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29 18:04:00
美國以掠奪原住民土地立國,238年來一直積極擴張。十九世紀前半,經過門羅宣言,路易斯安那購地(Louisiana Purchase)和美墨戰爭,將領土從大西洋岸一舉擴張了十倍,直推到太平洋岸,下一步的擴張自然就是往太平洋走,首當其衝的是兩個戰略地位很重要的島國:夏威夷和日本。 1852年,美墨戰爭才結束四年,海軍準將佩里(Commodore Matthew Perry)就急急忙忙地率領砲艦強迫日本對外開放,準備將日本劃為美國的特別利益範圍,這是美國東亜戰略的第一階段。
1859年時列強在太平洋及周邊的勢力範圍
日本被迫開放之後,如同早了12年在鴉片戰爭後成為列強魚肉的中國,也面臨社會和經濟的危機,不過日本並沒有陷入像太平天國那様的全面內戰,反而經由1868年開始的明治維新建立了現代的民族國家,迅速走上了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的道路。美國原本挑上日本為侵略的目標,是因為來得晚了,中國和東南亜已經被歐洲列強所瓜分;但是1860年代的南北戰爭使美國一時無力對外,等到1870年代元氣恢復,日本已非昔日阿蒙,不再是殖民擴張的可能對象。此時美國最主要的戰略目標其實是夏威夷,而其在東亜的最主要對手是海上的英國和陸上的俄國;當時的美國總統格蘭特是南北戰爭中的英雄將領,戰略造詣極高,在他的任內美國的東亜政策做了歷史性的轉折,決定和日本妥協,以扶植日本經濟,支持其向南向西擴張為代價,換取日本對美國占據夏威夷的默認。如此一來,美國可以兵不血刃地達成立即的戰略目標,而且不須要直接與戰略對手對抗,反而可以由日本擔任“清道夫”,挑動日英俄鷸蚌相爭,美國則可漁翁得利。美國東亜戰略進入了第二階段。
1872年,日本在美國的首肯下佔據琉球; 1874年,發生牡丹社事件,美國海軍護送日本部隊入侵台灣,英國為保護其在中國的利益,出面“調停”,迫使日本撤軍;1875年,1882年,1884年,日本三次入侵韓國,美國海軍一再助威;1878年,在美國的支持下,日本開始收回列強在日本的關稅特權;1894年,日本為一勞永逸地完成對台灣和韓國的侵略,發動了甲午戰爭,期間美國派出軍艦至日本佔領的韓國作“友好訪問”,並力促英國保持中立(甲午戰爭的第一個犧牲者是清朝從英國租來的運兵船,英國駐東亜司令官因此曾考慮干涉)。
1898年,美國正式兼併夏威夷;同年,美國撃敗西班牙,奪取了菲律賓;1899年,美國兼併南太平洋的薩摩亞群島;從此美國的勢力完全控制了太平洋,開始直接比鄰日本,不再能容許日本從台灣繼續南下。時任總統的老羅斯福決定改變格蘭特以來的對日政策,限制日本只能對西(也就是俄國和中國)擴張,但不願見到日本將俄國或中國完全打垮,以免日本在東亜一枝獨大。美國東亜戰略進入了第三階段。
1902年,英國在艱難的第二次佈爾戰爭(Second Boer War)結束之後尋求同盟對象,與德國的談判失敗後和日本一拍即合,簽定了英日同盟協約,美日開始漸行漸遠;1905年,日本發動日俄戰爭,次年,撃敗俄國,攫取了南滿;1908年,美國國務卿魯特(Elihu Root)與日本駐美大使高平小五郎簽定協約,承認日本在滿洲的勢力;1915年,日本對中國提出21條要求,企圖獨占中國,開始觸犯美國的戰略底線;1917年,美國加入一次大戰,一時無力西顧,被迫與日本簽定《藍辛-石井協定》( Lansing-Ishii Agreement),承認日本在中國有“特殊的利益”。 1923年,美國片面撕毀《藍辛-石井協定》,從此日本視美國為第一假想敵,而美國的戰略不論怎麼修改,最高的指導原則永遠是讓地區強權互相牽制,其具體的方針就是聯弱打強,既然當時中國最弱,日本最強,美國的戰略就必須向中國傾斜。美國東亜戰略進入了第四階段。
1937年,中日爆發全面戰爭;1938年,南京大屠殺震驚歐美,提供了美國對內反日宣傳的極佳題材;1940年,美國開始限制對日貿易;1941年,羅斯福對日本提出最後通牒;同年,日本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1945年,日本投降,由美國占領;同年,國共內戰爆發;1949年,國軍退守台灣;1950年,金日成發動韓戰,美國和中共先後投入,一夜之間,中共成了美國在東亜的頭號敵人,日本和台灣則自然升級為重要的“友邦”,以助美國牽制中國與蘇聯。美國東亜戰略進入了第五階段。
1953年,史達林中風而死,毛澤東不再對蘇聯唯命是從;1964年起,美國陷入越戰;1969年,中蘇因珍寳島事件而徹底翻臉。到1970年代初,美國國力已在越南消耗殆盡,亟需進行戰略收縮,休養生息;蘇聯則達到了冷戰期間國力的巔峰,在西歐和東亜都形成巨大的威脅;此時毛澤東在外四面受敵,在內則有文化大革命的爛攤子,也有了妥協的動機。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可森決定大幅改變在東亜的戰略形勢,與中共結為同盟,齊抗強蘇。在此前提下,日本仍為重要的棋子;台灣的地位則一夕間變得十分尷尬,所幸是美國對中共並不完全信任,仍須將台灣留在口袋裡,以備不時之需。於是自1972年起,美國東亜戰略進入了第六階段。
1975年,美國從越戰抽身;1980年,蘇聯重蹈美國的覆轍,入侵阿富汗;1989年,戈巴契夫放棄東歐,蘇聯威脅不再,美國獲得冷戰的勝利,自認舉世無敵,不再考慮地緣戰略,反過來專注於經濟,40多年的親密盟友德國和日本成為金融打撃的主要對象。中共恰於此時發生天安門事件,剛好給予美國一個極佳的藉口將其一腳踢出美歐的同盟核心,任其自生自滅。美國東亜戰略進入了第七階段,這是一個地緣戰略忽略期。
1990年,東西德統一,所需的巨大投資剛好抵消了美元大幅貶值帶來的金融壓力;日本則沒這麼幸運,房地產和股票的泡沫越吹越大,1991年,泡沫爆破,經濟崩盤,從此一蹶不振;1992年,德國趕緊與西歐諸國簽定《馬城條約》(Maastricht Treaty),建立貨幣同盟,創建了歐元,從此德國獨立於美元之外,不受美國金融手段的直接打撃;1997年,美國依靠其美元政策榨取全球財富的後果在東南亜爆發,多種貨幣受對衝基金攻撃而崩潰,最後由人民幣作為中流砥柱,終於擋住了骨牌效應,穩定了東亜的經濟。 2003年,小布希入侵伊拉克,對東亜的戰略忽略達於頂點。 2009年,歐巴馬出任總統,宣布戰略轉向東亜(Pivot to Asia),實際上是因為中國現在是東亜第一強國,所以就認定其為新的頭號敵人,試圖重建冷戰的包圍戰略(Containment ),不過中共的經濟影響力太大了,如果撕破臉了明說,則連台灣和越南都不敢加入這個反中同盟,光是日本和菲律賓兩個島國是沒有什麼作為的。美國東亜戰略從此進入了第八,也是當前的階段。
2010年,美國迫使親中的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辭職;2012年,日本民主黨政府徹底垮台,由激進反中的安倍晉三接任首相;2014年,CIA策動烏克蘭政變,觸犯了俄國的戰略底線,普丁全面倒向中共;同年,金磚銀行成立,挑戰美國主控的世界銀行。當前的美國,經過十多年的戰爭,國力衰退,正如1970年代一様,亟需進行戰略收縮,休養生息;同時中共不同於蘇聯,其主要的威脅是經濟上的,而非軍事上的。經濟上的對峙比軍事上的還要昂貴,因此美國的如意算盤是表面上支持日本和台灣對中共的軍事鬥爭,實際上是讓他們在經濟戰線充當炮灰,所以希拉蕊公開質疑台灣對大陸的經濟依賴,轉過頭來卻又求中共繼續購買美國國債,繼續增大美國自己對中共的經濟依賴。習近平的對策在防守上是一方面積極建軍,以嚇阻美國在東亜進行軍事妄動,一方面整飭內部紀律,使美國的離間法無隙可趁;在攻勢上則加速工業升級,開拓與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貿易關係,持續追求弱化美元的機會。美元作為全球貨幣,是美國最大的戰略優勢,也是最大的戰略弱點。中美在東亜的戰略攻防,軍事只是煙幕,真正的戰線是在金融上的,台灣的決策人應該對此有適當的認識,以免又再一次被美國出賣了還幫他數鈔票。
【後註一,2022/09/01】雖然昂撒媒體總是宣稱“民主代表和平”,真正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越是走西式民主路綫的國家,對外侵略就越頻繁,手段也越毒辣(別忘了,即便是二戰那樣的復仇性特例,實際上也不是德國對英國宣戰,而是反過來),美國也不例外。不過正因爲昂撒宣傳教育體系的扭曲和封鎖,很難找到明確的統計資料;現在終於有了一篇嚴謹的論文(參見《Introducing the Military Intervention Project: A New Dataset on US Military Interventions, 1776–2019》),發現1776-2019之間的244年,美國對外的“Military Intervention”(美國做的不算侵略,只算“干預”)共有400多次,其中冷戰結束後30年就有100多。