能會在試用評比完成之後擇一量產。

【科研】如何解讀nCov的傳染病學參數 | 後註十四
2025-03-14 00:00:00
後註十四
轉眼新冠疫情爆發已是五年前的往事;雖然它帶走了至少700多萬條生命(這是在醫院證實的COVID死亡病例,未被統計的應該有數倍、甚至數十倍之多),但也極大地推進了病毒學的發展,至今已有15多萬篇論文,做出超過1700萬次全基因解碼,將COVID病毒變異過程詳細地記錄下來,成爲人類醫學知識庫存中的新寶藏;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Nature》《自然》的這篇文章:《Four ways COVID changed virology: lessons from the most sequenced virus of all time》

【心理】爲什麽事實與邏輯對群衆無效? | MAXWELL
2025-03-12 12:00:00
我在网上经常看到有些人,这类人有个很大的共同点:就是他们的观点几乎总是在合理化现状,而鲜有讨论现状往哪个方向走更合理。比如质疑为什么不对等反击制裁在华美企这个问题,他们通常都是在找各种理由论证不制裁的合理性,而之后到底还要不要对等反击,如果你觉得现在不反击是没到时候,那到底要在什么时候反击才算到时候,时机成熟了能不能事先出来知会一声,反击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反击,这些问题几乎不怎么能看到他们会正面详细回答你?这种做法的观感就像是官方通知没来之前,制裁在华美企的理由彷佛是微不足道或者不存在的,而通知一来,马上就知道制裁在华美企这种做法是有足够理由的,这些理由就像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一样。多少有种跟总路线一起动摇的意味。就像女权问题,比如成都地铁偷拍案“扩大影响系男方责任”,青岛逆行路虎女司机殴打退伍军人这些问题,你与其跟我扯什么“不存在系统性偏袒”来回避问题,或者“塔为了稳定,就算压迫人,也就会压迫那些破坏稳定的人”来合理化问题,就不能进一步告诉我官方到底会不会处理女权问题,什么时候处理,以什么样的方式处理?

【戰略】【臺海】台灣的國安和產業前景 | 後註二
2025-03-12 00:00:00
後註二
本文有一個重要結論,在二月的《龍行天下》節目中也曾提及,亦即臺積電及其周邊產業固然是台灣過去兩年迅速喪失競爭力的例外,但也不可能長期維持優勢地位。這裏的邏輯論證可以簡單濃縮為:連ASML也將被取代,臺積電怎麽可能遺世獨立呢?



談到取代ASML,就必須討論中方的EUV光刻機。2023年博客(參見《金融史觀(三)政策建議》【後註三】)提到二代半導體大基金的貪腐浪費被高層下令清理(參見《社會主義國家應該如何管理資本》一文的揭露和建議)之後,華爲在深圳新成立了幾家子公司,開始代為國家管理最尖端的製程研發。去年已經有足夠資訊,可以在留言討論中估計國產EUV光刻機商用交付約在2026年底/2027年初。本周又有消息更新(參見例如《China Develops Domestic EUV Tool, ASML Monopoly in Trouble》),除了再一次印證進度預期(2025年第三季試產,2026年量產)之外,還提到華爲選擇了與ASML不同的技術路綫:後者用的是LPP(Laser Produced Plasma)光源,而前者則采用LDP(請注意,這一波新聞全都把LDP説成是Laser-induced Discharge Plasma的縮寫,這應該是原始信息來源所犯的筆誤,學術界所討論的LDP向來都是Laser-assisted Discharge Plasma,參考例如這個日本團隊的一系列論文《LDP EUV source performance and cost-of-ownership improvement》)。





以上是LPP和LDP光源的示意圖。錫等離子體作爲EUV光刻機的光源,其技術難點有二:一是高功率輸出要求,二是如何匹配深紫外光反射鏡系統(包括等離子體擴散污染鏡面的問題)。LPP完全依賴激光來蒸發錫滴以產生等離子體,然而激光的產生和吸收過程,能量轉換效率先天就很低,於是不但電量需求極高,而且必須消散大量熱能(參考博客多年來對激光核聚變NIF的討論),這是LPP最大的缺點(其次是錫滴Tin droplet的準備和發送相當複雜)。而LDP的激光只負責定時定位,絕大部分的離子化能量由電場提供,所以在能量轉換效率上有超過一個數量級的優勢(此外,錫的準備也很簡單,可以直接用轉輪傳送)。LDP的缺點則在於較難匹配光學系統,包括等離子體光源發光面積大(因而難以聚焦,不過這也代表等離子體密度較低,導致發光光譜更集中Spectrally narrow在13.5nm附近,在處理發散Dispersion現象上略有好處),和初始聚焦鏡模組頗為複雜(參考上圖;這裏的難點在於LDP的錫光源系統體積很大,原本應該配合透鏡,偏偏適用於13.5nm EUV的透鏡物理上並不存在,必須以反射鏡面來模擬其效果)等等。所以兩個技術路綫的整體優劣對比,要視華爲團隊的實用設計優化程度而定;我們翹首以待。

【心理】爲什麽事實與邏輯對群衆無效? | MAXWELL
2025-03-11 12:38:00
我在网上经常看到有些人,这类人有个很大的共同点:就是他们的观点几乎总是在合理化现状,而鲜有讨论现状往哪个方向走更合理。比如要不要对等反击制裁在华美企这个问题,通常都是在找各种理由论证不制裁的合理性,而之后到底还要不要对等反击,如果你觉得现在不反击是没到时候,那到底要在什么时候反击才算到时候,时机成熟了能不能事先出来知会一声,反击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反击,这些问题能不能正面详细回答一下?这种做法的观感就像是官方通知没来之前,制裁在华美企的理由彷佛是微不足道或者不存在的,而通知一来,马上就知道制裁在华美企这种做法是有足够理由的,这些理由就像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一样。多少有种跟总路线一起动摇的意味。就像女权问题,比如成都地铁偷拍案“扩大影响系男方责任”,青岛逆行路虎女司机殴打退伍军人这些问题,你与其跟我扯什么“不存在系统性偏袒”来回避问题,还不如告诉我官方到底会不会处理女权问题,什么时候处理,以什么样的方式处理。

【公共健康】【財政】一個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 | 後註十二
2025-03-11 00:00:00
後註十二
剛剛注意到刊載於《Geroscience》《衰老科學》期刊上的這篇論文(參見《Blood biomarker profiles and exceptional longevity: comparison of centenarians and non-centenarians in a 35-year follow-up of the Swedish AMORIS cohort》),感覺又進一步拓展了正文的論證,所以在此為讀者做個簡單的介紹總結。



論文利用1985-1994年之間瑞典健康普查中的驗血記錄,來與事後存活年限做對照,發現能活到百歲(驗血時是60多歲)的1000多人之最主要特徵,在於當年的血糖、肌酸酐(Creatinine)和尿酸濃度都處於健康的低值。熟悉博客對果糖相關討論的讀者應該記得:血糖濃度高反映的恰是高果糖飲食所導致的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而尿酸則是肝臟降解果糖的主要代謝廢產物之一,能導致痛風和許多其他病變。至於肌酸酐,其濃度過高是醫學界常用來鑒定腎臟功能有問題的指標,同樣也屬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症狀。所以這個研究結果,强烈暗示著低果糖攝取很可能是長壽的必要前提。

【基础科研】什么是科学? | Taizi Huang
2025-03-10 19:57:00
受上次”有损压缩“的讨论启发,我想从信息论的视角讨论自然科学的内涵。

信息论的一个结论是:输入信号无损压缩后的大小不能低于熵值。这是不考虑数据特征,仅依赖概率论推导而来。如果考虑了特征,该大小可以进一步降低,比如运用压缩感知技术(近似无损);特别情况下,由算法生成的数据,其信息压缩效率可以非常高(kolmogorov 复杂度)。

现代自然科学体系本身是由一个个信息压缩机器构成的系统。以基础科研为例,研究人员在主观选定研究主题和探索方向后,日常工作就是研究如何更精简地表征研究数据(无损压缩)。研究过程会经历反复试错,最后的结晶就是逻辑框架(一将功成万骨枯)。话句话说,逻辑框架是输入数据在特定视角下的无损压缩算法(实际是近似无损),是主观视角和客观逻辑矛盾结合的产物。数学的逻辑框架是公理体系,由定义、公理和定理组成;物理的逻辑框架是定律和方程,定律由实验总结而来,方程依赖严格的数学推导。

主观视角是必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突破被熵锁死的容量下限。回顾历史,近代数学和物理学上的革命,都来源于观念上的进步,用更高的观点、更精简的语言来解释更广泛的现象。但要注意,对现象的解释只是理解现象的一种视角,即使这种视角非常强大,却不等同于现象本身。与其说“大道至简”,不如说人只能理解简单的道,太复杂的问题就难以说出因果,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人力有时而穷,科学的进步是一代代人薪火相传得来的。

客观逻辑也是必要条件。即便一个人对孤立事件的直觉很对,成功率达到九成,那么他连续拍四次脑袋做成一件事的概率,就迅速衰减到六成,信息率接近零。所以对复杂问题直接丢出结论是无意义的。结构化的逻辑推理构成逻辑框架。只有借助逻辑框架,从现象到结论过程中的信息损耗才能尽力降到最低,才能保证预测的品质。逻辑框架还能简化问题,便于看清主线、忽略旁支、消除噪音。实际研究中,往现有框架上再叠加一层,就是很好的进展;如果能直接精简框架,那就是大突破。物理学自伽利略开始几百年来叠床架屋,却又踏实稳固、历久弥新,正是因为体系一直在革新,维持逻辑框架的品质。

除了压缩,信息论的另一个主题是信道。语言其实就是人类文明的信道。科学语言是其中特别的一支——低容量、高带宽;伪科学可以当成信道中的噪声,噪声太高会干扰信号传输速率(浪费资源在纠错上),甚至误导结果。我感觉,古代中国没有发明精准传递思想的第二语言(比如数学语言),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高度。从历史案例中悟道太吃天赋了,哲学思辨也不利于实操,导致古人的智慧、经验和教训难以随时空稳定传递给后人。

【金融】【歷史】金融史觀(一)歷史由來 | 後註四
2025-03-09 00:00:00
後註四
上面【後註二】介紹了一本1987年就預言美國產業空洞化惡果的老書,今天注意到另一本1993年批判快樂教育的書(參見《Inside American Education》,其主旨是“criticizes the fact that the (American education) system has discarded the traditional goals of transmitting knowledge and fostering cognitive skills in favor of building self-esteem and promoting social harmony”“批評美國教育體系抛棄了傳遞有用知識和建立思維能力的傳統任務,轉而强調自信和和諧”;既不學習知識又不練習思維,這是愚化,再加上迷之自信和從衆效應,則是絕對的愚化),再一次示範了正確先見被自私行業集團遮掩打壓的後果,值得心懷國是的讀者深思。

【學術管理】從假大空談新時代的學術管理 | 後註十七
2025-03-06 00:00:00
後註十七
有讀者私下反饋推薦這篇文章(參見《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学术不端”?》),與本文主題頗有相關,加列在此供大家拿來與留言欄95/96樓饒毅教授的評論相印證。

【工业】中共的下一个產业技术攻关:晶片 | Taizi Huang
2025-03-04 17:52:00
我没有表述清楚。我的关注重点不在于金融化,而是以华为为例子,从产业链的角度审视消费电子行业未来的发展。所以我的态度是非常乐观的。不过市场化必然导致金融化,的确是我做其他推理时的底层逻辑之一。但从您介绍的历史看来,逻辑并非如此直接,需要考虑实际中政治、产业、金融三方博弈。这对我是一个提醒,思考的时候必须多了解相关案例历史。

腐化的動力來自利益集團,自然是無時無處不在,所以才會有中國歷史上300年朝代更替的規律。但是若有明君賢臣,配合運氣,中興甚至復興也有希望。美國在20世紀前半做出了足夠的改革,才能把握兩次大戰的機遇,奠定後來的霸主地位。其後Glass-Steagall阻滯金融化的那50年裏,企業(商學院+官僚化)、政治(尤其游説業)和學術(主要是經濟學和金融學界)都逐步腐朽,所以直觀上開放金融化就是Reagan和Clinton的錯誤政策選擇,但換個角度來看,也有人會想說是大勢所至、他們只不過順應時代潮流。然而,歷史潮流大勢固然重要,但它終究是許多個人行爲的集合,(尤其在早期)並沒有絕對的必然性,也就不成爲社會精英同流合污的自動藉口。換句話説,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不但政治高層領導擔負著為全國民衆開闢正確前路的重任,廟堂之外的赤心士子也應該時時為滌清輿論、提升文化盡一份力量,努力阻止或逆轉利益集團對國家社會的腐朽效應,否則後世真正無力回天,責任不正在這些前代的知識精英身上嗎?中國的長期腐化勢力早已凸顯在學術界和教育界,博客對中科大反復吃力不討好的批判純粹就是在盡我作爲知識分子的時代責任。
【工業】737Max必須重新認證 | 後註四
2025-03-04 00:00:00
後註四
博文留言欄第13樓討論了濟州航空2216班機空難。那時是事件剛發生的頭兩周,資訊先天不可靠,因而眾多結論雖然事後證明完全正確,當時卻不能説死;其中我特別想要等著確認兩件事,其一是鳥擊與復飛之間的時間順序和間隔,其二是最後幾分鐘引擎推力存留多少(引擎推力對事故責任推定的影響在下一個段落有説明);經過兩個月的等待,前者早已公佈(參見下圖顯示的高度和垂直速率,來自該機斷電之前兩分鐘的ADS-B訊號),後者遲遲沒有消息,好在前者更重要,所以在此以其為根據做進一步的論證。



從圖中可以簡單看出鳥擊之後不到兩秒,飛行員就開始復飛(Go-around)。然而國際航空界早已對降落過程中的鳥擊事件做出總結,正確的應對是盡可能維持姿態、完成接地,尤其當時該機已經降到500英尺以下,襟翼和起落架早已就位,即便兩具引擎推力瞬間歸零,也有足夠能量飛到跑道上平安著陸,所以這個錯誤的反射動作正是空難的直接主因。此外官方已證實APU並沒有被啓動,考慮到2009年的哈德遜河迫降事件廣爲人知,鳥擊後沒有學習Sully機長立刻啓動APU可以算是飛行員的第二個錯誤。然後當然還有第三個錯誤,也是避免慘重人命損失的最後機會,亦即著陸前U型轉彎過早,以致高度、速度過高(這一點的離譜程度要視引擎推力而定,如果完全喪失,那麽故意保留較高的高度速度冗餘勉强算是情有可原),衝出跑道很遠。至於跑道端的天綫障礙,則如兩個月前我所推論的,的確是大幅增大死亡人數的加成因素,因爲務安機場外就是水澤濕地,其實很適合出事飛機減速。



我在留言討論中還提到韓國航空界的資歷/階級文化曾經引發多起空難,但這裏並不能確定有什麽直接影響。濟航2216的機長的確是空軍退役的中年人,副駕駛也確實年輕資淺,但兩秒鐘根本不夠交流討論,所以頂多只能懷疑機長因爲輕視副駕駛而專斷獨行,其後接連犯錯過程中,時間太短,後者根本沒有翻案的機會。

【戰略】【臺海】台灣的國安和產業前景 | OVL
2025-03-03 22:16:00
回覆六樓,我想王博士所說的情勢緩和並不是因為民進黨政府做了什麼或者沒做什麼,台灣的命運早就已經不取決於自己本身了,會緩和是因為俄烏戰場西方陣營敗象已經無法遮掩,加上川普上台專注於美國內部黨爭,暫時沒有心力關注台灣而產生的一個短暫現象,哪天川普改變心意或者民主黨人選上總統,那就會是另外一番局面了

俄烏戰事和美國黨爭都沒有反轉的跡象,下一場轉折很可能要等待我預測過的美國財政危機。

Musk反腐,基本是政治鬥爭的手段,對減低赤字毫無實效,反倒是Trump的民意支持率因而大幅上升(上周有兩個衆議員補選,共和黨的選票勝負差比四個月前的大選分別提高了7%和16%),減稅更加確定,長期的財政健康越加不樂觀。
【美國】海湖莊園抄家事件幕後的美國政治鬥爭 | AbzX5
2025-03-03 13:04:00
虽然这个问题问的太早了, 但是我还是想不明白一点: Trump无论如何不可能再参选2028了, 那他这四年这么闹, 2028后他下台了怎么办?到时候换成民主党上来, 肯定要追杀Trump, 那他和他的家族到时候怎么自保, Trump总不能到时候举家携款逃到俄罗斯去吧? 他的党羽以及马斯克之流的, 要想办法继续维持共和党执政? 不然民主党上来, 连马斯克都要遭牵连

這裏Trump的應對非常理性高效,完全印證了幾個月前我所說的,他智商並不太低的評論。詳細來説,他的重點考慮必須是將MAGA建設起來,以成爲長期存在的主要政治力量,也就是能夠在他卸任後持續主導共和黨,並且至少在2028年勝選,所以不但兌現競選諾言極爲重要,而且與建制派撕破臉來幹也反而是件大好事。

附帶的,Vance(正紅旗)和Rubio(打著紅旗反紅旗)競爭作爲繼承人,也就成爲一個值得關注的暗流。Rubio剛剛在掠奪烏克蘭利益上大幅失分(因爲國務院負責安排的條約被Zelensky臨時反悔了),以致在Trump會晤Zelensky的過程中,全程表情僵直、一言不發;讀者不會天真到以爲他有膽因爲反對MAGA的外交政策而在Trump面前擺臭臉吧?我在上個月的《龍行天下》中提到,如果遇到討論“俄烏戰爭可能即將結束”的名嘴,就可以打上“傻逼”標簽,從此忽略;這裏也是一樣的,如果有說Rubio在擺臭臉的,就等同自證為“胡扯媒體”。
2025-03-04 04:46 回复
【美国】【金融】美式民主的真正主人 | cohibasawu
2025-03-01 22:57:00
回Abzx5兄

Abzx5兄好,先生還沒回,正好我對這個議題有點興趣,回一些我的理解,如果有錯誤的話請先生刪除我的留言。

以我的理解先生當時做出的程式獲利依靠的是文中所說的"超人的速度",程式自行在市場上以遠超人類的速度進行買賣拋補,即所謂的高頻交易(HFT),印象中D.E.Shaw的方式比較偏統計套利,Simons的基金則是運用很複雜的演算法來判斷買進買出的機會,以您的問題來說,D.E.Shaw跟Simons做的並不是這種高頻交易沒錯,他們應該都需要人為判斷修正數學模型去加強程式對市場的理解,我對程式設計比較外行,但實作上純粹以超人的速度在市場上進行拋補的HFT,應該比較接近全自動化交易?

另外先生的程式應該是第一個被投資銀行大規模應用在市場上獲得成功的,一旦HFT程式出現,當時傳統的造市商幾乎毫無招架之力,被程式剝皮屠宰,而之後高頻交易在股市被禁了幾年,芝加哥的期貨交易商拿去用,現在的量化基金巨頭Citadel就是依靠那幾年在期貨市場使用HFT大賺崛起,Michael Lewis有一本書"Flash boys"就有提到上述高頻交易初次在股票市場應用、被禁及之後在期貨市場崛起的過程(Michael Lewis的書為了易讀及娛樂性,有些地方往往不是很準確,但大致的脈絡還是可以參考),我對程式交易的理解比較粗淺,如果有錯誤疏漏請見諒。

沒錯。我從2003年被禁,咬牙撐到2007年解禁,結果發現那些芝加哥交易公司每家每年的研發投入已經達到美金九位數字,連我在UBS的上司都轉投過去了,根本不是我重新入門所能企及的,所以沒多久就乾脆退休回家照顧小孩。
2025-03-04 04:48 回复
【學術管理】從假大空談新時代的學術管理 | MAXWELL
2025-03-01 13:03:00
饶毅教授此前还撰文指出,美国科学界有值得中国科学界借鉴的一个优点就是:“美国科学界对机构名誉的重视远高于对个人的重视,不能因为个人连累机构。中国的科学界凡是遇到个人出问题时,经常是不惜机构的名誉,扑上去捍卫个人(主要是有权有势的个人),造成一大批中国机构遍体鳞伤,社会信任受极大摧残,最后影响到每一个人。形成了中国社会只认亲戚朋友、只认经过介绍或经过考验的人,而不是首先都认为对方诚信。这种文化,带来的是各方面工作的高成本:文化习俗带来的不信任而不能进行很多交流与合作,更不用说一些很难、可能需要一时牺牲个体利益的事情。”

【學術管理】從假大空談新時代的學術管理 | MAXWELL
2025-03-01 12:58:00
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教授在他的公众号《饶毅科学》里发文《25年前,没有人预计到今天中国科学的问题有多大》,饶毅教授在文章里提到:中国撤稿世界第一(绝对数和比例),2023年达到两万六千多篇,占全世界的一半以上,而且最近两年出现指数上升趋势,触目惊心,中国科学发表论文的进步出乎意料,中国科学论文的问题也出乎意料。旅美生物学家傅新元发起提议,科技部响应成立诚信办公室、设立科技不端处理规则,我作过陪(但没起作用)。诚信办的人找我,说没有事情做,我试了试,也无济于事。中国人不愿得罪人的习俗,延伸到机构就都不愿处理学术不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有可能是唯一有规则并实行的(如果有人举报申请人与有关经费相关的学术不端,罚不能申请经费几年)。这种做法,值得肯定,因为它至少有规则、有实际行动。但是,各单位不行动,这种做法就效果有限。美国的基金会也是罚,但美国的单位一般就很可能会解职,或者解职的可能性很大,所以罚的有效。2025年英文学术刊物上的中国来信:中国论文撤稿数量(每一万篇论文撤稿从2000年的3篇左右到2022年的80篇,而遥遥领先美国保持的3-5篇上下,而2020年后更出现飞跃,从20篇连年飞跃成为2022年的80篇):2020年就成为中国论文造假的拐点。如果严打,也许压下去不是完全没有可能?但都轻放,还编造出“图片误用”这种创造性的造假方式,当然就一发不可收拾。中国撤稿文章在2023年达到两万六千多篇。遥遥领先美国是用论文工厂造文章,抄袭也是遥遥领先。2025年1月23日,《自然 人类行为》发表中国黄冈师范学院和香港理工学院两位作者的文章,用数据指出中国学术论文撤稿的惊人数量。当然,大家都知道一些众所周知的造假根本不撤稿,所以撤稿数量低于实际造假数量,可能低很多。这个问题,似乎不因为科研进步而自然消失。责任在哪?肯定不在我。当年,北大、某计划、基金委都是找我帮忙处理学术道德问题,北大是让我做学术道德委员会副主任(主任是校长),某计划是让我在学术道德委员会主任。(如果我记忆没有错误的话,好像这个计划的委员会有一人后来当选院士之后做了很不体面的事情,虽然不是学术不端,所以我怒不可遏批评了他。我不能说最积极,但肯定没有尸位素餐,结果是认为我是“争议”人物。显然,是有些人(从学术界到社会)怕争论、而不怕学术造假,才会这样颠倒黑白。这句话,是批评大多数与学术、高等教育和科技有关的人。只要是这个群体的人,你是反对造假、还是反对批评造假,每个人心知肚明,不需要其他人指出,自己要不要闭门思过是自己有没有良心、道德标准有多高的问题。自己退缩不负责任而假惺惺要呈“公平状”才把批评视为“争议”,就是没有良心的表现。因为被批评的都是没有争议的学术不端和道德滑坡。你不出来批评可以,但应该定义自己胆小或自私。

哎,雖然這都在我意料之中(事實上是博客反復批評過千百次的事),但看到細節還是很難過。

問題的根本在於整個學術界和教育界成功聯手矇騙了高層,而在中國體制下,即便建議原本來自底層,改革最終還是必須由上到下,才可能貫徹;層峰不瞭解問題的嚴重性,就永遠不可能解決。
2025-03-04 03:27 回复
【海军】共军的新航母 | AbzX5
2025-03-01 04:31:00
今天是2月28号, 之前一月份底谈到本代AI还有什么挖掘潜力时, 我提到研究怎么把图片生成的方式运用于文字生成, 从token by token变成coarse-to-fine方式以加快速度, 2月14号论文出来应验了这一趋势https://arxiv.org/abs/2502.09992 , 然后一家叫Inception Labs的初创公司(可能是论文作者也参与)将这篇论文转化为产品Mercury Coder

過去15年半導體製程不再能輕鬆縮小之後,產業千方百計地換方法為Moore's Law所預測的性能進展續命。本世代AI還年輕,小幅度突破Efficiency Frontier的辦法層出不窮,並不奇怪,但我依舊認爲達不到AGI。



還有,我們同意的結論之一,亦即本世代AI有顯著的經濟效益,而且這些經濟效益是分散式的,這個AR眼鏡(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E5Mip_EGLs)的自動翻譯功能應該算是一個小案例。
2025-03-04 02:05 回复
【戰略】【臺海】台灣的國安和產業前景 | j3307002
2025-02-27 18:19:00
現狀是1949年中華民國撤退來台以來就一路維持到現在2025年,說無法維持或許言之過早.雖然我也希望大陸武統台灣清算獨派,王先生說兩岸局勢有有緩和,但緩和也是非常少,不能說不喊一邊一國台灣獨立就是緩和了.

且最近民進黨政府宣稱台灣人有大陸居住證就要被註銷護籍,以及對陸客開放持續設置阻礙,實在很很難對兩岸局勢像王先生這樣樂觀,不過這也是台灣人的選擇就是了.民主政治就是自作自受,多數台灣人選擇了民進黨台獨政黨,哪整個台灣就要跟著一起陪葬,這就是所謂的政治共業啊.

這個問題問得很糟糕:正文的主旨正在於台灣的命運取決於世界霸權的歸屬,而這個霸權交替是最近15年的新過程(更別提博客11年來對霸權交替反復幾千個討論,所以即便你的賬戶夠老,也有足夠理由懷疑你違反《讀者須知》第一條規則);拿1949年來説事,顯然是什麽都沒看懂。

考慮了一下,暫時不拉黑;但你必須自我設限,在重新讀懂博客之前,不再隨意發言,否則依第一條規則處理。
2025-03-04 02:07 回复
【美国】【金融】美式民主的真正主人 | AbzX5
2025-02-25 12:31:00
於2001年發明世界第一個全自動交易程…

没有冒犯先生的意思,但我有个疑惑。我印象中,在2001年之前就有尝试用电脑做自动交易的,最早好像是D.E.Shaw,或者是石溪分校辞职创办Renaissance的James Harris Simons, 为什么先生说自己是发明世界第一个全自动交易式?莫非他们做的并不是全自动的,或者并不是高频的?望解惑

他們原本既非高頻,也非全自動。在2000年之前,主宰紐約股市高頻交易的是我為BNP巴黎國銀所寫的半自動程序,1998-2000年的三年間,佔成交總量3%(但因爲每一筆交易其實有買賣雙方,所以這些交易量占比加起來會是200%)。2001年,我為UBS所創的全自動程序達到總交易量的5%。
2025-03-04 03:14 回复
【工业】中共的下一个產业技术攻关:晶片 | Taizi Huang
2025-02-23 07:57:00
华为在消费电子领域是苹果公司最好的学生。不管是对外宣传(艺术风格),还是对内整合产业链(掌握半导体设计、操作系统核心技术,其余交给产业链上下游供应商),都是极其相似。苹果电脑用的是自己设计的 MacOS 和 M 芯片,今年也许就能看到搭载鸿蒙操作系统和麒麟芯片的华为电脑上市。有一点遗憾是,华为还没开发出新的消费电子品种(苹果公司在 iPhone 和 iPad 之后,还有 Apple Watch 和 AirPods),这方面离自己的老师还有差距(三折叠是大胆尝试,但是注定小众)。

不过学生早已出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华为现在正在整合国内汽车产业链(华为五界),做汽车界的“苹果公司”;而苹果公司自己已经放弃造车(可能是无法在汽车供应链上有绝对的话语权;因而失去了进一步扩展的机会)。当前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下,汽车变成大号的消费电子产品;手机也已经变成新技术的测试实验室(比如 GaN 充电、高密度电池、高精度摄像头和传感器等),所以华为可以很好发挥自身在智能手机研发上的成功经验。

管中窥豹,这是中国工业崛起的一个缩影。轻资产、供应链整合、掌握核心技术,赋予美国顶尖企业(GE、波音、苹果)攫取高额利润的能力。但是金融化之后,这些能力就会反过来腐化自身,摧毁行业根基。中国是美国最好的学生,所以前车之鉴,不可不学。而个人在现代社会如此渺小,也只有乘着产业发展的东风,在产业链中找到自身的定位,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我沒有你這麽悲觀。美國產業空洞化是80年代初專業權威因爲通脹考慮而容許的,而追溯通脹的由來,則是工會和福利的過度發展,企業管理官僚化後的低效,以及越戰和冷戰的大量浪費(包括阿波羅計劃),這些都是中國有能力避免的。至於金融化,也是Reagan和Clinton以政策有意推動的,以補償實體產業外移之後企業獲利的損失,在那之前,Glass-Steagall Act of 1933曾保護美國經濟達半個世紀之久,所以顯然只要政治上層願意阻止,金融化並非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
2025-03-04 04:53 回复
【國際】【宣傳】如何破解當前歐美的宣傳攻勢 | jat
2025-02-19 20:38:00
关于日本核污水排海事件的提问

关于日本核污水排海问题,博客4年前在《再談Biden任期内的中美博弈等議題》的18、35-37楼有过讨论。鉴于自己并非核安全专业人士,我过去未与他人谈论该话题;但随着后续各种新事实出现,疑问愈多,因此来博客提问。

福岛核污水排海之初,中国外交部发声反对,海关总署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http://www.customs.gov.cn/customs/302249/2480148/5274475/index.html);一年多后,进口管制措施却被重新锚定在了IAEA框架下的监测活动上(https://www.mfa.gov.cn/wjbxw_new/202409/t20240920_11493501.shtml)。据我观察,过去指责和维护日本排污行为的双方主要把争论聚焦于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质(主要是氚)含量是否达到危害海洋的程度。而我从一开始便感觉,争论双方似乎很诡异地集体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伦理问题:人类社会之所以对排污行为进行管制,往往并非因为特定排污行为本身会对地球环境造成显著改变;而是因为如若放纵不管,地球环境会因众多污染源的集体作用而变得污浊不堪。(复习旧文时,我注意到这个问题王博在《再談Biden…》一文18楼的回复中提过,而我认为这才是核心所在。)

中方宣传时可以很浅显地类比:一座修建在海边的化工厂,就算不对自身废弃物进行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因地球海洋的自净与稀释能力)也不足以使海洋环境指标发生显著变化;但如果人类社会因此而不对工厂排污进行管制,那么地球环境就真的会显著恶化。同理,一人随地吐痰并不会给市容带来肉眼可见的变化,但社会仍有必要对民众行为实施约束。以放射性物质“稀释后含量符合标准”“环境浓度提升不显著”来正当化排污行为,好比一个在公共场合吸烟的人对身边一位被迫吸入二手烟的孕妇说:“你因为偶尔吸了几口二手烟而导致腹中胎儿出现畸形或流产的概率提升是微乎其微的。”这句话本身是事实,但显然违背了人类社会的基本伦理。

因此,是非的关键不在于污染物“含量达标”,而在于污染方是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付出了足够努力以实施救济。放射性物质是否达(IAEA的)标尚需长期观测,但日本政府有能力实施比排海方案外部性更小的处理方案(如地下填埋等)、却为了节省成本而拒不执行,是当下可以验证的事实。综上,我的疑问是,中方的经济反制措施似乎应当锚定于日方是否转向更合(伦/法)理的处理方案,而不是IAEA框架下监测到的海洋环境放射水平?“IAEA框架下的国际监测”完全可以靠舆论施压争取、不需要在经贸层面付出额外对价。如今中方在宣传上忽略了强调前述脉络,派一群核安全技术专家(https://www.caea.gov.cn/n6760338/n6760343/c10646569/content.html)陷在IAEA的逻辑框架里打转、却对其中显然的伦理问题和逻辑谬误视而不见,貌似验证了“社会科学对从业者的资质要求甚于理工科”。

总的来说,中国外交部、海关总署、国家原子能机构(CAEA)的决策逻辑给我感觉从前到后并不在一条管线上。我虽不清楚个中决策细节,但观感上,这好像又是一个中共技术官僚体系事前政出多门、事中左右互搏、事后进退失据的案例;其中问题的关键,可能在于相关决策人员中有人默认IAEA(以及正文提到的OPCW)等“国际组织”是一种可以让中国与黄金十亿平等使用的国际公共品。上述议题应当属于外交/宣传战的范畴,因而在此提问;不知王博如何看待相关事件的一系列发展。

你對博客評論的理解,基本正確。

不過正因爲此事的核心重點,在於日本的以鄰爲壑違反了國際倫理,而昂撒帝國體系下所謂國際組織的縱容則顯示了殖民者雙標心態,所以正確對策自然是尋找一切藉口把事情鬧大,即便論述的細節不是百分之百的精確;參考我在昨天的《龍行天下》節目中反復討論的“以小謊破大謊”。
2025-02-22 03:39 回复
【战略】【外交】习安会有谱吗? | 乌鹊南飞
2025-02-19 06:10:00
德国大选在即,底定总理的Merz是个更加离谱的美国走狗,在大西洋桥协会,贝莱德等任过职,尤其是最近他既否认和Afd组阁的可能,也否认和肖尔茨合作的可能性,那就只有和绿党组阁了,属于美狗+美狗。中欧自贸协定出现转折的机会基本没有了吧?

德國民衆覺醒程度遠不如法國,所以大選只會產生新一輪美狗執政,這是過去兩年多博客反復談過的定論,基本每次提到EU和德國政壇的未來展望時,都要重複一次,有什麽好問的?
【美國】域外管轄權 | 乌鹊南飞
2025-02-18 17:41:00
trump冻结了FCPA,仅仅是对这几年被美国司法部门追杀的报复吗?

不是報復,而是杜絕司法濫權。我反復説過,美國法律多如牛毛、動輒得咎,全憑司法行業掌權者自由心證、隨意決定入罪與否。在外交政策方面,FCPA是特別方便用來做政治鬥爭的工具;Trump第一任期吃過虧,所以這次提前出手,防範於未然,畢竟檢察體系很大,全部換人需要時間。
2025-02-21 07:45 回复
【海军】共军的新航母 | Taizi Huang
2025-02-13 12:06:00
复杂系统先天的定义就是不能只用还原论来做分析,所以要发明相关的数学理论,是极端困难的。我觉得随着大模型小型化、专业化,人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实用的规律,研究者也可以更加低成本地对模型做实验,发现一些奇特的现象。钱学森先生对于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总结出一套 meta-synthesis 的研究方法,大概是说定性分析(专家讨论)->定量分析(建模、做实验)->定性和定量综合。所以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只能用唯象的方法,摸着石头过河,来分析、利用本世代的 AI。

先生您提到 Sidney Coleman,请问您在 Harvard 的时候,和 Coleman 除了聊物理,也会聊科幻吗?(我从 Coleman 的书信集《Theoretical Physics in Your Face》了解到他也是个科幻迷)

是的,極度複雜的現象一般只能用Meta-analysis,而且必然須要考慮人腦的認知習慣(這是因爲現實世界中,連什麽算是複雜,都自然包含主觀判斷,例如“湧現”的重點是“質變”,但什麽算是本質?這先天就牽扯到人類主觀思維的習慣性分類),既有的Reductionism分析方法對此往往無能爲力,你只要看看物理系搞出來的現有Complexity Theory就知道他們根本連邊都沒摸着,因爲他們連上述的主觀維度都沒有正面做出考慮(計算機系倒是可以玩Complexity Theory,因爲題材可以完全抽象化、數位化,不再有主觀成分;AI是新的例外,也是理論創新的契機,不過必須跳出窠臼,去考慮主觀維度;原本應該是數學系負責邏輯方面的探索,但他們被Godel's Incompleteness Theorem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嚇破了膽,這方面的思考早就丟給計算機科學了)。如果未來的心理邏輯學家(Phychologicians;這個學科現在並不存在)能搞懂Deep Learning是怎麽複製人腦的主觀分類,那麽必然會對創建真正的通用Complexity Theory和瞭解湧現的機制/規則有幫助。

我曾考慮拜Coleman為導師,因爲那時哈佛物理系只有他一個人還在探討量子力學的本質,而那恰是我離開高能物理界幾十年,尚且一直思考的題目。但是他的身體很不好,才50幾歲精神就有點恍惚了,後來剛70嵗就過世;這可能是因爲他極度不在乎養生,當年在哈佛物理系都是出名的,例如以下這個流傳甚廣、應該是真實發生過的笑話:“請問Coleman教授,能不能下周一早上十點給個演講?”“不行,我不想熬夜到那麽晚。”

至於科幻,我倒是沒有和他聊過。當年在波士頓,像我這樣的科幻迷會更注重Asimov,我也的確拿到他的簽名。Asimov私德並不好,男女關係搞得很亂,很可能有Sexual Harrassment的前科。然而,一方面他比起Schrodinger還是小巫見大巫(Schrodinger對人妻和蘿莉都非常有興趣,甚至可以說物理只是他的第二專業),另一方面美國文化一直都是社會達爾文主義,對弱勢群體極不友好,女性被侵犯的危險是現代中國人無法想象的,所以Asimov也只是時代和環境的產物。美國女權運動一直到1990年代才真正開始扭轉社會風氣,原本我也能夠體諒其初衷(例如在公司裏公然亂摸女同事一直到90年代後期才成爲Taboo禁忌,到2000年代仍偶有發生),但後來白左主導女權越來越矯枉過正,搞成入學和求職上的極端揠苗助長,實則為特權階級抹殺賢能和理性的藉口,反過來為腐化國家社會推波助瀾了。
【海军】共军的新航母 | Taizi Huang
2025-02-12 12:24:00
我发现,本世代 AI 是通过巨量堆叠简单结构(卷积、Attention等,都是表示相关性)来提取输入信息的特征,这些特征将输入的数据有损地嵌入到某个极高维的空间后,变得可以分割。所以与其说是涌现智能,不如说是特定问题终于可以用神经网络来表征了(有信息损失),换句话说,有损压缩。基于此,可以预测 AI 未来的研究方向:

1. 模型往上走,研究表征比文本更加巨量的数据;

2. 模型往下走,研究如何更好地压缩数据,比如将任务分割(稀疏化)成特定小任务。

考虑到近未来很可能出现资本荒,推论 1 作为基础科研,很难走通;推论 2 更加合理,而且可以预期有真正的经济价值:小型化后可以做分布式降成本;能部署在个人的终端机器上。

补充:上面所说的嵌入高维空间并不等同于数学上的映射,是一种模糊的唯象地描述。

本世代AI的確可以視爲有損壓縮(其實是極度非綫性的近似模擬,但所有綫性或非綫性的近似模擬,都可以算是有損壓縮),而且是類似MP3那樣的針對人類認知機制的有損壓縮。MP3壓縮過程中捨棄的信息,主要是强音背後的陪襯,人類耳朵的聼覺感知對這些背景細節特別不敏感,所以將其在壓縮過程中抛棄,幾乎不影響主觀認知下的錄音品質;將物理聲學和心理認知合起來研究,叫做Phychoacoustics心理聲學。本世代AI也很類似,它在做有損壓縮的過程中,基本遵循並複製了人類認知的歸納分類習慣,扔掉了主觀上不被在乎的排列組合;這是否代表著人腦的思維機制與Deep Learning有根本性的類似,還很難説,畢竟AI越來越像個黑匣子;“湧現”聼起來很高大上,但實際上就是“量變而後質變”,學術界對其什麽時候會發生、爲什麽發生、怎麽發生,基本一無所知。不過反正對經濟有很大的實用價值,先鑽研怎麽改進、怎麽應用,深層原理完全可以留給未來百年的學術人慢慢寫論文(不過不要以爲一百年足夠解答謎題;量子波函數塌縮,從一開始物理人就知道什麽時候會發生,30多年後Bohm解釋了爲什麽發生,單單卡在怎麽發生這一條上;又過了30多年,我在哈佛看到Sidney Coleman還在爲此抓頭髮;現在又是30多年,連Coleman這樣直面問題、認真嘗試的都沒有了,那些所謂的高能理論學家只會拿超弦和其衍生品來胡説八道)。
【戰略】【臺海】台灣的國安和產業前景 | OVL
2025-02-12 00:01:00
七公您好,好久不見,其實即便在台灣弱智的公共輿論下,隨著大陸實力的增加,還是越來越多人能夠看得清現實,遺憾的是綠營40%信息繭房太過強大,其意識形態反而與現實漸行漸遠,也就造成了台灣如今越來越對立的社會風氣,我自己就有好朋友直接在臉書上表態反對中共且不接受討論,只要討論就是直接刪除好友.... 2025是七公提過的節點,這些人看來是不撞南牆不回頭了

另外今年大陸的軍迷真的是驚喜不斷,六代機出現後,055已經從以往的小甜甜變成牛夫人,076跟預警機也是讓人驚艷不已,倒是七公提到的登錄駁船小弟還是第一次看到,沒想到這樣重大的訊號在台灣反而一點消息也沒有,不過似乎在大陸討論的人也不多,不知道是否跟官方刻意低調有關

其實“2025年前後”這個節點的確應驗了:Biden政府在2022年挑起俄烏戰爭,明顯是為臺海/南海衝突做預演和鋪墊,原本的時程謀劃應該是等俄方崩解、美歐分贓完畢之後就動手,大約是2023-2024年的時段,正是10年前我所擔憂、預見的脚本。俄國在金融戰、經貿戰和軍事戰綫上的完勝,不但徹底打斷了NeoCon的原計劃,還拖過了美國政黨輪替,以致出現正文中所討論的“局勢反倒有所緩和”。

廣州船廠的新登陸駁船似乎是美國軍迷率先通過衛星照片找到的,其後的討論也因而主要發生在美國軍事論壇。目前最佳設計還在實驗探索階段,如果批量生產才是真正可怕的信號。請注意這些駁船可以串聯起來、不斷延申,直到水深足夠滾裝船停泊,所以再淺的灘頭也不成問題,台灣適合登陸的海岸綫一下子增加了很多倍。
【海军】共军的新航母 | AbzX5
2025-02-10 04:09:00
是的! 所以我另外一层意思是, 即便是model-based的技术路线, 还能再进一步细分为两类 (1)通过人工来建立模型(围棋已经成功), 会有几百个小专业AI, 会促进就业, 会在商业上会有价值 (但达不到wintel那种级别的垄断, 可以在较小的专业领域建立优势), 工程技术上也可行(+0.5代?) (2) AI自己学习外部世界, 自动为外部世界建模(至少是常识级别), 这就难办得多了, 这是下一代AI的努力方向, 真正的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但现有的方法都太过于理论化理想化, 还在等待真正能落地的突破. 这也是我为什么反对声称AGI马上就要来了之类的胡说八道, 我们连细分(1)都还没怎么做, 更不要说细分(2)了.

有了中國企業領軍,研發效率要比加州那些習慣無限砸錢撒幣浪費的矽谷公司高多了,費用榨取卻大幅降低,這個世代AI的應用前景和對人類經濟產值的貢獻會因此而更加堅實廣汎。

但下一步很可能必須從基本原理上做突破,才能達到或接近AGI,而這裏就忽然從經濟價值和研發方向基本確認的產業研發變成探索未知的基礎科研,中方的管理階層對此特別愚鈍/腐敗,向來根據政治動能和公關忽悠來挑選少數幾個團隊,放任其霸占公家資源或在股市收割民衆財富,事後證明毫無貢獻,不但沒有處罰,反而算成資歷纍積,讓這些人“功成名就”,可以簡單轉移陣地、擴大規模、重新搜刮。既然事前事後的獎勵是重金、資格篩選靠政治(請注意,已經極度腐化的美國,都只有前面那個毛病,後面這個錯誤是中國獨有的,所以博客常説,中國的學術界和基礎科研管理,比歐美還要腐敗),那麽人擇出來的都是中科大潘建偉集團這樣以騙錢為唯一目的的學閥,不是理所當然的嗎?所以即便DeepSeek又一次印證了中方在產業研發上的超高效率,我對下一世代AI這類基礎科研突破發生在中國依舊不看好(當然如果衆多被不公虐待的小團隊中有人能做出來,是最好的脚本),可能必須等待別人做出來,再從產業層次截胡。然而歐美社會的衰敗還在不斷加速,一旦美元霸權坍塌,連最後的大招撒幣都不再可用,那麽要等誰來做基礎科研的突破呢?這也是爲什麽多年來我一直說中國腐敗低能的科研管理,是21世紀人類的長期隱憂。
2025-02-10 12:12 回复
【美國】【工業】737 Max必須重新認證(續) | 後註二
2025-02-10 00:00:00
後註二
剛剛在《Youtube》上看到一位航空視頻博主揭發又一項737Max的嚴重設計漏洞(參見《REVEALED: This System KILLS in 39 Seconds and Nothing is Being DONE!》),覺得他並不是杞人憂天,所以在此為讀者總結一番。</p>

他的擔憂來自2023年的兩起事故,都是737Max-8遭遇鳥擊(亦即類似濟州航空空難,但那架737是舊式的NG,現在出問題的是Max),然後機艙内很快烟霧彌漫,造成乘員中毒以及飛行員視界被徹底遮擋等問題。經過調查,很快將原因追溯到Max新采用的Leap-1B引擎(空客A320裝備Leap-1A,和商飛919所用的Leap-1C,也基本是同一個型號、使用同樣的核心設計)相比上世代的CFM-56,加裝了Load Reduction Device(LRD;Leap並不是第一個采用LRD的商用引擎,我查到至少有普惠的PW4000和GE的GEnx更早裝備,但LRD本身不是問題,毛病出在配套的引氣系統上,所以問題可能集中在Leap、或甚至只限737Max上;參閲下面的更多細節)。其設計思維類似汽車的Crumple Zone潰縮區,是故意減弱若干部件的强度,以便在鳥擊之類的事故造成扇葉受損之後,犧牲自己,讓扇葉脫離轉子主軸,以避免整個引擎因失去軸對稱平衡而震動過大、自我拆解。這個思路本身並沒有什麽錯,問題在於(至少在Leap引擎的)實際設計中,LRD的自我犧牲會連帶導致整個潤滑油箱解體,13公升的潤滑油一次性隨著壓縮機氣流進入燃燒室,然後劇毒烟霧通過737Max的空調系統彌漫機艙,在39秒内就足以在駕駛艙達到致命毒性濃度。所幸已知的兩起事故中,飛行員都很快帶上面罩;而烟霧濃度較高的那個案例中,事發飛機很幸運地剛好配備了選裝的擡頭顯示器,距離肉眼很近,所以機長雖然連儀表板都看不見,卻能勉强維持安全飛行姿態,等待引擎關閉、濃烟散去。



這裏最主要的設計失誤責任,可能不在於Leap引擎的製造商CFM,而是波音居然沒有在LRD作用後、自動關閉空調引氣系統的考慮,也沒有在飛行員教程中,加入手動關閉空調引氣的訓練。偏偏NTSB的官方報告和建議還沒有正式發表,FAA也就可以習慣性地順勢不作爲,縱容波音拖延卸責。換句話説,這個潛在問題,很像2019年第一起MCAS墜機後幾個月、FAA和波音的推諉不作爲,隨時有可能導致又一起致命空難。希望草根輿論的反應,能夠及時喚醒監管單位,提早避免悲劇。

【戰略】【臺海】台灣的國安和產業前景 | 狐禪
2025-02-09 15:32:00
草蜢之所以能鬥公雞,就是因為貼在它臉上。這點鄉土智慧的運用,足以顯示政客的死板與商人的靈活。

【海军】共军的新航母 | AbzX5
2025-02-09 05:27:00
可能表达不太清晰? 澄清一下 (1) R1的进步是model-free的强化学习, 该技术路线虽然有进步, 但我并不乐观 (2) 我看好的是另一条强化学习的技术路线, 即model-based的强化学习路线, 尽管真正的突破尚未诞生, 但是我反而对此路线保持乐观. 无论如何, 这都给中国留了足够的准备时间, 所以现有结论还是不变

但這就需要人爲參與來建模了,不是嗎?除了像下棋那樣規則簡單明確、棋藝知識纍積深厚的案例之外,人爲建模先天就極爲困難,應該只能針對特定項目和任務(例如專門解歐氏幾何問題)來優化吧?那麽或許5、10年之後,這種小專業AI可能會有幾十、上百個版本,每一個都達到或接近人類專家的水準,但要獨立研究創新還是不夠的,只能在輔助過程中偶然撿到邏輯遺漏。
2025-02-09 09:55 回复
【戰略】【臺海】台灣的國安和產業前景 | 後註一
2025-02-09 00:00:00
後註一
過去三年我評論俄烏戰事,曾反復提到其戰場形態之所以出人意料地類似一戰,是因爲兩者同樣出現了革命性裝備的廣汎應用(一戰是機槍,當前是無人機),從而產生軍事戰術的歷史轉折點,導致二戰以來所有正規軍隊都奉行的大規模機械化縱深打擊,在交戰雙方的技術水平和兵員數量並不懸殊的前提下基本失效,迫使俄烏都轉而采用一戰末期德軍開發的特攻突擊小隊戰法(指Stormtroopers;博客早年已經解釋過,這裏的“Storm”不是“暴風”而是“突擊”的意思,所以“Stormtroopers”是“特攻突擊隊”而不是“暴風部隊”,與“Stormgewehr”是“突擊步槍”而不是“暴風步槍”、“Stormgeschutz”是“突擊炮”而不是“暴風炮”同理)。



有大陸軍迷站著説話不腰疼,從開戰起就不斷嘲笑俄軍拉跨,其實那個時段的中國陸軍在裝備和理論上與俄軍並無本質上的差別:詳細來説,參與朱日和演習的解放軍部隊,與同時期攻入烏克蘭的俄軍相比,電磁戰能力可能略强些,但同樣無法壓制人數兩倍、新世代反坦克武器人手一支(此處並無文學修辭上的誇大:北約被確認在戰前提供了9萬枚,明顯超過開戰時烏軍一綫步兵的總人數)、無人機質量數量對等、北約C4ISR體系全力兜底的防守方。中方的真正強處,在於具備全球一半的工業產能和其所帶來的產業研發效率,所以雖然一樣是在學習應對戰場上的全新經驗教訓,中方裝備的升級,卻遠遠比俄方要更深入、全面、有效;例如要對抗無人機攻頂坦克,三年下來,俄軍只能把烏龜殼越做越大,而中國卻已經公開展示推銷世界首個實用化的全仰角、隨動式主動防護系統(Active Protection System,APS,型號為GL6,參見《解放军新型坦克防护系统 “黑科技”重磅升级!GL-6主动防御系统可拦截不同方向来袭目标》;美軍還在推廣之中的以色列製“Trophy”“獎杯”系統,使用有限仰角攔截器,無力應對高速和低速目標,基本專爲抵擋平射的RPG火箭彈設計,反無人機能力極爲有限)。由於中國原本就在民用無人機產業具有霸主級地位,我們可以簡單看出,在遙遠的下一場戰爭世代革命降臨之前,解放軍都將持續占有無人機和反無人機作戰的絕對優勢;正文中已經提過國軍空潛快非對稱戰法極可能因此徹底無效,而綠衛兵的諸般巷戰防禦“推演”(這兩個月身在台灣的不幸後果之一,是被極度弱智的公共輿論所環繞,包括YOUTUBE視頻推薦在内)也徒然淪爲與二戰前期意大利Mussolini諸多軍事妄想同一級別的小丑行徑。

【科研】流行病的起源(下) |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025-02-07 07:44:00
過去一年裡,美國有愈來愈多禽流感病毒感染哺乳動物及人的案例 (見《Will bird flu spark a human pandemic?》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5-00245-6 ),Sabine Hossenfelder 最近也談到演變為人傳人大流行的風險 ( Countries sign up for vaccines against bird flu in humans https://youtu.be/tWrUklXprIc ),不過她和其節目中的文獻沒有討論如何量化該風險。請教先生此風險如何評估?社會相關單位需要作何準備?

病原體的物種跳躍是低頻Poisson process,類似地震和山火,沒辦法針對特定時間地點事先精確預測。剛剛跳躍的病原體,通常毒性極强而傳染力較弱,這其實經常發生,只有偶然出現傳染力也很強,能威脅上層階級的,才成爲瘟疫(這個操作型定義至少適用於歐美,就像美國山火偶然燒到富人區,才成爲大新聞);人類進入農業社會開始群居之後,平均每隔幾十年承受一次。早年交通不便,還往往可以是局部性或區域性的。19世紀後開始有全球性瘟疫;其中專注呼吸道的在首次肆虐之後,還一再反復流行,毒性降低,最終失去對健康成年人致死能力之後,就不分類別、統稱爲感冒;只有相對較新、還有致死能力的,才依照病原體類別,細分為流感或冠狀病毒等等(我提這一點,是想提醒讀者,病原體物種跳躍而成爲瘟疫是歷史常態,並非21世紀的新現象)。

當然,美式工業化畜牧將病原體跳躍到人體的危險又進一步提升,但世界人口總數還在不斷增加,而動物性蛋白質又是中產階級生活品質的重點成分之一,高效率、高產出的密集畜牧基本無法避免,我們只能在抗生素管理(亦即加强監管、排除過度追求利潤而整體得不償失的企業惡行)和隔離防疫等被動、治標手段上做努力。

最新的這場威脅來自N5H1禽流感,好消息是,它似乎還沒具備人傳人的傳染力,而且不像COVID那樣從人類的觀點算是全新的病毒,其表兄弟以前跳躍過了,所以有現成的疫苗可以作爲優化的基礎。壞消息是,美國社會疏鬆、政體低效,基本沒有阻滯瘟疫擴散傳播進化的能力,源自當地的病原體將會比2020年的Covid更容易肆虐開來,參考1918“西班牙”流感。
【戰略】【經濟】再談中美貿易戰 | criteria
2025-02-04 23:40:00
Trump上台不到一个月,中美贸易战就全面开打了。这次中方终于开始对美国在华企业进行对等反制,我还记得您在八方论坛说这才是应对贸易战的上策。值得注意的是制裁PVH集团(CK&TommyHilfiger的母公司),我看了一下2023年PVH的财报,其在华的年营业额增长高达20%,这次反制应该能起到威慑作用。

這一波應對,的確正是七八年前博客所反復强調的“對等反擊”(“對等”指强度而不是方向,例如挑選Illumina很明顯有些巧思)。當年連老讀者都有慣性疑慮,更別提大陸輿論界那些拿“大内自有高人”或“東方戰略哲學”來反對的蠢話了;顯然那些大内高人和東方戰略哲學家現在都只能改行做蹦床運動員,以便將自己的180°翻轉硬拗成360°。

這裏的邏輯思維差別,除了當年的大陸智庫和幕僚沒有正確理解美國的霸主心態和行爲模式之外,另一個被他們錯失的政策取捨考慮重點在於要做靜態還是動態博弈。前者又稱爲一次性博弈,亦即玩一把就說再見的場合,後者則是反復、持續的鬥爭。看似同樣的游戲規則,這兩者的最優解卻往往是相反的,這裏正是又一個案例:如果能確保第一場衝突之後,雙方的協議能永遠固定有效,美方絕對不會得寸進尺、重啓爭端,那麽當然可以考慮忍讓;但這明顯不符合現實,美國政客唯利是圖、毫無信用可言,所以最優應對自然必須以嚇阻爲重。然而嚇阻的作用機制正在於犧牲短期利益(經濟制裁先天就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雙刃劍,所以反制裁必然也代表著短期利益的進一步損失)、換取長期利益,所以短期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依舊是負面的;這是當年錯誤政策的惡果,遲來的修正總比永恆的愚蠢要强些。
【海军】共军的新航母 | AbzX5
2025-02-04 13:40:00
附注:请注意,尽管实际上很多时候下棋也是在同一台电脑上虚拟出来的,但是对于AI来说这种虚拟仍旧属于外部环境,而不是内部模型。凡是只能通过规定的行动来交互的就是外部环境,而能对信息全知全能的才是内部模型。简单想一下,真正在进行比赛的虚拟棋盘是不能悔棋的,但是棋手自己脑子里想象出来的棋盘,可以无限悔棋无限次尝试。棋盘模型简单明确,不需要Agent去分析学习,可以直接人工置入,是最简单的情况。

【海军】共军的新航母 | AbzX5
2025-02-04 13:35:00
之前先生在留言中提到“...只要不是像在围棋规则明确的情况下自我无限对弈...”。实际上这刚好是个值得讨论的话题,不过当时DeepSeek R1模型尚未放出,讨论只限于这一代AI。现在R1已经放出来,想借机会补充下一代AI的可能方向以及对中美博弈的影响。

我的观点是,下一代AI极有可能是model-based reinforcement learning技术路线。假如该路线走通, 会对中美博弈有什么影响?首先,一旦成功,下一代真AI就会有类似下棋无限自我对弈的能力,对数据的需求下降,但国家整体算力就有很大影响,也会有真的killing app出现。其次,粗略估计发展需要十年时间。这是只是一个粗糙的数量级估计,简单基于过去每十年会有一代技术进步,以及新一代学者需要十年左右将技术做成熟(一个博士生大概五年毕业,评副教授大概六年等等)。也就是说,中方需要在未来十年内打赢芯片产业,为下一代AI提前做好算力准备,否则又要被卡脖子。

为什么是model-based reinforcement learning?强化学习探讨的是AI Agent和Environment之间的有策略的互动关系,以最大化回报,例如AlphaGo下围棋超越了人类。强化学习才是AI的正统后续,因为它的理论框架是更完善的。

DeepSeek R1论文中有意思的发现是模型DeepSeek Zero可以只通过强化学习涌现长链推理, 所以取名Zero,以类比AlphaGo Zero。但是两者实际是不一样的,前者还远达不到后者那样自己无限下棋的能力。因为本质上AlphaGo采用的强化学习是model-based的,而DeepSeek Zero强化学习GRPO仍旧还只是model-free的。Model-based指的是AI Agent内部有对外部世界建立模型,会模拟外部环境的运行,而model-free则相反。很显然,只有AI内部建立起对外部世界的模型,你才能说AI Agent真的“理解了世界,才能在基础上做可靠的推理。这样的AI需要的训练数据也少的多,它可以大部分时间用自己内部的模型推演(思考),不需要每次行动都要和外部世界互动,获取反馈。AlphaGo就是典型的基于模型的强化学习,只不过特殊之处在于棋盘模型相对简单,可以直接人工构建在Agent中(见附注), 并不需要自己去学习。现实中通用的AI显然要自己去学习世界模型,我们一般人类意义上的学习理解,指的都是这种需要学习世界模型的Model-based强化学习, 当然也要难的多。具体的讨论可参见Yann LeCun的相关观点。所以学术界应当探索如何让AI学习外部世界,走model-based reinforcement learning的真AI路线。

我們上一輪討論結束沒幾天,R1就出世,當時我也立刻注意到它與Alpha Zero的類似。我同意這明顯是一個新的、重要的進步方向,但對其實用前景有多遠就沒有你樂觀了。我認爲最可能是本世代AI即便有了這個加强,依舊只能做到輔助性的工作,只不過輔助得更多更深罷了。換句話說,我的AI三論斷(1.做不到通用邏輯智能,AGI;2.中方已然成功超趕,美方無力翻盤;3.AI開發公司不會成爲商業上的Killer App,亦即超高營收、超高利潤的壟斷企業)依舊成立。請注意,我們對Killer App似乎有不同的定義。此外,中國企業原本就不像美企那樣專心致志地追求壟斷和暴利,所以(2)和(3)之間有一些先天關聯。

我的稍微悲觀來自以下幾點考慮:首先,R1這種多層推演,固然可以堆叠出更深入的邏輯探討,但也對小錯誤更加敏感;換句話說,必須能夠步步糾錯,而當前看不到任何高效糾錯的機制,連潛在的理論可能都談不上,只能寄望於出人意料的湧現,但既然是出人意料,當然是小機率事件。其次,真正的高等邏輯問題,例如博客反復示範的社科類議題,本身就含有不可約的不確定性,不止信號本身模糊,更經常含有隱性假設,例如直接統計出來的絕對機率其實是特定前提下的相對機率(參考“歷史終結論”忽略了殖民掠奪的歷史遺留),這對Reinforcement Learning特別不友好。第三,邏輯推演並不只是簡單因果規則的無限堆積。我以碳基人腦來推展邏輯智能的60年經驗中,面臨過許許多多的佯謬和必須先擱置的問題,並且總結出一系列常用的辯證原則,例如Russell's Teapot和Occam's Razor,都不像是反復Reinforcement Learning能自創的,畢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由於Reinforcement Learning的黑箱本質,它正是極端的“思而不學”。這裏的“學”指的是學習認知架構和辯證方法,AI拼命從頭實驗,自行摸索方法和原則,很難不入歧途。

我並不是說不可能有湧現突破,更不是說不必投資努力,只不過在估算研發AGI的成功機率為明確小於50%罷了。但我也説過,只要成功機率大於1%就必須全力以赴,0.1%甚至0.01%也值得認真對待,而本世代AI架構持續發展成AGI的機率可能大於0.1%。但AI的真正價值,在於前面提到的,對經濟活動的輔助功能,尤其是白領工作;這有近乎100%的機率會對經濟生產做出極大的貢獻,所以即使AGI的成功機率是零,也值得國家社會全力投入。



今天有朋友私下詢問這個話題的後續,也就是上面我所提的R1多層推演時無法自我糾錯的問題,我提供給他更進一步的回復,在此和讀者分享。

因爲本世代AI沒有真正的宏觀理解能力,也沒有自我糾錯的機制,每多做一層推演,就必然有若干機率會纍積新的錯誤,於是N-層推演的有效性會隨N的增加先增高到某個最優值之後迅速衰減。數學上的近似展開也有類似現象,叫做Asymptotic Approximation或者Poincare Expansion,亦即Non-convergent Series,大一數學應該教過;與其相反、能隨N趨近無限大仍然持續優化的,則叫做Convergent Taylor Expansion,屬於高中級別。
【美國】海湖莊園抄家事件幕後的美國政治鬥爭 | 後註十九
2025-02-04 00:00:00
後註十九
五天前,一架美國陸軍負責運送首都VIP的黑鷹直升機與民航機發生數十年來最慘烈的空中對撞事故。由於NTSB已經發佈初步調查公告(參見《NTSB officials share the latest details in the DC plane crash investigation and recovery efforts》),我們可以確定立即責任(Immediate responsibilities,亦即不考慮深層的背景因素,例如管理不善、規劃失當等等)基本在於黑鷹飛行員的兩個嚴重失誤:1)目視辨認追蹤民航機時,選錯了目標;2)偏離法規限定的直升機通道(Helicopter Corridor,參見下圖中的藍色粗綫,肇事的黑鷹沿Route 1由北向南飛;這條直升機通道的高度上限是200英尺,而撞機事故發生在325英尺;姑且不論只預留100英尺的容錯空間是否明智,正因爲容錯空間這麽小,直升機飛行員更應該嚴格遵守規定;我自己就曾經多次駕駛小飛機飛過曼哈頓市區邊緣哈德遜河上方低空的通用航空通道,很難想象會有那麽愚蠢而頭鐵的飛行員在夜晚的機場跑道端外一公里處也敢違規)。





Trump在第一時間做出評論,認爲事故是近年來的白左DEI政策(Diversity、Equity、Inclusion,多元、平等、包容,也就是不顧能力和資格,而根據種族、性別、性取向等等政治正確標準來錄取和提拔員工)的惡果,於是立刻遭受主流媒體的嚴厲譴責批判(例如《CBC blasts Trump’s DEI comments after Potomac plane crash》)。然而美國陸軍雖然很快公佈了黑鷹三名乘員之中兩名隨機士官的身份,卻扭扭捏捏一直不肯説明軍官正駕駛(Pilot Flying)是誰,當時就有一些擁Trump博主猜測會是女性、同性戀或變性人,引發了白左網紅的口水轟炸。拖了幾天,官方才終於承認是上尉Rebecca Lobach(拖延的藉口是“徵詢家人意見”,但美軍素來無此慣例)。這個消息立刻讓MAGA網民炸了鍋,因爲Lobach不但資歷甚淺,只有450飛行小時,卻被破格提拔、委以運載政治權貴的重任,而且的確正是Biden政府拿來表彰DEI政績的招牌人物之一,擁有官方頭銜“White House military social aide”,並屢次以“傑出女性”身份受邀參與白宮宴會。所以不論旁觀者的個人主觀政治偏向,都必須接受以下的明確客觀事實:本次事故的直接罪責在於黑鷹飛行員的不適任,而這名女飛行員恰恰是Biden的DEI政確明星。



多年前我曾評論,Trump雖然是個習慣性撒謊者(Habitual Liar),但他隨口撒的那些小謊與建制派的大謊言相比,根本無足輕重;既然政客中只有他願意揭穿那些大謊言,即便堅持道德考慮的選民也有很好的理由支持MAGA。這次事件是個很好的例子:Trump反射式地批判DEI顯然不是深思熟慮、有根有據的論斷,但這樣不負責任、沒有絲毫科學嚴謹性的隨口胡説,卻能恰好揭開白左的國王新衣,反映的不是Trump自身的智慧和能力,而是美國病入膏肓、無處不糜爛的慘狀。

【公共健康】【財政】一個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 | 後註十一
2025-02-04 00:00:00
後註十一
雖然博客多年來反復討論蔗糖/果糖的健康危害在上世紀中期被蔗糖業收買學術娼妓甩鍋給脂肪的歷史,一直到有朋友私下詢問,我才想起並沒有明確列舉出處和細節,現在補上。最權威的復盤來自2016年《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美國醫藥學會期刊》的這篇總結文章:《Sugar Industry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esearch: A Historical Analysis of Internal Industry Documents》,只想看科普的讀者則可以參考《How the Sugar Industry Shifted Blame to Fat》或者《50 Years Ago, Sugar Industry Quietly Paid Scientists To Point Blame At Fat》。至於那些學術娼妓,包含基本所有名校,例如哈佛的Fredrick Stare和Mark Hegsted(參見《Sugar industry secretly paid for favorable Harvard research》),但影響最惡劣的,當屬Ancel Keys和他所主導的《Seven Countries Study》

【國際】【宣傳】如何破解當前歐美的宣傳攻勢 | 後註三十七
2025-02-03 00:00:00
後註三十七
博客在2014-2015年起始階段的核心宗旨,在於向華語世界介紹昂撒殖民體系的真相,重點放在美國霸權的三個支柱,亦即美元、美軍和美宣。十一年下來,這些真相早已被廣爲接受,並且有了無數的二次、三次、乃至N次創作,但是剛剛看了一篇電影介紹(參見《我怀疑<哪吒2>在讽刺美帝》),依舊頗感欣喜,因爲這不但是真正面對普羅大衆的娛樂性傳播管道,而且比去年的《黑神話:悟空》更進一步,不止宣揚自身文化,還敢於批判對手,到達了1980、90年代美國霸權優勢全盛時期,好萊塢内外宣輸出的同等高度。不過這裏也隱藏著危險:中方在建立民族自信的同時,必須避免當年美方自我捧殺的思維陷阱,尤其要分清DeepSeek/華爲等科研先鋒與中科大量子計算那些金融詐騙團隊的差別,及早彌補科研和金融管理上的短板,方能開創可持續的盛世,為全人類解脫資本殖民帝國桎梏做出長久的貢獻。

【戰略】【國際】對俄烏戰爭的新觀察 | 後註五十二
2025-02-01 00:00:00
後註五十二
半年前我在回復《海湖莊園抄家事件幕後的美國政治鬥爭》一文的留言欄第16樓讀者發問時,除預期Trump當選之外,也總結其掌權執政會對俄烏戰局帶來的影響,有三個重點,都已經兌現,復盤於下:1)戰爭不會馬上結束;2)Trump會很快停止援助,請參考1月21日的新聞《Trump suspends US foreign assistance for 90 days pending reviews》;3)建制派官僚會繼續鉆漏洞提供軍援給烏克蘭,請與1月28日的這條消息《Patriot missiles from Israel sent to Ukraine through US, official says》相印證。



Trump停止對烏克蘭援助的第一個實際後果,則已經浮現在一個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方向,亦即傳媒界。原來過去三年,官方直轄傳聲筒之外的所謂烏克蘭“獨立媒體”“Independent Media”(約佔烏方新聞行業的90%,參見《Oksana Romaniuk: 90% of Ukrainian media survived thanks to grants》;其實昂撒話語術裏的“獨立”和“自由”,向來都是“不受公權力節制”的代名詞,所以自然方便成爲資本和金融殖民帝國的走狗),全部直接依靠歐美政府金援來運作,難怪他們衆口熏天、堅持仇俄。現在美國斷了狗糧,只剩來自歐盟的錢,這些傳媒公司的進賬減半,便都面臨倒閉的壓力,被迫向歐美白左民衆募捐,參見《Trump’s foreign aid freeze stranded independent media in Ukraine. Heres how you can help》。此外,專職顛覆俄國的NGO(美其名曰“Civil Society”“公民社會”)也受到類似的打擊,參見《Trump’s Foreign Aid Freeze Throws Russian Civil Society Into Crisis》

【戰略】【臺海】台灣的國安和產業前景 | hillsmile
2025-01-31 12:51:00
王兄新年好,我山居花蓮瑞穗虎頭山,2018年與你在留言及email有幾次互動,拜服你對政經及軍事理解的格局。自2002年山居後,我幾乎與千數計交往過的人不再音訊,只因知音難覓。剛從唐的節目中知你目前在台灣,純粹想交你這個朋友,如屬有緣歡迎來寒舍喝茶論劍。愚 張輝山 敬啟 0911216549

我記得我們六年前的聯絡和互動。不過這次囘來臺灣,完全沒有北上的計劃,現在已經快要啓程返美了,博客也不是適合聊天的地方,還請直接用電郵聯係。
2025-02-02 14:59 回复
【工業】科技發展與美式自由無關 | 後註二
2025-01-31 00:00:00
後註二
十年前我在這篇正文裏論證了美式“自由”對科技的發展和進步並無助益,其後又反復在博客闡明,資本主義利潤至上的功利價值觀甚至還有强大反效果(參考針對GE、Boeing和Intel等案例的分析),追求人類極緻、突破既有界限的真正動力向來都必須是獲得足夠資源支持的理想主義;剛剛看到DeepSeek創始人的訪談(參見《DeepSeek创始人,一个“技术理想主义者”》),明顯印證了上述的道理。



可惜中國的科研管理階層受美國企管歪論荼毒甚深,不知道無已成功案例可循的科技創新要廣撒網、讓衆多有理想的學者足夠的資源和機會分頭嘗試,反而誤以爲無限砸錢效率最高(參考美國企業研發AI的效費比,例如《Meta AI in panic mode as free open-source DeepSeek gains traction and outperforms for far less》),於是乎不做嚴格客觀的審查論證,單純聽信公關傳言就將公款和股市資金集中堆積交給少數有背景、有組織、有政治動能的學閥,結果當然是這些騙子結夥吸乾資源,不但從一開始就不專注於創造實際成果,而且連帶餓死了無數真正想做有意義研究的團隊;上一代半導體大基金殷鑒不遠,中科大量子計算詐騙集團依舊猖獗,而科技部和教育部卻無反思改革,實屬國家和人類之不幸。





【戰略】【國際】簡評當前的G7對華態勢 | criteria
2025-01-29 23:55:00
王先生新年快乐,您怎么看Musk通过给AFD站台分裂欧盟,这是中欧合作的命门,这次trump幕僚水平是显而易见的提高了,是否可以认为专注将欧盟吃干抹净是美国这届政府的短期目标?

AfD在割肉喂鷹上,不會比建制派主流政黨更積極,所以從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説不通;最佳解釋在於Musk作爲新進億萬富豪,屬於深層政府的局外人,對白左建制派有習慣性的厭惡。換句話說,串聯歐洲的民粹派並幫助其獲得權力,主要的考慮在於内政理念的共通性。
2025-01-31 11:21 回复
【海军】054A级护卫舰 | 乌鹊南飞
2025-01-29 21:11:00
054B仅造了两艘,054A仍在续建。是054B性价比不足,所以054A改改就够用了?还是全电系统仍有问题需要改进,类似054和054A的故事?

054B相對054A的改進不大,算不上革命性的世代差異,而中國海軍對遠洋護衛艦依舊有相當大的供需缺口,所以一方面續建054A,另一面積極測試054B,等後者的新裝備得到足夠驗證,再將訂單轉移過去;這類似當年052D剛服役,卻也同時續建了一批052C。
2025-01-31 11:18 回复
返回索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