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8 12:25:00
我的文章在大陸並不受媒體審查單位的青睞。
現在《觀察者網》決定把我的文章主要發表在《觀察員區》。因爲在付費墻之後,比較方便維持我直白的風格。
不過既然是付費區,就不能在別處先行或同時發表。此後《觀察者網》計劃刊登的文章,我在博客會禮讓一周,期間會提供鏈接(在這裏https://member.guancha.cn/post/view?id=900),讓有觀察員賬戶的讀者可以立即閲讀。其他讀者,請耐心等待。
===============================================================
四年前,台灣的電力供應在幾代民粹政府的多年忽視和管理不善之後,終於明顯地捉襟見肘,成爲民衆生活和工業發展的一大障礙。當臺積電公開宣佈計劃自行在新竹建設發電廠時,我在《台灣經濟的最後支柱》一文中預測,這純粹只是為了到大陸建廠預埋伏筆,以避免日後輿論的抨擊。文章寫完不到四個月,臺積電果然將第四座12寸晶圓廠建設在南京,自建電廠的事也沒有再提過。
蔡英文上臺之後,完全掌控立法院,對任何花大錢的事都興致勃勃。一般民衆只注意到她那個要花8000多億元新臺幣在鐵軌交通上的“前瞻”計劃,其實在電力供應方面,僅僅是風電一項,她就準備在2030年之前,花費10000億新臺幣。你們沒有看錯,這裏有四個零。
但是雖然風電早在2015年馬英九的任期内就開始示範工程,當時的技術不成熟,組織(亦即台灣本地土豪為了圍標政府項目而特別設立的總包商公司)也不存在,所以從批准到建成有5-6年的延遲。爲了解決火燒眉毛的電力短缺問題,除了暫緩核電的退役之外,還必須新建火電厰。然而煤電污染恰是社會和人命成本最高的發電方式,所以只好選擇天然氣。
上圖是世界歷史上各種不同發電方法每十億度電(TWh)所傷害的人命,由上至下分別是褐煤、普通煤、重油、生物燃料、天然氣和核電;“愛”沒有被列入其中,可能是因爲其净人命損失是太大的負值。
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Methane),它的燃燒很完全,基本不產生霧霾,而且因爲每一個碳原子對應著四個氫原子,它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比例是所有火力電厰中最低。原本天然氣不普及,原因在於它比較貴,而且需要特殊的運輸和冷藏設備,但是在過去十多年,一方面美國的頁岩氣大量進入世界市場,另一方面傳統的供應國也終於投資建設了所需的基礎設施,世界各國的新火電廠開始普遍采用天然氣。例如日本在福島核災之後,關閉了所有核電站,就只能改用天然氣。
但是其實天然氣對全球暖化是非常不利的。這是因爲甲烷本身的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強84倍,在開采、運輸、儲藏和消費的過程中,都會有部分甲烷直接揮發到大氣之中,所以天然氣並不是解決全球暖化的好方法。
講到甲烷的溫室效應,這裏提一個題外話:在十幾年前,英美媒體討論全球暖化,算的都是“等效二氧化碳”,也就是包括甲烷的貢獻。但後來有一天,雖然甲烷排放的增速比二氧化碳還高,卻忽然一夕之間,全都改成只算後者。那個轉捩點在於中國的二氧化碳總排放量超過了美國,爲了能説出“中國是世界最大污染國”那句話,他們必須改用不同的標尺。實際上,甲烷排放有兩大來源,一個是牛反芻後胃腸内發酵所產生的排氣,另一個是開采天然氣時的泄露損失,美國在這兩方面都排名前列。如果繼續算入甲烷的貢獻,英美媒體就無法完成他們對民衆的仇中洗腦任務;至於中國人口比美國高4倍的事實,就更不用指望他們會主動提起。
言歸正傳。天然氣發電使用的是燃氣輪機(Gas Turbine),我在今年一月上《八方論壇》解釋孟晚舟事件背後真相的時候,曾經順便提到,根據美國司法部的文件,Alstom在馬英九任内賣燃氣輪機給台灣時,也付了回扣。既然台灣當局的政風並沒有什麽整頓,我們可以簡單推論台灣新建的燃氣輪機,和下面要談的風力輪機(Wind Turbine)也都會有回扣的成分。
蔡英文批准要建的天然氣發電站中,最大的在臺中火電廠,有兩個機組,總發電量是0.26GW,還不到台灣總需求的1%。這裏的問題還是在於運輸和儲存上的困難:不但必須靠近海港,港塢本身必須有專門接收天然氣的設備,然後還要有專用管道送到發電站。總之,天然氣火電廠並不容易建。台灣目前的缺電量是10%左右,考慮到未來10年的需求增長,以及老舊煤電站和核電反應爐將被退役,所需的新裝機量高達40%,亦即12GW,這顯然不是天然氣能滿足的。
還好在新能源這件事上,台灣的時運實在不錯,不但全球天然氣供應的興起剛好可以暫時彌補空缺,在必須另找11GW的清潔能源的未來十年中,台灣唯一有天然資源的項目,技術也正好成熟,價錢降到合理的地步。這裏我指的是海上風電。
台灣地狹人稠,陰雨天多,光伏和陸上風電都不對頭,但是台灣海峽水淺風强,恰是適合海上風電的環境。剛好過去幾年,同樣臨近淺海(北海)的英國已經大幅投資,頭一個吃螃蟹,把海上風電的單位價錢以每兩年降低一半的速率,壓到許多國家都可以接受的地步。台灣政權裏,還是有理性的技術官僚,在政策上做出了最佳的選擇。
上圖是幾個主要國家計劃中的海上風電發電量;台灣目前的規劃,基本和日本(深藍綫)相同,不過台灣的行政效率下降得太快,很可能會有一系列的延誤。
和光伏不同,中國的風電工業還落後世界先進水平半代,所以在海外並沒有太大的競爭力,中國以外大部分的裝機量,是由丹麥廠商獨占,美國的GE和德國的Siemens則提供其核心部件,亦即風力輪機。今年歐美最新推出的機種是12MW的輪機,然後中方宣佈了10MW和8MW的機型。
台灣目前已經裝機聯網的海上風電,只有不到0.4GW,叫做Formosa 1。2020-2025年間的Formosa 2和2025-2030年的Formosa 3,將使用8MW的新機型,總發電量各有5.5GW。不過我覺得風電的技術還在日新月異地改進之中,五年後必然可以換用更大的風力輪機,所以Formosa 3應該會有可觀的擴展空間。現在的主要問題,是政治扯皮,幕後的利益分配談不攏的話,延誤在所難免,尤其如果政權更迭,那麽在10000億臺幣的總預算(Formosa 3剛剛於今年發包定案,總包商居然換了,這其中必有不足爲外人道的内幕)中發現弊案,幾乎是可以確定的事。
我雖然不熱衷於討論台灣的政黨鬥爭,既然談到政權更迭的話題,就順便評論一下有關蔡英文畢業論文的事(我原本說讀者可以在留言欄討論這個話題,但是第一個留言就提醒我,這種話題特別容易吸引非理性的討論;和沒有邏輯能力的人對話,是非常痛苦的事,所以還是省了,這方面的留言討論一律禁止)。從LSE和蔡英文團隊的反應來看,我覺得很明顯的,她的確拿到了文憑(當然,並不一定是凴本事的),之所以遮遮掩掩,是論文抄襲太多,或者有其他類似的嚴重問題,不能讓外人獲得任何版本。國民黨居然對這個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棄而不顧,真又是一個現代奇觀。
【後註一】今天(2020年七月8日)消息傳出,臺積電和丹麥的Ørsted(世界最大的海上風電供應商)簽約(參見https://www.taiwannews.com.tw/en/news/3962736),將從2025年開始,向彰化外海的風電群購買20年0.92GW的電力。這對台灣電力供應的緊張情勢有緩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