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

【能源】熔鹽堆簡介

2019-01-13 08:42:00

原文网址:https://blog.udn.com/MengyuanWang/123728083



三年多前,我在《高溫氣冷堆》一文中介紹了高溫氣冷球床(Pebble Bed)反應堆的發展過程。到了2017年底,中文媒體報導了一些有關另一種所謂“第四代”反應堆的進展消息,於是就有讀者發問,這個“熔鹽堆”是怎麽一回事。今天在此做個簡介。

首先提醒大家,“第四代”這個詞匯是商業廣告用語,並沒有科學或工程上的嚴格定義。詳細來説,前三代的商用核能電廠不是輕水式(Light Water Reactor,這是相對於含氘的重水,所以輕水其實就是普通含氫的水;輕水式又分爲沸水式和壓水式,它們是現役商用核反應堆的主流)就是重水式(亦即加拿大的CANDU,參見前文《再談中國的核電發展》),利用固態柱狀的鈾或鈽燃料棒浸泡在兼做中子減速劑(Neutron Moderator)和冷卻劑(Coolant)的水中;代與代之間的差別主要在於安全設計上的改進。而近年來流行的所謂“第四代”,則汎指所有不是輕水式或重水式的不成熟設計(所以這是又一個商學院發明的妙語:明明實際上的特徵是還不實用,卻誤導讓人以爲是先進的意思),它們幾乎沒有例外都在原子能濫觴的40年代就有人提出概念,在50和60年代有原型設計;之所以到現在還沒有商業應用,是因爲在當時的商業化過程中競爭不過輕水式和重水式,被放棄了。當然50多年前被放棄,有多種可能的原因,包括政治選擇、技術背景、還有先到先得效應(First Mover Advantage)等等,不一定代表著在21世紀的技術環境下仍會是次等的選擇;但是如果反過來,只因爲它們被包裝成“下一代”的設計,就以爲它們必然是有優越性的,那麽失望的可能性當然遠大於成功(精確來説,成功了才是第四代;成功之前只不過是個實驗)。

2017年傳出的中國“熔鹽堆”計劃(TMSR),並不包含詳細的技術細節,只提到它是由江綿恆博士(江澤民的長子,現任上海科技大學校長)主導推動,將在甘肅先建造2MW的固態釷(Thorium)基熔鹽堆,然後再視情況演進為比較接近實用型的設計。所謂的固態釷基熔鹽堆,是把含釷的核燃料做成燃料球(Pebble),以氟基金屬熔鹽為冷卻劑,因此它既是熔鹽堆,也是球床堆。因爲它的經濟性相對於現有商用核電站很明顯地不會有優勢,在這裏它的目的只能是爲了獲得釷基核反應的一些基本實驗參數,所以我就不詳細討論了。如果我們拿這個2MW的實驗堆和清華發展高溫氣冷堆的歷史相比,晚了不止20年;既然世界第一座商用級別的高溫氣冷堆正在山東石島灣建設之中,可以看出熔鹽堆距離實用化還很遠。

至於未來的商用熔鹽堆會是什麽樣子,實在很難説;這是因爲釷基的熔鹽堆有幾十種不同的設計,各有優劣。我覺得很可能江校長自己都還沒有確定,要等到上面提到的實驗堆出了結果,才能決定下一步。本文爲了方便討論,我假設他會選擇目前看來最先進的Two Fluid Liquid Fluoride Thorium Reactor(Two Fluid LFTR,雙流氟基熔鹽釷反應堆)。

前面提到很多所謂的第四代核反應堆的設計概念,其實在1940年代就有,釷基堆也不例外。它最早是由Eugene Wigner和Alvin Weinberg領導Oak Ridge National Lab的團隊在1944年設想出來。當時美國的另一個主要核子研究單位Argonne National Lab由Enrico Fermi和Walter Zinn主導,選擇專注在鈽基的反應鏈上。在二戰結束後,大家從開發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抽身出來,開始研究核反應器,最早的大錢來自海軍的核潛艇計劃,這需要很小的體積,所以先合作發展出功率密度很高的輕水堆;而輕水堆也就很快成爲工程上最成熟的設計。

但是輕水堆有許多缺陷,在當時最明顯的包括1)它用鈾235為燃料,不但十分稀缺、濃縮困難,而且裂變反應不完全,利用率不高,反而會產生很多放射性極高的超鈾元素廢料;2)它使用柱狀固態燃料棒,必須承受大量中子轟擊,而且氣態的裂變產物會產生氣泡,所以會隨時間而弱化,必須時常更換;3)更換下來的燃料棒有極高的放射性,不論是回收或掩埋都很困難。於是在輕水堆還沒有成功的1951年,Argonne的團隊就先建成了以液態金屬為冷卻劑的快滋生反應堆(因爲液態金屬對中子沒有什麽減速的效果,快中子可以照射到放在反應器周邊的鈾238,把它轉化成鈽239,參見《再談中國的核電發展》);而Oak Ridge則在1952年建成HRE-1,成爲世界第一個使用液態燃料的反應堆,不過這用的是氟化鈾溶解在水裏,一直到1959年,才改爲氟基熔鹽。

輕水堆適用在核潛艇,快堆則可以量產核彈頭用的鈽,兩者都獲得了充足的美國政府投資;熔鹽堆爲了爭取公款,只好也想辦法往軍事用途上靠。剛好熔鹽堆有可能做出比輕水堆還要高的功率密度,於是就搭上空軍的核動力轟炸機計劃;雖然沒有做出結果,但是這筆錢最後容許Oak Ridge在1965年做出為民用發電而設計的Molten Salt Reactor Experiment(MSRE,熔鹽堆實驗,熱功率7.4MW)。然而在那之後,United States Atomic Energy Commission(AEC,美國原子能委員會)決定集中資源發展快堆的民用型號,並在1973年開除了Alvin Weinberg(主要因爲他公開批評快堆不夠安全,不適合商用推廣),熔鹽堆從此完全退出主流,一直到21世紀,全球暖化引發核電的新潮流,才有人重新考慮建造熔鹽堆。

因爲MSRE就是人類所建造過的最後一個熔鹽堆原型,我們目前所知比較靠譜的最先進設計正是Oak Ridge團隊所計劃的下一代藍圖,亦即前面提到的LFTR。LFTR又分單流、雙流和單雙混合三種,其中以雙流最乾净、效率最高。它的核心是處於熔融狀態的鈾233氟鹽,外層則是熔融的釷232氟鹽;兩者的環路是分開的,所以叫做雙流。

鈾233是最理想的裂變燃料,不但效率很高,而且產生的放射性廢料最少;它的問題在於自發半衰期太短,而鈾礦是地球誕生時從以往超新星爆炸繼承得來,40多億年下來鈾233早已衰變盡净。剛巧釷232是一個很穩定而普遍的同位素,吸收一個熱中子(Thermal Neutron)之後成爲鏷(Protactinium) 233,然後經過自然β衰變成爲鈾233。雙流LFTR外層的釷鹽就是負責吸收核心裂變洩漏出來的中子,用來滋生燃料。

雙流LFTR的燃料循環

一旦釷232轉化成鈾233,後者必須被提煉出來,移交給反應器的核心環路。這裏是熔鹽堆最妙的工程細節,也是爲什麽熔鹽堆特別適合釷基的核反應:因為鈾有兩種氟化物,在工作溫度(600-1000°C)下四氟化鈾是液體,六氟化鈾卻是氣體,只要在熔鹽裏打入氟氣,四氟化鈾自然變成六氟化鈾而分離出來,所以一般必須在嚴格放射性防護下運送到再處理工廠來做的化學分離,熔鹽堆可以簡單地在現場(In Situ)完成。同樣的,負責做真正核裂變反應的核心環路也可以通過現場加氟,來把還未用掉的鈾233燃料和廢料分離開來。

總結來說,熔鹽堆理論上可以一次解決前面提到的三大輕水堆毛病。然而LFTR從來沒有被建造過,所以幾乎可以確定會有它自己獨特的難題(就像張無忌要練乾坤大挪移第七層,既然設計者自己都沒練過,就必然會有設想錯誤之處)。例如核心與周邊環路之間必須有隔墻,這個隔墻還必須有中子減速的功能,因此當年Oak Ridge團隊計劃用石墨來建造。我在討論核聚變的時候,曾經強調高能中子對墻壁會有很强的破壞作用,這裏也是一樣的;如何在放射性環境下定期更換石墨墻,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當然,熔鹽堆的石墨墻比核聚變的真空腔壁要小得多、也便宜得多,所承受的中子流要弱得多,也沒有高溫等離子體的衝擊問題,所以並不是完全不可能解決的。

我想讀者看到這裏,應該可以理解早先我爲什麽說中國的熔鹽堆未來的發展方向還不能確定。這個技術實在太不成熟,至少還要20年才會達到建造商用原型的地步。它有它的優點,但是也必然會有工程上的重大困難。最終它能否與其他的核反應堆競爭,目前不可能準確預測。我以前曾經估計過,高溫氣冷堆有商業性成功的機率在10%那一級,熔鹽堆大約也在同一級別;這已經值得國家投資了,但是我們不必也不應該過度樂觀。

【後註一,2021/09/10】《Nature》在2021年9月9日報導(參見《China prepares to test thorium-fuelled nuclear reactor》),中國在武威興建的2MW熔鹽實驗堆TMSR已經完工,將在本月試機。

【後註二,2024/03/18】我剛剛注意到石島灣高溫氣冷堆(參見前文《高溫氣冷堆》)在2023年12月6日正式通過測試,開始商業運行(參見《 全球首个!清华大学牵头研发设计的全球领先第四代核电机组进入商业运行》)。博客解釋過,這個清華大學主導的項目,技術來源自德國:第一代的AVR(參見《Wikipedia:AVR reactor》)是技術驗證堆,熱功率46MW、電功率15MW,1967年開始運行;第二代的THTR-300(參見《Wikipedia:THTR-300》)是工程驗證堆,1985年建成。很不幸的,1986年的Chernobyl事故激發了德國的反核運動,以致兩者都在1988年被關停。當時團隊中的清華學者説服了中國科技管理階層,以很低的價格買下了全部知識產權和關鍵部件樣品,繼續改良設計,先在2000年複製了一個與THTR-300同一世代但功率還低於AVR的研究堆HTR-10(參見《Wikipedia:HTR-10》),然後大功率的商業示範堆HTR-PM(參見《Wikipedia:HTR-PM》)才在2006年被立項,2011年正式批准,2012年開建,2021年成功臨界,到2023年底終於完成所有測試,正式商業運行。

我之所以把這些陳年歷史一一復述,並且放在討論熔鹽堆的博文下面,是因爲【後註一】所提起的TMSR學術實驗堆在2021年才建成,熱功率2MW、電功率為零,比AVR還要原始一代,顯然還處在第零代階段,卻在2023年就和造船廠開始合作公關造勢,要求立刻上馬商用項目。更別提目前吹噓將在2035年開始聚變反應的ITER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其净功率明確定爲極大的負值,等離子所卻已經迫不及待地策劃與幾乎整個中國核電行業合作建商用電廠,更是離譜到極點。考慮到基本原理和工業設計相對來説簡單至極的高溫氣冷堆(這個設計簡單的特性,特別是除了燃料之外沒有必須定期更換的部件,正是高溫氣冷堆能夠成爲當前主流壓水堆的唯一商用競爭對手的基本原因,也是熔鹽堆和聚變堆的最大軟肋,尤其後者的内壁若要產生正的電功率,別説定期更換,建都建不出)從技術驗證堆建成到第一座示範堆真正商用發電,尚且花了三代56年,其中清華大學自1988年接手,花了35年才成功跨越最後一個世代,可見核能發電因爲高輻射性特質,工程任務極度艱巨,每一步向前都必須慎之又慎。在這樣的對照之下,任何稍微有點專業常識的人,都可以簡單斷定當前熔鹽堆和核聚變發電的商用計劃皆屬純粹詐騙;這麽明顯的詐騙,卻可以堂而皇之地和大型國營企業串聯起來搞,正是中國科技管理和學術文化極度腐敗的結果和表徵。

9 条留言

nthu.cs.晉陽彭城客
2019-01-15 22:44
王博士感謝您的這一系列文章的精辟分析, 我不懂理化但心中長久的疑惑想請教一下:

1. 前陣子有報導大陸準備開發浮動核電廠, 感覺很適合台灣(颱風或出事了把船拖走就好)及某些缺電國家或地區(例如南海島嶼), 總覺得也是一門生意, 但其他核能大國好像不太熱衷?

2. 若為了抗炸而考慮將核電廠地下化時,熔鹽堆是較合適的嗎?

3. 核武維護費用高,中國又不首先用, 那麼核原料平時發電用, 挨核彈後再把核原料轉做核武 這種思路是可行經濟的嗎?

浮動核電厰用的是中小型的輕水式反應堆,堆的本身沒什麽特別之處,只不過可以在海上行動而已。它的用處是爲了像是南海的小島,或是西伯利亞的沿岸礦區,在陸上建核電站沒有效益,或者只需要短暫幾年的電力服務。臺灣需要的是長期和大量穩定的電力供應,所以還是適合超大型的第三代輕水式反應堆。

現代的鑽地炸彈性能很高,地下化太過昂貴,又沒有什麽太大的防護效果。

核武用的PU239需要特別滋生和純化,臨渴掘井是來不及的。
2019-01-16 08:19 回复
狐禪
2019-01-16 14:46
熔鹽不是氣體,高溫下的容器可能會是個問題。

高溫熔鹽有腐蝕性,但是沒有快堆的高溫鈉金屬液體那麽嚴重。這個腐蝕的問題能否解決,還有待努力。
2019-01-16 20:27 回复
南山臥蟲
2019-01-16 17:41
于敏老爺子剛走了,也算與此欄題有關,王兄可以簡單談談嗎?

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19_01_16_487115.shtml

我国氢弹之父于敏去世 享年93岁

原子彈的工程設計很簡單,學過物理的都可以試試,困難在於提煉高純度的鈾235或鈽239。氫彈剛好相反:提煉氫的同位素氚雖然貴並不難,但是構型設計非常困難。這是因爲氫彈必須用原子彈的爆炸力量來壓縮氚引發核聚變,但是有了原子彈這個級別的爆炸,那麽周邊的一切事物自然是想要飛開而不是被壓縮。所以只有一流的工業國家能做到;例如印度有原子彈40多年了,到現在連氫彈的邊還是摸不上。

氫彈的設計是絕對機密,蘇聯靠間諜拿到美國的早期構想,不過那和最終設計有很大差別,所以頂多只能說有幫助,不完全是照抄。中國則是自己獨立發展的,當時的主要設計人就是于敏。

至於現在大陸網絡上廣爲流傳的所謂“于敏造型”,那幾乎可以確定是以訛傳訛的胡扯。氫彈的物理原理是一致的,如果在細節上中美有差別,官方絕對不會泄露,所以也輪不到網絡上那些噴子去討論。尤其是在這些吹捧“于敏造型”的文章中,基本常識錯誤有一大堆,例如他們甚至以爲現代的熱核彈頭不算氫彈了。

我以前提到李文和案的時候,曾解釋過中共間諜獲得了美國W88熱核彈頭的設計圖,然後又有變節人員把它送囘給美國,所以FBI才開始Witch Hunt。現在共軍ICBM上的核彈頭,很可能是照抄了W88才能夠小型化,這樣東風41才可能裝載10個彈頭,于敏的老設計應該已經退役了。
2019-01-16 21:00 回复
南山臥蟲
2019-01-17 13:32
王兄回覆的第一段,絕對是內行中的內行,言簡意賅之至。網上看到的有關核彈類文章,從未有此者。

另外,還有一種流行的說法如下,亦請王兄不吝賜教(若有靈感,亦不妨拓寫成一章,放上風聞欄目)。

//我国是目前蓝星上唯一一个,常年保存氢弹这个终极大杀器的国家,美国,俄罗斯等其它四大流氓因为没有独特的技术,氢弹保养昂贵,保存时间短。而我国能够长久,常年保存氢弹,就是因为于敏老前辈独特的“于敏构”型氢弹//

又,于老先生那一輩人,一如其詩句中的家國之情,事蹟令人動容--「身为一叶无轻重,众志成城镇贼酋」--謹以為誌。

你所引用的,正是我所說的網上噴子常常胡扯的論點,完全不足采信。
2019-01-17 18:31 回复
南山臥蟲
2019-03-05 20:54
王兄,剛又看到一篇有關于敏與氫彈的文章,其中談了不少理論細節,並最後也談了一點有關氫彈結構的訊息。最重要的,是他引用了何祚庥先生所談一篇較專業的長文。所以請王兄看看,有沒有新的有意義的內容。謝謝。

http://hanfeng1918.com/baijia/3795.html

很好的文章,但是比較專門一點,一般人大概看不懂。我簡單把最重要的三個重點解釋一下:

1)于敏是天才級的核物理學家;

2)他的氫彈研究從頭到尾都是獨立進行的;

3)但是最終設計,殊途同歸,和美蘇的氫彈並無根本性的差異。
2019-03-14 05:41 回复
makludi
2021-11-29 06:26
在对比看學術管理】從假大空談新時代的學術管理一文之中关于熔盐堆的美方报告的介绍,有几点疑问请王先生解惑。第一,这里介绍环路之间需要石墨减速,建立环-环间的墙是一个挑战,可学术管理一文中介绍的氚泄露发生在环内管道,是不是熔盐堆的挑战不止一个,而是至少两个同样复杂的挑战?第二,中国现在实现了实验堆开机,是不是至少这两个问题都已经解决了。这篇论文应该讲的是中国的研究人员如何监测和控制氚https://inis.iaea.org/search/search.aspx?orig_q=RN:43075667

1.是兩回事。氚原子太小,自然會滲入金屬晶格之中,造成氫脆;石墨墻則是受中子撞擊,所以碳原子會被打出晶格。當然聚變堆的中子數量和能量都更高,内壁又要兼顧其他任務,所以連定期更換的選項都沒有,我在後註裏不是說只有魔法才可能滿足需求嗎?

2.熔鹽堆生產的氚,是毫克級別的;但正因爲這樣的量級還有實際解決的可能性,論文作者可以誠實地定調為“Large amount of tritium”。聚變堆必須處理的氚,多出8-9個數量級,那些人反而一再强調“沒有問題”;這正是當代科研界的Irony:所謂的科學家和他們的科普作家朋友們,比二手車推銷員更加不可信任。
2021-12-02 10:52 回复
makludi
2021-12-02 12:58
感谢王先生的解答。我有此疑问,倒不是因为觉得解决熔盐堆的问题之后可以展望核聚变。我的故乡就在甘肃,甘肃地区并不是天然气和煤炭主产区,而如今受困于疫情对蒙古煤炭进口的影响和采矿安全限制,国内煤炭资源可见的数年之内都会很紧张。当前气候变化极端,西北东北地区冬天寒潮频发,耗水资源少的熔盐堆是可能的供暖来源,所以如果该技术发展成熟,对当地人民生活保障有极大益处。另一方面,甘肃缺水,民生仰仗地下水和黄河,所以氚的污染必须严格控制,故而很关注熔盐堆的氚回收问题。

熔鹽堆還只在概念驗證的階段,要成熟必須有2-30年的全力投入,然而儲能技術日新月異,全球減碳的時程又極爲緊迫,熔鹽堆雖然是工程上合理的方案,只怕是沒有機會勝出了。不過投資在這些方向至少還有充當備份的作用,而核聚變毫無可行性,純粹只會在過去30年和未來10幾年,不斷從實際有用的科目竊取、霸占資源,是新能源界的癌腫瘤,如同對撞機是基礎科學的癌腫瘤一樣。
2021-12-03 03:49 回复
愚公
2023-06-23 10:38
王博,最新消息甘肃钍基熔盐实验堆获运行许可,这条技术路线离成功还有多远?

基本遵循我多年前的介紹和估算,沒有值得討論的新消息。
2023-06-25 06:50 回复
Niets
2023-12-06 17:50
最近媒体报道江南造船集团发布了核动力(熔盐堆)的集装箱船设计。鉴于武威的实验堆才运行没多久,不知王先生觉得这种设计的可行性如何?

熔鹽堆連早期實驗設計都還在測量參數的最初步階段,距離實際應用還有至少三代(有可能需要多達五代:參數確定、安全穩定性確定、效率提升、地面試用、船用)、大約30年,所以這完全是PPT工程。一個工程單位也搞這個級別的假大空,可見量子計算和核聚變對科研文化的腐蝕有多麽嚴重。
2023-12-07 03:33 回复
返回索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