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05 20:16:00
我曾在前文《一架F22戦機完胜中共空軍? 》裡簡單提到了現代隱身飛機與反隱身雷達之間的發展兢賽,在本文我將補充一些細節。
一般討論雷達對飛機的探測,用的單位是截面積(σ)。以Su-27為例,報章雜誌上常稱其正面的雷達截面積為5平方公尺,這是什麼意思呢?在下面的簡單示意圖裡,我們可以看出雷達的波束是錐狀的,這個錐形的截面通常是圓形,而這圓形截面的大小(C)會與距離(r)的平方成正比,也就是C=s×r^2,這裡的s是錐形頂端的三維空間角。如果我們做以下的兩個假設:1)雷達波的功率(P)平均分配在這圓形截面上;2)目標攔截了一部分(σ/C)雷達波並將之向四面八方均勻散射,那麼反射波的總功率就是P×σ/C,而既然四面八方的圓周總面積是4πr^2,則雷達接收天線(假設其有效面積Effective Area=A)將收到其中的A/4πr^2,所以雷達收到的反射波功率是兩者的乘積,即P×σ×A/(4πr^2C)=P×σ×A/(4π×s×r^4)。所以雷達的探測能力與發射功率P成正比,與波束寛度s成反比,與雷達接收靈敏度A成正比,與距離的四次方成反比,而與σ成正比。這裡的σ就是一般所謂的雷達截面積。
既然雷達截面積σ並不是真正的截面積,只是代表雷達波被散射回原方向的一個等效變數,那麼不同的形狀就會造成不同的σ。可是原本雷達截面積只能用測量飛機模型對雷達波的反射來決定,對設計師來講,要如何減低σ這個問題是千頭萬緒,無從著手。但是在1964年,一個默默無聞的蘇聯數學家Pyotr Ufimtsev向一個很不重要的大學的內部學術期刊Journal of Moscow Institute of Radio Engineering投了一篇論文,叫《Method of Edge Waves in The Physical Theory of Diffraction》(《如何計算邊界波的繞射》),給出了從飛機表面形狀來計算雷達截面積的方程式。蘇聯的保密審查員有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偏見,以為本國的基礎研究成果沒什麼了不起的,就讓那篇論文發表了,而且還可以寄到美國。十年後,洛克希德(Lockheed)的一名工程師在圖書館裡偶然翻到這篇論文,認出它是稀世珍寶,由此開發出了世界第一架隱身飛機,也就是F117。
因為40年前的電腦還很原始,F117的設計師們不能探索太多不同的形狀(連曲面都不能算,只好用平面拼出一個好似刀削斧切出的形狀),所以只好專注在隱身性能上,結果氣動效率很低,超音速是不可能的了,只能做為攻撃機(Ground Attack Aircraft)使用。到了1980年代,美國的隱身技術進步了,才做出隱身和氣動性能兼顧的B2轟炸機;到了1990年代,才做出世界第一架超音速隱身飛機,也就是F22。B2和F22都號稱將雷達截面積降低了四個數量級,也就是雷達截面積降到了類似其大小的非隱身軍機的萬分之一,所以敵方雷達對它們的探測距離就應該縮減為十分之一(因為雷達的探測能力與σ成正比,而與距離的四次方成反比)。以台灣的F16裝備的AN/APG-66雷達為例,其對戦鬥機的最大探測距離為140公里,如果降到十分之一,也就是14公里,那麼F22自然可以輕易地在80公里外發射AIM-120中程空對空飛彈將它撃落,自己則輕鬆掉頭飛走。
可是隱身技術真有這麼神嗎?蘋果每一代的iPhone都號稱比前一代快三到四倍,你相信嗎?其實新的iPhone在幾百個測試裡只要有一個加快了三四倍,蘋果就會高高興興地用這個數據,那怕用戶的實際經験是只快了30%。要是所有的測試都快不到三倍也不要緊,蘋果把作業系統稍改一下,讓舊的iPhone慢下去,三倍的比率自然就出來了。隱身技術也有點像iPhone:有些人認為所謂的四個數量級是作弊吹牛出來的(這涉及高度機密的技術資料,結論無法確定);就算沒有誇大,這個數據的確是只有在最理想的條件下才可能達成。
有哪些條件呢?雷達波並不是只有一種,做為電磁波,其最重要的特症就是有不同的頻率(f);由於電磁波在空氣中的速度基本上等同於真空光速(c=3×10^8公尺/秒),其波長(λ)便自然與頻率成反比,即c=f×λ。一般來說,軍用雷達波依頻率/波長分為以下幾個波段(UHF在雷達行業裡的定義和通訊用的略有不同):
波段 頻率 波長
HF 0.003-0.03 GHz 10-100公尺
VHF 0.03-0.3 GHz 1-10公尺
UHF 0.3-1 GHz 30-100 公分
L Band 1-2 GHz 15-30 公分
S Band 2-4 GHz 7.5-15 公分
C Band 4-8 GHz 3.75-7.5公分
X Band 8-12 GHz 2.5-3.75 公分
Ku Band 12-18 GHz 1.7-2.5 公分
最早的對空雷達是1936年英國的AMES(Air Ministry Experimental Station,空軍部實験站)Type 1,用的是25MHz/12公尺的HF(High Frequency,高頻)波段。但是雷達設計師們馬上就開始研究頻率更高的雷達,到二次大戦初期,絶大部分的雷達已經改用VHF(Very High Frequency,甚高頻)波段;這主要是因為收發天線的尺寸都必須與半波長類似,波長越小,天線也可以做得越小(這對動輒有上千單元的現代陣列天線尤其重要)。因為電視廣播用的也是VHF,台灣人應該對其天線很熟悉,它是魚骨形,學名叫“八木天線”(Yagi Antenna),因為它是在1926年由東京帝國大學的兩名教授八木秀次和宇田太郞所發明的。日本人也相信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所以根本不知道這發明有多重要;到1928年。八木教授在美國的學術會議給了演說,八木天線立刻傳徧英美。日本軍方要到1942年攻下了新加坡,才第一次看到這種天線,在雷達的說明書裡讀到Yagi Antenna,不明就裡,還特別把被俘的英軍雷達技師從戦俘營裡找了出來詢問,這才知道Yagi是“八木”的英文翻譯。
【待續】
【後註一,2022/12/14】剛剛注意到一則有關Patriot防空導彈系統的冷知識(參見《X Marks The Spot》),亦即其所使用的相控陣雷達會與C-Band 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發生電磁干擾,從而在成像後出現巨大明顯的X型圖樣,精確標識其位置。國軍和烏軍(即將)都配備有這項“先進”裝備,而中俄都有不少SAR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