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

【學術管理】中國的學術管理問題來自基本的邏輯謬誤

2021-09-08 02:34:00

原文网址:https://blog.udn.com/MengyuanWang/167471825



最近一連串金融開放和改革措施,只有兩個可能的用意和後續:1)因爲外加因素而稍作嘗試,隨時準備收緊;2)全心推進,以做爲美國崩潰/衰退後直接接手部分金融霸權的準備。我的猜測是第二項;雖然這不是我個人的頭號選擇,但那是因爲我是外人,只能用公開歷史來做分析,沒有足夠的内部資訊來信任金融管理單位在能力、品德和智慧等方面的改進;如果高層把這件事當成重點政策來做,賦予頭等的關注、資源、人才、權限和監督,那麽其實是一個Reasonable合理(請注意,我沒有說“明智”)的決定。

中國有著全世界執行力遠遠最高的政府,在習近平10年整頓之後,更加是紀律嚴明,中央決定的重點政策似乎沒有失敗的道理,但是中共的體制、組織和原則有一個致命的軟肋,才讓我建議不要冒進;這個軟肋並不是什麽秘密,我的嘴皮都已經快說爛了,亦即學術管理。正是因爲學術管理的不足,才會有許多“學者”、“專家”被西方宣傳徹底洗腦,導致2009年宏觀經濟調控的過度和2017年對Trump戰略意圖的誤算。近年來,隨著習近平不斷出臺新的改革,部分毛病在被逐步甩脫的過程中,但在科技路綫選擇和資源分配上,沉厄依舊深重。

我一直是努力從淺顯、直接的角度出發,來討論中國在學術管理上的困難,不過我必須提醒大家,這個問題極深、極廣,並不只是假、大充斥的逆淘汰,或幾個利益山頭詐騙公款、虛耗國力而已。這些現象固然限制了自主研發的效率,大幅增加了產業升級、超趕先進國家的難度,從而壓低了無數從業人員的生活水準,但它們在邏輯上其實是另一個更基本的矛盾的體現,亦即當前中國學術管理哲學與理性治國理念之間的絕對抵觸。

中共自鄧小平開始的理性治國方針,最根本的原則之一是權力必須尊重科學和理性,而後者在實踐上往往來自專業意見。這個原則本身並沒有錯,但也同樣起自鄧小平,它被逐步誤解扭曲成爲權力必須尊重專業大佬,然後進一步演化成爲權力必須被賦予學閥。這樣的結論當然只有先假設科學成就等同人格智慧才能成立,但事實往往是徹底違反那個假設的:例如20世紀心理語言學Psycholinguistics的創始人之一Lila Gleitman的丈夫也曾有感而發:“Great scientists are often not great men.”(Lila的回答是:“Yeah. For instance, I’m not a great man.“ Henry Gleitman和老婆一樣,同是U Penn心理系的教授,雖然在學術成就上比不過Lila,幽默的程度卻差不多,例如下面這個有名的玩笑話”God must have loved the C students, because he made so many of them.“就出自其口)這還沒有考慮到中國的所謂一流科學家(”院士“),在國際上可能二流都算不上(參見高能所的領導名單;有些讀者或許覺得這麽說很不客氣,但我認爲對賣國求榮的人沒有什麽客氣可言)。

這些大佬在全世界都霸占了專業議題上的發言權,中國又多給了政治地位和管理職能,原本中國式龐大而强力官僚體系的良性制衡就只能來自科學和理性(包括反腐,這是爲什麽習近平的紀委對於采證的要求極爲嚴格),但這些學閥卻兼有政治權力和專業權威,不但在相關政策上擁有絕對、完全不受節制的決策權,而且可以利用政治能量來進一步提升專業聲望(例如通過中宣部來壓制批評論點和吹噓自己的成就,以及壟斷科研預算來做外國團隊負擔不起、卻無啥重要科學意義的實驗),再反過來用專業聲望來騙取更多的政治能量,如此無限循環;過程中還可以順便開些公司,藉著官媒的吹噓在股市收割韭菜,這是政治官僚想都不敢想的大筆外快來源。

我一再地說,政治的目標是公益的最大化,而其實踐的基礎則是理性和專業的態度。中共雖然是當前人類社會理性程度最高的政府,但這個把科學事實和專業權威混爲一談的邏輯謬誤,卻是一個極大的隱憂;如果不儘快修正,將政治上和科學上的話語權分開,那麽自私自利、竊國自肥的學閥必然只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離譜。我長期批評的幾個假未來科技,已經成爲十四五的重點投資對象,但這其實只是上述謬誤的必然結果,如果不從根治起,只會隨著中國科研層次的推進,而對國家人民造成越來越大的失血。正本清源,刻不容緩。

【後註一】這篇正文的内容,其實已經在我腦海中醖釀五六年了,但是因爲我在中美貿易戰、中歐宣傳戰、以及其他國内國外政策上,還有重要的意見必須表達,不能冒著被封殺的危險直指中國學術界腐敗的核心,就一直壓著不談。習近平最近的一波改革,才讓我放心:除了學術管理之外,中國的内外行政都已經步上正軌,那麽我終於有了效仿“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的底氣。畢竟我是台裔美籍,一輩子沒有去過大陸,這種實話我不説,還有誰敢説?原本想要上史東的節目來廣爲傳播,後來覺得他經營收費管道,不像我這樣爲了有博浪一擊的自由而始終不追求流量,所以決定不要連累人家。

【後註二】留言欄裏,有讀者引述中國學閥利益集團的宣傳稿,借用ACM Prize和Aaronson來為量子計算背書。因爲這個論點荒謬之處太多,我在回復的時候必須澄清許多事實背景,對不熟悉邏輯思辨的讀者(如果你沒有看出Aaronson原本就因爲量子計算而出名,反過來用他的論點來支持量子計算是Circular Logic,那麽你可能屬於這一類),反而可能引起誤解,以爲必須全盤接受我的描述才能推翻量子計算的地位,其實不然。這裏的真正關鍵,在於一個學術性的(亦即不在乎實用性的)ACM Prize夠不夠格立刻作爲中國科技發展藍圖,拿來決定五年計劃的頭號投資對象?獨立、客觀、深入的可行性和效費比論證該不該做,有沒有做?如果做了,那麽可用性還差8個數量級,以摩爾定律的速度尚且要花4、50年和幾百萬億美元,這個問題是怎麽解答的?有這個解答,爲什麽中國科技管理階層要深藏不露,受到質疑這麽多年,總是避重就輕、引述美國權威,就是不拿出自己的實據來反駁?

我在《常見的狡辯術》一文中曾指出,最常用的狡辯術是轉換話題。上面的例子中,中國學閥拿美國的學術獎來説事,就是轉換話題的狡辯,因爲這裏的重點話題是量子計算該不該作爲中國的頭號科研方向,而不是美國人認爲量子計算該不該投資。同樣的,每隔三、四個月,國内外主要媒體都會報導新的量子計算的“突破”,其吹噓的核心論點總是在某某無實際用途的特定程序上比傳統電腦快了多少倍,這也是轉換話題,因爲這裏的重點話題應該是量子計算距離實用(亦即破解密碼)還有多遠,而不是它能跑多少無用的程序。

【後註三,2022/01/21】博客自從早年試圖揭穿無實際價值的假基礎科研(例如大對撞機)和假未來科技(氫經濟、核聚變)等騙局一開始,就已經預期既得利益者所用的狡辯術會包含Straw Man Fallacy(另外樹靶、轉移話題),亦即假裝我的批評針對所有基礎科研和未來科技,所以博文一直都提供真正值得投資的正確方向作對照。不過量子計算因爲政治原因,一直到四個月前的這篇正文才讓我有說實話的餘裕,還來不及做出完整的論述,只簡單提起過AI是計算科目的合理研究方向之一,但其實芯片設計上還有更具顛覆性的可能突破,值得在此詳細討論。

積體電路内含高度集成的電晶體,而當代商業芯片(包括CPU、GPU、DRAM、Image Sensor等等)所用的電晶體,都基於同樣的CMOS設計,這是因爲CMOS有相對高速、低能耗的特點。然而經過50多年的Moore‘s Law發展,CMOS的潛力已接近被徹底挖掘殆盡,尤其是物理上的所謂Boltzmann Tyranny(電流每改變一個數量級,電壓必須變動至少0.06V,這只要是CMOS設計就無法在工程上避免),使得進一步減低能耗(以往主要靠減低電壓)極度困難,而當前半導體工業的最大主流卻正是繼續發展隨身輕便的消費產品,因此開發使用不同物理機制的電晶體結構,是在2030年代彎道超車的重要機遇,例如Intel剛剛宣佈將大力投入MESO技術(Magneto-Electric Spin-Orbit,參見《Intel looks beyond CMOS to MESO》)。我並不是專門鼓吹MESO:它也有一些先天缺陷,不一定能成功商業化,但全面探索可以替代CMOS的技術,卻是中國在未來十年扭轉半導體產業落後挨打局面的最佳契機,就像現在的電動車革命容許中國車企取代德日廠商那樣。

另一個值得趕緊全力投入的未來科技,剛好就和電動車有關:中國當前在電動車市場上的優勢,基本是過去十年成功扶持動力電池產業的結果,然而在電池之外,電動車還有其他的核心技術,其中最重要的是Power MOSFET;它已經成爲制約充電速度和效率的關鍵。在這方面,中方還處在國際第二梯隊的追趕狀態,剛要量產第二代的SiC,而歐日廠商已經開始批量供應第三代的GaN。同樣的,中方應該以全國之力,提早投入第四代Vertical GaN技術,以便在5-10年内彎道超車,領先普及kV級的動力電路。

和40年内絕無實用可能的量子計算相比,這些都是在10-15年之内必然能夠顛覆既有重要產業的新技術;科技部在中國面臨美方全面科技封鎖打壓的戰略挑戰下,一再忽略亟需投入的關鍵方向,反而把有限的資源浪費到毫無意義的空談上,實在是國家和人類社會的罪人。

【後註四,2024/01/05】多年前我在參與大對撞機論證的過程中,曾反復提到過去40年所有十億美元級別以上的高能物理“大科學”項目,無不嚴重超支原預算的數倍,後來美國新上的高能實驗計劃自然也不能免俗。最新的案例是Deep Underground Neutrino Experiment(DUNE,地下深處中微子實驗),由Fermilab和Stanford合作,2012年核准時預算為8.5億美元,2015年動工後立刻漲到12-18億,最新的預算是33-37億,但這排除了原計劃中的若干部件;如果照原設計完成,目前預估需50億。請注意,距離完工尚早,繼續漲價不只是可能,而且是必然。

【後註五,2024/09/09】根據Sabine Holssenfelder報導(參見《Cat Becomes Well-Cited Scholar With New Scam Method》),英美學術界出現了代爲發表論文然後批量製造引用(Citations)的一條龍服務,並且已經有一隻貓藉此成爲行業巨頭級的專家,這顯然是中國冗餘產能外溢到國外的成功新案例。

玩笑開完之後,我們必須面對幕後的嚴酷事實,亦即中國學術界已經成爲危害全人類的思想糞坑,科技部和教育部責無旁貸。

69 条留言

makludi
2021-09-08 03:29
恐龙法官的中国版本,恐龙学阀。这里面又个可怕的循环,对于高端技术,国家需要中央规划,中央规划,需要参照国内学术界。我有个问题,如果要改革,最好入手和最先该入手的地方在哪里,是根据学术不端的举报抓人,还是给学术期刊上悬赏虚假结果的赏金猎人,还是其他什么。中国学术的问题,很大部分是在我们中学和本科教育时候埋下的地雷,没有严格的学术道德要求和专业教育,我们很多人是出国了才知道ppt也要详细给出参考来源。另外有个题外话,当初半导体造假,是连蒋尚义都骗过去了,连这种级别的专家都被骗(这里他是受害者之一,所以不会有合谋),那应该去哪里找既有足够能力又有道德的专家,不能什么事情都找杨振宁。

我以前總是說要從嚴格打假做起,其實那只是最基本、最簡單、最初步、最無爭議的治標步驟(當然,現今的中國學術管理,連這也做不到)。要根治這個頑疾,必須如正文所强調,把專業權威和政治權力切割開來,然後才可能以事實和邏輯,通過公開辯論來挑戰前者(別忘了,中國的政治權力是不容公開挑戰的),一旦有了科學和理性的背書,自然可以獲得政治權力的尊重。

四年前,我發文(參見《談悟空衛星》)批評悟空衛星團隊的虛僞宣傳,《觀察者網》立刻受到政治壓力,雖然勉强發表,後來對我的其他文章有了很大的戒心,以致當我試圖把《美國陷阱》介紹給華語世界的時候(參見《域外管轄權》),《觀網》原本是拒絕轉載的。這就是後注裏所提的,“被封殺的危險”。悟空衛星還沒有什麽政治能量可言呢。真正可怕的,是官居中央委員,把量子計算這個假未來科技,搞成十四五計劃中,科研的頭號重點;你說,只要他還是中央委員,中國怎麽可能對量子計算的發展前景做出客觀、科學的評估?中國人講人情固然是一個問題,但如果政治體制根本就不容許你質疑學閥,討論文化因素毫無意義。

我覺得很可笑的,是量子計算被吹捧為戰略性的頭號未來科技,但卻從沒有經過嚴謹的評估論證(否則以8個數量級的技術鴻溝,是不可能一路開綠燈的,參見《從假大空談新時代的學術管理》),完全就是中方對美國企業(Google和IBM)為炒作資本所發的公關稿,照單全收,拿來當成科技發展藍圖(氫經濟也是如此,大對撞機和核聚變則是拿劉慈欣的幻想小説來當藍圖);既然有機可乘,自然有人順水推舟,名、利、權三收。這裏的關鍵是他的政治地位,如果不改,量子計算絕對會持續做爲無底錢坑直到他退休爲止,任何學術管理上的改革也無從談起。
2021-09-08 08:50 回复
.  
2021-09-08 09:02
這個邏輯有內生矛盾

這個邏輯有內生矛盾,在於官僚或者任何一個管理組織如果管理者自身沒有一定專業知識,要用什麼條件來判斷誰是學閥誰是真科學?

如果只是想說明尊重專業知識不等於要給學閥權力,只不過說明官僚應該聽取有專業知識者的意見,那麼不是就內建了給這種專業的建言一定程度的決策權的邏輯了嗎?因為當官僚聽取這些建言,這些專家不論真科學還是玄學已經具備影響決策的能力

那麼當官僚無法判斷學閥和一真科學(事實和邏輯推演出的結論)這兩者的時候,盧矛盾就產生了,除非官僚本身俱備這種知識

說一個自身經驗,台灣牙醫常常有亂用健保補助隨意把病人健康牙齒鑽壞再補牙詐領健保費的權力,只要有一點小蛀牙醫生可以找理由用自身專業知識建議病人鑽牙+補牙然後領健保補助,病人本身不用多花錢只需花150元台幣掛號費,但是浪費社會資源還破壞掉健康的牙齒,然後病人必須相信醫生,醫生判斷說你需要鑽牙補牙,大多數病人幾乎沒有什麼專業知識懷疑生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本身一樣是難題利用資訊不對稱來詐領社會資源,怎麼讓本身沒有專業知識的普通人分辨誰是良醫誰是黑心醫生?

中國官僚遇到相同的難題



我已經解釋過了,將專業權威和政治權力集於一身,立刻使利益糾葛(Conflict of interests)無可解開。管理專業議題,當然不是容易的事,但不論怎麽做,都沒有放任行内人自我評審來得糟糕;而當前中共的體制,不但讓學閥獨霸專業議題,而且他們可以通過一般官僚系統來操控普通輿論和金融市場,這已經不只是學術管理的問題了。

正確的學術管理,必須建立一批專門培訓出來,有若干行業知識,但毫無利益人情糾葛的職業學術管理人才;例如用數學系出身的去管高能物理,用物理系出身的去管化學,化學系出身的去管生醫。

至於你說的騙保問題,在美國也有啊。所以保險公司要求補牙之前要拍X光存證。這類的防弊手段,只要想做,總是有辦法;中共體制的毛病在於,不但學術界自己不會想防弊,而且外人想檢舉都無門可入。
2021-09-08 09:18 回复
AbzX5
2021-09-08 09:53
除了學術管理之外,中國的内外行政都已經步上正軌:意思是其他比较重要的弊端基本上都在改革中, 唯独学术管理迟迟不见动静?

王先生的药方是, 要把学术权威和政治权力拆分开来, 做学术的仅仅在自己的学术专业上有权威, 不能延伸到政治上, 政治层面要有一批专门的懂科研规律, 但没有利益冲突的专门干部(科研出身, 但不再做科研)来当Reviewer? 不知理解是否到位.

如果是这样, 我想到一个例子, 本届国家体育总局苟仲文局长. 他似乎是军工口出身的干部, 这次奥运搞了很多科学的办法提高运动员成绩. 我相信应当由不少这类科研出身, 但之后不再做科研的干部.

你的解讀正確。

中國足球如果要挽救,也必須從類似的思路著手。
2021-09-08 10:06 回复
.  
2021-09-08 10:28
最終的權力來源產生的機制是什麼

所以意思是說沒有專業知識的管理者,要用其它相關獨立專業的專業人才去管理專業的人才,而且必須把兩類人才分開獨立,這個例子,用數學系A去管理物理B 那麼想要作弊的學閥要同時攻破2層難度變高,同時攻破數學和物理兩方面的專業人才,除非他們合謀(重點是要防止兩類獨立專業人才合謀機制的制度設計,也就是避免變成一個迴圈利益或反饋機制) 類似避免旋轉門?這方法詐領難度變的很大就是了,但還有一個難題管理者如何確定A是專業人才,或A自己本身不會腐化?因為B的專業性是A來確定 那A的專業性由誰來給予?最終權力不就回到科學共同體(也就是學閥權力) 還是官僚授權? 如果這兩個都不依賴,只依賴純科學方法論(事實和邏輯從零開始的推演結果),一個官僚或普通人從零要開始學習系統的科學,懷疑專業者的判斷可能要花幾十年去讀書才有資格懷疑,經濟成本太高,最終還是可能發生檸檬市場資訊不對稱劣幣趨逐良幣效應



還是說要發展出類似學術的三權分立體制.....(類似行政立法司法互相監督那樣),但這套民主機制也被財閥攻破了,三權分立的權力來源於普通沒有知識的人民,但人民選出的人不能保證是人才,雖然官僚知識水平一定比普通人民效高,但是如果專業分工越來越細化隔行如隔山怎麼半?



我早説過,沒有完美的體制;好的體制容許並鼓勵好人掌握權力、爲民服務,最終還是要靠一群個人的努力。如果管理人員來自行業外,那麽就可以用監督一般行政人員的手段來防範腐敗;習近平的反腐已經纍積了足夠的人才和經驗來做這些工作。

但是有極度惡劣的體制;中國當前的學術界,無限放大偏見和私利,不容公益的討論和監督,完全不給好人發力的餘地,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2021-09-08 11:35 回复
.  
2021-09-08 12:38
官僚的權力來源於考試制度官僚的權力來源於考試制度,然後再慢慢從基層地方官累積實務經驗再生成功升級高級官僚,一般國家行政官僚基層是從公務員考試制度來的,但是中國從古時候就有科舉制度,只是古代科舉只考八股文並不考理工或經濟等對人類社會實用的科學,這也是中國官僚體制比西方高效率的原因,因為中國有2000多年的官僚中央集權歷史,但西方官僚只有百年左右的歷史之前長期是貴族封建社會 之前我有一個想法把「考試和民主結合」避免民粹主義(火雞投票過聖誕節),社會底層的前1%不至於變成民粹主義者,但是從社會底層提升上來的高級官僚經過若干時間或幾代人以後會變成利益相關方,所以為了避免上層階級壟斷投票權,可以把全國人口財富的多寡分成10等分,每一等分的人口都有1%的名額通過民主考試,也就是財富最底層的PR10%人口也會有底層當中最聰明的1%名額可以取得投票權,並且在取得投票權之後該資格只能使用10年,也就是10年後就要重考才能再次取得投票權,然後這個國家可能還需要媒體國家化避免資本干預媒體,然後憲法規定只能100%公費選舉無政治獻金,因為保障最底層的10%人口和頂層的10%一樣都是只有通過考試的1%能取得投票權,這就造成10等分財富分配當中每一等的人都有同樣的投票權名額,並且10年後投票權自動失效就要重考避免永久壟斷,這樣的制度是否有可能有效運作避免頂層壟斷所有權力? 雖然說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制度,但是不同的制度設計效率差距非常大,就跟不同的作業系統一樣,我也想不出完美的方法,要攻破這樣的制度也需要很長期間
尘寰梁津
2021-09-08 15:27
邓曦泽:中国改善学术环境不能回避合法“腐败”

我认为这篇文章对先生所说是很好的补充,邓曦泽:中国改善学术环境不能回避合法“腐败”,https://www.zaobao.com/forum/views/story20210708-1166143,他提出的建议是:第一,一定级别的官员不得以第一申请人(即项目负责人)的身份,申请省部级及以上的科研项目,但可以作为非第一申请人。第二,一定级别的官员不得以第一申请人的身份,申请省部级及以上的科研奖励,但可以作为非第一申请人。

第三,一定级别的官员不得以第一导师的身份,指导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尤其是不能指导博士研究生,但可以作为副导师。副导师制度现在就有。第四,一定级别的官员不得作为专家,参与一切评审和鉴定。



小打小鬧,治標不治本,類似美國的思維模式。

不過話説回來,過去五六年,在中宣部監管下,我也是一樣的只能談皮毛;這正是當前體制問題難解的深刻體現。
2021-09-09 01:08 回复
路哥哥
2021-09-09 00:37
搞学术的不能有政治权利,该如何具体落实呢?是不让当重要领导?我记得前几年河北某大学韩春雨有个造假事件,不少学术界人士给他的大学写公开信揭露他,但是好像他的大学依赖他的“成就”申请了不少经费和其他好处,所以领导依然袒护他。也就是说即使领导本身和学术无关,但是领导下面的人造假如果能给单位带来好处,依然会袒护造假。会不会只不过是学术大佬的山头变成其他人的山头?

外來的管理階層方便輪調,比行内人不動如山要好多了。

一般地方政府也有這類護短的問題,習近平的紀委和監委不是一步一步解決的嗎?我一再解釋,體制從來不是萬靈藥;這裏的目標是改掉無解的惡劣體制,換上一套容許自清的理性架構,然後再靠好人的努力來謀求公益最大化。

這個邏輯謬誤,你是這篇正文留言欄的第三犯,更別提我以前解釋過幾百遍了。在參加討論前,讀者有責任先回顧博客以往談論的道理,並對當前的議題做一點思考。直覺反射性的質疑,純粹浪費我的時間;警告一次。
2021-09-09 00:55 回复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021-09-09 02:51
有一個和學術管理有關,本文邏輯也適用的方面,就是學校、學術成果、以及各種專業領域的評鑑與排名。西方國家近來在一些以專業為號召的評鑑與排名中醜態畢露,讓中國人對各種國際排名的信任度大減,我認為是中國提出自己標準的好時機。排名這種事雖說虛榮成份不少,但也是話語權的一種,形成路徑依賴後更有(非理性的)長遠實質影響。如今西方的排名話語權稍稍衰退,留出一些空地,你不佔領,就會有各路牛鬼蛇神來搶佔。回到本文邏輯,中國在制訂自己的評鑑與排名的標準時,必須依照科學事實,可參考專業大佬的意見,但最終要由非利益相關方來定奪。

這些枝葉細節之所以難成,正是因爲中國學術專業界的根爛透了。一旦做出合理的根本改革,中方的高效官僚體系自然能讓這類工作水到渠成。
2021-09-09 03:07 回复
梦游
2021-09-10 00:10
2015年我国对于院士就提出要回归其学术性和荣誉性,不知是否与文中所说相关?不过似乎一直以来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我注意到在今年5月18日有刘鹤关于院士制度改革的调研新闻稿,但愿是个好的开端。

思路方向是一致的,但那個建議沒有後續,可能是對“外行領導内行”這個口號無法反駁,所以其實要培育與行業無牽扯的專職學術領導人才,是個關鍵概念。

我選擇在正文裏只談邏輯基礎原則,是爲了簡單易懂;沒有提及正解,是原本就準備在留言欄詳細討論。如果正文被引用到別處,而出現海鷗式留言攻擊“外行領導内行”這件事,我希望博客的讀者能順手糾正解答。
2021-09-10 00:31 回复
Zeroy
2021-09-10 14:54
关于学阀一事,我认为王先生不必过度担心。中央已经非常明确将对学阀动手,之前主席在8-31的六中全会上用了极大篇幅(基本是全部篇幅)来讨论高校事宜,具体的行动估计已经在筹划之中。这也是大陆政治行动的比较经典的流程,即高层在重要的政治会谈上发声,晚些时候相关的政策出台。

我也希望大内自有高人,但是十四五計劃白紙黑字寫著要重點投入量子計算和核聚變,這些高人顯然都去睡大覺了?其實這裏的道理我也反復解釋過了:不論有多麽聰明,都無法突破信息不對稱;我有些特定的經歷和視野,是中國政府的幕僚所不可能擁有的,例如在美國生活30多年,見過學術和金融高層的内部運作機制。

學術管理的改革,治標不治本的方案有無限多,連我以前都被迫只談打假,那篇《從假大空談學術管理》雖然傳述者眾,也可能是最近改革聲浪的起因之一,但並沒有明白解釋必須剝奪學術大佬的政治權位。一旦内部開始討論方案細節,既得利益者必然會想要棄車保帥,現在把握時機,把道理解釋清楚,事關中國未來3、40年的國運,怎麽不重要?
2021-09-11 00:42 回复
狐禪
2021-09-10 16:41
管理上的一個兩難是(尤其在高科技):方便好人的也會方便壞人,限制壞人的也會限制好人。常見到的結果就是壞人上下其手,好人有志難伸。解決的關鍵在分辨好壞。但通常 好/壞 是動態且片面的--現在好不代表以後也好;物理學術中的好人,在其他地方不一定好。這才是難解之處。這解也必得是動態的才行--沒有畢其功於役的做法。管理者得先認識到難度,才能想法子解決。

關於這點,我以前也反復解釋過了。如果是追趕式任務,事先知道What,想解決的只是How的問題,那麽完全可以集中力量在一兩個團隊,然後不斷做進度評估。但若是尖端科研,在草場裏找一根針,就絕對不能讓學閥獨霸資源,必須廣汎嘗試、雨露均沾,冷門、沒有新近論文都不成問題。這類研究99.99%都不會有突破,甚至可能90%會是不值得發論文的負面結果,所以“空”是理所當然的,必須視爲正常工作的一部分。
2021-09-10 23:41 回复
AbzX5
2021-09-11 00:08
其实美国的人才培养也有一点问题, 50%的博士学生最终退学, 浪费的财力不计其数. 究其原因, 就是太迷信自由竞争, 要求助理教授在或得永久教职位前拼命, 但是一旦教授得副教授永久教职又完全放任不管, 为了补偿一个极端, 引入另一个极端, 学生则当了炮灰. 不过好在基本上将政治和科学分离. 中国如果能好好改革, 确实能影响之后的国运.

學術先天是探索人類的未知,不可能高度優化。所以學術管理追求高效,本身就是一個Folly。這裏能選擇的,只是最不壞的制度。
2021-09-11 00:22 回复
Niets
2021-09-12 13:56
最近有中科大背景的风云之声将以前的抖音视频重新发文《拒不承认九章的成绩,是种什么心理疾病?》(https://www.sohu.com/a/489112015_669860),认为质疑九章和量子计算的都是民科,理由是2020 ACM Prize发给了Scott Aaronson来表彰他为量子计算所做的贡献,其中一项主要贡献是Boson Sampling,正是九章所演示的。既然九章和量子计算的应用有ACM和名教授背书,那怀疑的声音自然是民科。

请问王先生:您在《從貝爾實驗談起二》问答中提到过Boson Sampling对量子计算特别友善但并没有实际用途,那这次ACM Prize算不算行内人员为保证经费而作的公关?还是说Scott Aaronson的成就是真,但这篇文章利用ACM Prize和Scott Aaronson来移花接木,混淆视听?

過去20年新設的這些由Billionaire資助的科學獎項,無分中外,都是典型的現代美式資本運作:名義上是科學,實際上是行銷。一開始行銷的是幕後金主的行内朋友的職業聲望,最終如果有需要,也可以演變成金主自己的商業炒作。這裏我最痛恨的是Breakthrough Prize in Fundamental Physics,幕後金主是一個原本學超弦、後來轉金融的私募基金大亨,所以這個獎實際上就是超弦獎。

ACM相對好多了,畢竟計算是個工程議題,不可能100%靠詐欺。但“不是100%詐欺”並不代表“100%不是詐欺”;遇到量子計算這種整個行業都在騙,而且還有好幾個超大型企業做後盾的東西,總還是有走上前臺的時候,届時就必須挑一個最玲瓏八面的人來得獎,Aaronson於是脫穎而出。我説過了,中方的科研投資完全沒有經過理性的論證,英美財閥的公關宣傳被當成發展藍圖,這裏正是細節示範。

風雲之聲當年不也是支持過王貽芳嗎?這種不談科學、不談事實、不談邏輯,直接講權威的論點,而且用的還是繞了幾個彎才能搭上邊的權威關係,不很明顯地是在轉換話題(尤其是要避免回答“八個數量級”這個質疑;這裏的關鍵在於他們反復吹噓的,始終是在特定題目上比傳統計算機強多少,這本身就是一個僞命題,真正的議題是什麽時候有用)做狡辯嗎?他們純粹就是既得利益者的傳聲筒、國家民族的吸血蟲。
2021-09-13 02:14 回复
楊光
2021-09-13 11:28
利益山頭無處不在

個人深以為然,最近台灣一個前中研院院長的新聞,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台灣最大的學術山頭,圈了無數的經費,成立公司技術移轉,股票上市,新藥最後失敗坐收,但已套利,然監察院糾察3次,最後1次竟翻盤成功,後續政治力介入,完美脫身,最近還得到了某個科學獎....,是不是很像文中的套路。



如先生所言,中國的行政體制,效率與執行力還真是首屈一指,在如此大的組織體量進行改革真的很了不起(尤以最近的娛樂文化改革作為,真是令人激賞)。但若中共有所謂權力必須尊重科學和理性的特質,所先改革的第一個重點不是應該是最頂尖的學術機關嗎?他們才是最具這種特質的團體,如此各種政策的出檯有這些機關把關,才能形成真正尊重科學與理性的最大公約數利益的政策,而不是利益協商後的結果(看看民主體制下的各種扯皮議題)。但顯然他們仍然被權威專家所綁架或誤信?如先生所寫的,整體而言學術這區塊仍然是與上述邏輯上的衝突。個人覺得可能就跟中醫藥一樣,有某種程度的感情因素影響了決策。



當然很多議題都是你的正義不是我的正義,人言可畏可挑,人性自然趨利,沒有完美的制度,利益山頭無處不在,關鍵都在人,當利己跟利國衝突時,重要的是否有其他人或系統糾錯?這時能檢視唯一的準繩就是科學數據的客觀呈現。如大對撞機,若非先生和楊振寧出頭,被專業大呼攏的機率還是很高的。試想當時,若各界科學人(非一般大眾)秉持公心(不怕得罪山頭)仔細審視該議題,還怕不會發現這是個空中樓閣嗎?但當時還真的沒有任何聲音,太專業的議題真的只能靠專業良心的發聲與塑造尊重科學的環境與範圍來討論。相信某權威說的話,整個智庫不去仔細檢證與推演,這跟現在台灣教育體制有何差別?相信諾貝爾獎化學得主的教育改革,得到的是階級更加凝固與無法

流通。

在我看來,學術機關像是一個身體的前期免疫系統,或是系統的糾錯機制,沒有這些強大客觀的前期系統,漏掉後擴散很容易形成癌細胞或大漏洞。你可以想像若這系統不健全,選擇性漏掉或以偏概全,會造成身體何種災難。決策中間最怕的是選擇性呈現數據或追求文青式的心理認同文章,非常容易陷入信息不對等或被思考反射限制的套路。說到這個,個人還是感謝先生無私提供觀念破解世間迷障,師者除傳道授業解惑,還有我最佩服的更高層次「教化之功」。先生國士之才,網路信息擴散的特殊性,華文圈子10年教化之功,認識當今世界運作真相,先生當屬首功。

歐美過去300年的世界霸權,其實是建立在Age of Enlightenment爲了推翻舊有宗教思想桎梏而推行的理性思維和科學文化之上,但到了20世紀,英美爲了對内對外忽悠,把功勞偷來往自己的政治、經濟體制上貼金,反而成爲新的宗教(政治方面成爲白左民主教,經濟方面成爲私有市場教),才害人害己,造成過去半個世紀的迅速衰落。

日本、台灣和中國的經濟崛起,也同樣是建立在理性政策之上,但前二者已經跟隨英美墮落,中國有必要深刻檢討,認清治國的核心方針(亦即理性和科學),徹底排除外來和自發的各種不切實際、不合邏輯的制度和習慣,才有長治久安的可能。我若是能教育幾千名未來的精英,他們又各自去影響幾百個身邊的人,那麽或許可以讓理性思維在中國更加普及深入,最終延長國祚幾十年,這裏的潛在貢獻的確有可能比政策上的直接建言更大,所以我一直兼顧著博客作爲培訓班的任務。
2021-09-15 01:14 回复
.  
2021-09-19 19:22
我不明白的地方我不明白這篇文章的地方,這整套邏輯論述本身還是充滿矛盾,以下幾個基本假設或論點上其中有幾條必定是錯的,因為相互矛盾1.權力不能被賦予學閥,政治權力和專業權威,不能同時有,科研領導階層(或管理階層)本不不能出自該項目的學術背景,否則可能會發生利益相關方利用自身知識自我圖利的矛盾這是這篇文章的主要論點2.然後又同時認為管理科研的領導方必須具備該項目的相關知識成為獨立方(比如數學管物理、物理管化學),但又不能從該項目本身的知識體系(或學閥)出身3.領導階層本身有越高的基礎科學知識水平和受過科學方法論教育,決策犯錯的機率越小,並一定非要是專業相關人才,因為自身知識水平越高依賴幕僚做決策輔助的空間越小(我只的是基礎知識),相反的如果找一個低水平的普通人管理科研,犯低級錯誤的機率會變的很高第1和2條是這篇文章的主旨,第3條自我自己認為的 但從第3條假設中可以推論出第1和2當中有矛盾 因為當管理者的專業能力不斷提升以不斷適應越來越細的分科的時候,他可能就是從該知識體系的學閥出身,兩者重疊有極高的概率
.  
2021-09-19 19:31
我不明白的地方我不明白這篇文章的地方,這整套邏輯論述本身還是充滿矛盾,以下幾個基本假設或論點上其中有幾條必定是錯的,因為相互矛盾1.權力不能被賦予學閥,政治權力和專業權威,不能同時有,科研領導階層(或管理階層)本不不能出自該項目的學術背景,否則可能會發生利益相關方利用自身知識自我圖利的矛盾這是這篇文章的主要論點2.然後又同時認為管理科研的領導方必須具備該項目的相關知識成為獨立方(比如數學管物理、物理管化學),但又不能從該項目本身的知識體系(或學閥)出身3.領導階層本身有越高的基礎科學知識水平和受過科學方法論教育,決策犯錯的機率越小,並不一定非要是專業相關人才,因為自身知識水平越高依賴幕僚做決策輔助的空間越小(我指的是基礎知識),相反的如果找一個低水平的普通人管理科研,犯低級錯誤的機率會變的很高第1和2條是這篇文章的主旨,第3條自我自己認為的 但從第3條假設中可以推論出第1和2當中有矛盾,因為當管理者的專業能力不斷提升以不斷適應越來越細的分科的時候,他可能就是從該知識體系的學閥出身,兩者重疊有極高的概率,但如果找一個普通人做決策幣定平方依賴幕僚決策,而幕僚本身也可能是來自利益相關方(看美國政治游說團體就知道)
乌鹊南飞
2021-09-28 20:37
社科院傅正研究员关于胡适在并无一流学问的情况下怎样左右抱大腿最终成为一代学阀的五期视频: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Q4y1a7eB?spm_id_from=333.999.0.0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g3411q78Q?spm_id_from=333.999.0.0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U4y1N7Rq?spm_id_from=333.999.0.0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R4y1p7Qt?spm_id_from=333.999.0.0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q4y1N7S6

看完既了解了胡适其人,又知道了学阀的权术,也明白了一直以来中国自由派知识分子的深层心态,我觉得诸位值得一观。

我的祖父是中文系教授,雖然他本人不屑於爭權奪利(我對貪腐的潔癖就是從他那兒遺傳來的),但其他文人汲汲營營、寡廉鮮恥的醜態,我從小聼多、見多了。

中國的特別之處,在於別的國家,理工科因爲有客觀標準,學術風氣一般是優於文藝類;中國的文藝科原本就有一大堆舊文化的包袱,所以比歐美還糟糕,但40年的絕對放任居然把理工科弄到更腐敗,也算是世界奇觀之一了。
2021-09-28 23:25 回复
韭菜盒子
2021-10-19 15:40
一点传播学建议

近日诺贝尔奖获得者陆续揭晓,没有一个中国籍的获奖者,这件事在国内舆论界引起不小的争论。王先生在谈论中国学术管理问题是不妨从这一点切入,容易获得更多关注。

我想,每逢熱門新聞爆發就在事後一窩蜂搶著發聲評論的大V和鍵盤俠數以千萬計,透視新聞背後真相、提早做出警告的卻只有我一個,所以還是以不凑熱鬧爲宜;畢竟事後評論所反映的是動物性的直覺聯想,只有事先預測才對應著理性的邏輯因果判斷。

中國科研學術界很難做出顛覆性的突破,其前因後果,我事先解釋得還不夠嗎?
2021-10-20 07:11 回复
韭菜盒子
2021-11-03 05:11
关于农村教育

王先生之前曾对中国智库人士较少谈及城乡教育差距问题表示失望,这一点应该是误会了。比如上海交通大学的陆铭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参见这篇文章: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3426.html

陆铭老师在中国智库内的分量绝对不一般,先前习总书记在十四五规划的专家座谈会上专门邀请了9人作发言,陆老师就是其中之一,参见http://www.gov.cn/xinwen/2020-08/24/content_5537091.htm

有聲量很好;希望不只是少數人孤軍奮戰。
2021-11-03 06:04 回复
Rosen
2021-11-08 10:37
小小建議:後註部份可以加上日期,比較能清楚知道是否為新發表的內文,一般人看過主文後比較不會再重新去注意,有後註的日期對讀者來說能清楚辨別其為新發表的內容並加注意及閱讀。謝謝!!

我一直盡可能留下時間標簽,並且把新增補的文章置頂幾天,提醒老讀者注意。

不過統一規格,的確更方便新讀者回溯舊稿;此後新加的後註,我會加上日期標簽。謝謝你的建議。
2021-11-09 04:56 回复
韭菜盒子
2021-11-12 06:35
日韩的学术管理比较韩国近几十年经历了奇迹般的经济腾飞,且拥有5千万人口,但是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等科学最高奖项中却鲜见韩国获奖者。对比邻国日本,其人口是韩国的2倍,可是本国诺奖获得者却远远高于韩国的2倍,是否说明韩国学术管理也有类似中国的学术腐败问题?日韩的学术管理对中国有何启示?
GUI-龟
2021-11-18 01:00
从反垄断法领域一窥中国学术界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

这两天有关注了国内一个反垄断领域的学者刘旭(目前身份为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发现国内反垄断学术圈生态不容乐观。反垄断领域也算是有一定专业知识壁垒的领域,具体的执行效果,完全取决于中层执行机构。反垄断部门这几年的成绩如何,大家有目共睹。这不光是具体执行人的问题,在执法运行制度层面上,也存在一定问题。



刘旭在《反垄断法学术生态之反思》(https://zhuanlan.zhihu.com/p/19975945)中描述了反垄断学术界现状。简单来说,反垄断部门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做法明显有问题(文章列举了一些经典案件,比如奇虎360起诉腾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败诉),但学术界非但没有提出质疑,反倒保持沉默甚至点赞。文中有简述这背后的逻辑,我直接引用原文。

“首先,学者也构成了一个市场,符合执法者、司法者、企业需求的学者就可以得到回报,或名或利。于是就构成了一个双边市场:在为反垄断执法机构、法院做专家咨询时,学者可以不收费,但只有符合反垄断执法机构、法院偏好的学者才能被器重,才能被选入个案咨询小组、立法咨询小组甚至反垄断委员会专家顾问组;而在双边市场的另一侧,学者可以通过由此积累的声誉、接受采访的机会,再赢得更多给企业做顾问的机会。类似地,一些律师也会选择在媒体上力挺执法者,亲自撰文支持执法者(参见《 谁将是高通案背后的受益者?》中的罗列),从而寻求以后在代理当事人接受执法者调查的案件中争取获得处罚上的宽大处理。由此埋下的寻租隐患细思极恐。”

“当然,也并非所有学者都这么看重名利,或者都有资格参与这样的名利博弈。但由于人际关系等局限,以及国内论文发表、课题申报可能都需要仰仗学术权威的友情支持,所以许多学者,尤其中青年学者也就没有动力或勇气去挑战有争议的执法与司法实践,因为那背后往往有著名学者作顾问背书。同样,著名反垄断法学者之间也尽量避免公开在媒体上交锋,尽量维系一团和气的和谐氛围。”

“更糟糕的是,上述格局导致国家发改委反垄断执法机构不惜借助媒体造势执法,工商总局反垄断执法机构也选择在《反垄断法》生效6周年前后突击检查微软来作秀执法,而最高法院则在没有任何质疑的情况下,一而再再而三地给问题很多的奇虎诉腾讯二审判决赋予很高的荣誉和评价,并堂而皇之地写入最高法两会报告中去。这最终都导致在《反垄断法》适用中出错的执法者、法官可以借助裹挟舆论、蒙蔽上级,把自己有争议的做法上升为国家行为,从而让绝大多数人无法再敢质疑,以便换取自身正当性和安全感。在这样的背景下,之前保持沉默的学者想再提出质疑,恐怕就更难了。”

在今年10月26日,刘旭在动态中引用此文,并感慨“原帖是6年前写的一篇反思。当时,虽然感到悲愤,但仍旧对我国反垄断法学术界心怀希望。但现在反垄断法学术生态变得更糟了。没有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反腐败,也没有反垄断法学术界的反腐败,劣币驱逐良币,被收买的学者声音借助被收买的媒体泛滥。能做的,恐怕就只有让自己活成一束光,哪怕是稍纵即逝的闪电。”

GUI-龟
2021-11-18 01:05
字数限制接上文

在《关于阻碍《反垄断法》运行监督机制建设的问答》(https://zhuanlan.zhihu.com/p/19823599)一文中,刘旭对比了2009年和2014年学术生态的巨大变化,认为关键节点在于2011年底国家成立了“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这个咨询组的成立有很多不清不楚的地方。首先,该咨询组的成立是2008年王岐山就已经部署的工作,但一直拖到了2011年才成立,中间涉及因素,外人不得而知。其次,咨询组的纪律并未对外公开,外界不仅不知道咨询组成员是否可以为企业代言之类的纪律,也没有办法监督咨询组的工作。最终在执行过程中被扭曲的咨询组制度让咨询组专家和执法部门成了互相成就的关系。执法部门可以靠专家背书做一些有争议的执法,专家可以靠咨询经历获得更多的话语权,成为业界大佬。

我並沒有什麽特殊管道,所以這類有關腐敗、壟斷的内幕消息一般無法置評,不過本周看到《經濟學人》上的一篇文章(參見《Attack on the Tycoons》,https://www.economist.com/finance-and-economics/china-attempts-to-clean-up-its-sleaziest-regional-banks/21806193)有所感觸:中國改開40年,全面引進市場經濟卻沒有配套的監管系統的結果,是重蹈19世紀英美的覆轍,朝向Gilded Age演進。美國能夠慢慢吞吞、用20世紀的前2/3來對自私的資本做出若干限制,是因爲擁有霸權,沒有太大的外來危險。中國在崛起階段,現任霸主已經在全力打壓,然而學術、金融、商業管理上都是一塌糊塗,欠債極深,不改不行。習近平的改革速度已經是超過我以往認知的人力極限了;上面那篇文章討論的是全國幾千家地方金融機構被私有資本侵占成爲Piggy Bank,這似乎是現在整頓的重點方向,我完全同意應該是最優先,所以大家稍安勿躁,有什麽不合理的問題提出來公開討論、以便提醒執政階層是應該的,但政府只能一步一步來也是我們必須體諒的現實。
2021-11-18 11:39 回复
尘寰梁津
2021-11-19 16:21
上面两篇文章分别是15、16年的,用来讨论现状恐怕过时了,近年的进展如下: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21-11-19/doc-iktzscyy6388377.shtml?cref=cj直到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前,反垄断执法工作在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的领导下,由反垄断局、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和反垄断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局三个机构承担,但存在多头执法、执法标准不一等问题。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将反垄断执法工作统一归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反垄断局成为专门负责反垄断执法的机构,同时承办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日常工作。在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被确定为2021年要抓好的八大重点任务之一。4月22日,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反垄断工作会议将2020年定义为“反垄断工作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会议明确,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反垄断工作“大年”。强化对平台经济垄断行为的执法是今年反垄断工作的重点,“天价罚单”频现。4月10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责令阿里巴巴集团停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并处182.28亿元罚款;10月8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美团在中国境内网络餐饮外卖平台服务市场实施“二选一”垄断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处34.42亿元罚款。11月18日,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大楼,国家反垄断局正式挂牌。
yyds
2021-12-14 23:56
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好像是一个决策份量很重的一个环节,自从集体学习量子科技研究和应用前景之后就开始加大布局,从54到量子科技再到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之后都会十分重视,但不应该过分相信权威,中国确实需要战略科学家,比如像王先生这样的,但是如果找错人真是万劫不复

這是正文裏已經詳細並深入分析的問題,也是中國當前體制的最大漏洞:尊重專業是正確的原則,但專業事實必須經由不間斷的邏輯辯證來反復挑戰和確認。一旦把專業權威擬神化,學閥的錯誤和詐欺就無從揭發,何況是賦予他們額外的政治地位和權力,那當然是放任自私自利的忽悠謊言享受無限的正反饋輪回。我及時阻止了高能所的陰謀,但在量子計算和核聚變發電上晚了一步,已經讓國家承受極大的隱性損害(除了半導體、發動機、機床、儲能技術、生命科學因而沒有及時獲得應有的投資之外,學術文化的持續惡化影響更爲長遠),是我日常痛心疾首的事。
2021-12-15 06:55 回复
弃车成杀
2021-12-16 02:14
新能源汽车算是搞对了。。。 半导体主要是之前没有市场吧 倪光南好像被联想赶出去后 做过芯片 但是没足够试用机会 最后就没了

汽車和半導體等產業政策的得失,我已經反復詳細分析過了,這裏我只更正以往的一個筆誤:在過去十年苦心培養車用電池技術,爲了當前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的爆發奠下基礎的,不是科技部,而是工信部。或許劉鶴可以考慮讓工信部統籌半導體工業的進一步整合發展。此外,我的印象中,科技部似乎沒有在21世紀做過重要的正面貢獻,反而和教育部並列為危害學術風氣、人才培育、社會公益和產業發展的兩大毒瘤;如果事實不是如此,熟知詳情的讀者請賜教。
2021-12-16 04:28 回复
弃车成杀
2021-12-16 06:16
我觉得是这样 中国的政策都喜欢有明确考核标准的能做好。 产业方面可以看经济效益比如现在电动车生产的多好有明确标准可以看的 教育部科技部怎么看呢? 只能数文章数量 数高水平大学数量 然后出现凑文章数字 送钱给外国留学生来读书 这种荒唐事 目的就是完成指标。 之前的碳中和也是这样啊 明确每个地方限制排多少碳 就出现了到第三季度末 一刀切限电
AbzX5
2021-12-16 13:54
科技部工作脱离实际, 职能与其他部门又多有重叠, 应当将考虑将科技部拆分, 一部分并入教育部, 组成新的科学教育部, 慢慢整顿学术风气, 而另一部分并入工信部, 组建新的工业与先进技术部, 抓紧专心做与产业升级联系紧密的工作.

你的建議似乎值得考慮,但我對國務院内部行政細節不熟,沒有資格做論斷。
2021-12-17 03:15 回复
Fisher
2021-12-20 13:07
学术圈的问题

作为一个长于大院,亲眼见证中国改开40年理工科研学术日渐衰朽,也在北美学术圈讨生活20余载的老鸟。我想大约有小小资格回应一下王大哥关于中国学术圈问题的讨论,若有言之谬误,诸位见谅。

知识分子圈子,其实和妓院差不多,捧高踩低,厚颜无耻之徒比比皆是,这一点与中美无关,只和日趋激烈的竞争与狭小的学术邻域划分有关。而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学阀,学霸对学术资源的垄断和控制,诸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立项,评审,资金分配;学校与机构内的职称评审,文章同行评议与发表。你只要在这个圈子待超过五年,不可能不见识如文艺圈一般的黑暗腐朽。

而打破这种循环,其实还是要回归对科学与技术的本质认识,科学与技术必须提高事实生产力。曼哈顿工程,或者两弹一星工程就是典范。国家选择科学家必须以此位准则,不然象现在的中美学术圈,比烂是必然,官僚主义也是必然,排资论辈更是必然。 国家应该只对生死攸关的竞争领域立时效性很强的项目,然后全国放开竞争,双盲评选,在目标确定的前提下,一开始广撒网,然后在突出的团队里,选择龙头,再组建核心团队;同时充分数据共享,成果均沾(很多时候有重要贡献的,不一定只是核心成员,非核心成员很可能提了一个非常好的日后得到证明决定性的方向/方法,但他们没能力或条件去完成)。而对应的必须取消官僚与行政部门在科技与教育界的决定地位,他们只是后勤部队,不应该拥有指挥权。简单一点,恢复战时体制,不问出身,不问衔职,只问谁能打胜仗,一如曼哈顿工程和两弹一星工程的做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发展科技,不仅造福一国,一族,亦对人类持续发展有所助益。



很高興有學術人一起檢討如何改進科研學術風氣。你說的,其實我在幾個月前也討論過:亦即追趕國外、研發方向明確的實用性科目,應該以工業應用成果為導向(像是“比超算快100000000倍”或者“創下等離子體溫度新記錄“這類自己畫的空靶,反而是很嚴重的Red flag警號)。不過如果是在理論或技術的知識前沿,如何突破尚屬未知的領域,就必須廣為撒網,切忌輕信公關來做“重點”投入。

至於崇拜權威、縱容學閥、或者迷信唯論文至上論,則永遠都有極爲惡劣的負面作用。
2021-12-29 05:18 回复
AbzX5
2022-01-23 04:36
现在似乎功率半导体都使用SiC, 而高频采用GaN, 能否稍微向外行的读者介绍下, 对于功率半导体, 为何GaN会比SiC先进一代? 是否有推荐的阅读材料, 一般媒体少有介绍两者的区别.

GaN的效率和切換速度都比SiC更高,但是爲了高頻輻射(例如AESA雷達和通信)開發的既有GaN是所謂的Lateral GaN,亦即只在Si或SiC晶片上長很薄一層GaN,結果在電壓(目前只能做到650V)、熱性質和壽命上都完全不能滿足下一代電動車的需求。例如進一步提升充電速度和電路效率最簡單的辦法是提高電壓,BYD剛宣佈用800V的新車,有歐洲設計準備用900V,但是到2025年絕對會有1-2kV的要求,雖然可以用SiC凑合,最好的解決方案還是Vertical GaN,亦即整個晶片都是GaN。參見https://www.eetimes.com/vertical-gan-devices-the-next-generation-of-power-electronics/#
2022-01-23 08:51 回复
AbzX5
2022-01-23 09:57
谢谢介绍, 我读完了才知道, 原来现存的GaN所沿用的设计只是SiC上面铺一层GaN, 而不是真的全GaN, 怪不得明明性质更好的材料却反而会有导热和电压不高的问题. 可以料想, 一旦真开发出 1kv ~ 2kv 的系统, 那么原来500V大约20分钟的充电时间, 现在只需要5分钟, 已经和传统汽车加汽油没有太多用户体验上的区别了, 而能 5 分钟的电动车也将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是的,我一直覺得靠換電池來延長電動車里程,是忽悠硅谷私募基金那些傻逼的騙錢伎倆,這是次要原因之一(主要原因是排隊上機臺的等待時間必然比充電更久)。
2022-01-24 00:55 回复
Happykelee
2022-01-24 23:35
饶毅教授发文痛批蒲慕明把持的“脑计划”项目

王老师,昨天饶毅教授在自己个人公众号上发表文章https://mp.weixin.qq.com/s/pG43C8AqD5w8Zc0F-t8kMQ,痛批了上海神经所所长蒲慕明把控的中国“脑计划”项目,其中内容和您文章多有对照。但略微讽刺的是,饶教授可能不太懂“量子科学”,所以他行文开头的正面例子居然是“量子计划”,唉。



我對饒毅教授是很欽仰的,學者不像我這樣不誤正業、到處去瞭解其他專業的運作内幕也屬正常。
2022-01-25 02:09 回复
caspase
2022-01-25 00:16
我也看到饶毅的文章,他说的是量子计划的经费管理相对透明,但并不代表这个计划本身是个好的大科学计划,这是两码事。换句话说,潘建伟和蒲慕明都给自己的领域忽悠来了几百亿经费,但是潘在分钱时还比较厚道,但蒲则是把大头都给了自己的门生。饶毅和蒲慕明曾是战友,他们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对大陆生命科学的布局有非常大的贡献。饶毅第一次批评蒲,是在2020年。上海神经所的杨辉剽窃付向东的实验思路抢发论文后,蒲作为主任选择了包庇,但那次饶毅只是点到为止。这次火力全开,显然是蒲太过分了。

我对蒲的行为是很失望的,他自己在业内德高望重,十几年前还没全职回国时,自己也曾批判过中国的所谓大科学计划(当时以军事科学院的贺福初为代表,大搞所谓人类蛋白组计划,结果堆砌了一堆质谱数据,对生命科学的贡献几乎为零),现在被委以重任后,反而活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在千人计划刚刚实施时,曾经有人乐观地推测,随着大批海外华人学者回国,国内的学术生态将得到大幅度改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也证明了仅仅靠学者的自律来维护科研的透明和高效是远远不够的,制度上对学阀权力的遏制必须跟上。

一般人不是反對有人侵占公益,而是反對別人侵占公益;能做到富貴不能淫的,是極少數,所以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一切討論,應該專注在客觀的事實和邏輯之上,從第一原則來分辨是非,這不是博客向來一直强調並堅守的道理嗎?



國家在歷史規律(“道”)、世界大局(“天”)和戰略處境(“地”)之下必須專注投資在生命科學,同時主管單位(“將”)卻放任學閥造假、貪腐(“法”),反而注定要失敗、損失得更多。唉,還是那句老話:學術改革刻不容緩。
2022-01-26 04:23 回复
狐禪
2022-02-01 14:17
26,27樓

上海神經科學院做出如白老鼠般的複製猴,以供日後生醫實驗之用,這與量子或核融合技術不同之處在於後二者是跟風,而前者是空前的科學成功之舉,是follow me而非me too(歐美的玫治環境阻礙了進程)。神經科學院用CRISPR-Cas9技術做出日夜週異常的突變猴,歐美的批評僅止於19年初,之後再也沒聲音。這也與在人類胚胎上的基因工程被阻止與懲罰的待遇不同。中國在複製猴是率先進入科學的無人之境,成效值得進一步觀察。然而過程中的的確需要如飩院士般的監督,以示與物理臾唯唯諾諾不同—只要不無限上綱就好。而所謂 「剽竊思路」云云,即使令人不齒,也無法理對錯可論—這是各行都有的遺憾。

我不記得你是這方面的專業;這段話是你自己寫的,還是網絡上抄的?如果是後者,你已經違反《讀者須知》第六條規則,請自我反省,禁言一個月。如果是前者,我不是專家,細節也對大題目無關緊要,所以博客不是適合仲裁的地方,請不要繼續鑽牛角尖。
2022-02-02 03:54 回复
zaonhe
2022-02-01 20:44
我认为28楼的发言有模糊焦点之嫌。

26楼引用的饶毅教授的批评,在于国内的脑计划。私以为批评的重点有两点:其一,经费的审批者和申报者有很大的利益冲突(比如蒲院长参与自己学生项目的立项和审批),这是无可辩驳的伦理问题。其二,由于牵头人的专业背景,项目偏重复杂的猴脑研究。这里的问题在于蒲院长的项目使用新的手法在复杂的猴脑上,必然(至少看似)需要很多经费。然而这些手法在更简单的生物如线虫,果蝇,大家鼠上都没有验证过,在成败未知的情况下,在旧世界猴上使用完全是经费的浪费。

28楼所指出的基因复制猴的技术,在1996年时就在羊上做过(Dolly the sheep),况且这个技术的意义和饶毅教授所说的伦理和经费审批问题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呢?

我的既有知識不足以仲裁這個話題,也沒有興趣花時間深究。到此爲止。
2022-02-02 02:18 回复
狐禪
2022-02-02 09:12
28樓回版主

這些是我自己的看法。腦神經系統是我目前關注重點,所以複製猴的發展,我頗留意的。

我問的是,這是你的專業(所以意見來自批判性多方面閲讀幾百篇專業論文),還是看科普的心得?那些什麽科技袁人之流,名義上是科學作者,實際上是學閥的倀鬼,趨炎附勢的知識娼妓,對“科學”和“作者”兩詞都是侮辱。
2022-02-02 12:52 回复
makludi
2022-02-02 13:09
有一点关于中国科研领域腐败根本缘故的逻辑思考。关于这个话题,我在这博客下看到的留言都是对腐败现象的具体反映(这些结合我自己的个人所见所闻,相信绝不是孤例),但没有看到对是什么导致了腐败根本原因的思考。我是这么思考的,学术腐败在于两点。其一,经费问题无人监管,第二,无人反腐。那么自然想到,国内科研项目的经费如何分配的。这个过程是由财政口拨款给科技部和教育部,然后后者的专家进行审批的。我们愤怒与科研腐败的时候,我觉得这里有个逻辑断层,那就是你把钱给了直接用钱的人来审批。想到这一点,我越发觉得,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逻辑错误,这么多年就没有人质疑过是不是有问题。

這其實是專業暴政所產生的普世難題,沒有簡單的答案,不過正文和早先的討論已經深入探討過了;我不是建議專門設立一個獨立的科研管理專業嗎?
2022-02-02 13:21 回复
狐禪
2022-02-03 09:58
30樓回版主

過年期間我打發時間的讀物是書「Principles of neural design」(by P Sterling and S Laughlin),和研究報告「Dopanine transient do not act as model-free prediction errors...」(by Sharpe et al)。科普的當然也會當餘興來看。之後所提的看法,多是前所未聞的--若版主在這兒有類似的印象,那就是了。

這些書籍和論文明顯和討論話題毫無因果關係;博客不容許自由聯想,即使是塞滿術語也不例外。嚴重警告一次。
2022-02-03 10:44 回复
jat
2022-04-12 21:54
上海疫情与专业暴政

这次上海疫情,或许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学阀的专业暴政导致次生灾难的例子?

过去种种迹象表明,上海疾控系统内部领导及专家似乎对于放开疫情管控呼声甚高。关于清零与放开两种应对策略孰优孰劣,暂且按下不表。但是上海在这次防疫过程中,至少出现了四个极为反常的地方特色现象:

一,无症状比例异常:上海无症状与确诊病例之比显著高于全国其它地区。

二,重症比例异常:十万数量级的确诊及无症状,仅一例重症。可谓:上海以外,大号流感;上海以内,迷你感冒。

三,阴阳码:阳性病人健康码呈阴性。

四,疫情风险等级异常:已有海量确诊及无症状病例的情况下,上海大部仍被划为低风险区。

总之,上海地方防疫部门似乎对新冠疫情有着独到的理解,以至于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都跟不上他们的先进思路。上述问题不仅导致阳性病人外溢,使上海成功实现了生物学意义上的转移支付;更为严重的是,这摧毁了地方政府之间的互信,使其不得不对防疫政策层层加码,进而导致国内物流状况恶化。

本人为避班门弄斧、政治挂帅之嫌,且不置喙上海医学界内部对放开的种种鼓吹。但哪怕中央已经决定放开,地方疾控部门也不应如此糟蹋国家防疫体系。不论客观上的最优决策是继续清零还是转向放开,此等行径都过于离谱,缺乏合理解释。

如此种种,难免令人怀疑:上海传染病防治部门的中高层专业人士,基于对放松管控的共同信念,在过去一个多月里抱团对国家既定政策阳奉阴违、在执行细节上自行其是;这对于上海疫情防控的糜烂现状至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外部人士即便在上海疫情发展的前中期觉得情况不对,碍于非专业身份,也难以插手介入。

另外,今年是中国的政治大年,若上海地方主官因疫情而出现升迁路径上的漂移现象,那也算得上是一场由学阀胡作非为而引发的蝴蝶效应了。不知这是否会让高层警觉:学阀是真的具备拖着整个国家下水的强大潜力。

我對中國官場内幕並無所知,所以向來都避免對這類話題做評論;所有政策上的批評建議,都是基於普世皆准的科學和人性來做分析。這裏我只能說,上海的確像是有思想文化的問題,似乎是昂撒自由主義在全世界腐蝕人心的又一典型案例,事後除了考慮更換主政者之外,教育和媒體可能才是真正的重災區,亟待徹底整頓。
2022-04-13 03:32 回复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022-05-02 02:40
請教先生電動車換電池技術的前景。最近看到兩則相關新聞,一是中國汽車公司在歐洲推廣換電技術(ft.com: Nio in talks with rivals over licensing electric car battery swap technology),二是中國地方政府制訂重型卡車換電標准(新華報業: 江蘇率先為純電重型卡車統一換電標准)。先生之前評論認為換電池比起充電並無優勢,請問這個方向的投資是否死路一條?換電池用於重型卡車是否有合理性?

有關乘用車換電池的不可行,我以前論證過了。不過你懷疑得對,重卡車有不同的條件:這裏不但所需的電池容量大好幾倍,充電等待時間成倍增加,更換電池有其價值;而且重卡對空間和重量要求不嚴,電池倉不必為不同型號各自優化;更重要的是,現在電動重卡市場還沒有發展到百花齊放的程度,由政府及早制定共通標準的話,真有可能被行業接受。
2022-05-02 06:49 回复
華刀出鞘
2022-05-29 14:09
这两天大陆的丑教材全面发酵,批判揭发恶性累累。纵观近几年的绝大多数事件,从新疆维语教材到香港教材到大陆教材无不沦陷,从教育到科技到宣传到外交等等领域,还有娱乐文化审美体育医疗等等举目皆是,朝堂诸公庸庸碌碌尸位素餐,平头百姓匆匆忙忙醉生梦死。然而目前能看到的批判都流于表面,没有一个指到核心问题,那就是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以来,基本上所有的从上倒下流于物欲浮华花花世界,而丧失自我定位和理智逻辑,陷于金钱至上,忠于物质享受,40年积弊沉疴,怎可能三五八十年去除,三四代丧失了原则的人现在进入关键岗位和要害,这是三四代人的信念丧失路线错误,绝不是个别人或某一个团体的错误,现在全面爆发,还有很多年的后患。去年7月12日,共产党百年之际出了一篇文件《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第一句话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即是总结也是警醒。我有两个问题想问王先生:1,如果终于思想行动的清洁则必然免于物欲的俘虏,好像是矛盾的两端,在执政中如何折衷?提拔官员的全面审查吗?2,资本主义当年的腐朽导致少数理想者投奔理想之国苏联,社会主义中的一大批堕落者投奔欧美。任何群体中必然存在群体的拥护者忠诚者反对者反叛者,这种人性中的弱点,更是群体的弱点,这种弱点是教化可以改变的吗,还是只能依赖群体中的理想者?
華刀出鞘
2022-05-29 18:16
这两天大陆的丑教材全面发酵,揭发出来的恶行累累。纵观近几年的绝大多数事件,从新疆维语教材到香港教材到大陆教材无不沦陷,从教育到科技到宣传到外交还有娱乐文化审美体育医疗等等举目皆是,朝堂诸公庸庸碌碌尸位素餐,平头百姓匆匆忙忙醉生梦死。

网络上的批判层出不穷,几乎没有新意。然而基本上都流于表面,没有一个敢指到核心问题,那就是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以来,从上到下尤其是从底层成长的中层实权官僚流于物欲浮华花花世界,而丧失自我定位和理智逻辑,陷于金钱至上,忠于物质享受,40年积弊沉疴,怎可能三五八十年去除,三四代丧失了原则的人现在占据了关键岗位和要害,这是三四代人的信念丧失路线错误,绝不是个别人或某一个团体的错误,现在全面爆发,还有很多年的后患。

绝大多数的人只是在时代的挟裹之下随潮而动,并不是他们确定的把握引领了时代,而只是时代下的因缘际会。因此在过去四十年的自由思潮下,出现了各种倒卖投机诈骗特权贪污拜金纵欲过度消费官商勾结等等这个形态下的种种自然表现,但是那群生活并成长成熟在这种表现下的人们适应掌握并以这些为他们生活的日常。

然而时代的潮头已然调转,2021年7月12日,共产党百年之际出了一篇文件《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第一句话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耳提面命的一句话,即是总结也是警醒。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一些党校的教育者。

我有个问题想请教王先生,资本主义当年的腐朽导致少数理想者投奔理想之国苏联,社会主义中的一大批堕落者投奔欧美。任何群体中必然存在群体的拥护者忠诚者反对者反叛者,这种人性中的弱点,更是群体的弱点,这种弱点是教化可以改变的吗,还是只能依赖群体中的理想者走上高位,仁政天下?

我認同你的分析。博客日常批評外交戰略、金融政策和學術管理問題,主要是因爲這些議題專業性很高,我既然是有相關知識和瞭解的極少數人之一,就應該把傳播的頻寬專注在這些方向。然而思想和教育上的問題,其實更為廣汎而基本,但這是許多有良心的知識分子都可以簡單看出的事,所以我以往只是點到爲止,真正追溯到底、貫徹改革,是大家的共同責任。

至於人性的分佈,我想三年前談香港的時候已經給過解答,這裏只簡略重述一次:一般可以假設人群有20%的好人(亦即對損人利己的誘惑有相當抵抗力)、20%的壞人(不論外部環境如何,總會想法損人利己,甚至損人不利己)、和60%的普通人。建立健康的文化,在於提拔好人、抑制壞人、然後通過這些獎懲機制來影響普通人,讓他們做出和好人一樣的選擇。
2022-05-31 09:14 回复
criteria
2022-06-07 23:34
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作弊的补充

这件事情应该是中国大陆教育体系内无数类似事件中的沧海一粟。其实在大陆,学生作弊是极为普遍的事情,虽然也让人咬牙切齿,但违法成本低和执法难度高是问题的关键。考试作弊在初高中就已经十分普遍,而并不是学生在大学的突然自学成才,不光成绩很差的学生为了及格而作弊,甚至优等生为了让自己的分数更好看,会在考场进行配合,比如在考试中对比答案(选择题或者计算题的最后结果)。以我曾就读的一所一线城市重点高中为例,虽然在考场配备监控和两名监考老师,在走廊有巡考,但只要不是手机或者学生传小纸条这种能直接抓住证据的作弊手段,而是交头接耳这种情况,一般会上前提醒1、2次,而并非直接终止这个学生的作答,这还是负责任的监考老师。如果碰上不负责任的监考老师,甚至不会盯着学生,而是在讲台上忙其它的事务。

在高校大多数老师由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即使老师抓到作弊,有时候甚至不会给予非常严重的处分,只是让作弊学生参加补考。这是因为在大陆的高校,学生的生命安全是学校的第一要务,学生一旦在学校死亡,无论由于何种原因,这对学校领导的升迁都是极为负面的。正是因为担心因作弊被抓的学生做出过激行为,普通老师对作弊也是乡愿的态度。这种现象变相鼓励了学生去作弊,作弊的学生成绩更好,甚至得到保研和奖学金。这也导致学术造假变得司空见惯,因为真正讲实话不作弊的人被反向过滤出了学术界和体制内。而思想教育的缺失更加剧了学术乱象和腐败。



這個問題我們幾年前討論過了,我依舊認爲解決方案在於管理階層把打擊造假作弊提升為教育的最高優先考慮之一(另一個優先是保障階級公平)。要求底層教師執行紀律當然很難一步做到,但一旦問題暴露,各級繼續和稀泥就是明顯的瀆職;尤其必須從上層做起,院士和教授被抓包,不但應該馬上開除,而且有必要追究詐騙公款的刑責。

移風易俗從來都是艱巨的工作,但正因爲如此,在關鍵重點民風上能扭轉積弊的國家,自然享有國際競爭的優勢,容易保證長久的興盛。我以前舉過Prussia這個例子:19世紀前半德國工人階級的心態其實和現在的斯拉夫人很類似,是後來Bismarck花了一兩代人的時間才建立了負責、專業、細心、嚴謹的工業文化。
2022-06-08 10:41 回复
北美码农W
2022-06-19 23:55
想问下王老师 ,中国最近十年在军事领域取得了惊人的进步 ,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美国 ,这其中的原因是否是因为中国军事相关的科研和学术,相对独立,较少受到传统学术界腐败氛围的影响 ?这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 这套学术管理系统是否可以为传统学术界的治理提供思路 ?

博客早就多次做過這個觀察,並解釋其基本原因是,摹仿追趕外國的既有先進技術,重點只在於工程化工作,不會被王、丘、潘這些學閥忽悠帶入歧途(不過如果是還在PPT階段的“未來科技”,就有可能走歪,例如電磁炮);實際成果和研發效率也很容易對照評比,沒有空發清談論文的危險(即使是無用的電磁炮,也是很快做出成品,那麽是否實用可以簡單評估)。當然文化和風氣也健康得多,但我認爲那是前述效應的果、而不是因,所以要拿來改善一般科研學術界,並沒有簡單藉鑒的路綫。
2022-06-20 00:18 回复
AbzX5
2022-08-16 01:15
这一期的"睡前消息"任冲昊批评了近期一些为"汉芯"丑闻翻案的胡说八道(张捷), 并回顾了"汉芯"事件事件的来龙去脉. 原来陈进当时只是一名Motorola公司的测试工程师, 偷偷拿到了部分芯片的源代码. 陈进以为靠着这些东西就能复制出Motorola的芯片, 于是辞职回国, 并对交大谎称自己主持过研发芯片(实际上只是低阶员工). 国内许多学术圈的消息灵通人士, 误以为真有其事, 纷纷派出自己的学生或者老师和陈进搞合作. 但是很快陈进发现自己偷偷带回的内容并不是完整核心内容, 却已经无路可退了, 只好造假, 并寄希望于人多大力出奇迹. 在2003年科研经费不充足的时代, 这笔投资引来诸多学阀分赃, 牵涉极广, 又因为涉及偷窃知识产权丑闻, 公开处理非常麻烦. 上面知道当时经费不足, 又担心处罚太重会影响当时为数不多的海归积极性, 所以处理最后不了了之. 然而这一处理在将近二十年后的今天, 其纵容造假的负面效应已经不容忽视. 在今日投入大量经费的情况下, 清理学术界门户已经成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_C0KXaLjYU&ab_channel=GuanVideo%E8%A7%82%E8%A7%86%E9%A2%91%E5%B7%A5%E4%BD%9C%E5%AE%A4

這個回顧解釋算是合理的,不過當時當局不作爲的藉口依舊是錯的:半導體必須當作高科技來處理,而不是一般招商,所以容忍假大空不但不鼓勵應該針對的優秀學者歸國,反而製造反感,對科技人才預先做Adverse Selection。説的更通俗一點,千金買馬骨有作用,是因爲原本要求的千里馬並沒有説明必須是活的,馬骨嚴格來説合格合法;漢芯事件有本質性的不同:這裏的精確類比,是陳進拿了一頭死豬當千里馬賣,而官方的顧問全都指豬為馬,那麽事前不嚴審、事後不追究,20年下來越來越多人拿死豬來騙補,不是必然的結果嗎?
2022-08-17 23:53 回复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022-08-17 01:39
最近中國的高引用學術文章數超過美國的新聞被廣泛報導 (見https://zh.cn.nikkei.com/industry/scienceatechnology/49484-2022-08-10-01-58-20.html )。如果這使得高層高估了既有發展路線與學術管理方式的成功,或給了學術山頭保衛既得利益的藉口,我認為不是一件好事。請問要如何避免?

你説的,正是我讀到那條消息時,心裏的恐懼。一個簡單的中美戰略,尚且花了我五年時間,才扭轉社會共識到有實際政策轉向;這個學術管理問題,只怕我得鞠躬盡瘁、囉嗦到死而後已了。

行内人都知道,中國式的考試文化,導致不論用什麽指標,都會引發資源和精力被投入美化指標、而不是實質改進,尤其發學術論文的,正是這個體系中幾千次嚴格淘汰選拔出來、特別擅長把分數上推的考霸,所以現象遠遠更爲嚴重明顯。至於實際上是怎麽把論文引用數搞上去,除了偶爾造假之外,更為普遍有效的手段,是追逐無意義的熱門題目,也就是博客反復撰文批評的Ambulance Chasing,對科研學術界不熟的讀者可以復習參考。



有朋友來信指出,上面我所解釋的,官用指標會導致浮面扭曲、最終不但失效而且會有反作用,是經濟學裏的已知原理,叫做Goodhart's Law,一般被用來討論GDP對經濟政策的腐蝕效應,有興趣的讀者參見下面的網頁: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oodhart%27s_law
2022-08-20 03:01 回复
pedagogicM
2022-08-22 23:11
王博士,今天中国教育部终于对“毒教材”做出相应的处理,但整体看下来差强人意。虽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党内责罚,但是并没有对插图、封面设计这些始作俑者进行任何追究。同时这次整改的教材只能用“及格”来形容,哪怕相比较于人教版之前的课本都大失水准。只能企盼“20大”后能对教育界进一步约束和变革。

这是这次新版教材的一些插图:

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22_08_22_654720.shtml

这一套是2000年初人教版的语文教材:

http://www.kebenku.com/jiaocai/yuwen/renjiao/

中國的教育界和學術界都已經深度腐化,這與管理階層對前者大事化小、對後者完全放任的態度,是互爲因果的。除非最高層儘快理解問題的嚴重性,把它們放在與反腐同一個級別的優先,否則21世紀中國的重新崛起,必然是曇花一現的短命現象,50年後歷史學家對習近平的評價,也只能重複五五開或六四開的爭議;這正是博客反復强調必須立刻深刻改革的原因所在。
2022-08-23 05:10 回复
AbzX5
2022-08-24 06:53
先生曾提过的改革第一条, 就是不应该让学术界人士同时拥有政治上的权力, 实际上这里还有一种情况, 即官员们反过来去谋取学术地位. 官员跑去读在职研究生, 最后获得博士是相当有争议的行为, 任何在美国念过博士的人都知道付出的辛苦有多大, 毕业有多么不易. 假如本届领导人真要深度改革学术腐败, 可能要自陷尴尬. 彻底的改革可能会推迟到下一届领导人.

這其實和學術管理的腐敗沒有直接關係,而是權力階級腐化後必有的現象:Commodus自認角鬥士冠軍、明武宗自封威武大將軍、Brezhnev不停地給自己頒勛。近代中國政客拿學位來自慰的傳統始自國民黨、歷久不衰,危害有目共睹;共產黨也淪落至此,實在是一大諷刺。至於改革的方法,幾年前博客已經討論過了(當時我以哈佛的甘迺迪學院爲例):如同商學院和教育學院為企業經理和學校教師提供在職進修,政治學院也可以專爲政治主管設立合適的學位,但是(1)必須和學術性學位有明顯分辨;(2)必須是一至兩年的政治管理碩士,而不是博士或其他專業;(3)必須從行政崗位上暫退(Sabbatical),全職(Fulltime)學習。
2022-08-25 08:15 回复
pedagogicM
2022-08-24 22:12
偶然看到睡前消息第440期在侧面讨论了这次教材问题,他的论述可以代表民间一些观点,也解释了家长群体似乎并不在乎“毒教材”:因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产生的物质生活丰富,导致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多,所以学校的教材对学生的思想建设作用没有之前重要;同时,教培的兴起也使得教科书所占教学的比重降低,因此“毒教材”并不是很严重的事情。但这个论证无法成立的根本事实在于学生每周的主要时间都在学校使用教育部规定的课本进行学习,无论是互联网还是课外辅导都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时间。倘若更深一步,连专为学生服务的教材都成为危害学生思想的毒药,其它学习知识的渠道又怎能保证就不会出现类似问题,例如之前被封禁的“科普”频道<回形针PaperClip>。而随着整治“教培”政策的出台,成体系的课外辅导也会渐渐淡出中国义务教育阶段。

中小学阶段对于人的基础价值观的塑造十分关键,这种掺杂错误意识形态的课本在香港、新疆、台湾已经让当地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而包括这个视频主讲人在内,及其他所提及的其它家长对“毒教材”的鲁钝,可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如果我对视频认识出现偏差或论述中有逻辑缺陷,还请博士纠正。

睡前消息440期: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HW2zimNpaI

毒教材危害的主要是國家民族的公益,一般家長當然不在乎。
2022-08-25 08:08 回复
AbzX5
2022-08-25 12:31
谢谢王先生, 我想起来了, 在谈避免滥招留学生的问题时, 曾提过可以仿照肯尼迪政治学院设立专门招收政务人员进修的机构. 商学院/教育学院/政治学院开设为在职人员远程进修的非学术型硕士, 确实也能解决国内的一些行政主管的学历需求. 既然这和治理学术腐败没有直接联系, 那还是希望本届高层就能尽早开始动作, 而不要推到以后. (题外话, 我这两年接触了一些在信息管理系的朋友, 才知道美国商学院整体经费之充足, 财力之雄厚, 可见财阀们在商学院身上确实花了不少钱)

雖然幾年前討論過,這裏再簡單復述一次。美國的研究生教育分爲兩類:學術性和職業性,後者又分爲初始資格和在職進修。初始資格可以是博士(Doctorate),例如醫學院和法學院,但在職進修就必須只是碩士學位,這裏最知名的是商學院的企管碩士MBA,但教育學院也有MAT(Master of Arts in Teaching),對比著學術性的ME(Master of Education)。然後就是像Kennedy School這樣的特例,專門為國際政要做在職進修,同樣也是給碩士;博士也有,但那是為培育親美智庫的另一套課程,算是學術性的學位。這個體系背後的邏輯脈絡,我以前也解釋過,亦即學士教育的意義在於建立基本的Intellect,碩士則是專業知識的灌輸,博士代表著獨立執業的能力;既然在職進修的對象已經“獨立執業”過了,學校當然只能提供專業知識的復習和補充。

中國教育界拼命學美國,怎麽學的都是一堆糟粕,好的卻沒學到呢?

美國商學院教授的薪水,一般是同級文理學院的4-5倍,比當年芝加哥大學經濟系開出的3倍薪水還要誇張,那麽誰會想去揭穿財閥害國自肥的話語騙術呢?
2022-08-26 03:05 回复
pedagogicM
2022-08-30 21:38
今天,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落马,让人长舒一口气。这几年中国的美学教育真的让人摇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为了能在国际上获奖,迎合欧美病态的审美,不停的丑化中国人的形象,甚至在学生的毕业设计表演中故意让模特以“眯眯眼”示人,而在电影方面,为了给中国儿童也灌输这种扭曲的审美,不惜让动画电影的中国角色都十分丑陋,而且也特意刻画“眯眯眼“这种典型的对黄种人的歧视(参见《雄狮少年》)。如果在美国举行阅兵典礼,他应该排在核武器后面。

而由于其分管中国青少年足球事务,也竭其所能的欺骗上层。在被查前几天还通过人民日报吹嘘有5500万学生踢球,我查了一下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5-24岁人口约为3.2亿人,因此算出踢球比例在17%,但即使是足球文化极为盛行的德国,注册的足球人口也就占全国人口的8%。而英国只有150万人,每个月踢2次足球,约占人口2%。所以能得出如此荒唐的数据,完全是赤裸裸的造假。而在今天“20大”时间公布前就被调查,可谓多行不义必自毙。

博客多年來反復强調,教育管理、學術管理和科技投資管理是當前中國内政最糟糕的重災區。這裏又分專業文化腐敗、戰略選擇錯誤和戰術執行不力三級問題,其中前兩者的危害遠遠更為重大,而且互爲因果,案例也俯拾皆是,如大對撞機、量子通信、量子計算、氫能、核聚變發電等等,都是在無形之中大幅虛耗國家的財力、物力、人力和公信力。即使是半導體產業政策,真正導致整體低效的錯誤,也在於放任地方自由招商的戰略決定,而不是個別管理人員的貪腐。

這裏你提起的教育、體育方面的政策失敗,也同樣來自專業文化的腐朽和戰略原則的失誤。然而每次中央出手整治,著眼點依舊是戰術上的貪腐問題,我認爲這是很不好的現象:一方面反腐本身有極高的重要性,不應該拿來作爲整治其他錯誤的藉口;另一方面,專業文化和管理戰略也需要針對性的反思和改革,不能只抓有明確金錢易手的案子。最近我的知名度上來了,在戰略方面的建議開始得到關注和采納,但是對學術文化腐爛的批評依然不見任何行動,是我日常憂心的事。
2022-08-31 04:11 修改
pedagogicM
2022-08-31 17:08
感谢王老师耐心讲解。中国的教育、学术和科研体系自改革开放后,因第二代领导人的失误,联合在一起发展成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而这个利益集团已经难以通过内部有良心的知识分子来自净;对撞机还有杨振宁先生,等到饶毅教授举报裴钢就已经是明目张胆的官官相护,乃至把诈骗项目写入十四五规划,然而内部也再无质疑之声。

即使体制内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也有指出了教、学、科体系的诸多问题,比如张文木教授建议解决中国思想教育存在的缺陷。但是,对于单个现象、问题的反思批评无法从源头上医治整个体系的溃烂,反而容易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误区。这个利益集团所掌握庞大的资源,学界内部也鲜有狷介之士敢于自断后路的批评,还使用宣传娼妓和信息不对称混淆视听,让普罗大众也无法看清真相。

因此恳请老师能针对中国的学术文化教育体系的问题撰文,通过严谨的逻辑,系统性解释这些当代乱象(毒教材、假大空、饭圈、公器私用、崇洋媚外)与文化腐败、战略选择错误以及执行战术不力的关系,让上层真正意识到对这方面的改革纠偏和反腐一样重要。在不久之前,您通过8年的倡议,终于让顶层接受了对美元的大战略。个人鄙见:纵使中国的学术文化教育体系内部竭力饰非,通过读者不断传播正确思想观念,亦能让整体逐渐溯本清源,以正视听。若中国能在此方面及时改正错误,不仅能使国祚绵长,更是全人类的一件幸事。

我每天殫精竭慮思索還有什麽可進言之事,教育學術的問題總是那座眼前的大山。然而敦促改革,必須所有的良心人一起盡力;如果指望我寫一篇像《社會主義國家應該如何管理資本》的總結文章,一次性地訂立新的認知綱領,那必然要失望。這裏的差別在於學閥有專業壁壘,可以簡單地用權威和術語來製造烟幕、混肴視聽。最高層在政治經濟學上原本就有相當的修養,對高能物理、核物理、量子物理、氫化工等等卻不可能獨立看穿專家集團衆口一詞的忽悠;所以只有聚沙成塔,由大衆輿論的不斷高調質疑引發行内良心人的實話,才可能揭開國王新衣的真相,例如《量子通信和計算是中國學術管理的頭號誤區:後注五》所談的那篇《FT》文章可能很快會有中譯版發表。
2022-09-02 08:25 修改
          
2022-08-31 19:29
 有沒有可能是習近平管不到中科院,所以就算有心想改革也沒辦法或換掉不適任的人直接任命人事,因為中科院的上級機關是中國國務院,如果沒有權力就算有心改革也沒辦法,要怎麼改革?而工信部雖然上級機關也是中國國務院,可是是因為貪腐問題所以被中紀委調查(一個獨立的查貪腐機構),而中紀委的上級機關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共產黨歸總書記管,這樣假設一切就合理了
caspase
2022-09-07 21:01
习近平在今天的深改委会议讲话中,重点强调了院士队伍建设问题。其中特别提到:以重大贡献、学术水平、道德操守为准绳,防止增选中的不正之风。http://www.gov.cn/xinwen/2022-09/06/content_5708628.htm

而他去年五月的院士大会的讲话,则仅仅是较为笼统地希望广大院士要做学术道德的楷模。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1-05/28/c_1127505377.htm

这是积极的变化,上层除了在战略上明白学术管理的重要性外,在细节方面也开始有所掌握。国内学界评选机制的公平性跟帽子级别是成反比的,公认最为公平的算是以前的青年千人计划和现在的海外优青,入选者在国内顶尖机构也就是拿到tenure-tracked assistant professor职位,而水最深的当属院士。单位如果有推荐的院士人选,会专门拨出一笔巨款作为打通关系所用,到后面真就是请客吃饭,除了少数成果实在无可辩驳的人外,其他则就看单位的公关能力了。

希望这只是一个开始吧。

必須只是一個開始,因爲既得利益者不會因爲幾句警告或督促就收斂。例如將院士職位榮譽化、虛位化,是博客多年前就建議過的許多基本步驟之一,但落實的進展很難讓人樂觀。
2022-09-08 05:12 修改
pedagogicM
2022-11-04 00:06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64314545/answer/2742469223)简述一下:本科生从代写机构买论文并发表到期刊上,在保送北大后被挖出文章是抄袭的。虽然国内本科生买论文,买实验数据糊弄毕业设计已经不是少数,但是买来的论文还敢发表到sci真的令人咋舌,同时期刊也发表。目前国内通过电商平台购买论文比买到黄色出版物都容易,商家基本上挂着论文加急、定制等名称招摇过市。监管机构和校方目前的态度真的令人无奈。

PS:有些高赞回答竟然说让这个购买者和代写机构打官司。如果真的开庭,那可真是既可笑又悲哀。

的確,八年多下來,我一再感受到中國要進一步改革提升的最大難點,就是解決學術和教育方面的腐敗,尤其是理科基礎科研的腐敗,深入臟腑骨髓,徹底系統化,行内人別説全面的反思,連片面的批評都極爲少見。反過來,像中科大這種專業利益山頭,居然是中國國内唯一凌駕在政府和資本之上的特權階級,在公民營媒體上都享有超越最高領導的壓倒性話語權。

這次二十大的人事變革,基本把對資本主義和昂撒霸權有幻想的那批人全都換下去。換句話說,博客在外交、戰略、政治、社會、經濟和金融所倡議的理性社會主義策略,不再面臨體制内頑固反動勢力的抵制,只剩下基礎科研和高等教育管理,還不見有重視和起色,值得大家憂心。
2022-11-04 10:55 回复
MAXWELL
2023-04-06 07:52
偶然看到了《知识分子》转载的清华大学物理系朱邦芬院士2019年在浙江大学做的演讲,谈到了中国学术诚信问题的两个史无前例,该演讲与博客既有观点多有相互印证之处,适合博客读者参考(https://zhuanlan.zhihu.com/p/348019998)。

朱院士认为:第一,随著我国整个社会的急功近利趋向的盛行,随著全民的平均道德水准的滑坡,随著我国目前以考试分数、学位、论文、项目经费、各种人才帽子等数字化评价体系的全面建立和完善,学术诚信问题涉及面之广和严重程度史无前例。第二,我们社会对科研诚信问题的关注也是史无前例的。他认为我国学术不端涉及面之广史无前例,举出了包括但不限于的七个方面,其中第四个方面与博客的长期观点相吻合,即: 目前在科研成果方面普遍存在的包装、吹嘘、浮夸,学术成果署名不规范。我国媒体上许多有关重大成果的吹牛,有些甚至完全不符合事实。

有人认为,学术不端行为每个国家都有,中国有也不稀奇,但朱院士认为我国学术诚信问题的严重性在于:1. 重大的、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学术不端案例,调查不彻底、处理极轻。2. 一些人在国外学术不端,由于国外对此一票否决、零容忍,因此他在国外付出了代价,然而中国却还有市场。3. 从2015年起,虚假同行评审问题不断曝光,这些虚假评审案例都是外国人揭发的、国外期刊发表的中国作者论文,但没有听说由中国人揭发的、发生在中国科技期刊上的虚假评审案例,朱院士认为完全没有理由不怀疑国内期刊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目前(2019年)国内科技期刊没有揭露任何一起虚假同行评审,中国的学术界自净能力很不够。另外,虚假评审文章公开撤稿的只是冰山一角。4. 部分主管科教界的官员和一些学界领袖,他们本人的学术诚信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而国外的科研人员,特别是主管级别的人物,一旦被发现有这方面的问题,一般是没有脸面再做下去的。

朱院士给出的几点建议:第一,区分学术不端和学术不当,对学术不端应当是零容忍,特别是一定要处理好一些有帽子的人和一些影响大的典型案例,一定要对有重大影响的典型案例进行实事求是、严肃的处理。第二,要松绑名利之间的强关联。韩春雨发表这么一篇文章,马上就当了省科协的副主席,很快又有了大量经费,要盖大的实验室,结果别人重复不了,最后却是不了了之。这个 “收益” 和 “成本” 完全不成比例,按马克思《资本论》引用的一句话:“资本家为了300%的利润率可以上绞刑台。” 这里还不止300%。这种不认真处理实际上是在鼓励一些人去铤而走险。除此之外,虽然遏制学术不端学术行为蔓延主要要依靠学术共同体自身,但也需要有关部门建设比较专门的调查处理机构。据朱院士所知,现在也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有一个办公室专门调查涉及基金中的学术不端。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都没有专门调查处理部门,所以一般举报都返回到本单位调查处理,然后很多事情都不了了之。所以这方面既要自净,但还要有国家机构的监管。

这篇演讲最初被自媒体《知识分子》转载于2019年,在21年年初饶毅举报曹雪涛、裴钢等学者学术不端的事情以及科技部那篇语焉不详的调查通告之后,《知识分子》再次转发了这篇演讲,不得不说确实非常应景,被饶毅举报学术不端的裴钢本人就曾经是同济大学校长,也是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第六届委员会的主任,而科技部对于曾经的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图片误用”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朱院士谈到的缺乏专门调查处理学术不端的部门,希望这次新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能承担相应职能。

先評論一下現代中國的“功利”思維。所謂的文化,其實就是對真、善、美的追求,而金錢回報正是對一切優秀文化的最大腐蝕力量。我以前解釋過,科學的真諦在於求真,而藝術則在於求美;後者其實受衆遠遠更廣,一般人也能有普遍的接觸和體會,所以更適合拿來印證功利主義的惡劣影響。例如美國和韓國的影視產品,原本就高度商業化,但過去偶爾仍然有製作者願意投入足夠的愛心和精力,其產出自然就能額外地觸動觀衆,兼得口碑和票房,例如Cameron的若干早期作品;反之,如果是純粹100%追求金錢報酬的最大化,像是迪斯尼化的漫威和星戰電影,即便是舊有的粉絲也會從疲勞最終倒胃口。

以上正是我個人早已不再看任何好萊塢電影的原因;過去幾年我若是想要看Fiction視頻,唯一還能感覺到創作者對作品有熱愛、對自己和觀衆有尊重的,反而是日本的動漫;而日本動漫創作,恰恰是影視界出名的報酬特別低、工作特別累的行業,凴的正是一代又一代Otaku文化培養出來的激情愛好者犧牲奉獻。然而即使是這裏,也因爲全球市場的逐漸開拓,製作公司為新市場而批量生產,很快就超越激情愛好者所能支持的輸出級別,因而平均品質開始明顯下滑。

我也曾因爲民族感情而試圖接觸現代中國的電影和電視產品,但感想和對台灣新聞媒體一樣,都是令人作嘔。唯一能熬上超過10分鐘的例外,是幾年前的一部動漫《全職高手》(我猜測動漫在中國還是小衆,仍然有容納個人理想的一點空間)。換句話說,中國藝術文化產品與迪斯尼極爲類似,但整體水準還要更低,而這裏反映的,顯然並不是什麽歷史文化、政治審查或個人創造力上的差別,而在於行業機制的極端功利化。中國男足之所以越整越爛,也正是出於同一個基本邏輯謬誤,以爲報酬越高、表現就應該越好,其實剛好相反:越是功利,則越鼓勵劣幣驅逐良幣。古今中外,金錢的激勵效應,向來只限於普羅大衆的經濟活動;真正頂尖的追求,不論是科學、文化、藝術、體育、政治或軍事,最優秀的人才都只能基於理想和激情(請注意,這句話的反向敘述並不成立,參考那個公開懟楊先生說,爲了資助她個人愛好,國家應該浪費千億美元來建大對撞機的研究生),而不是重金獎勵。

所以一個自稱是社會主義的國家,反而接受將資本主義無限上綱之後的絕對邏輯,一切以金錢至上,不但是極大的反諷,也是自我傷害的愚昧典型,難怪中國最大的問題、最落後的層面,正是基礎科研、學術、文化、媒體、藝術、教育等等這些思想上必須求真、求善、求美的領域。不過讀者先不要義憤填膺;博客自創立以來,一直堅持免費閲讀,更不斷拒絕創收的點子,爲的就是一方面避免誇大、扭曲或灌水的誘惑,另一方面示範中國士人應有的為公益理想而奮鬥的典型。然而中國社會的功利主義是如此的普遍而深入,群衆在痛駡國足的同時,卻不假思索地忽略博客多年的努力和犧牲,不斷拿其他追求流量和收入的網紅“學者”、“專家”來和我做比較,這不但是邏輯上的自我矛盾,也是對我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侮辱。換句話説,請大家捫心自問,如果沒有深刻感到博客非功利態度的可貴,那麽自己就也是問題的來源之一,沒有資格批評別人,包括國足在内。



回歸你的主題。

那篇《社會主義國家應該如何管理資本》雖然對很多重要事項做了深刻的解析和建議,但唯獨對功利主義的危害、學術管理的正道、科研人員的腐化沒有做任何涉獵;結果文章討論過的改革現在都一一實現了,就是教育、學術和文化方面毫無動靜。我猜測你是注意到這一點,所以特別針對這個話題來做討論。其實我自己也是憂心如焚,但正如我反復解釋過的,此事的專業壁壘過高,很難用一篇科普文章説服非專業者。大家群策群力,共同支持行内的良心人發聲,是我目前僅有的建議。
2023-04-07 04:53 回复
AbzX5
2023-04-08 10:44
但是这种"非功利"的理想追求, 应是顶尖人才的自我修炼, 一旦涉及到大量的公共利益资源投入, 仍旧必须受功利约束

我以前説過,公益最大化是政治和道德的共同目標:前者為主,後者爲輔;前者普適大衆,後者激勵精英。這並不是我的發明,而是孔孟以來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治理哲學。

總之,我並不是說功利主義是錯的或壞的,但追求私利的功利主義必須限於普羅大衆參與純粹資本市場運作的範疇,這排除了不止思想和文化,參見《社會主義國家應該如何管理資本》一文。
2023-04-10 04:43 修改
pedagogicM
2023-04-10 00:38
王老师可谓善利万物而不争,您在183一楼的评论让我想到之前郑渊洁抨击国内教材主编公权私用,把自己的文章塞进课本。他也曾戏谑什么都有特长生唯独没有'道德特长生'。只专注升学成绩的教育体系,就是把学生代入极度功利的漩涡,现在恶果已经显现,到处都是为达目的不择段且损人利己之辈。

中国的传统文化简单来讲就是儒释道三者,其三者都立根于德。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讲授与传播都流于形式,倘若这是中国每每经历亡国灭种之灾的护身符,未来再经历危难关头该何以维渡。不知如何为这些‘真善美’弘法,特别是‘真善美’甚至被讥笑的现在。

“精英”這個來自“Elite”的翻譯,因爲英文本身就已經將兩個看來類似、實際並無邏輯相干的意義籠統涵括,導致中文也跟著思路混肴,在實用上有很大的危害,值得反復解釋澄清。這裏的類似共通點在於它汎指凌駕於大衆之上的少數異類,但顯然有兩個不同的標準:一個是財富權力層面,是“平民”的反義詞,博客一般用“政商精英”或“權力階級”來描述;另一個則是思想道德層面,是“庸俗”的反義詞,博客常用的“高級知識分子”和儒家所説的“士”,指的都是思想精英。當然這裏也有潛在的歧義:受過最高等教育的思想界、學術界大佬也可能道德低下、思想齷齪,但並沒有必要另開一路定義,可以直接把他們視爲知識精英中的敗類。

請注意,頭一類精英是政治方面的,第二類則是道德方面的;既然公益最大化同是政治和道德的最終目標,他們自然也分享同樣的公益責任,只不過實際行爲上的標準要求有所不同。把兩類精英混肴的惡果之一,就是可以簡單拿私德標準來抹黑政治方面的公共人物;例如Trump的私德固然極爲低下,政策選擇也極度功利,但NeoCon窮兵黷武、對全世界竭澤而漁,才是政治精英中最惡劣的。相對的,我雖是一介平民,但同時作爲像樣的高級知識分子,那麽當然必須在個人功利問題上有正確的態度;與此同時,博客做政策建議的時候,卻也必須優先遵循功利邏輯。這裏之所以能兩者兼顧,分割綫在於個人功利和公益功利的差別。事實上,正因爲這兩種功利常有直接矛盾,要能邏輯自洽一致,反而必須兼有非功利和極度功利的心理。這樣既細緻又突兀的邏輯心態轉換,顯然不是感性思路所能及,因而是理性思維和邏輯辯證應用在公共事務的重要性的基本來源之一,參考我説過的,昂撒體系爲了反理性而走上普選公投路綫的經驗。

這篇正文的核心論述,在於學術權力和權威不能混肴,在體制和管理上必須做出明確的分割。前述關於精英的兩種定義,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同一個道理的表述。此外,有一些望文生義的傻子可能拿“精英主義”的帽子給我帶;鄙視平民的“精英主義”當然不好,但我主張的是反對庸俗的精英主義,把這兩者混爲一談,是既蠢又壞的表現。
2023-04-10 04:19 修改
criteria
2024-01-06 22:32
关于中国学术如果说其它行业,通过让老一辈丧失理想信念的败类逐步退休从而慢慢净化行业还算一种方法,然而在国内学术界几乎不太可能,现在学术界的子承父业在业内是默许的。学阀一代还是通过自己做出些成果之后在功劳簿上诈骗国家,那么学阀二代基本上没有什么科研能力,完全是靠公器私用上位(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LG411r7Dt/?spm_id_from=333.999.0.0),最令人担心的是,即使这些现象被良心人曝光,主流媒体仍然噤若寒蝉。 关于何时中国才能解决学术问题,我举得这个例子可能不恰当,但逻辑大体一致,在遵义会议之前,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战略是由王、李、博、周主持,共产党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也没有人敢直接质疑当时的战略,直到几乎全军覆没的湘江战役之后才出现反思战略错误的共识,才有了遵义会议。 有可能中国在学术科研上的这些问题和路线错误,特别是芯片被卡了4年脖子,对社会以及政权的稳定性破坏还不够大,在整体还没有形成共识,因此没人敢动学术利益集团,哪怕内部由此想法也被暂时搁置。 特别是看到今天观网刊登'悟空卫星'相关文章,获得赞同高的都是在攻击一位指出这个项目是如同核聚变超导等骗钱项目的留言,因此感觉学术改革仅在硕博等知识分子之中存在一定共识,还未在普通人中形成共识。
criteria
2024-01-06 23:16


如果说其它行业,通过让老一辈丧失理想信念的败类逐步退休来慢慢净化行业还算一种方法,在国内学术界几乎不太可能,现在学术界的子承父业在业内是默许的。学阀一代还是通过自己做出些成果之后在功劳簿上诈骗国家,那么学阀二代基本上没有什么科研能力,完全是靠公器私用上位(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LG411r7Dt/?spm_id_from=333.999.0.0),最令人担心的是,即使这些现象被良心人曝光并广泛传播,主流媒体仍然噤若寒蝉。关于何时中国才能解决学术问题,我举得这个例子可能不恰当,但逻辑大体一致,在遵义会议之前,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战略是由李、博、周主持,共产党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也没有人敢直接质疑当时的战略,直到几乎全军覆没的湘江战役之后才出现反思战略错误的共识,才有了遵义会议。有可能中国在学术科研上的这些问题和路线错误,特别是芯片被卡了4年脖子,对社会以及政权的稳定性破坏还不够大,在整体还没有形成共识之前,没人敢动学术利益集团,哪怕内部由此想法也被暂时搁置。特别是看到观网刊登'悟空卫星'相关文章,获得赞同高的都是在攻击一位指出这个项目是核聚变超导等骗钱项目无异的留言。说明科研诈骗以及学术改革仅在硕博等知识分子之中存在一定共识,但由于公关媒体的洗脑,还未在普通人中形成共识。



你舉出了兩個不同的觀察角度,但論證之後的結論同樣是極度悲觀的。

首先是世代。不同於社科文人的老一輩對歐美幻想深,可以靜待世代交替來解決偏見,科技文化的世代差異卻是剛好相反:早年有理想、肯犧牲,改開之後益加功利,近20年更是詐騙橫行。如果不由外力强行扭轉,只會日益糜爛。

其次是生死存亡的倒逼改革。這一點我在上個月恰好也評論過了:在亂世只能破格用人,然後在不斷生死搏鬥之下適者生存;和平時代的官僚體系完全是另一回事。尤其當年中共面臨生死存亡的軍事問題,有著極高的急迫性和顯然性,而現在的科技詐騙卻剛好相反,是慢性而且隱性的痼疾。魏晉南北朝政權競爭激烈、更迭頻繁,軍政改革此起彼落、不知凡幾,但五石散這樣反復害命的僞科學一樣延續了幾百年,不是嗎?
2024-01-07 04:26 回复
caspase
2024-01-08 12:39
几个月前看到贺福初牵头的人类蛋白质组导航计划π-HuB落地的消息,心中无限唏嘘,感慨倒下一个对撞机计划,又起来好几个大科学计划。蛋白质组是我的专业领域之一,我深知它仅能够作为鉴定生命活动和疾病靶点的辅助性技术手段,而远不是一门科学。蛋白组和基因组尽管看起来很像,其实天壤之别。基因组非常稳定,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的不同组织,不同细胞类型,其内在基因组的差异是极小的,因此通过对单一来源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即可以获得几乎全体人类的基因组信息,这是人类基因组计划能够成功的理论基础。而蛋白质则不同,它是基因转录翻译后的产物,是细胞在不同环境中用来调控其生命活动的执行者,因此它天然就存在巨大变化,包括不同的剪切产物,不同的翻译后修饰等等。同一细胞在不同温度,PH值甚至一天中的不同时间,其蛋白质组是不同的。而π-HuB计划妄图鉴定人类全生命周期的蛋白组,其结果只能是大量组学数据毫无意义的堆砌,除了产生巨量的硬盘和所谓的生命大数据以外,不会对人类生命健康有实质的贡献。我一个蛋白质组学背景很强的同事跟我抱怨他没入选,我说挺好的,感谢你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借王先生的博客我想再讨论下大科学和小科学在国内科研经费占比严重不成比例的问题。中国的举国体制天生偏爱集中式的发展模式,在科研上也不例外,加上学术大佬不受制约的政治权力,使得大科学在中国过度泛滥。其后果是大幅挤占自由探索的小科学的经费,而且给了学术大佬自肥的便利渠道。这很好理解,因为大科学天然就对产业转化有明确需求,由此衍生的大量所谓高科技公司自然成为大佬们的摇钱树。还有一个后果是不常被注意到的,即像量子通讯,氢聚变,人类脑计划这样的大科学计划,进一步加强了学阀从根源上控制整个学术界的能力。原因在于,大科学计划,如人类脑计划,每年的经费是三十亿,即使分成1000个子项目,每个项目依然有每年300万的额度。但是想要进入这个计划,需要学阀的点头。大量没有人脉的青椒所能够申请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面上项目,每个项目是仅仅四年50万的支持。要知道,即使是科研已经日薄西山的香港,每个独立探索的RGC项目都有三年160万港币。国自然面上这点钱,连招个博后都不够,靠这些面上项目来维持实验室的运转是极为困难的。因此,大量的青椒,除了捧学阀的臭脚没有其他的方法,要么被学阀收编成为打手,要么因为经费不足而被边缘化甚至淘汰。其结果自然就是各个领域都逐渐成为学阀的家天下。

在这个问题上,饶毅已经大声疾呼了多年了。高层似乎也有所察觉,像经费分配诟病最大的科技部就被重组了,但是还远远不够。我在此郑重呼吁,国家应当大幅削减大科学计划,把每个面上项目的经费支持提高到四年100万(这个标准仍然远低于美国和德国),这样大量的青椒才能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成为学阀的伥鬼。

你所舉的蛋白質結構大科學計劃,專業性超出我的能力範圍,我無法直接置評。不過壓抑大科學、把經費資源雨露均沾,的確是管理前沿研究(亦即真正的“基礎科研”)的正確原則;這一點,我在這篇正文以及最近的政策建言文章(參見《金融史觀(三)政策建議》)都反復論證並强調過了。但高層若看不到博客這裏的深入全面討論,即使想要整頓科研管理,反而容易被騙子院士欺矇,以“嚴審”為藉口,更加集中資源到他們所掌控的大科學計劃上。
2024-01-10 02:38 回复
MAXWELL
2024-03-30 16:37
博主之前提到过行业内的良心人士,我认为之前提到过的饶毅教授和清华大学物理系朱邦芬院士都当仁不让。朱邦芬院士当年跟黄昆院士合作创立过半导体物理方向的“黄朱模型”,然后又多年来一直在公开场合披露中国学术诚信问题的两个史无前例,即:第一,随着我国整个社会的急功近利趋向的盛行,随着全民的平均道德水准的滑坡,随着我国目前以考试分数、学位、论文、项目经费、各种人才帽子等数字化评价体系的全面建立和完善,学术诚信问题涉及面之广和严重程度史无前例。第二,我们社会对科研诚信问题的关注也是史无前例的。博主希冀的移风易俗其实朱院士也有呼吁。朱院士在19年的讲座(https://zhuanlan.zhihu.com/p/64583213)上也提到了当前国内学术界的风气:100年过去了,回顾我们现在的科学和教育,我认为,科学技术进步巨大,但很大程度上是硬件的进步,取得的成果比较多的是对已有知识扩展,多靠国外已发展的技术和设备;在精神层面,要想让科学精神在中国大地真正生根,在中国文化当中生根,还任重道远。科学精神的真谛是探索未知,通过科学研究把世界上很多不懂的事情弄明白。这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好奇心、独立判断、批判,以及对人类的责任和担当。这种科研的原动力在我国的科教界比较缺乏。中国的很多教师和科研人员把科研看作是一种谋生职业,本质上还是原来科举文化的延续,把科研发表论文看作应付职业考核的要求,看成个人晋升的途径,甚至是做官的垫脚石,缺乏基本的科学精神,当下的学术诚信问题,与此密切相关。还提到了中国学术问题严重之处包括但不限于:部分主管科教界的官员和一些学界领袖,他们本人的学术诚信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而国外的科研人员,特别是主管级别的人物,一旦被发现有这方面的问题,一般是没有脸面再做下去的。这一点后来应验了,21年初被饶毅举报的曹雪涛跟裴钢也都是院士,曹雪涛63篇论文被发现有较多“图片误用”,当时科技部这个“图片误用”调查结果出来后舆论愕然。
MAXWELL
2024-03-30 16:38
朱院士认为从学术诚信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来看,我国的学术诚信问题还没有根本好转。而如何从根本上遏制我们国家这种严重学术不端情况的蔓延?百年以来,我们的硬件进步巨大,软件层面应该更加强调。当教育学生时,我们确实应该教授更多具体的学术规范,但根本而言,我们对青少年学术科学精神的培养可能更为重要。我们过去总是把科学看成是救国、强国、富国的工具,但是科学精神能弘扬和提升我们民族文化和精神,这是一个治本的理念。他还提到科学史学家萨顿曾说过:“大多数人只是从科学的物质成就上去理解科学,却忽视了科学在精神方面的作用。科学对人类的功能决不只是能为人类带来物质上的利益,那只是它的副产品。科学最宝贵的价值不是这些,而是科学的精神,是一种崭新的思想意识,是人类精神文明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另外萨顿特别强调科学史,他把科学史定义为“客观真理发现的历史,人的心智逐步征服自然的历史;它描述漫长而无止境的为思想自由,为思想免于暴力、专横、错误和迷信而斗争的历史。科学的主要目的和它的主要报酬是真理的发现。”他认为这些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朱院士曾把学术不端的危害性总结成五条罪状。其中一条是祸害科学,摧毁科学界和科学家以及社会的公信力;不仅如此,他认为更重要一点是,“学术不端”将会“亡天下”。明末学者顾炎武曾把改朝换代称之为灭国,而亡天下是说一个民族的精神伦理底线彻底沦丧:“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所以顾炎武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保卫一个朝廷,这是肉食者谋之。他把这两者做了区分,虽然与我们今天的定义不一样,但朱院士认为任何一个国家,它的科学家、教师、医生,都是社会良知的体现者,代表着社会的最后一块净土。如果最后一块净土本身的行为普遍缺乏诚信的话,对整个社会,对整个民族的文化、精神都是一种灾难,所以我们不要小看学术不端行为,它实际上无形当中在侵蚀我们整个国家的道德、伦理和文化。
MAXWELL
2024-04-01 17:08
博主之前提到过行业内的良心人士,我认为之前提到过的饶毅教授和清华大学物理系朱邦芬院士都当之无愧。朱邦芬院士当年跟黄昆院士合作创立过半导体物理方向的“黄朱模型”,然后又多年来一直在公开场合披露中国学术诚信问题的两个史无前例,即:第一,随着我国整个社会的急功近利趋向的盛行,随着全民的平均道德水准的滑坡,随着我国目前以考试分数、学位、论文、项目经费、各种人才帽子等数字化评价体系的全面建立和完善,学术诚信问题涉及面之广和严重程度史无前例。第二,我们社会对科研诚信问题的关注也是史无前例的。博主希冀的移风易俗其实朱院士也有呼吁。朱院士在19年的讲座(https://zhuanlan.zhihu.com/p/64583213)上也提到了当前国内学术界的风气:100年过去了,回顾我们现在的科学和教育,我认为,科学技术进步巨大,但很大程度上是硬件的进步,取得的成果比较多的是对已有知识扩展,多靠国外已发展的技术和设备;在精神层面,要想让科学精神在中国大地真正生根,在中国文化当中生根,还任重道远。科学精神的真谛是探索未知,通过科学研究把世界上很多不懂的事情弄明白。这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好奇心、独立判断、批判,以及对人类的责任和担当。这种科研的原动力在我国的科教界比较缺乏。中国的很多教师和科研人员把科研看作是一种谋生职业,本质上还是原来科举文化的延续,把科研发表论文看作应付职业考核的要求,看成个人晋升的途径,甚至是做官的垫脚石,缺乏基本的科学精神,当下的学术诚信问题,与此密切相关。还提到了中国学术问题严重之处包括但不限于:部分主管科教界的官员和一些学界领袖,他们本人的学术诚信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而国外的科研人员,特别是主管级别的人物,一旦被发现有这方面的问题,一般是没有脸面再做下去的。这一点后来应验了,21年初被饶毅举报的曹雪涛跟裴钢也都是院士,曹雪涛63篇论文被发现有较多“图片误用”,当时科技部这个“图片误用”调查结果出来后舆论愕然。

學術誠信作爲科研管理的最基本要求,是博客多年來反復强調的重點,原本應該最無爭議。但事實上,科技部和教育部連這一點都不想管、不想做,放任造假、日益糜爛,那麽其他如宣傳審查、兩院結構、資源配置等等優化議題當然談不上,想要引領人類科學發展進步自然也是癡人説夢。

相對的,經濟金融化和虛擬化的危害,因爲大陸基礎教育教過《資本論》,講述起來遠遠更容易被大衆接受,例如博客對波音案例的分析,已經成功地讓很多人瞭解其墮落的脈絡,包括Jack Welch的惡劣影響等等。希望最新一波關於衍生品的討論,也能很快傳播開來。
2024-04-06 04:31 回复
MAXWELL
2024-04-01 17:10
朱院士认为从学术诚信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来看,我国的学术诚信问题还没有根本好转。而如何从根本上遏制我们国家这种严重学术不端情况的蔓延?百年以来,我们的硬件进步巨大,软件层面应该更加强调。当教育学生时,我们确实应该教授更多具体的学术规范,但根本而言,我们对青少年学术科学精神的培养可能更为重要。我们过去总是把科学看成是救国、强国、富国的工具,但是科学精神能弘扬和提升我们民族文化和精神,这是一个治本的理念。他提到科学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求真务实,还提到科学史学家萨顿曾说过:“大多数人只是从科学的物质成就上去理解科学,却忽视了科学在精神方面的作用。科学对人类的功能决不只是能为人类带来物质上的利益,那只是它的副产品。科学最宝贵的价值不是这些,而是科学的精神,是一种崭新的思想意识,是人类精神文明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另外萨顿特别强调科学史,他把科学史定义为“客观真理发现的历史,人的心智逐步征服自然的历史;它描述漫长而无止境的为思想自由,为思想免于暴力、专横、错误和迷信而斗争的历史。科学的主要目的和它的主要报酬是真理的发现。”他认为这些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我们应该更加重视。

朱院士曾把学术不端的危害性总结成五条罪状。其中一条是祸害科学,摧毁科学界和科学家以及社会的公信力;不仅如此,他认为更重要一点是,“学术不端”将会“亡天下”。明末学者顾炎武曾把改朝换代称之为灭国,而亡天下是说一个民族的精神伦理底线彻底沦丧:“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所以顾炎武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保卫一个朝廷,这是肉食者谋之。他把这两者做了区分,虽然与我们今天的定义不一样,但朱院士认为任何一个国家,它的科学家、教师、医生,都是社会良知的体现者,代表着社会的最后一块净土。如果最后一块净土本身的行为普遍缺乏诚信的话,对整个社会,对整个民族的文化、精神都是一种灾难,所以我们不要小看学术不端行为,它实际上无形当中在侵蚀我们整个国家的道德、伦理和文化。

MAXWELL
2024-04-15 11:41
饶毅教授在21年他公众号《饶毅科学》发表文章《中国“无科研造假”元年:但愿“空前”也是“绝后”》里谈到:“虽然2019年底中国国家希望严肃查处科研领域的学术不端,2020年却有人欺上瞒下、玩忽职守,在2021年推出两条震撼学术界的论调:一是大家众目睽睽之下的图片造假铁证,被国际上学术不入流、在国内能玩江湖把戏的人,化解为“图片误用”(就是之前多次提到的饶毅举报曹雪涛,裴钢,耿美玉,李红良等人学术不端,被科技部定性为“图片误用”)。二是不懂科学的小官僚有点芝麻大的权力就认为自己可以公然宣称科学实验不用重复。“后者是中科院监审局道德委侯兴宇处长在他的公众号发文称「重复实验在生命科学中并不一定可靠」(https://mp.weixin.qq.com/s/nZSlKk5bHT3yThK8DNLeOw),然而就在一年前这位侯大处长在《中国科学报》发文《浅谈作风、学风和诚信的关系》(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0/7/356550.shtm)却称:”其中,科研诚信建设的重点是“筑基”,其核心是负责任的研究。诚信是科技活动的基础,没有诚信科学的结果就会偏离客观事实,变成镜花水月、最终贻害社会。诚信也就是国际同行讲的负责任研究,做不到负责任、客观、真实、可重复再现的研究,就会变成瞎猜、冥想、不可验证的玄学。“ 那么按照侯处长这个前后不一的观点,中科院莫不是成了中国玄学院?

我昨天才說,强力政府部門會利用手上的權力,自然演化出利益集團,這裏兩院就是明顯的案例,參考那句名言:“Power corrupts;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權力帶來腐化,絕對的權力帶來絕對的腐化”,而當前的中國體制,正賦予了這些人在學術專業方面的絕對權力,沒有任何監督和制約。
2024-04-17 01:35 回复
MAXWELL
2024-04-15 11:42
饶毅教授随后也表示:“如果这两条成为中国评判科研学术不端的标准,那么中国就再无科学研究不端的可能性,有不端也可以同样轻易化解。2021年就有成为中国无科研造假元年的危险。这种危险,对中国、中国人民都是危害,只有利于把中国高尚的科学变成低级趣味江湖的小人。有人假惺惺建议,学术批评只能在英文学术刊物进行,不能有中文文章。其实,这种人的多数(但非百分之百)是寄希望中国大多数人不读英文,只有英文批评就可以溜过去。“然后饶毅教授提及:”2021年4月7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比利时、捷克等7个国家、三十几个大学、逾百位科学家(包括华裔科学家)发表文章,再次批驳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杨辉研究员与2013年发表的《细胞》论文。简而言之,2013年杨辉的论文普遍不能被重复。一些科学家联合执笔于2019年发表批评2013年论文。2021年杨辉发表对批评的反驳。2021年这些科学家再反驳。“饶毅感慨:“活的太久了,没有见过七个国家、三十几个大学、超过百位科学家反复质疑同一篇文章。但愿中国人的科研文章被‘七个国家、三十几个大学、超过百位科学家反复质疑‘只有这空前的一次,而绝后。”

这里的重点不是说学术不端外国也有,杜绝学术不端不可能,而是对待学术不端的态度。上个评论我引用朱邦芬院士的观点,即:有人认为,学术不端行为每个国家都有,中国有也不稀奇,但我国学术诚信问题的严重性在于:重大的、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学术不端案例,调查不彻底、处理极轻。这里看看大家鄙夷的小日子对待相似事情的态度:2014年1月,日本理研所RIKEN的小保方晴子在Nature发表关于STAP重磅论文-Pubpeer线上被学者质疑-RIKEN启动调查-中美学者发文论质疑-小保方晴子被迫进行自证实验,自证实验室有24小时监控,并由第三方监督-小保方晴子导师,干细胞领域著名学者笹井芳树自杀-自证失败,小保方晴子身败名裂。

是的,這是博客反復批判過,當代中國治理的大悲劇,亦即和深度腐化了的舊帝國相比,還在崛起過程中的新興中國,在學術科研管理上反而遠遠更爲腐敗。
2024-04-17 01:31 回复
MAXWELL
2024-04-17 12:34
我有时候觉得有些人属于不撞南墙不回头,你再怎么苦口婆心他也不以为然。不如倒过来顺着他的想法鼓励他去撞墙,撞痛了他可能也就能醒悟了。博主之前提到过对赌,我想到另一种变体版本:比如由中科院院士潘建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彭承志等创办的“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盾量子),20年已经正式登陆科创板,据称是国内外首个独立上市的量子通信科技公司,既然这些人觉得这么好那么好,这么有理由那么有理由,那潘建伟等人搞的国盾量子肯定前途无量,完全可以去鼓励这些人买国盾量子的股票,胆子大点的all in,过几年铁定财富自由,胆子小的投个大几万,如此一来即支持了“科研事业”的发展,又能给自己创收,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Taizi Huang
2024-12-19 18:54
我对人的资本化有一些思考

对事物资本化的流程是:货币化->商品化->工业化->金融化。先允许买卖交易;然后制定标准,制成商品;接着优化流程、提高效率,便于工业化大生产;最后是金融化,也就是利用信息化做资本的时空配置。改革开放 40 余年,中国人也在经历剧烈的资本化(物化)过程。现代教育的结果是,学生批量接受“模板教育”(商品化),然后在各专业“人才市场”中竞争、定价(工业化),最后行业大佬控制领域方向,配置资源(金融化)。

对人进行资本化存在明显局限性:一方面商品化和工业化只适合生产领域内的普通专家,但他们总被误以为是一流人才(定价失真);另一方面行业大佬以邻为壑来谋私才是常态,这样的金融化反而人为增加信息壁垒,制造波动。将这样一套资本化的模式用在基础科研上面,希望筛选出领军人才,建立现代科研体系,是缘木求鱼。将人物化的过程,也是在摧毁社会公益的道德基础,腐化行业,这才是真正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以前我对国内基础科研领域的学术改革非常悲观,因为我那时候觉得上位者都是聪明人(就像我觉得数学家都是聪明人一样,是因为我数学学习困难带来的自卑反应),只是因为他们谋私,所以连根拔起会摧毁科研的根基,进退失据。现在我意识到这些人并不是真正的思想精英,而只是当前体系筛选出的普通专家。重建中国的基础科研体系,最重要的是创造一个踏实求真的环境(伯乐),真正的人才自然会脱颖而出。

类似于科研领域,官场也存在很明显的精英淘汰。根本原因可能还是二百年来受外国压迫带来的民族自卑,导致上层建筑一方面对来自欧美的信息良莠不分,囫囵吞枣;另一方面急功近利,鼠目寸光。过去我学不懂知识,内心会自卑。近年看清求真的路径后,正在重建自己的主体性思考。只有真相才能真正让人重建自信。中华民族摆脱自卑,重建主体性,应该也是类似的。不过路径如何实现,远远超过我的能力,我也只能独善其身。

你所描述的現象和論證基本正確,而且也包含了真正的邏輯源頭,但我還是想要把這個源頭抓出來特別强調一下。資本化、市場化、將人物化、行業内部自我評價,的確引發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中國學術界腐敗不堪的亂象,但那些因素只是加劇了腐敗的進度和選擇了特定的腐敗方式,這裏的根本難題在於你所説的“踏实求真的环境(伯乐)”難求,換句話説,就是沒有簡單明確的評價標準和機制。例如正是專業性導致内行可以輕鬆欺瞞外行,不但製造出整個行業集體詐騙的空間,而且也是學術界普遍自治的原因,進一步方便他們躲避被抓包的危險,最終就是你所觀察的逆淘汰。

專業性導致評價困難,是現代高科技社會的普世難題,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案,博客也只能鼓勵心存公益的清流挺身而出,集中火力抨擊最惡劣的詐騙行爲,至於建立獨立的科技管理專業以回避山頭主義、設立專門打假的監察機構、收回兩院的行政授權以減少利益衝突、明確分辨基礎科學和應用項目、並分別施行合適的管理原則(前者廣撒網,後者嚴論證)等等由上而下的政策改革,都是陳年老話題,但也顯然已經被既得利益者有效地隔絕於執政者視界之外,沒有被采納的可能了,所以整體的確是很悲觀的,我也只能寄望等美元引發的未來科技泡沫爆破,當前最囂張的詐騙項目被看穿之後,説不定能有一點轉機。
2024-12-21 14:51 回复
返回索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