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31 05:15:00
昨天國際象棋界的Sinquefield Cup完美收官。Sinquefield Cup是每年例行的國際頂尖大賽之一,由Rex Sinquefield創立。
Rex Sinquefield是指數基金(Index Fund)的發明人之一,成爲億萬富豪之後,衣錦還鄉回到Missouri州的St. Louis市,除了專心收買本地政客以推行為自己減稅之外,主要的業餘嗜好就是下棋。在他的資助下,很快地,一向在美國以治安惡劣排名第一而聞名的St. Louis市,也成爲國際象棋在美國的第一重鎮。
在今年比賽開始之前,大家並不能確定誰會勝出。這是因爲現任世界冠軍,挪威籍的Magnus Carlsen,雖然在實力上比其他頂尖高手(Super Grandmaster,超特級大師,不是正式頭銜,一般用來指等級分在2750以上的頂尖棋手)明顯高出半截,而且在過去這一年表現極佳,在上個月達到世界歷史巔峰的2882分。但是本月初同樣在St. Louis舉行的快棋暖身賽中,他忽然失常。頂尖棋手對陣,心理因素很重要,一旦連輸幾場之後,就容易失去自信,反而更難表現出自己的正常實力。
的確,在這次Sinquefield Cup總共11天、11輪比賽的前半,表現最突出的是上一任世界冠軍,印度籍的Viswanathan “Vishy” Anand。他幾乎每一場棋都在中局就取得勝局;這在現代頂尖高手的對戰中,算是非常罕見。年輕一代的高手經過過去20多年的電腦輔助訓練,在防守能力上比起前一代棋手(如Kasparov)有突飛猛進的提升,以致於近年來絕大部分(75%-80%)的棋局都以平手告終。
很不幸的, Anand老是在終局失手,被對手扳平,所以到最後幾天,領先的反而是穩扎穩打的丁立人。丁立人,現年27嵗,是當前中國最强棋手,以2812分排名世界第三。他的棋風不像Carlsen那樣天馬行空、才華橫溢,而是以防守嚴密、計算精確著稱,在去年創下了連續100場不敗的世界記錄。
但是Carlsen今年正處於職業生涯的巔峰狀態,目前有連續90場不敗的戰績(正常時間,不算快棋)。在Sinquefield Cup的前半還被對手有意封鎖,一直打平。到了最後幾天,對手們因爲無望奪冠,開始願意放手一搏,他的實力得以展現,在前天最後一輪比賽之後,他已經追上了丁立人。
所以昨天Carlsen和丁立人必須對下快棋來決定冠軍誰屬(Tie-Breaker)。事先幾乎沒人看好丁立人,這是因爲Carlsen不但是快棋專業戶,有2900+的快棋等級分(Rapid/Blitz Elo Rating),而且成年(2008年)之後,還沒有輸過任何一次Tie-Breaker。
但是出乎衆人意料,他們打平了兩局Rapid Chess(每人一小時)之後,丁立人在接下來的Blitz Chess(每人五分鐘)連勝兩場,非常風光地奪得冠軍。尤其是最後一局,Carlsen狂風暴雨似地傾巢而出,眼看著就要吃下丁的Knight,結果丁在幾秒内就下出一手極難想像到、以退爲進的妙手,立刻轉守為攻,兩人再對殺幾手之後,Carlsen又威脅要將死(Checkmate)對方,丁再次下出一手以退爲進的好棋,Carlsen只能棄子投降。網絡上圍觀的幾十萬國際象棋迷們立即爆炸開來。
我想上一次中國棋手在國際上這樣揚眉吐氣,是1978年劉文哲和荷蘭特級大師(Grandmaster)Jan Hein Donner在Chess Olympiad的對戰。Donner在戰前語出不遜,嘲笑中國在國際象棋上的弱勢。的確,中國沒有那個傳統,又剛從文革復蘇出來,全國連一個International Master(國際大師,比Grandmaster低一級)都沒有。
但是劉文哲沒有氣餒,從一開始就全面搶攻,只下了20手就將死Donner。這不但是一場Miniature(微盤,國際象棋在25手内決勝負就叫做Miniature;對高手而言,輸一局Miniature是很丟臉的事,所以往往在勝負已定之後,還會想方設法拖到第26手再認輸),而且因爲劉文哲在第16手上犧牲了皇后(Queen,國際象棋裏遠遠最强力的棋子),這也算是棋界所謂的Immortal Game(不朽之局,即在中局早期就以犧牲皇后而得勝)。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搜索“Chinese Immortal 1978”。
劉文哲是中國第一個戰勝特級大師的棋手,後來得到國際大師的頭銜,並且出任國家教練,對現在中國在國際象棋人才濟濟的局面(尤其在女子賽上,世界頭幾名都是中國籍的),有很大的貢獻。
不論如何,丁立人這次的表現令全球刮目相看,他成爲明年挑戰賽(勝者可以挑戰Carlsen的世界冠軍頭銜)奪冠的熱門人物,而且距離超越美國籍的Fabiano Caruana,晉身世界排名第二,也只有一步之遙。
國際象棋是一個小衆的娛樂,而且中國是後來者,但是劉文哲、丁立人和一衆女將的表現,使得關心象棋的歐美人士習慣於中國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這正是所謂的軟實力;對中國的國際地位,會有間接的影響。這個影響雖然不大,但是幾千幾百個類似的傑出表現叠加起來,就會有顯著而重要的廣告作用。中國國力的全面發展,最終還是必須轉化為國際話語權和行動權,這些廣告的意義也在於此。
【後註一,2022/07/20】今天消息傳出(參見《BREAKING: Magnus Carlsen will not defend the World Cup title》),現任國際象棋世界冠軍Carlsen決定放棄衛冕,明年的冠軍賽將由世界排名第二的丁立人與第三的Ian Nepomniachtchi(最新排名參見《Live Chess Ratings》)競奪。
【後註二,2023/04/30】丁立人果然不負眾望,奪得了世界冠軍頭銜。這次的競賽,雙方都展現了强烈的求勝意志,主動出擊,過程因而高潮迭起、峰回路轉,最後丁以更優秀的心理素質,很好地兼顧平常心和毅力而勝出。以延長加賽的決勝場爲例,丁立人在結束前十幾分鐘還以1:3的時差面對一個盤面上的平局,但在Nepo(Nepomniachtchi不容易發音,大家只叫他Nepo)狂風暴雨的攻勢下,居然連續以極短的時間下出對方意料之外的穩手,逐步占據時間和盤面的雙重優勢,反逼Nepo犯錯落敗。
剛好本周我在復習博弈論,讀到一篇以網球賽來驗證Contest Theory的論文(參見《TESTING CONTEST THEORY: EVIDENCE FROM BEST-OF-THREE TENNIS MATCHES》),看得連連搖頭。論文的作者挑選過去幾十年,賭盤勢均力敵的頂尖球星對陣,統計有多少次打到第三盤,然後比較第二盤和第三盤的勝者。如果假設每一盤的勝負是獨立的隨機事件,那麽應該有一半場次進入第三盤,而且第二、三盤的勝負沒有統計相關性(Correlation);但實際上雖然二三盤的確沒有統計相關,打到第三盤的只有略高於1/3場次,意味著第一二盤的勝負有統計相關。然而如果重新假設前一盤的勝負對下一盤有影響,固然可以解釋那個1/3的比率,卻無法交待爲什麽第二三盤沒有統計相關性。於是這篇論文的作者拿出Contest Theory來;這裏的基本思路是第一盤的勝者只須再贏一盤就算穫勝,而負者卻必須連取兩盤,所以前者面對的性價比較高,也就有較強的意願投入心力打第二盤;但如果失敗,第三盤自然又平分秋色。
不過任何有過頂層競爭經驗的人都知道,前面這個Contest Theory的功利敘事是胡扯(參見《中國的學術管理問題來自基本的邏輯謬誤》留言欄第48和49樓的討論):網球和下棋一樣,付出在於多年的訓練和準備,而不在於正式競賽的那短短幾個小時;真正頂尖的國際選手,無一不是始終全力以赴,勝負取決於當場能發揚的能力極限,和意願沒有關係。例如丁立人和他的對手都展現了絕對的求勝意志和極佳的心理素質,最終的勝負只在一綫之間;Contest Theory把幾個小時的心神投入也拿來做功利計算,未免太侮辱人了。至於統計相關性上的佯謬,正確的解答也不難:即便是原本應該勢均力敵的對手,當日的身心狀態總會有些優劣起伏,現場的勝負機率並不會剛好是1:1;如果浮動到3:1,那麽就可以簡單得到實際觀察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