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

【歷史】爲什麽我不佩服Manstein

2018-12-02 12:20:00

原文网址:https://blog.udn.com/MengyuanWang/120736608



過去三周,我連續得了兩個感冒,又在樓梯摔了一跤,筋骨酸痛,所以沒有精神照顧部落格。思考了一些議題,都先暫時放到一邊。現在又開始寫作了,就想趁還沒忘記之前,趕快把能提的都提一提。有些題目可能比較Esoteric(冷僻?)一點,請大家見諒。

我在大陸的軍事論壇上,感覺到絕大多數人對二戰期間的德軍元帥Erich von Manstein有像對神一樣的崇拜。然而詳細讀過我部落格文章的讀者可能注意到,我對同樣是德軍元帥的Model贊譽有加(參見前文《訪意大利有感(二)》),卻從來沒有對Manstein的表現置評。這是爲什麽呢?

要瞭解Manstein的表現,我們必須先討論一些二戰歐洲戰場的背景。Manstein是Prussia的傳統軍事貴族出身,到1939年德國對波蘭開戰(Fall Weiss,白色計劃),他升到Army Group South(南方兵團集群)的參謀長,勉强算是躋身國家級軍事決策階層。這時的德國國防軍(Wehrmacht)總參謀長是Franz Halder,同樣也是Prussia軍事世家的子弟。當時的老Prussia軍事世家勢力仍然非常强大,他們對一個下士出身的Hitler一般嗤之以鼻。Halder的前任Ludwig Beck更堅信Hitler是個瘋狂愚蠢的民粹煽動者(Demagogue,我同意他的看法;Beck後來在1944年,因爲積極參與刺殺Hitler的Operation Valkyrie而被逮捕槍決),會把德國帶向毀滅。Beck並不是反戰,但是他堅持認爲1939年開戰太早,德國的準備遠遠不足(我又同意他的看法),所以Hitler不得不和國防軍交涉,要求換人。Halder的資歷夠、城府深,所以被選上。

但是Halder雖然沒有像Beck那樣公開批評Hitler,在私下仍然看不起他,對他的軍事指揮陽奉陰違。到了1940年,德軍準備進攻法國。原本國防軍總參謀部的Fall Gelb(黃色計劃)仍然是複製一戰的右勾拳戰略,通過比利時來攻擊法國;這是19世紀戰爭思維的結果,沒有考慮到新的裝甲部隊的機動打擊能力(不過當時基本沒有任何一個軍隊的任何一名高級核心將領預見了一年之内,裝甲部隊會成爲陸軍的主導力量,包括Manstein在内)。剛好在1940年一月10日,一個帶著作戰計劃書的德軍低級參謀在霧中迷航,落到了比利時的手裏,這是所謂的Mechelen事件。Manstein原本就有一個中央突破奇襲的計劃,在這個事件後,説服了Hitler,Hitler又説服了Halder,這才改變了Fall Gelb的主攻方向,從而有了對法的絕對勝利,Manstein也一戰成名,成爲知名的英雄將領。

Hitler在歐戰早期所犯的主要戰略錯誤,第一個是前面提到的開戰過早,第二個就是假設英國會在法國投降之後求和。一旦英國表示絕不投降,Luftwaffe(德國空軍)並沒有足夠的戰略打擊能力(Luftwaffe是一個戰術空軍,完全沒有重型轟炸機和遠程護航戰鬥機),再加上Hitler的瞎指揮(在最緊要關頭,停止攻擊英國的空軍基地,轉而去轟炸倫敦),英倫空戰(Battle of Britain,1940年夏至1941年春)以德國失敗告終。這時德國的海外貿易基本停頓,戰爭機器所需的物質資源嚴重匱乏,尤其是石油。羅馬尼亞的油田並不能滿足廣大占領區的需求;德國内部的估算是到1942秋天,庫存會完全枯竭,其後經濟、軍工和作戰都會因缺油而在效率上大打折扣。Hitler舉目四望,當時中東和北非的油藏大半還沒有被發現,唯一德軍能力所及的超大型油田在蘇聯高加索地區的Baku一帶,再加上蘇軍在芬蘭戰爭(Winter War,1939年冬至1940年春)中表現極差,到了可笑的地步,於是Hitler再次輕敵冒進,在英國虎視眈眈之下,又入侵了蘇聯,這就是1941年的Operation Barbarossa。

雖然在1941年,德蘇的傷亡比率(Casualty Ratio)是大約1:6,而且德軍前進的速度震驚了世界,Manstein身爲第11兵團(11th Army)司令,也在Crimea半島表現出色,但是整體戰局與戰前Hitler的預期相比,依舊是個大大的失望。Hitler居然指望著不到半年,就要占領Moscow到Baku一綫。但是現實的冷水,仍然不足以讓他清醒。經過了一個困難的冬天(後勤準備不足造成大量無謂的傷亡),德軍在1942年開始繼續向Baku進攻。因爲孤軍深入,Army Group South被分成主攻的Army Group A和保護北方側翼的Army Group B。然後Hitler居然突發奇想,下了斷言說蘇聯已經潰不成軍,於是命令Army Group B也孤軍深入,攻向Stalingrad。

對軍事不熟的讀者,可能無法直接理解到Hitler的這個決定有多麽離譜。所以我在這裏用間接的證據來解釋:整個德國國防軍,基本上每一個將領,都簡單地看出這是自殺。Halder一反以往在背後搞鬼的習慣,公開嚴厲地一再反對。Rommel是Hitler警衛營營長出身,Halder認爲他是Hitler的親信,兩人一向不睦(Halder在後勤上對Rommel的掣肘,對北非戰局有很不好的影響;不過Halder並不純粹是以私害公,而是原本就反對多面作戰),但是在Stalingrad的戰局上,也擇善固執,完全支持國防軍的立場(後來Rommel會間接參與前面提到Beck直接參加的Operation Valkyrie,就是因爲從Stalingrad之後,對元首從崇拜轉爲鄙視)。

像這麽嚴重、基本而明顯的錯誤,讓整個國防軍都覺得必須撕破臉來爭執的決定,Hitler是怎麽推平衆多反對者的呢?他靠的是一個人,就是在1942年七月1日剛剛晉升元帥、德軍中公認的天才、德國的民族英雄、元首眼前的大紅人,Erich von Manstein。既然Manstein能在Fall Gelb中獨排衆議,發明出老將軍們沒有預見的正確戰略,那麽他在1942年夏天,成爲唯一一個支持Hitler進攻Stalingrad計劃的高級將領,就有著足以推翻衆議的分量。在九月,Halder憤而辭職,從此國防軍對軍事決策的影響力一落千丈,Hitler有了完全的戰略指揮權。

歷史學家並不知道爲什麽Manstein會支持Hitler的腦殘決定,但是我個人猜測,是心存僥幸,爲了討好元首,推進自己的政治前途。不論如何,他的兒子Gero von Manstein在當年十月戰死在Stalingrad,成爲整個戰役30多萬德軍傷亡人員之一,算是一個及時的報應。到了十一月,Friedrich Paulus指揮的第六兵團(6th Army)被包圍在Stalingrad,Hitler決定臨時新組一個Army Group Don(頓河兵團集群)來解圍,Manstein升任司令。十二月初,Manstein居然還寫信給Hitler,贊成命令Paulus不准突圍,確定了第六兵團全軍覆沒的命運。

Stalingrad戰役結束之後,蘇軍試圖擴大戰果,Manstein用機動防禦給予痛擊(是爲第三次Kharkov戰役),暫時穩定了局面,但是德國占領Baku油田的企圖已經烟消雲散,徹底的失敗無法避免,只是時間問題。所以德國在二戰的失敗,因素很多,Hitler當然是首犯,但是Manstein也有著無可推卻的重大責任。我一向對報喜不報憂、對上一味迎合奉承的政治運作深惡痛絕,正是因爲中外歷史上因一己政治私利而誤了國家大事的例子太多了(例如土木堡之變)。Manstein在Stalingrad的表現也是其中之一。

第三次Kharkov戰役之後,Hitler飛到前綫獎勵Manstein

戰後Manstein因爲在對蘇作戰期間,對SS(黨衛軍)派來“清理”猶太人的部隊全力配合,被判刑18年,後來經過兩次減刑,在1953年被釋放。他在1955年出版了自己的回憶錄,叫做《Verlorene Siege》(《失去的勝利》);根據後世歷史學家(例如Volker Berghahn)的意見,它的内容基本是為作者清洗戰犯責任的謊言,包括在後世發現,Manstein親自所下的槍決大批蘇軍戰俘的非法命令(參見出版於1997年的《Keine Kameraden》,《沒有同志》),都一字不提。我們在譴責許多日本戰犯逃避了責任的同時,如果還崇拜一個極爲類似的德國戰犯,在邏輯上是站不住脚的。

在有關Stalingrad的歷史上,Manstein的回憶錄也是謊話連篇,基本把責任都推到Paulus頭上,説他猶豫不決,不肯突圍,是戰敗的主因。實際上,Paulus是Halder的副手出身,所以他對進攻Stalingrad的決定,意見如何,很容易猜測。Hitler一再下了嚴令,由Manstein背書,不准他突圍,也是有真憑實據的。很明顯地,Paulus純粹是遵守軍人絕對服從的天職,他只不過沒有Manstein的名氣,在大衆媒體上聲量比不過他。不幸的是,《失去的勝利》在商場上大賣特賣,對後世的普羅大衆有很大的影響。但是我們身爲知識分子,對這種歷史學家已經澄清的真相,有責任瞭解並傳播。畢竟像Manstein這樣富有才華但是人格低下的人,對社會永遠都有很大的危害,正確的歷史評價有助於避免類似的錯誤再次發生。

【後註】我在寫西方話題的時候,一般是中文與外文夾雜,其背後的考慮,在這裏解釋一下。首先,這些都是人名、地名、書名或其他特定名稱。其次,如果翻成中文有不同的多種翻法,或者我不確定標準翻譯爲何,那麽我絕對會用原文,避免增加無謂的困擾,例如正文中的Gero、Halder、Manstein和Paulus等等。三,如果原文不是英文,但只要用的是標準西歐字母,那麽我盡可能用原文,即使我自己不會說這個語言,這是爲了方便能讀這個語言的讀者去進一步搜索資料,例如本文中提到的兩本德文書。四,即使是我幾乎可以確定有標準翻譯的名字,如Hitler和Stalingrad,一方面我仍然可能是孤陋寡聞,不知道有哪個地區用不同的翻譯(例如上次我把Schrodinger翻成“薛丁格”,沒想到大陸用的是“薛定諤”),另一方面我已經習慣這麽講,所以就偷懶了。

總而言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翻譯,所以源自外國的一般詞匯我會把原文和中文并列,至於特定名稱就以原文優先。

8 条留言

游客 越雷
2018-12-02 16:03
王先生,你这个说法(曼施坦因的名声都是后来吹出来的)我很认同,其实日本的山本五十六也是名不副实,杜立特空袭之后他居然发动中途岛海战,这是和德国轰炸伦敦一样的战略错误,如果日本不打中途岛,四艘航母加上双鹤,六艘航母完全可以阻止美军蛙跳战法。

反倒是日本陆军倒是有些战略眼光,本来没有石原莞尔的九一八事变的话,(以下是我个人根据书籍替当时日本做出的最优选择)日本名义上保持中国领土(不包括台湾)完整,并以此为条件让蒋介石同意日本可以自由使用从朝鲜到东南亚的公路铁路,有机会的话,多培养带路党。结果九一八之后,石原莞尔不但没有处分,还升官发财了,结果中低层军官就一个个搞事变,完全破坏了日本的大战略

我並沒有說Manstein的成就是吹出來的;他在軍事指揮上能力很强,戰術選擇得當,這是事實。我的批評在於他人品不好,爲了鑽營權位,不惜大幅損害國家整體利益。林則徐雖然打了敗仗,但是他的人生態度是“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所以就值得後世贊揚。現在高能所的王貽芳急著要忽悠國家浪費大筆資金來自己謀權謀利,不論他的物理成就如何,人品如此低下,就應該被譴責。

日軍的水準,在各方面都及不上西方强權,所以戰略和戰術上的錯誤百出,我也懶得討論。
2018-12-03 01:53 回复
貓靈子
2018-12-02 22:33
 Mode(莫德爾)元帥有防禦之獅的美名,能夠在情況不利的情況下,既保護有生力量,又能給予敵人適當且有效的打擊,是真正的名將。純從防禦戰的組織能力上來看,他的本領應該比栗林忠道(日軍)和方先覺(國軍)以及宋時輪(解放軍)更強的多。

事實上也比Manstein更上一籌。Manstein在Kharkov的機動防禦,靠的是1)有很大的縱深來誘敵深入;2)己方有足夠的裝甲力量來做反衝擊。Model的防禦,都是一步不能退,而且幾乎全靠二綫步兵來做,這難度高得不是一點兩點,還一再成功了。
2018-12-03 01:56 回复
貓靈子
2018-12-02 22:40
越雷兄的想法有些不符事實,日本皇軍是出了名的用小腦思考的軍隊,還有搞下剋上的優良傳統,石原莞爾已經是皇軍中唯一的一個戰略家,至於皇軍(陸軍)中真正能打的戰將,也不過只有山下奉文和栗林忠道而已,餘子碌碌,好殺而無謀!聯合艦隊中真正有本事的,不過一個小澤治三郎,其餘也都是ㄧ些無能提督。和真正的天下精兵-偉大的德軍相較,實在是差多!

你説的我同意;日軍完全沒有理性、客觀的文化傳統,讀他們的戰史,就是一直對他們血性、主觀的言論和行爲搖頭。
2018-12-03 02:03 回复
狐禪
2018-12-03 19:27
沙場上每一塊肉,都是政客的祭品;殘軀上每道傷口,只剩淒慘的無言。二戰後,德國只好廢除死刑。

是沒有錯,但是歐洲長期分裂,不能打仗的政體早已被消滅;大航海之後,更有亞、非、美幾十倍的“落後”人口可以殺戮掠奪,甜頭很大,所以連小老百姓都對戰爭興致高昂。其結果就是爲了一點小事,整個歐洲在一戰打成一團,二戰只是它的續集。
2018-12-03 19:51 回复
貓靈子
2018-12-03 20:41
擁有政治頭腦與眼光的軍人很少,像個人就非常推崇石原莞爾將軍:他對民初中國的品評就很到位-官乃貪官,民乃刁民,兵士兵痞,一但國家有難,人民不會支持政府。這段話就值得所有搞政治的人深思。

離題太遠了。到此爲止。
2018-12-04 04:14 回复
夜炎火
2018-12-04 06:40


“感覺到絕大多數人對二戰期間的德軍元帥Erich von Manstein有像對神一樣的崇拜。”

我个人感觉倒似乎没有那么多。毕竟Manstein在大陆军坛是有固定的外号“曼不群”,调侃他伪君子的一面(话说德军将领的不字辈排行也是由此而始)。所以要说大家对他“神一般的崇拜“,未免夸张了一些。

至于Hitler在二战(乃至战前)的表现,网上有一系列文章名为“元首的逻辑”,论述颇为详细,观点也有新意,我个人比较欣赏,愿在此和王先生及各位网友分享。

http://kksk.org/tieku/r_81335_1.html

(这是网上其他的版本,天涯社区的原链接不知道为何打不开了)

我想你應該會同意,大陸軍事論壇的平均水準很低,謊言、腦補、互噴充斥。如果拿一張動物的照片去問是馬是鹿,只怕答案還是七三分,而且正確的不一定是七的那一邊;例如FC31的事,明顯得不得了,但是願意站隊擡杠的,顯然不是極少數。

在這樣的環境下,能有壓倒性一致意見的議題,只有與意識形態相關的才可能,而對Manstein的評價,顯然不屬於這一類,所以我說“絕大多數人”,是在這個背景下的評語。我個人的經驗,是每一篇對他的批評,夾雜在100篇吹捧他那三場勝利的文章裏。當然因爲那些軍事論壇的信息密度太低、謊言的密度太高,所以我去掃描這些文章並不是太愉快,結果是我所取的樣本可能不夠多,沒有足夠的代表性。還好我有自知之明,從來不號稱是軍事論壇内容和討論的專家。

然而魔鬼在細節之中,你也應該比較一下,看看其他批評Manstein的文章是否說到了重點。如果正文所說的,都是重複公共消息,那麽我很抱歉浪費你的時間,但是至少應該加强了這些論點的可信度。

至於你所介紹的那篇文章,我看了幾頁,覺得他的語氣還算專業,但是沒有任何引用事實的出處,所以很難判斷他到底是專業的軍事研究員還是專業的撒謊家。有爭議性的關鍵事實,例如正文中Manstein下令槍決戰俘的事,作者有絕對的責任要列出出處。這位作者只管自顧自地講故事,我以前遇到太多騙人的軍事論壇文章,所以只能存疑。
2018-12-04 08:11 回复
desertfox
2018-12-05 03:26
曼斯坦的回憶錄我在年輕時也看過中譯本(鈕先鍾翻譯的二戰德國三大名將回憶錄另外兩本是隆美爾戰時文件及古德林的回憶錄) 其時是很崇拜他的. 及長因為看的資料多了就會覺得在他的回憶綠中有關戰略方面的評述難免事後諸葛. 因為雖然他是德國參謀本部所培養的優秀人才, 但是在西線戰事一開始後他就離開A集團軍參謀長的職位成為一個步兵軍的軍長, 之後一直在第一線作戰並沒有留在參謀本部裡參與大戰略的決定. 更何況二戰時的德國陸軍參謀本部根本就是希特勒的作戰顧問團, 一切還是由這個所謂的天才元首拍板決定. 其實說希特勒一無是處也不對, 不然他就不會有初期的巨大成功. 他的失敗起始於東線;因為他太重視戰略資源的鞏固, 以致於到後期僵化的寸土不讓, 不懂或不願戰略收縮. 曼斯坦在最後也是因為就此與他爭執而去位的. 另外我並不認為第六軍團的損失跟曼斯坦有多大的關係; 因為希特勒習慣性的越級指揮跟蔣介石如出一轍, 包路斯是他的愛將對他唯命是從, 而當時是一種騎虎難下的局面, 曼斯坦也只是處於一種配合和輔助的地位而已. 所以持平的說, 以戰時所處的地位和戰績而言, 曼斯坦作為一個優秀的將領我認為是當之無愧的. 至於二戰後德國人將所謂的曼斯坦計劃取代希里芬計劃的原型在西線取得巨大的勝利歸功於曼斯坦, 我覺得不盡確實. 曼斯坦是步兵出身, 如果沒有古德林的創見閃擊戰在波蘭的實驗成功, 以及由他判斷出大型的裝甲部隊是可以通過阿登的森林, 曼斯坦也不會在晉升軍長面見希特勒時提出這個計劃. 意思就是說至少希特勒和古德林因為新的戰術發明對於突破法軍固定防線然後迂迴包抄集中在法蘭德斯的聯軍是已經有了很強的頃向姓. 而在曼斯坦這個大軍團作戰的專家提出可行性的背書後整個作戰才就此定案, 所以他的功勞頂多是三分之一而已.

Hitler當然是所有問題的根源,但是我在這篇正文裏所討論的重點,在於1942年夏天,Hitler調動Army Group B去進攻Stalingrad的時候,國防軍内部形成了統一戰綫,原本是可以一方面避免戰役的慘敗(從而保障原油的供給,有可能拖延德國的戰敗二到三年),一方面給Hitler一個下馬威,結果因爲Manstein的“變節”而使戰局急轉直下。Manstein在1943年之後再跟Hitler說實話,都是Too Little Too Late。
2018-12-05 04:20 回复
YCW
2018-12-09 04:33
身為歷史的愛好者,恕我不同意博主的觀點,在此交流一下,我認為人們對歷史人物的好惡是主觀的,因此每個人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有所不同很正常,但基本的歷史事實要搞清楚:

首先,關於史達林格勒,德軍在1942年夏天開始進攻蘇聯南方確實是為了奪取高加索的油田,史達林格勒並非一開始的主要目標,曼斯坦在攻陷克里米亞半島後,或許曾計畫跨過海峽協同德軍進攻高加索,但隨後曼斯坦就被調到北方去進攻列寧格勒,德軍後來在南方荒腔走板並陷在史達林格勒關曼斯坦什麼事?是希特勒自己要負責,曼斯坦是後來才調回南方去收拾希特勒的爛攤子。

第二,關於救援第六軍團,在此引用威廉‧夏依勒所著的第三帝國興亡史,應該是夠權威了吧,「十一月二十五日,希特勒把最有天才的戰地指揮官馮‧曼施坦因元帥從列寧格勒前線調回來,委派他擔任新建的頓河集團軍司令。他的任務是從史達林格勒西南向前推進,為第六軍團解圍。但是元首現在對這位新任司令官的要求,簡直是辦不到的。曼施坦因竭力向他解釋,唯一的成功的機會在於第六軍團從史達林格勒向西突圍,另一方面曼施坦因自己的部隊以第四裝甲軍團為前鋒,向東北進攻,夾擊處於這兩支德軍之間的俄軍。但是希特勒仍然不同意從伏爾加河撤退。第六軍團必須留在史達林格勒,而曼施坦因必須殺開一條血路,打到史達林格勒。正如曼施坦因跟最高統帥爭辯時所說,這種做法是行不通的。俄國人的力量太強了。儘管如此,曼施坦因還是不得不懷著沉重的心情,於十二月十二日發動了進攻……到十二月十九日,該軍離史達林格勒南郊已不到四十英里。二十一日,離城已不到三十英里。夜晚時分,被圍的第六軍團部隊已能看到在大雪覆蓋的草原的那一邊,來救他們的援兵所發的信號彈了。據德國將領們後來所作的證詞,第六軍團這時如果從史達林格勒向第四裝甲軍團的前進陣地突圍,可以說肯定會獲得成功。可是希特勒又一次禁止第六軍團突圍。」是包拉斯因為希特勒的命令拒絕突圍加上俄軍的阻擊,第六軍團才沒被救出,至此,曼斯坦只能寄望在第六軍團牽制著大量俄軍的同時,把目標轉想拯救AB集團軍免於被包圍的命運,第六軍團全軍覆沒不是曼斯坦的責任,相反,他還救出了AB集團軍。

第三,曼斯坦不是一味迎合奉承的將領,事實上,二戰德國三位名將都跟希特勒吵過架,尤其是當前線指揮官根據戰場的需要必須撤退時,哪怕只是暫時撤退,希特勒都會嚴命死守,曼斯坦都跟希特勒爭執過好幾回了,最後曼斯坦也是因為和希特勒意見不合才被免職。

第四,關於德軍在史達林格勒之後的命運,鈕先鍾先生倒是認為,德軍可以憑著在蘇聯占領區的廣大領土,以犧牲土地並配合機動靈活的戰術實施彈性防禦,將俄軍擋於國門之外,當然,這也只是他的個人觀點,事實上,曼斯坦在衛城作戰失敗後也邊撤退邊反攻打過幾次反擊戰,並於1944年初違抗希特勒的命令,下令第十一和第四十二軍從科爾遜口袋突圍,並於四月初又救出第一裝甲軍團,我想要表達的是,與博主所說二戰德國的失敗,曼斯坦負有無可推卸的責任相反,二戰東線如無曼斯坦,德軍必提前敗亡。

你引用的書是1960年的,當時Manstein的自傳還剛出版不久,裏面的謊話還沒有被澄清;例如他寫給Hitler贊成禁止突圍的信,還有他所下的槍殺戰俘的命令,都是後來的歷史學家發現的。

1960年,兵馬俑都還沒有被發現呢。現在已經穩穩是21世紀,過去60幾年新發現的歷史和考古資料,值得大家看看並參考。
2018-12-09 09:56 回复
返回索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